分享

湘西旅游之痛

 文山书院 2014-01-05
湘西旅游之痛
■常德晚报记者 刘凌

  人们向往中的旅游圣地,无论是风景或是人文,终究不会是那种充满铜臭味或是人群密密匝匝的地方。但现实中,中国旅游景区的开发,大多难以避免这样的趋向。从人迹罕至到游客爆棚,经济收益与自然人文的存续之间,平衡点在哪里?这对于天赋异禀的湘西州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9月初的一天,从保靖县城码头出发的客船一路顺流而下。待到看厌了酉水两岸的山,芙蓉镇恰到好处地出现了。在湘西的旅游开发口号中,这是一座“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

  芙蓉镇原名王村,历史悠久,享有湘西“四大名镇”的美誉。这里原为西汉酉阳县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川黔,下达洞庭,自古为永顺县的通商口岸,素有“楚蜀通津”之称,从码头往上全是青石板路,足有5里多长,两旁店铺林立。

  河边的城,兴于水也亡于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水运的衰落也让芙蓉镇的人们面临着新的选择。镇上的集体企业——船运公司濒临倒闭,几十名员工亟待寻找新的出路。当旅游开发的想法灵光一现,人们循着河流两岸找到了一些可资开发的景致。于是以芙蓉镇为往返点的“猛洞河平湖游”项目出现了,这便是芙蓉镇旅游开发的起始。“慢慢的,周边的游客也延伸过来了。上世纪90年代初是平湖游最兴旺的时候,10条游船都忙不过来,经常要加班。”湘西芙蓉镇景点圈旅游开发股份投资有限公司营销总监刘英杰回忆道。

  更大的变化是一部电影带来的。1986年的一天,一名戴着鸭舌帽和边框眼镜的老者走在王村镇的石板街上,很快他决定将胡玉音与秦书田的悲欢离合安放在这里。电影《芙蓉镇》将这里的风物收纳,引来了更多人的目光。

  新世纪,湖南加大了旅游发展的力度,尤其是王村镇所处的湘西地区,张家界、凤凰古城等旅游景区如日中天,而位于两者之间的王村镇也因此加快了步伐。土家吊脚木楼、淳厚古朴的土家族民风民俗是这个小镇最大的卖点。2007年8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王村镇正式更名为芙蓉镇。从王村到芙蓉镇名号的转变,也如实地反映出一个趋利的需求,如同花垣县的“茶峒”到“边城镇”之间的转换。几千年来在口中嚼熟了的地名,在朝夕间“城头变幻大王旗”,与其说是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力量,倒不如说是商业运作的需要。

  还是得走一走,才能觉察些什么。我们叫来景区导游,从码头出发。一走上石板路,便是林立的招牌,“天下第一螺”、“刘晓庆米豆腐店”一家挨着一家,房屋倒还是旧时的模样。穿过瀑布,看过溪州铜柱馆,逛完土司行宫……土家族文化、土司文化这些文化元素,多是简单的静态展示,少有活态的表现。壳还在,但是里面的瓤却没了独特的味道。挂牌价是80块钱一张的门票,也不知道值不值当。

  白天走马观花,待到晚上,我们兴冲冲的想去石板街淘宝,牛角梳、姜糖、竹编、银饰等等,货品少有特色,绝大多数与凤凰、张家界甚至桂林阳朔西街等景区贩卖的雷同。更郁闷的是,走到半道突然停了电,这些店主也不抱怨,气定神闲地点上蜡烛,或者干脆在黑暗中静坐。东西是买不成了,我们坐在著名的芙蓉镇113号米豆腐店摸黑吃一碗米豆腐。“这里经常停电吗?”随口一问,老板娘的回答让我们乐了:“我们这里的电好娇气的,是刮不得风、下不得雨、打不得雷。”

  在做了20多年旅游开发的营销总监刘英杰看来,这意外的停电,就是前些年旅游超速开发欠下的“功课”。“最开始是镇上的集体企业做开发,后来又将经营权卖给旅游公司,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商人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不仅很无序,对于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没有什么投入。后来,政府觉得把经营权卖出去不行,还是要收回来。”2009年,湘西芙蓉镇景点圈旅游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个湘西州人民政府下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企业,将打造囊括湘西13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景区的芙蓉镇景点圈,这是一个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收回猛洞河、坐龙峡经营权,试运营红石林景区,推行芙蓉镇——坐龙峡——红石林景区套票,完善景区格局,盘活资源,整合发展……这些方法,将引来更多游客的脚步。不得不承认,旅游带给这个小镇的好处。居民收入的提升,基础设施的完备……只是,那散失了文化内核的古镇,该如何重塑内在的吸引力?

  凤凰离芙蓉镇不远,这个和芙蓉镇几乎同时开发的景区,同样以人文与民族风情为主要卖点,但这个小城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走得要更加彻底。当昔日静谧安详的凤凰古城被蜂拥而至的游客搅得日益喧闹时,那个“遗世独立、生活太平、原始能量异常充沛”的“世外桃源”,已变得难以辨认。而基础设施不足、游客满意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接连显现。

  “我认为不能一味的反对商业化,但商业化不能毁灭文化,应该在商业化的过程中保护,让我们这个文化延续下去。欧洲的古镇、小城历史文化非常深厚,游客如织,但是它商业是商业的地方,文化观赏的地方是文化观赏的地方,没有交织在一起。”吉首大学正校级督学张建永觉得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开发中间的无序,是导致凤凰现在面临着非常严峻问题的重要原因。“凤凰如果不转型发展,将成为中国旅游历史名城的一个败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如今的凤凰古城更像一座五光十色的娱乐城,一个土特产品的露天超市,入夜后沿江酒店迪斯科的打击乐声震得山响。试想,如果再不对客源进行有效引导和分流,如果再单纯地对古城进行升级改造提升接待能力,如果再任由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古城里挥汗如雨,古城之古又还能维持多久?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热议:凤凰古城因为游客太多,拟投资55亿元人民币复制一座新城,取名“烟雨凤凰”,将于年内动工,以解决凤凰古城接待能力不足的矛盾。在张建永看来,这不见得不可以,“就是说你将来把那些商业化的东西迁到新城里面去,救老城于水火。”“我希望那条老街,还是保持原来的那个样子。一次我晚上11点去,安静的石板路,天上飘着细雨,古城的味道就出来了。”张建永还是非常怀念那个安安静静的边境小城。民族风情、民俗等旅游资源往往因为封闭而显得完整,但开发又意味着变异和污染。远方那个幻影似的真纯而美的生活,远远眺望就好,走到近处体验触摸,真的会打扰。

  “土家人的歌声撒满了蜿蜒的石板路,苗女的鼓声回荡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遐逸安闲是生活本身,敦厚清秀是周边风景,洒脱豪放是精神气脉,奇妙地融合了暴烈与温柔、壮丽与清灵的乡土边城。”这是2006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专家评委赞美湘西州的言语。这片区域的确有发展旅游的雄厚资本。2012年1至7月,湘西州共接待游客1046.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97亿元,较同期增长28.1%,年内旅游总收入可望跨越百亿大关。

  湘西很美,山水如画,勤劳朴实的土苗各族儿女,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栖居,栖居在沈从文的书里、黄永玉的画里、宋祖英的歌里。希望不断攀升的游客总量和旅游收入,不会影响到这一切的存在。

  ■常德晚报记者 刘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