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

 决策咨询 2014-01-05

2012.7.24

摘要: 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了我国不少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本文在梳理智慧城市含义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智慧人群、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环境与智慧规划建设七个维度出发,构建了一套客观性强、指向明确、科学合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智慧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特征;指标体系

一、引言

2005年7月,欧盟正式实施“i2010”战略,并于2007提出了欧洲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欧洲智慧城市建设得以快速发展;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并推出智慧城市的理念和行动方案,智慧城市建设开始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了很多国家(地区)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选择,也成为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试验地。

2010年以来,在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已有超过100多个城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计划,努力寻找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新方向,特别是一些城市已把智慧城市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如宁波、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初步实施阶段,其发展路径与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实践中,各方参与建设的主体(政府、企业、社会)在对发展目标的认知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同时,亟待构建一套指向明确、科学合理、体系完善、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较为准确的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展与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关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2007年10月,以维也纳理工大学Rudolf Giffinger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从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治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等六大层面出发,构建了包含31项二级指标、74项三级指标的智慧城市评价体系(参见表7),进而在对指标体系进行标准化变换与加总后,对70个欧洲中等规模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与排名。结果表明,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以及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城市智慧程度较高。

随后,IBM公司于2009年8月发布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白皮书,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基于人(公共安全、医疗教育与生活质量)、商业(商业计划、对外开放、投资、劳工立法、产品市场立法等)、运输(公共交通网络、海运和空运)、通信(电子通讯的基础架构,如电话、宽带和无线网络)、水(水的循环、供应与清洁)和能源(生产、运输体系与废弃物处理)等六大核心系统,并指出这些系统的有效性、高效性和安全性决定一个城市如何运作和实现自身目标以获得城市发展上的成功。六大系统的划分为构建智慧城市一级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国际智慧城市组织(Intelligent Community Forum)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智慧城市发展的智囊团,以智慧社区建设为核心进行智慧城市的研究,寻求智慧城市的最佳实践,以期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ICF主要从宽带连接、知识型劳动力、创新、数字融合、社区营销与宣传等五个方面去评价智慧社区的发展水平,并于2012年1月公布了 “2012全球顶尖7大智慧社区”入选名单,美国德州奥斯汀、芬兰奥卢、加拿大魁北克、美国加州滨江、加拿大圣约翰、加拿大斯特拉特福与中国台湾台中市并列全球顶尖7大智慧城市。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有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始于2010年,一些学者、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开始关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作,主要包括:

南京市信息中心的邓贤锋(2010)在分析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发展特点,总结提炼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城市网络互联领域、智慧产业领域、智慧服务领域、智慧人文领域等四大部分,总共21项评价指标,并利用南京市数据对21项指标进行了逐一分析。

2011年7月1日,上海浦东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筹)发布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 该指标体系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项二级指标和64项三级指标。各项指标所对应的时间期限为2011-2015年,并给出了64项指标的参考数值。

2011年8月28日,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在北京发布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首次提出用幸福指数、管理指数、社会责任指数等三个指标推动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建设、促进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创建,中国智慧城市(镇)发展指数评估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就业和收入、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等23项二级指标以及信息和网络化水平等86项三级指标和362项四级细分指标。

201193,宁波市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正部级),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中国工程院刘韵洁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高新民,浙江省省委巡视组组长、原浙江省信息产业厅党组书记曾浩明,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邓国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陈纯等八位国内相关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领导在宁波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了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论证会。该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构成,具体评估要点总计达119项。其中,6个一级指标是: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产业、智慧人群和智慧环境。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民众的衣食住行等实际需求和对生活的幸福感受,有许多衡量标准是和民生息息相关的,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有切身感受的一套衡量体系。

总体上看,国内外有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比较零散。特别是相对于城市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较为成熟的研究而言,有关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的智慧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此外,现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范围有限,存在主观指标所占比重较大、指标数量偏多、评估对象偏窄等缺陷。鉴于此,本文将在梳理智慧城市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与参考意义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三、智慧城市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对智慧城市内涵与主要内容的梳理与界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维度与细化指标的指向。

余红艺(2012)在其主编的《智慧城市:愿景、规划与行动策略》一书中,对智慧城市的内涵进行了归纳。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智慧的人与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进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借鉴Giffinger教授归纳的智慧城市主要特点,根据我国信息化与智慧城市发展的现实情况,本文认为,智慧城市应包含七部分内容,即智慧人群、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环境与智慧规划建设。其中,智慧人群是智慧城市的主体,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智慧治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关键,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智慧经济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智慧环境是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智慧规划建设具有从源头上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

四、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由智慧城市的主要内容可知,智慧城市建设涵盖诸多领域,且根据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进展可知,发展模式与侧重点存在差异。因此,从国家层面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在注重指标体系普适性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石,是指要从智慧城市及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出发,选取能够体现智慧城市内涵与主要内容的适当指标,客观准确地反映智慧城市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二是可操作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受相关统计口径与指标前瞻性的影响,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某些数据获取存在难度,所以,在选取指标时要充分考虑指标的难易程度与数据的可获得性; 二是指标的可量化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为辅,为下一步开展量化测评与排名奠定基础;三是指标的代表性,应能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

三是可比性原则。要明确指标体系中每一个指标的含义、统计口径与适用范围,以确保评价结果能够进行城市间的横向比较、此外,要注意将不可比因素转化为可比因素。

四是导向性原则。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指标体系需要体现智慧城市发展愿景的指标,体现未来引导的方向,特别是要涵盖创新社会管理、新兴产业、民生保障领域的内容。

五、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智慧城市的七部分内容与上述构建原则,课题组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专家研讨法,在反复进行研讨、修改与完善的基础上,从智慧人群、智慧基础设施、智慧治理、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环境与智慧规划建设七个层面,构建了一套以客观指标为主、操作性较强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现分述如下:

(一)智慧人群与智慧基础设施

智慧人群是智慧城市区别于智能城市、数字城市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表1)。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反映智慧主体水平,包含3项三级指标,主要考察人口受高等教育水平、人口科学技术水平与信息产业就业情况;终身学习偏好借鉴欧盟指标体系,用人均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次数反映;教育与信息消费包含3项三级指标,其中,居民人均教育支出反映居民人力资本投入情况,人均信息消费系数指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外杂费的比率,人均电子商务交易额指平均每位城市居民通过计算机网络所完成的交易活动的成交额。这7项三级指标均为客观指标,除最后一项指标外,余下指标均可从城市统计年鉴、科技统计年鉴或信息产业年鉴直接或通过简单计算获取。

智慧基础设施是确保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顺畅、安全运行的相关基础设施,主要包括2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其中,通信设施包含5项客观指标,每百人移动电话持有数与每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可直接从统计年鉴获取;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改造率是指有线电视完成双向数字化改造的用户数占城市全部有线电视用户数的比例,有线宽带接入率是指接入宽带的家庭占全市家庭总数的比重,反映城市宽带发展速度与宽带家庭渗透率,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在现阶段主要是指3GWLAN网络的综合覆盖率,这3项指标在数据获取上存在一定难度。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包含2项主观指标,其中,政府数据中心建设包括自建数据中心,也包括利用外部数据服务的情况。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宏观经济)主要包括建设的完备性和共享性。信息安全灾备建设主要指政府部门灾备制度的制定、灾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置等;通信网共建共享主要指“三网”融合水平和小区驻地网共建共享水平。

1 智慧人群和智慧基础设施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

人群

人力

资源

1每万人受过高等教育人数

智慧

基础

设施

通信

设施

1每百人移动电话持有数

2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

2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改造率

3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

3每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

终身

学习

4人均公共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次数

4有线宽带接入率

教育与

信息

消费

5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支出所占比重

5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

6人均信息消费系数

信息共享基础设施

6政府数据中心、四大基础数据库、信息安全灾备建设情况

7人均电子商务交易额

7通信网络共建共享

(二)智慧治理与智慧民生

智慧治理主要指政府提供高效互动的行政服务的能力及其对公共服务投入情况,包括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表2)。其中,政府电子政务水平用政务微博发布数、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及电子监察系统、市政府门户网站点击量3项指标加以反映,这3项指标数据可通过网上逐一查询与统计获得;政府决策的公共参与程度借鉴了欧盟指标体系,用人代会立案数、政协委员提案立案数与听证会数量等3项指标加以体现,均为客观指标,可在统计年鉴和相关部门网站获取数据;公共服务投入可直接用统计年鉴中的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地方财政)加以反映。

2 智慧治理与智慧民生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管理

电子政务

1政务微博发布数

智慧民生

社保

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2是否有一站式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及电子监察系统

2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3市政府门户网站点击量

医疗

3网上预约挂号医院比例

政府决策的公共参与公共服务投入

4人代会议案立案数

交通

4人均交通卡拥有数量

5政协委员提案立案数

5城市交通诱导系统

6听证会数量

6公交站牌电子化率

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地方财政)

 

智慧民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事情,主要是为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各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包含3项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其中,用基本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覆盖率2项客观指标反映社保建设水平;用网上预约挂号医院比例反映智慧医疗服务;智慧交通包括3项指标,人均交通卡拥有数量用当年城市常住人口去除城市五年内交通卡发卡总量(不足五年,按照实际年限计算),城市交通诱导系统是主观指标,主要对城市路况诱导、车位诱导系统进行专家打分,公交站牌电子化率是指电子公交站牌在城市所有公交站牌中的比例。

(三)智慧经济与智慧环境

智慧经济层面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实力、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研发能力、经济产出能耗和产业结构等5项二级指标(表3)。其中,城市经济实力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即可反映;智慧产业发展水平用信息产业(主要指电子、邮电、广电、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软件服务外包产值占GDP比重两项指标加以反映;研发能力用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万人专利授权量两项指标加以反映;产出消耗用平均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吨标准煤)反映;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用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加以体现。以上9项三级指标均为客观指标,除软件服务外包产值外,其余指标均可在统计年鉴或信息年鉴中获取数据加以计算。

3 智慧经济和智慧环境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

经济

经济实力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智慧

环境

废物处理能力

1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智慧产业

2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3软件服务外包产值占GDP比重

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研发能力

4 R&DGDP比重

4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5万人专利授权量

环境吸引力

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产出消耗

6平均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

产业结构与贡献度

7平均每一从业人员创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8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

6人均绿地面积

工业增加值比重

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智慧环境主要指智慧城市通过智慧管理减少排放,减轻污染的能力以及自然环境的吸引力。在借鉴欧盟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包含2项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的智慧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表3)。其中,废物处理能力用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4项指标加以反映,环境吸引力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2项指标反映。这6项指标均为客观指标,可直接从统计年鉴获取数据。

(四)智慧规划建设

智慧规划建设主要包括城乡统筹一体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智慧楼宇3项二级指标(表4)。其中,城乡统筹情况用城乡收入比、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比、城乡公共财政投入比、城镇化率等4项客观指标加以反映;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用通勤时间(或换乘次数)指标反映,具体指本年度市民从住所到工作场所花费的时间;智慧楼宇主要用建筑智能化水平体现,该指标是主观指标,可从城市建筑的楼宇自控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方面进行评价。

4  智慧规划建设指标构成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智慧规划建设

城乡统筹一体化

1、城乡居民收入比

2、城乡居民受教育年限比

3、城乡公共财政投入比

4、城镇化率

空间布局

5、通勤时间(或换乘次数)

智慧楼宇

6、建筑智能化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以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为基础,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智慧城市含义和主要内容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包含7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48项三级指标的中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客观指标44项,占91.7%;较易获取数据的指标34项,占71%,这说明该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应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余红艺.智慧城市:愿景、规划与行动策略[M]. 北京:中国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1

[2]  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 www.ibm.com/cn,2012-5-24

[3] 邓贤锋.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发展研究,201012):111-116

[4] 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EB/OL]. http://www./pdxxh2010/content-101-5195.html,2012-5-20

[5] 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浙大-国脉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Z]20118

[6] 李农.中国城市信息化发展与评估[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5

[7] 吴伟萍.城市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证[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8

[8] 李健,张春梅,李海花.智慧城市及其评价指标和评估方法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21):1-5

[9] Intelligent Community Indicators [EB/OL]. http://www./,2012-5-24

[10] Rudolf Giffinger etc. 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 [J].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ViennaUT, October 2007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China'sSmartCity

Gu Dedao, Qiao Wen

 Institute of Planning Standard and Development ofSmartCity,Ningbo

Economic andManagementCollege,NingboUniversityofTechnology,Ningbo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ity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hoice of urban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finition and main content of the smart city, th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mart people, smart infrastructure, smart governance, smart living, smart economy, smart environment and smar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onstructs a set of smart 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jectivity, clear orientation and justifiability,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smart cities. 

Keywords: SmartCity; Main Cont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本文系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若干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1GXS2D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已被中文核心期刊《未来与发展》收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