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廿八 中唐三李

 白罂粟 2014-01-06

中唐三李

 

  文人书法发展至初唐以后,气象更新。在融合南帖北碑的基础上,吸收初唐欧、虞、褚、薛等名家之长,形成了唐代书法博大雄浑的独特风格。颜真卿的楷书,孙过庭、张旭、怀素的草书,李北海的行书,各具特色,成为历代书家的楷模。在书体方面,打破楷、草独行的局面,产生了颇有影响的篆、隶书家,如李阳冰、徐浩。中唐书手如云,此文专述三李,即李邕、李白、李阳冰三人。

  中唐行书首推李邕。李邕(678——747),即李北海,字太和,江都(今扬州)人。其父李善,为《文选》(梁萧统编选)作注。李邕天资聪慧,幼承家学,少年时以擅长辞章而闻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七十时,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杀。书法尤以行草擅名。从学二王入手,但有创新,书体不求形似,唯求骨力。他的书法风格劲健飞动,兼有宽博、疏朗、秀雅之妙。他的传世作品有《叶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记》、《麓山寺碑》、《东林寺碑》、《法华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传世书迹以《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最为世人重视。

李邕有自撰自书碑八百通,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数种碑帖,影响最大的要数《李思训碑》和《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又称《云麾将军碑》。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立碑在陕西蒲城县。此碑用笔瘦劲,方圆兼备,字体略呈斜势,而不失庄严,奇险中更见其稳健。这种豪爽雄健之气是东晋二王以来的行书所没有表现出来的。

  

           唐  李邕  麓山寺碑(局部)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额有阳文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原石在长沙岳麓书院。今有宋拓本传世,此碑是最能体现李邕成熟的行书风格的代表作,笔力凝重雄健,气势纵横,如五岳之不可撼。运笔博采魏晋及北朝诸家之长,结体纵横相宜,笔法刚柔并施,章法参差错落,行云流水,化柔为刚之美。北宋黄庭坚评其:“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务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明董其昌《跋李北梅缙云三帖》有云“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这是唐代书法家中惟一一位让后人将其与书圣王羲之比肩并立的人物。所谓“北海如象”,就是指他的《麓山寺碑》这一类行书凝重稳健如象的风格特征。如果说《李思训碑》于豪爽雄健之气中尚透出一股风流潇洒之气;那么,《麓山寺碑》则可说是雄放苍老,稳健奇崛。这种风格的形成,得之于他对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的学习和理解,更在于他有大胆创新的精神。他将二王一派行书的灵秀与北碑的方正庄严巧妙地糅合起来,吸收南帖的灵活多变,而不取其柔弱的一面;除却魏碑的呆板,而保留其厚重的一面,在广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时,或者是不自觉地将他自己的性情和人格外化到笔墨之中。董其昌以“北海如象”来比喻李邕书法的力度,亦可谓形象传神。

  李邕的行书对后世行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元的几位大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无不受其影响。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生于中亚碎叶城。四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李白生性豪放,喜游历,好交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举荐被玄宗召入宫中,供奉翰林。后因权贵谗言,于天宝三、四年(公元744、745年)间被排挤出京,在江淮一带盘桓。安史之乱次年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不幸因李璘与肃宗争夺地位兵败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近贵州境内)。幸途中遇特赦。晚年漂居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李白的书名虽被诗名所掩,但历代书史专著仍有记载。宋黄山谷曾经评说:“李白在开元天宝间未能以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清人周星莲《临池管记》亦赞太白书“新鲜秀活,呼吸清淑,摆脱尘凡,飘飘乎有仙气。”可见作为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充满着浪漫主义的写意情调。据宋《宣和书谱》记载,宋廷内府收藏的李白书作计有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二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当然,还有在民间流传的,“贵为箧笥之珍”而藏在箱底的。因为李白的许多诗作,本来就是写给普通百姓的,那是他对他们热情款待自己的一种酬谢。可惜其存世真迹今仅见《上阳台帖》。

  

                    唐  李白  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行草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此帖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墨迹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款署“太白”二字。引首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后纸有宋徽宗赵佶,元张晏、杜本、欧阳玄、王馀庆、危素、驺鲁,清乾隆皇帝题跋和观款。卷前后钤有宋赵孟坚“子固”、“彜斋”、贾似道“秋壑图书”,元“张晏私印”、“欧阳玄印”以及明项元汴,清梁清标、安岐、清内府,近代张伯驹等鉴藏印。此帖书写的诗歌豪放、字势雄浑,笔迹遒劲,体现了其性格特征和盛唐时代的书法风貌。

  《上阳台帖》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于苍劲中间挺秀,意态万千。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帖后有宋徽宗赵佶一跋,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元代张晏跋曰:“谪仙(李白)尝云:欧、虞、褚、陆真奴书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极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元代书法家欧阳玄在观赏了诗仙李白的此帖后,题诗云:“唐家公子锦袍仙,文采风流六百年。可见屋梁明月色,空余翰墨化云烟。”

 

  唐代擅长篆隶的人并不多。肃宗、代宗时人李阳冰则以精于篆书而独步当世。李阳冰,生卒年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字少温,寄寓云阳。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兄弟五人皆富文词、工篆书。初师李斯《峄山碑》,以瘦劲取胜。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圆淳瘦劲,为秦篆一大变革,被誉为李斯后小篆第一人,对后世颇有影响。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他的书法务求古雅典则,《续〈书断〉》列其作品为“神品”。他的传世碑刻有《三坟记》、《城隍庙碑》、《般若台铭》、《清凉寺碑》等流传在至今。

  

                  唐  李阳冰  三坟记(局部)

  《三坟记》为李阳冰代表作,唐大历二年(767年)刻。李季卿撰,李阳冰书。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光滑洁净,在唐代篆书中,李阳冰是成就最高的。谓之“铁线描。”《三坟记碑》承李斯《峄山碑》玉筋笔法,以瘦劲取胜,结体修长,线条遒劲平整,笔画从头至尾粗细一致,婉曲翩然。清孙承泽云:“篆书自秦、汉以后,推李阳冰为第一手。今观《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诚不易及。然予曾于陆探微所画《金滕图》后见阳冰手书,遒劲中逸致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清康有为认为《三坟记》以“瘦劲取胜”。当代书法家王南溟先生曾撰文评介李阳冰的小篆:“线条或如垂柳之摇曳,或如流云之舒卷,洋溢著一种抒情的气息,代表著小篆书法在唐代复兴的文采风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