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四三???隐者林逋与禅僧大慧宗杲书法

 白罂粟 2014-01-06

隐者林逋与禅僧大慧宗杲书法

 

北宋文人书法,以下二人不可不提:一是宋初隐者林逋,一是两宋更替之间禅僧大慧宗杲。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溢“和靖先生”。

林逋,善绘事,工书法,惜画从不传。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其书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林逋书法是隐逸书法的典型代表,书风追求超逸高格、率意自然、清劲淡雅。其《自书诗卷》章法率意自然,行列不究齐整,字距、行距尤为疏阔,笔调清新秀润,整体上呈现出幽雅深远的意境,显得空灵飘逸。历代文人书法之四三 <wbr> <wbr> <wbr>隐者林逋与禅僧大慧宗杲书法
                                   北宋  林逋  松扇五诗卷(局部)

《松扇五诗卷》,行书,纸本,纵三二厘米,横三二零·六厘米,凡三十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二百八十五字。此卷行书五言、七言诗共五首,分别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松亭》、《送史》和《春日》。此作款署“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孤山北斋手书林逋记。”知此卷作于宋仁宗天圣元年(一零二三),时林逋年五十七岁。此书诗卷笔势瘦挺健劲,风格独殊。起笔多用侧锋,多见露锋而入,虽有隐锋收笔,而更多露锋而出,牵连映带间亦见露锋,不欲深藏圭角。以此其书势于瘦挺中更为孤峭。林逋生于宋初,晚于李建中。评者多称“林逋伤瘦,建中伤肥。”其实燕瘦环肥,各具其姿,书之为体,不可专执。要在用笔骨力,善笔力者多骨。书贵瘦硬方通神,与其太吧不若瘦硬。但用笔之势,不可一概。林、李二人书体虽异,但都字中有骨。林书瘦而不枯,可乐得法。字形稍长略向右下取势与李建中《土母帖》相似。但林书笔法瘦挺,结字尤峭劲,卷中一个“耳”字,六个“中”字,长竖都用悬针。六个“人”字,一撇侧锋而入,露锋而出;一捺藏锋而入,敛锋而出。神清骨冷,气韵非凡。宋代书法受五代书家杨凝式影响极大,笔势多见遒放纵逸,宋代简帖款工行宽字疏,尤受杨氏《韭花帖》影响。此卷行距极宽,行间是可写入同形字体两行,字距疏朗,字字清劲,气足神完,极为潇散有致。卷后有苏轼题诗书跋,七言古诗对林逋的诗,书和人品,极尽赞扬。卷中并有弘历(乾隆)四叠其韵,以及王世贞、王世懋、王鸿绪、董诰等五家十段跋,苏轼诗跋有句云:“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林书确如其诗,“得梅之清”,与“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句,异曲而同工。

 

大慧宗杲(1089-1163),法号大慧、俗姓奚,号妙喜,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他17岁于东山慧云寺依慧齐法师出家,次年受具足戒。曾参拜圜悟克勤禅师(1063-1135)于杭州。《大明高僧传》称其“灵根夙具,慧性生知”(见该书卷五)。后因精于佛理而名声远扬,绍兴七年住持浙江余姚径山寺时,慕名前来的学僧逾700人。宗杲是宋代杨歧派第五世著名禅师,谥号普觉,创立“看话禅”,他的禅学思想在当时和后进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宗杲因非议秦桧与金人议和的投降政策,被诬陷与张九成“谤讪朝政”,险遭处死,后被剥夺衣牒,流放到湖南衡州以至于广东梅州。1156年因高宗恩赦而恢复僧籍,并成为径山万寿寺等的住持。后,宋孝宗赐号“大慧禅师”,世称“大慧宗杲”。

在佛教禅宗参禅体悟一隅,宗杲继承发展了六祖慧能“顿悟”一脉,认为进行般若参究,获得与把握内在真实生命的正确途径乃是“妙悟”。其根本要义在于通过人们的参禅来“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坛经》),从而达到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宗杲大力提倡“妙悟”之说,对中国古典美学发生过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同时运用于书法体验上,宗杲充分展示了他自由放浪的笔墨境界。大慧的书法,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政和年间进士韩驹(字子苍),评其书曰“妙喜书如古锦囊师子,盖得法自在,心手相忘,浑然天成也”。笔者以为,此评语甚是妥切,不愧为北、南宋之间尚意书风传承之宗师。其传世墨迹有《致无相居士尺牍》、《与演教堂头法属禅师尺牍》、《与隆禅师法语》、《大慧禅师尺牍》和《与性禅侄尺牍》等,大多存于日本。历代文人书法之四三 <wbr> <wbr> <wbr>隐者林逋与禅僧大慧宗杲书法
                                 南宋  大慧宗杲  致无相居士尺牍

《致无相居士尺牍》,纸本,行书,纵38厘米,横65.5厘米,书于绍兴20年(1150)庚午十月初二日,地点为由衡州移请梅州的道中,也有可能是在第二年的绍兴21年,在流滴地梅州所书。年龄为62一63岁之间。先由江户时代初期茶道家、禅僧江月宗玩收藏,而后又归身兼茶道家的诸侯松平不昧所有。现为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该尺牍是大慧宗杲放逐于梅州时寄给友人无相居士的书信,笔致富于气势,为大慧宗杲的书迹中最受重视的作品。他将离别见放的满腔“骚情”,倾注于笔墨之中,故落笔激昂苍茫,悲枪幽愤,气息、骨力、风神俱为上乘。细观《与无相居士尺牍》这幅墨迹,通篇一气呵成,挥毫疾速,铿锵有力。于起伏顿挫处,尽见大慧流落瘴乡的离骚和忧愤之情,也足见其刚烈不屈的浩然正气。大慧之字的气息,在苏、黄之间,掺有米芾笔法。故既得苏黄的开张丰健,又兼有米字的筋骨,显得畅快豪放,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有一股昂扬不羁之豪情侠气,仿佛临阵欲发的猛将,有咆哮怒目,叱咤风云之势,可与颜鲁公的《祭姪》、《争坐位》二稿相媲美,堪称之为禅家中的“鲁公之稿”。

《与演教堂头法属禅师书》尺牍,日本国立博物馆藏。从书翰的内容中可以分析出,此尺牍应书于绍兴三十年(1060)三月十一,由杭城归径山后因得法属禅师赠送之物而书此回信。此为大慧72岁之晚年书作。在信文中再三向法属禅师谈及要求朝廷许他退居之事,入杭城向左相汤思退请求,未得允诺。于是计在第二年夏末决意再请求归隐,以养颐天年,图得清净境界。此尺牍比起前面的《与无相居士书》来,写得较为沉稳安样。可以想象出大慧最晚年安然澹泊的境遇。晚年倍受孝宗皇帝及左相汤思退等尊崇。得以在径山无事平静地安众办道。故文辞怡然散淡,用笔少顿挫起伏,恰如潺潺流水一般,不激不亢;似徐徐清风,不起微浪。不象《与无相居士书》那样,写得悲慷激昂、忧愤多感。此书深得米元章行书三昧,流美典雅、赏心悦目。

《与性禅姪书》尺牍,现存东京皇山纪念馆。此墨迹为大慧宗杲禅师给性禅人的回信,告其寺内先侍者亡故,欲于中秋后作佛事供养等诸般近况。性禅者为何许人,无从查证,也许是虎丘绍隆的弟子,故称之为姪。从书风上来看,极似《与演教堂头法属禅师书》,可以推想是大慧晚年住持径山时的书翰,而且落款为“妙喜”,则可以判定为其晚年之作。笔墨多含米芾行书的遗韵,但写得柔和平静,书写速度比较缓慢,用墨丰润,罕有枯竭之痕。这与其晚居径山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状况有着相应的关系。加之,此尺牍写给晚辈,故用语及用笔均温和随意,予人以如沐春风之感。然犹能平中出奇、柔里藏刚,足见其人书俱老,意气圆满的孤高清远的崇高境界。实是一幅相当中看的宋人逸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