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白罂粟 2014-01-06

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历代前朝遗老堪称国宝。他们常常因为政治水土不服,又才高八斗,不愿破贰臣之戒,不得已多避居寺院等遁世场所,一方面为躲避政治责难保全性命,另一方面深感前朝恩宠常怀故国之思,故而不食新朝烟火,情志唯有隐讳诉诸艺事。清初则更有甚者,释担当、冒辟疆、龚贤、许友、宋曹、朱耷、恽寿平等人当属遗民典型。朱耷身为朱明皇脉,尤感痛失江山亡国之恨,内心极度忧郁、悲愤,隐姓埋名遁迹空门,只能于艺事间倾诉孤臣孳子的亡国之痛。遗老们不食人间烟火,书风往往更为高古脱俗,孤标冷逸。

释担当(1593~1673),俗姓唐名泰,字大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五龙山人。法名普荷,字担当,一字通荷。他从小用功读书,十一岁就考取秀才第一,三十三岁(明天启六年)以明经上京赶考未中。到各地游历,他结识了陈继儒(眉公),并到绍兴访湛然、云门和尚,又和他的同乡前辈苍雪法师往来,开始接受佛教思想。担当年轻时,不仅诗书有名,为人激昂慷慨,喜欢侠义,学习剑术。他当时看到明朝将要覆灭,颇想纠集一些有志之土,以恢复明社为己任,然明廷腐败,事与愿违,遂“纡踪岭右,茧足万里”回归故里。担当回滇不久,适逢旅行家徐霞客来云南。霞客专程到晋宁县拜访他,和担当及其亲友盘桓十日。不久,担当的母亲也去世了。一方面“明祚将亡,无能为力,一方面母归道山,毫无牵挂。于是重新产生了出世的思想。公元一六四四年,明亡清立,担当目睹国变,便把一腔抑郁寄情山水之中,并削发为僧,时年五十一岁,驻足大理鸡足山感通寺。他息养静休,攻读研究经藏,面壁修行,把“担当天下大任”的一腔爱国豪情,寄寓在诗画之中。来往于鸡足山各寺及名刹丛林之间,人称“云中一鹤”,“南中高士”。清康熙十二年(公元一六七三年)冬天,担当感到身体有些轻微不适,卧床十九天,忽然晨起盘膝端坐,写了几句偈语:“天也破,地也破,认着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抛下笔后便与世长辞了。享年八十一岁。圆寂归化大理鸡足山的顶峰,其骨塔在感通寺后,塔有《清担当塔铭》铭文。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释担当  草书诗册

担当诗、书、画俱佳,清淡绝俗,令人叹为观止。担当的诗作很多,内容广泛,多是反映他的爱国感情和坚贞不屈的品格。诗集有《修文集》,《橛庵草》、《拈花颂百韵》等。山水法倪瓒,风格荒率纵放,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担当书画超越了其师董其昌的藩篱,否定了他的“不可不熟”和“熟外熟”的要求,一味从生拙处着眼,所以能自成一家,抛去了董其昌那种圆笔淡染的南宗笔墨。担当还把他精湛的书法技巧用到绘画上,书法基本功的老练,使担当的山水画添上了重要的成功因素。担当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尤善草书。书法曾师事董其昌而变之,后多写草,其势瘦劲清奇,豪放练达,有一泻千里之势。石涛赞曰:“担当老人大有解脱之相。”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释担当  四言诗轴

《四言诗轴》,纸本行草书,纵135.2厘米,横31.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担当草书有唐代怀素的风骨,晚年更接近倪元璐、王铎一辈。他书法的天份和功力都很深,在章法、布局、用墨上深得虚实相生之妙。他的草书笔墨飞舞,大有“当其下手风雨疾,笔所末到气已吞”的气概。担当晚年的狂草,更加放纵老辣,行笔跳荡飞跃,结体和分行布白奔趋揖让,不但浑成入妙,通过笔画章法表现自己的情怀,而且已进入了高古的境界。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襄十岁能诗,董其昌为作序。1627-1642年间,冒襄六次去南京乡试,六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1636年,冒襄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党,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1639年由吴应箕起草、冒襄等复社140余人具名的《留都防乱公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公元1644年明亡后,南京的明朝旧臣建立了弘光政权。阉党余孽阮大铖投靠马士英,当上了南明的兵部尚书兼副都御史,他要报复复社诸君子。正巧冒襄因风闻高杰将驻防如皋,举家逃往南京。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不成后,便派遣锦衣卫逮捕了他,直至第二年,马、阮逃离南京,始得脱离牢狱之灾。还有一种说法是:他连夜逃往扬州,靠了史可法的荫庇,才躲掉了这场灾难。公元1645年6月,如城抗清英雄陈君悦组织义兵抗拒清廷官吏。冒襄再次举家逃往浙江盐官。从夏至冬,辗转颠沛,在马鞍山“遇大兵,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这一切在他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变化,第二年他从盐官回归故里隐居。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北京写信给他,信中转达了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要“特荐”他。但冒襄以痼疾“坚辞”。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冒襄晚年穷困无以为生,惟赖卖字度日,常常每夜灯下写蝇头小楷千字,及晨有人持金易购而去。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苑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语体文字的鼻祖。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冒辟疆  小秦淮竹枝词十之二

冒襄书法始学董其昌,继法钟繇、颜真卿和米芾,晚年则格外遒劲浑厚,富有神韵,享有大名,以“行草书流传海外”,董其昌评价冒襄的书法“深得颜平原(颜正卿)笔意”。王铎赞他早年书法“遒媚圆动、笔笔褚河南(褚遂良)”。王士祯不断索求手卷,说他“小楷之工,足于云间(陈继儒)雁行”。孔尚任来函云“所赐佳作大著,受教良多”。方亨咸云“画摹周舫,书逼米颠”。长期与王铎、宋曹、倪云璐、黄道周等人交流书画技艺。辟疆的笔墨,基础于李北海,而兼颜鲁公的雄浑遒劲和米南宫的潇洒俊秀,所以王铎极称辟疆的“临池复妙绝一时”。传世墨迹有《为如皋庚戌赈灾作》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冒辟疆  为如皋庚戌赈灾作

《为如皋庚戌赈灾作》,作于康熙九年,冒襄61岁。本幅书法为冒广生先生(冒襄后裔)旧藏。是年正逢如皋大饥荒,赈灾是冒襄义不容辞的事情,冒襄一生在如皋共赈灾三次,这是已经是冒襄最后一次参与地方赈灾了,由于冒家的困顿,冒家已经失去了参与赈灾一线的能力,今非昔比,冒襄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卖字市廛,从而用所得之金赈济灾民。本幅行书四屏以《乐记.乐施》开篇,用“天地之道,寒暑不时则疾,风雨不节则饥。”引出良相“知其然”,用良相的理论引出良医的理论“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无妖祥”。从而通过良医的理论引出中国古代名医俞跗、秦越人(扁鹊)、阳庆的传奇医术,“治病不以镵石撟引、汤液醴洒。然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揲荒爪幕”,冒襄认为在如此大灾荒之时如能出现像古代这几位神医的出现,那么如皋城肯定能极大的免除灾难,冒襄认为自己“少习儒李长事,歧黄以术”,这次遇到如皋如此大的灾荒,遂“应两君之名,润笔币,爵之惠,易米十石,为粥于路,以管万人半日之腹”,从而作此幅书法大幅,卖字赈灾。本幅应为冒襄晚年的书法精品。冒襄书法是由董其昌而来,纵观冒襄书法笔笔中锋,既圆通刚健,又妩媚天成,纵横跌宕,顿挫自然,全无赵孟頫、董其昌的秀美流丽之态,别具一格。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龚贤出生于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十岁前母亲去世,十三岁开始习画,与杨文骢同师董其昌。21岁左右在奉淮河畔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其时正值明崇祯末年,复社成员在这里结社赋诗,讲学论艺,挽救民族的危机。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龚贤因野居北郊而幸免于难。后经扬州到泰州海安镇担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师,一住五年。龚贤早年丧妻,在泰州孤身一人。从泰州回来后,又在扬州住了几年,约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除续弦之外,龚贤还做了两次远游,1655年南下浙江,1657年北上京师。龚贤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届五十,战乱洗劫后的家乡呈现出一幅惨景。国破家亡,他举起悲愤的笔写下了《登眺伤心处》一诗。几经搬迁,最后定居清凉山,生活清苦,与人落落难合。他于屋前半亩空地上,筑园栽植,命为“半亩园”。龚贤曾经请王石谷画了《半亩园图》,并题了长跋;又自写小照,着僧服,手持扫帚,作扫叶状,悬于楼堂,以示与清朝统治者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将他的旧居称为“扫叶楼”。龚贤晚年幽居于此,赋诗作画,教学。龚贤仍与书画界交往,除了与金陵画家高岑、樊圻、邹喆、吴宏等切磋画艺,好友还有屈大均、程正揆、王石谷、孙枝蔚、戴本孝、弘仁等。他的两位挚友周亮工、孔尚任与他不仅有着志趣上的投合,还是他的主要经济资助者。龚贤是周亮工家常客,周氏丰富的书画收藏令龚受益匪浅。康熙二年(1664)前后,龚贤的继妻及其他亲人相继有八人去世,他受到沉重的打击。人到暮年,日常生活依靠自己妹妹料理,“补衣烦老妹,依仗赖娇儿”(王懋林《虎踞关访龚半千半亩园》)。康熙二十八年(1689),龚贤病卒于南京半亩园,年约七十岁。死后因贫不能具棺葬,丧事全凭好友孔尚任料理,并帮其抚养遗子。龚贤遗柩后归葬龚贤祖籍江苏昆山邑西之渡桥镇。

龚贤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其创作以五代董源、巨然的画法为基础,以宋初北方画派的笔墨为主体,参以二米(米芾、米友仁父子)、吴镇及沈周等人的笔风墨韵,同时结合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观察和感受,形成了浑朴中见秀逸的积墨法,不同于清初以王时敏为首的“四王”所倡导的笔笔有古意的创作格法。作品多写金陵山水,长于用墨。龚贤擅行草书,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书法为画名所掩,作品多兴致所至,用笔变化丰富,气势夺人。公元1660年前为早期,公元1660年至公元1682年前后为中期,公元1682年至公元1689年为晚期。龚贤早年书法师法较广,曾学习王右军、颜鲁公、米南宫、董玄宰等人,但以王、颜为主。早期的后半段逐渐追求骨势和力度,重视点线的各种对比关系。其早期行书中的用笔细节,还富于隶书意味,间或出现章草特征的长横、长捺等笔画。中期从公元1660年代中期的《自书七言绝句册》到公元1680年代初,书风雄逸劲拔,风格持续且固定,本于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兼法李北海。步入衰年,又转法米芾,并由此确立了其书法的个性化风格。点画由直渐曲,由方变圆,追求灵动飘逸。用笔不再像中期那样直硬严肃,而是随笔锋的推进做精心运控,求得粗细、直曲变化,有的长笔画呈现着波折或颤动。他一直使用的墨色对比也更臻佳境。他的颇有特色的长捺笔“脚掌”先顿后提再拉出,似连非连,成为龚书招牌式笔画。传世书作有《行草书七律诗轴》、《行书渔歌子词卷》、《题山水册》、《行书扇面过宜园留饮诗》、《祝尔约翁六十寿轴》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龚贤  行草书七律诗轴

龚贤《行草书七律诗轴》,纸本,行草书,纵123.3厘米,横54.2厘米。龚贤绘画强调用墨,注意明暗层次,讲究虚实对比,景色富有深远、立体感。在书法中也同样注重用墨的浓淡和布白的虚实。此作墨色浓重,又时出飞白,笔法纵放,时见粗细变化;结体浑厚,又正欹相依;字距紧密,行间宽裕,疏密、虚实得宜。其变化多端的笔法、结构,源自米芾,而墨丰笔健、疏密相间的追求,却体现了自家的风貌。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龚贤  渔歌子词卷(点击可放大图片)

《溪山无尽图卷》题跋书于公元1682年夏,此跋点画线条不再如以前那般直硬,而逐渐转向轻灵柔巧,曲势点线越来越多,一些长笔画还显现出抖动或弯曲。此作标志着龚书晚期风格的起始。自《溪山无尽图卷》算起,龚贤晚期书风持续八九年,这是龚贤书画多产期,书迹包括题画和纯书作。晚期书风可以用笔酣墨饱、墨丰笔健、笔圆气厚、滋润多姿来概括。

 

许友,(约1620-1674,约清圣祖康熙十三年前后在世。)诸生。原名采,曾名宰。父许豸,因闽音宰与豸同,有忌者称许友改名宰犯家讳,以不孝责之,遂更名友,字有介,又更名为眉,字介寿、介眉,又名友眉,号瓯香,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明崇祯间举孝廉,以诸生终,入清不仕。许友工书善画,诗尤孤旷。时称“三绝”的草书、山水和诗文。书少师学倪元璐。晚慕米芾为人,构米友堂祀之。他的草书清逸超隽,山水松竹挺拔不群,诗文词赋清旷脱俗,钱谦益尝录其诗于《吾炙集》中。王士祯、朱彝尊亦称赏之。书法风格近于王铎。其书在笔力上不如王铎的雄健,而妙在其章法的借鉴。著有《米友堂诗集》,《清史列传》行于世。其父许豸、其子许遇亦擅诗书画。其作品传世不多,日本澄怀堂美术馆所藏之《七绝二首诗轴》是其代表作。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许友  七绝二首诗轴

《七绝二首诗轴》,妙在章法的的奇崛:七行书大小错落,布白空间聚散如山水画般曲折有致,真有“岩花生得山斋满”之生趣盎然,为书法的章法布白开了一个新生面。

 

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又字臣,号射陵,盐城郊区北宋庄人,明末清初诗人、大书法家。宋曹自幼受其熏陶,早得启蒙。宋曹虽为独子,但其父对他要求甚严,不要其舞枪弄棒,却让他舞文弄墨。7岁即读帖临池,酷暑严寒从不间断,十载笔耕,自勤不息。而立之年,宋曹能诗能书,瞩目乡里。宋曹虽才华出众,但仕途并不得志。明崇祯时,25岁官至中书舍人,其位级从七品官。南明复亡,1642年,宋曹的好友司石盘、厉豫等人因不满清朝黑暗统治,举兵起义。未及一年,兵败淮安。清政府派人四处抓拿,宋曹受其牵连,身陷囹圄。营释后,先到北宋庄,后又携家小隐居到30公里以外的汤庄,筑"蔬枰园"侍奉老母。每年仍到北宋庄祭祖。大纵湖有一"龙兴寺",建于明开启年间,苦于无名。宋曹隐居北宋庄,让寺庙主持喜出望外,请他题名"龙兴禅院",他欣然挥毫。抗战爆发,禅院毁于战火,宋曹真迹随之荡然无存了。三十寒暑,宋曹闭门养息,会友谈艺,聚首唱和,遂使诗书融合,造诣日深。康熙元年到八年间,两度诏举,不肯出林,仍隐逸汤村。康熙十七年,清以纂修明史,开博学鸿词科,征召海内名儒,侍郎严沅和江苏巡抚慕无颜共举宋曹为博学鸿词,他均以母老固辞未赴。康熙22年(1683)年,两江总督于成龙请他去南京编撰《江南通志》,盛情难却,他带上长子恭贻一起赴任。志书编成,宋曹坚不留名,最终《江南通志》仅署了恭贻的名字。于成龙敬重他的人品,称他为"射陵先生"。于成龙邀其出山,终于使宋曹结束了隐居生涯。为了实现书法方面的抱负,他毅然离家出游,浪迹江淮,客维扬、润州、昆山、苏州、杭州等地,拜师会友,吊古觅胜。康熙六年,会顾炎武,互赠诗赋,结为友好。历数载,他纵觅南北名碑,吮吸精髓,悟入微际,并加以融会贯通,取舍扬弃,为自己寻得一条正宗的书法道路。康熙四十年(1701年),病故于“蔬坪园”,终年82岁。

宋曹工书法,亦善诗文。注重意临,以不囿于古人,不拘于形似为旨,故而能另辟蹊径。临写的对象以晋、唐书家作品为主,其中临写《阁帖》中二王的行草书和孙过庭《书谱》居多。宋曹自己认为草书“瘦劲易,肥劲难”(《书法约言》),所以他的草书也经常以体态略肥,缓多疾少的面貌出现。对于宋曹的书法风格,清人杨宾(1650~1720年)云:“余书与时流相较,气概不如宋射陵父子,间架不如冯补之……宋射陵父子,虽有毡裘气,然亦江北之杰也。”(杨宾《大瓢偶笔》卷六)指出宋曹书法以气概胜,虽有所谓的“毡裘气”,使他的作品展现出更多的北方书风所具有的粗犷、豪迈之气,以气势征服观众,审美上追求“古”、“雅”、“健”,这种风格明显迥异于清初董、赵笼罩的时风。他一生留有大量书法作品,散传于江浙沪一带,日本、上海、常熟等地博物馆多有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收藏。他诗文、书法造诣极深,著有《书法约言》、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书。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宋曹  行草论书

《草书千字文》,顺治十八年书成,为其代表作。该书法气势融贯、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确有大河奔涌,一泻千里之势。现宋曹故居内有草书千字文石刻,供人观赏。晚年的宋曹,学与年俱进,而书法更臻精善。除《草书千字文》之外,又撰成理论著作《书法约言》。全著含总论、论草书等七篇,对学书要略,对文字,对楷、行、草各书都有精到的论述。他的书法墨迹在民间流传很广。除盐城之外,两淮、维扬、京口、苏州、金陵、杭嘉湖一带,也时有发现。这些墨宝,表现了宋曹不同时期的书法特点。当今日本书法界,有研究宋曹书学的学术群体。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宋曹  节临孙过庭书谱

《节临孙过庭书谱》,纵122厘米,横29厘米,现为天渡楼薛翔先生藏品,作品裱式为日本裱法,是一件宋曹书法的精品。作品通篇布局灵动飞纵,用笔敦实厚重,圆劲中尽显骨力,绵里裹铁,绝无花哨。用“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来形容,可谓再贴切不过了。在他的这幅临帖作品中,字形宽博、笔画厚重,结体呈内敛团势,带给我们“肥劲”的感觉尤为强烈。

 

朱耷(约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明朝宗室。号八大山人,又号雪个、个山、入屋、驴屋等,入清后改名道朗,字良月,号破云樵者,汉族,南昌(今属江西)人。谱名朱由桵,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宁王改封南昌后,历代子孙世居南昌等地,共分八支,八大山人是弋阳王七世孙。其祖父朱多是一位诗人兼画家,山水画风多宗法二米,颇有名气。父亲朱谋觐,擅长山水花鸟,名噪江右,可惜中年患暗疾去世,叔父朱谋也是一位画家,著有《画史会要》。朱耷生长在宗室家庭,从小受到父辈的艺术陶冶,加上聪明好学,八岁时便能作诗,十一岁能画青山绿水,小时候还能悬腕写米家小楷。少年时曾参加乡里考试,录为生员。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朱耷时年十九,不久父亲去世,内心极度忧郁、悲愤,他便假装聋哑,隐姓埋名遁迹空门,潜居山野,以保存自己。朱耷的画幅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种奇特的签押,仿佛象一鹤形符号,其实是以“三月十九”四字组成,借以寄托怀念故国的深情(甲申三月十九日是明朝灭亡的日子)。顺治五年(1648年),他妻子亡故,朱耷便奉母带弟“出家”,至奉新县耕香寺,剃发为僧,自此改名雪个。朱耷从二十八岁到三十六,曾带着母亲和弟弟住在南昌市抚州门(进贤门)外绳金塔附近。朱耷三十六岁时,改建天宁观,并更名为“青云圃” (清嘉庆二十年即1815年,状元戴均元将“圃”改为“谱”);常往返于南昌城与青云谱之间,青云谱的重建由其弟朱道明主持。朱耷正式定居青云谱,约在三十九岁以后至六十二岁。朱耷六十岁时开始用“八大山人”署名题诗作画,他在署款时,常把“八大山人”四字连缀起来,仿佛象“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他哭笑皆非的痛苦心情。其弟朱道明,字秋月,也是一位画家,风格与乃兄相近,而且还要粗犷豪放。他的书画署名为牛石慧,把这三个字草书连写起来,很象“生不拜君”四字,表示了对满清王朝誓不屈服的心情。他们两兄弟署名的开头,把个朱字拆开,一个用“牛”字,一个用“八”字。这样隐姓埋名,可谓用心良苦。晚年朱耷在南昌城郊潮王洲上,搭盖了一所草房,题名为“寤歌草”。在这所草屋中度过了他孤寂、贫困的晚年,直至去世。

朱耷以绘画为中心,对于书法、诗跋、篆刻也都有很高的造诣。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在创作上他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风格。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受徐渭影响,以简洁孤冷的画风,而自成一代宗师。他的书法具有劲健秀畅的气格。篆刻形体古朴,独成格局。他精研石鼓文,刻意临写汉、魏、晋、唐以来的诸家法帖,尤以王羲之的为多。书法初学董其昌,后又学黄山谷,但到晚年变法,删去冗繁,祛除华丽,绝不依傍于古人。他以画法对字法进行变形处理,再以中锋篆笔使转腾挪,而不用提按之法作草书,再兼以章法结字之法,如枯藤绕岩,老树着花,一派高穆华瞻气息,高出尘俗之上。八大山人的书与画,均有一股冷峻而不可企及的高士气派,倾诉着他孤臣孳子的亡国之痛。早期代表作有行书《刘伶酒德颂卷》,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有《录程颐四箴轴》、《黄竹园题画诗轴》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八大山人  行书手札

《录程颐四箴轴》,纸本行书,纵146厘米,横90.5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此轴的内容,是录宋代理学家程颐的‘四箴’之一。款署‘八大山人’未记年月,据款识的形式和书风来看,应是他七十七岁到八十岁期间所书。此件行书,运笔不露锋颖,沉着厚重,点划的起伏顿挫变化多端,使转熟练,体势灵动。字的结体,疏密大小参差有致,充分体现了‘运笔尽于精熟,规矩寄于胸襟’的才能。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八大山人  行书题画诗

《行书题画诗轴》纸本。纵77.9厘米,横66.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轴录五言题画诗一首,计10行,行字不等。末款“八大山人题画”,下钤“八大山人”印。具体书写时间不详。此轴书法纯用中锋挥就,笔划圆劲而流畅。结字大小疏密错落有致,通幅给人以洒脱飘逸之感。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巢枫客、草衣生、横山樵者。江苏武进人。恽寿平生于江苏武进,受门第书香熏陶,自幼敏慧,八岁咏莲花,惊其长者。清初遭遇战乱,年仅12岁的恽寿平随父远走浙、闽、粤几省,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后参加了福建建宁王祈的抗清队伍。顺治五年(1648),闽浙总督陈锦率六万清军强攻建宁,15岁的恽寿平坚守孤城。城陷后,与兄皆被掳至清兵营。陈锦无子,其妻见寿平聪明清秀,收为养子。陈锦遇刺身亡,寿平扶灵北归时,在灵隐寺与父相遇,留寺为僧若干年,其间恽寿平从父读书、学诗,课余绘画以娱情寄兴,与复社遗老及反清秘密志士交游。大约在顺治十一年(1654)前后,恽氏父子返回故里。少年时代这段出生入死的历练,对他一生可以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叔子既经丧乱,少壮时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忽如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叔子意气如常。”(顾祖禹《瓯香馆集序》)。此后,他刻苦钻研学问,古文、诗词、书画无不精擅。恽寿平崇尚气节,誓不应科举。为了生计,变卖书画也不向权贵低头。在卖画生涯中,恽寿平在其瓯香馆中结识了唐宇昭、莫云卿、庄子纯、杨兆鲁、笪重光、毛先舒、诸匡鼎等一时名流,相互切磋,共同唱和,尤其与王翬友情弥笃,二人游历山水,品茗倾谈,切磋画艺,甚为投机。恽寿平为王翚作品写的大量题跋,更使王翚的作品锦上添花。《国朝画征录》说:“石谷画得正叔跋,则运笔设色之源流,构思匠心之微妙,毕显无遗。”康熙二十九年(1690),恽寿平结束了劳碌、贫寒、悲凉的一生。其子恽念祖年方5岁,家贫不能举丧,幸得王翬、董珙、邹显吉等老友鼎力相助才得以安葬。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恽寿平  扇面题画跋

恽寿平乃清代著名画家,创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特点是以潇洒秀逸的用笔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不以形似为满足,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其山水画亦有很高成就,以神韵、情趣取胜,与“四王”、吴历并称“清初六大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他又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诗、书、画异曲同工。他的书法,取法褚遂良、米芾而自成一体,被称为“恽体”。诗为毗陵六逸之首,擅五言古诗,其诗格超逸、书法俊秀、画笔生动,人誉之“南田三绝”。遗著有《瓯香馆集》。历代文人书法之八十四 <wbr> <wbr>朱明后裔朱耷与清初隐士奇书
                                    清  恽寿平  跋钱榖桃花源图卷

《跋钱榖桃花源图》卷,纵37cm。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恽南田书精行楷。吴修说:“南田书法得褚河南精髓,遒逸可爱”。《题画诗》共计九页,每页对开均有一幅绘画,现已遗失,据判断应是花卉册页,其书法纤疏清逸,与其绘画一脉相承,天然可爱。正如李兆洛所云:“先生书于游行自在中,别见高雅秀迈之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