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清中期帖学书家

 白罂粟 2014-01-06

清中期帖学书家

 

谨以此文祝同道及朋友们圣诞快乐!

 

清代可以说是文人书法艺术的又一鼎盛时期。历代书坛碑、帖并行的时代并不多见,晋流行贴书,汉魏流行树碑,到了唐代则碑、帖皆盛,碑之凝重与帖之灵动并举,法与美并茂的时代文人书法何其浪漫、壮丽。而后宋元明复归于帖,延至清初,已经令人寡味,有识学者毅然倡导碑学,且理论实践并举,文人书法复又碑帖双茂起来,实为又一书学盛世。文人书法发展至清中期,虽则碑学大兴,然而帖学并未偃息,仍有以刘墉为首的帖学书家活跃书坛,其书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此外,汪由敦的行书气势浑厚,姚鼐的行书萧疏澹宕,永瑆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另有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汪由敦(1692-1758),初名汪良金,字师苕,号谨堂,清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原籍安徽休宁。十岁时应小试,没有考取,于是就改名为汪由敦。十九岁(1711)时开始游学浙江。浙江有为寓浙徽商专门设立的科举名额,即商籍。汪由敦就以商籍的身份参加浙江的考试成为秀才。从此,汪由敦就入了钱塘籍。汪由敦在浙期间,深受当时的浙江巡抚徐元梦的器重,曾任其幕僚。徐元梦任工部尚书以后,推荐汪由敦到《明史》馆担任纂修官。由于史馆的纂修官一向是由翰林院的官员担任,而汪由敦以秀才的身份参加纂修,这使他荣耀一时。雍正二年(1724年),汪由敦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同年八月,又考中进士,并进入翰林院。先后任编修、日讲起居注官、右中允、侍读、侍讲等官。雍正十三年,乾隆皇帝继位。汪由敦由于对各种大典安排得当、文章撰写得体,博得了乾隆皇帝的好感。不久,就入直南书文房,任内阁学士。乾隆二年,御史刘元燮上书弹劾大臣,其中也涉及到了汪由敦。汪由敦降为侍读学士。乾隆九年(1744年),先后担任了工部尚书与刑部尚书。两年后,又兼署了左都御史一职。在张廷玉的推荐下,汪由敦于乾隆十一年(1746)开始在军机处行走。从此,汪由敦就在军机处任军机大臣,一直到他逝世为止,终官于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三年,汪由敦病逝。乾隆亲往吊唁,加赠其为太子太师,溢号为文端,入祀贤良祠。其次子汪承霈(后官至兵部尚书)受其熏陶,也擅长书画,并颇有造诣。

汪由敦学问渊深,文辞雅正。汪由敦不仅以政绩和军功显赫,同时还以书法和诗词文章见称。他一生除在翰林院和馆阁中参与、主持编纂了《大清一统志》等大量有价值的历史文献,担任过《平定金川方略》和《平定准噶尔方略》的副总裁、总裁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文章,有记载的就有《松泉文集》20卷、《松泉诗集》26卷,还有不少收藏在民间,休宁县博物馆就藏有其早年的小楷《孝经》手卷。与此同时,汪由敦又是一位能识千里马的伯乐,他除了在充当乡试、会试和殿试的重要职务中拔取了数不胜数的大清栋梁之才;还在日常交往中,提拔、奖掖后进。后辈由此将他奉为韩(愈)欧(阳修)。汪由敦善书法,师法晋、唐人,兼工篆、隶,他的书法,圆润秀美,气势浑厚,在乾隆词臣中其书可比张照。传世书迹有《汪由敦临韩子苍尺牍》、《苏轼春帖子词轴》等。卒后,乾隆曾命集其书为《时晴斋帖》十卷勒石内廷。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汪由敦  苏轼春帖子词轴

《苏轼春帖子词轴》,纸本行书,纵115.5厘米,横59.7厘米。清宫旧藏。轴书宋代苏轼《春帖子词》。款署“苏轼春帖子词臣汪由敦敬临”。署“臣”字款,为应制之作。此轴书法结体紧密,笔墨饱满,风格持重温润,淳雅清雅,娟秀妍美,为“馆阁体”风貌。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刘统勋子。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清代书画家、政治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中进士后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初任江宁知府,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月,调任江苏学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任山西省太原府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月,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授湖南巡抚。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任职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年)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嘉庆六年(1801年),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刘墉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嘉庆九年对应公历1804年,但十二月二十五日时公历已经进入1805年,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刘墉通经博史,又以善书与翁方纲齐名。刘墉书法,随乾隆年间的书坛风气,初学赵孟頫,后学董其昌,继而泛学诸家,博采众长。小楷书师法钟繇、颜真卿;行草则泛学《淳化阁帖》中诸家书,以及隋智永、宋苏轼等。可是在他的作品中,很难看出他从形迹上摹仿古人书法。如行书《临初唐书轴》,笔画圆圆软软,细体会其筋骨,则沉着内含,最能体现“绵里裹铁”的妙用风格。尽管他以笔画丰肥为主要特点,却也常常出现细瘦如筋的笔画,忽肥忽瘦,变化无常,又表现了藏巧于拙、自成万态的情趣。刘墉特别喜好浓墨,写字比较圆厚,不加连绵,空白宽大,在一种特殊的手法中,表现出独特的境界。不喜欢他的字的人,说他写的字像“墨猪”、“兔粪”,加以这一类的讥评。但是有很多人喜欢他那丰满之中强劲有力的字,称赞说:“貌丰骨劲,味厚藏神”(《松轩随笔》)。刘墉还喜用狼毫硬笔,在极光滑的腊笺上写异常丰肥的字,墨色沉郁浓厚,且字画沉着不浮,确实表现出了他的深厚功力。刘墉的小楷书仍为馆阁一体,未能摆脱当时社会的习尚。从根本上说他仍是帖学书家,并且是当时最博学的帖学书家。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传世书迹有《论书立轴》、《行书杜詩卷》、《行书山谷水仙诗》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刘墉  论书轴

《行书杜詩卷》纸本 18.5X 132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为刘墉书写杜甫诗句之手卷,书于水红色、钩金花的纸张上,十分别致。起始的一首诗题名为「缚鸡行」,叙述小仆绑着鸡要到市中去卖,引起了诗人对人、鸡、虫三者间的一些感概,内容颇有意趣。至于在书法方面,圆润婉转的字体,看似柔软无骨,实际上却是将劲道隐藏于丰厚的外貌中,相当的内敛,前人评论刘墉的书法为棉里裹针,应即此意了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刘墉  楷书临唐故右武卫将军赠工部尚书上柱国上蔡县开国侯臧公神道碑铭

《山谷水仙诗》,纸本行书,纵114厘米,横5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读诗写字,刘墉始终引为乐事,因为好诗百读不厌,如果再用毛笔写下来,自己印象深刻,还又可以锻链书法。或许正因为如此,有时候刘墉的诗课和书课是分不开的。这件立轴是诗书两课,录写黄庭坚水仙诗,原诗共有八句:「淩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刘墉很喜欢这首诗,他佩服黄庭坚最后一句学杜甫学得真好,比陈后山学得好。刘墉自己也会作诗,读到好诗的时候,那种快乐是别人难以体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黄庭坚这首好诗也间接透过刘墉的书法,和更多人一起分享。

 

孔继涑(1726~1791),字信夫,一字体字,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曲阜人,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第五子。自幼聪敏好学,才华超人。乾隆十三年23岁时,皇帝到曲阜祭祀孔庙,他在御前进讲《周易》。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乡试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遂纳资为候补内阁中书,从未任职。孔继涑自幼酷爱书法。青年时,专学其岳父张照笔法,在家中“玉虹楼”上苦学苦练12年。他把《大学》首章写成四幅“联屏”刻成石碑,立于孔庙“金声门”左侧。后来,乾隆帝瞻仰孔庙时,见到“联屏”上的字迹笔笔有力,字字通神,反复品味,连声称赞。从此,孔继涑的书法名闻全国。孔继涑系七十一代衍圣公孔昭焕的叔祖。因昭焕年幼,府务多由其主持。于氏下嫁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后,对其插手府务非常厌恶,总想设法将其处置。后来给他加上了什么“房屋越制”、“念咒语发旁枝”、“妄图篡位”等“罪名”,开除其家族,死后不准进林。孔继涑广泛搜集来的古今名家的书法,刻意鉴别,先行临摹、构绘,而后精工刻成大小石碑584块,名曰“玉虹楼法帖刻石”。其拓片装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保留了历代名家的真迹。)曾求得明睢阳袁枢(袁可立子)、袁赋谌父子家藏南宋《松桂堂帖》等名品。乾隆五十六年(1791)春,他去江宁(今南京)钟山书院看望挚友姚鼐。秋季又到北京访友,不幸染病而逝。葬于曲阜城西大柳村前。

孔继涑工书,年青时得其岳父张照笔法,中年又临摹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的法帖,以致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晚更学欧、虞、颜。其和梁同书并称“南梁北孔”。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孔继涑  行楷五言诗

《行楷五言诗》,纸本,纵76厘米,横44厘米。此作笔法的东坡精髓,结体似鲁公伟岸,法度与我意兼顾,游离于唐宋之间,为其难的之佳作。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姚鼐是显赫的吴兴姚氏的后裔,生于桐城南门的一个官宦书香人家。其出生时,家庭已衰落。鼐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刘大櫆对姚鼐特别器重,称其“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后来居上待子耳”。乾隆十五年(1750),他二十岁考中举人后,经过五次礼部会试均名落孙山,直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三十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3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44岁。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姚鼐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其在继方、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散文简洁严整,纡徐明润,代表作有《登泰山记》、《袁随园君墓志铭》、《游媚笔泉记》等。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嘉庆十五年(1815)九月十三日(10月15日),85岁的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归葬桐城杨树湾。

姚鼐书法,虽不及他的文学成就卓著,但其墨迹萧疏澹宕,飘逸秀姿中蕴藏儒雅文士气息,亦是不同凡响。其书法以帖学为宗,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世重。包世臣以及大多数评论家们所说的姚鼐晚年专攻王献之草书,诚如是说,吴德旋(公元1767年-公元1840年)《初月楼论书随笔》:“大令狂草,尽变右军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姚刑部姬传谓:“如祖师禅,入佛入魔,无所不可。”可称妙论。可见,姚鼐对变乃父骨势遒劲为英俊爽迈趣味的王献之是推崇有加的。姚鼐擅长行草书。形式有手札、册页、楹联和立轴。而以小行草手札和大行书楹联、大行草立轴为多。晚年以草书创作为主,取王献之之势而运董其昌之法。倒是姚鼐小行草手札自始至终保持着《阁帖》中“二王”的面貌,这反映出姚鼐书法走的是一条以王字为核心的正统帖学之路。传世墨迹有《行书水经注轴》、《草书自作诗轴》、《为梦楼行书自作诗轴》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姚鼐  草书七言诗轴

《草书七言诗轴》,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 作,姚鼐时年52岁。湖北省博物馆。他由近人而摹董其昌,由董氏而寻唐,再由唐人上追“二王”。就其墨迹而论,更多的还是董其昌笔法的嬗变。运笔多顺锋入毫,就势使转,通篇无大起大落,即使是晚年大草,极学王献之爽迈之势,而终不脱董其昌绵柔之形。

 

钱澧(1740-1795),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官吏、书画家。幼时家境贫寒,偶然得到些残篇断简,便熟读深思,曾入昆明五华书院学习,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散馆,授检讯,任翰林院编修,四十六年,擢监察御史,后历任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疏言和珅为军机,办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军机处之任。和珅知其家贫裘薄,凡劳苦事多委之,积劳成疾死。

钱澧擅画马,尝兴酣画马,神俊形肖,世争宝之。其诗文苍郁劲厚,正气盈然,著有《南园先生遗集》。钱沣工楷书,平生仰慕颜真卿为人,书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堪称学颜第一人。大楷临摹《颜氏家庙碑》、《告身墨》、《中兴颂》、《麻姑仙坛记》、《东方画像赞》;行草从颜真卿《争座位稿》、《祭侄文》、《十二意》入手,晚年以颜为本,参以欧、褚笔法,行笔颇为沉着痛快,亦有八面出锋之势,苍劲雄健,耐人寻味;小楷则博采众家之长,习过王羲之、王献之、钟绍京等历代书家的精品。晚年还得益于褚遂良、米芾书法的精髓。钱书小楷刚健婀娜;大楷笔力遒劲,力透纸背;行书、草书风神独绝。他学习古人而迈出古人的法度,自成一家。在清代,后之学颜者,往往以他为宗,如誉满全国的另一大书法家何绍基、清末翁同龢、近代谭延闿、谭泽闿兄弟皆为刻苦研习钱字而卓然成家。其楷书代表作有《枯树赋》、《冒雨寻菊序》、《守株图诗》、《端阳竞渡序》。行书代表作有《桂花厅记》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钱澧  楷书蝉论

《蝉论》,纸本楷书。其书法集诸家之长,尤其精于颜体,笔力雄劲。钱澧又特别善于画瘦马,笔墨凝重而傲岸有神。钱澧基本上是按颜楷书法的规矩行笔的,中锋用笔,笔重墨沉,沉着笃定。随意从书法中抽出一字,笔笔扎实不懈,坚定硬朗。李瑞清云:“能以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而已。岂以其气同耶。”包世臣《艺舟双楫·国朝书评》列其行书为“佳上品”。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钱沣  在己于人七言联

《在己于人七言联》,纸本楷书。钱澧书联,结构严谨而刚劲清润,都是珍品。钱澧一生走的是纯帖学之路,由约到博,以德养字,以文养字,故其作品虽韵味有余,然难得高古之妙,这也是他得中有失主处。杨守敬《学书迩言》曰:“自来学前贤书,未有不变其貌而能成家者,惟有钱南园学颜书如重规迭矩。此由人品气节不让古人,非袭取也。”

 

爱新觉罗·永瑆(1752-1823),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清高宗乾隆帝第十一子,生母为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永瑆幼工书,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乾隆五十四年封成亲王。嘉庆四年正月,仁宗命在军机处行走,总理户部三库。故事,亲王无领军机者,领军机自永瑆始。二月,仪亲王永璇罢总理吏部,并命永瑆俟军务奏销事毕,不必总理户部。三月,和珅以罪诛,没其园第,赐永瑆。七月,永瑆辞总理户部三库,允之。八月,编修洪亮吉上书永瑆,讥切朝政,永瑆上闻,上治亮吉罪。语在《洪亮吉传》。十月,上谕曰:“自设军机处,无诸王行走。因军务较繁,暂令永瑆入直,究与国家定制未符。罢军机处行走。”永瑆尝闻康熙中内监言其师少时及见董其昌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作书,永瑆广其说,作拨镫法,推论书旨,深得古人用笔之意。上命书裕陵圣德神功碑,并令自择书迹刻为诒晋斋帖,以手诏为序。刻成,颁赏臣工。十八年,林清变起,永瑆在紫禁城内督捕,上嘉其勤劳,免一切处分及未完罚俸。嘉庆二十四年正月,加其子不入八分辅国公绵{勤心}郡王衔。五月,祭地坛,终献时,赞引误,永瑆依以行礼。上以永瑆年老多病,罢一切差使,不必在内廷行走,於邸第闭门思过,罚亲王半俸十年。绵{勤心}亦罢内大臣,居家侍父。二十五年六月,绵{勤心}卒,赠郡王。有司请谥,以非例斥之,著为令。仁宗崩,有旨免迎谒。语见仪亲王传。十月,命曾孙载锐袭贝勒。道光二年十月,上还自行在,永瑆进食品十六器,以非例却之。三年三月,薨,年七十二,赐银五千治丧,谥曰哲,即为成哲亲王。

永瑆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加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书名重一时。永瑆楷书学赵孟頫、欧阳询,小楷出入晋唐,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行草书亦纵逸深厚,颇具风采。博涉诸家,兼工各体,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嘉庆九年上谕称:“朕兄成亲王自幼专精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永瑆传世的书迹甚多,集中收入其个人丛帖。

《行书方舆写胜轴》,纸本,纵128.5厘米,横8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品全称为《御制题董诰方舆写胜册》,录御製七绝诗十二首,咏“泰岱祥云”、“凤城烟柳”、“邗上桑麻”、“武陵春暖”、“建阳茗事”等十二处胜景。书法清劲峭拔,具唐人法度。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永瑆  楷书八言联

《楷书八言联》,纸本,纵170.5厘米,横28.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联为永瑆真书八言联,其书法用笔俊逸,结体疏朗,风格典雅。

 

铁保(1752-1824),字冶亭,一字铁卿,号梅庵,旧谱为觉罗氏,后改为栋鄂氏,正黄旗满洲人。出身于世代作武将的家庭,父亲诚泰曾任甘肃镇海营参将、陕西郭木协副总兵、直隶泰宁镇总业等职。铁保10岁开始延师读书,16岁入国子监继续求学,19中了举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0岁)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由于性格耿直,得到管理吏部的武英殿大学士阿桂的欣赏和举荐,铁保升为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三年(1888年)乾隆帝召见,次年升礼部侍郎,主持京师会试、山东、顺天乡试。嘉庆四年(1799年),铁保先因弹劾官员过当被贬到盛京(沈阳);不久以吏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他在漕运总督任上制定改革漕运章程十一款。嘉庆七年(1802年)底调补广东巡抚时,又将历年行政经验22条,刻在堂壁,告之后任。嘉庆八年(1803年)初转任山东巡抚。这一年,黄河在河南封丘县衡家楼决口,淹及下游山东章丘一带十九州县,嘉庆命铁保赴河南指挥救灾,合拢决口。嘉庆十年(1805年),铁保升任两江总督,赏头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发生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酖杀委员李毓昌事件,铁保也被免职,流放新疆。回京后升为礼部、吏部尚书。林清事变时由于极力追查通匪太监,又被革职,流放吉林。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回京。道光初年,铁保仅为三品衔告病退休。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铁保一生,经历充实又颇带坎坷。在每经波折的人生遭逢中,铁保总是表现出异常旷达的心胸,给人一种进退安然、荣辱不惊的个性展示。

铁保优于文学,长于书法,词翰并美。文学上他主编了《白山诗介》和经嘉庆皇帝赐名的《熙朝雅颂集》,著有《惟清斋全集》。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带来的板滞之病。与成亲王、刘墉、翁方纲,称为清四大书家。书法上先后辑有《惟清斋字帖》、《人帖》、《惟清斋法铁保帖》等;他的书法作品较为丰富的时期,是他任漕运总督、两江总督等职位的时期。《惟清斋法帖》等收录的作品多为这一时期所作。铁保对于书法十分深爱,这可以从他的一首诗中看出:“半生涂抹习难除,一任旁人笑墨楮,他日儿孙搜画箧,不留金币但留书。”虽然久居高位,但他只想留给子孙他的书法。铁保的书法以楷书为工,长于行草,清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称:“铁公《神道碑》楷书模平原,草书法右军,旁及怀素、孙过庭,临池功夫,天下莫及。”其实,这仅仅说出了一部分情况,铁保楷书取法颜真卿的厚重,又转师多家,成就自己;他极善吸取晋唐名家中有益的书法营养,草书除了师法怀素等人,更加推崇和师法张旭,正因为他遍临遍学晋唐名家的法帖,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面貌。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铁保  题夫人画连生贵子

《夫妇书画合璧》,绢本设色,纵30厘米,横1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无款,钤“冶亭”,“铁夫人”印。画面上方铁保书:“字谕武庄女儿:长夏无事,正好学书。从前工课,不可废弛。此后须日写一幅,半月一次送看。如有间断,莫怪我不接也。草草。梅翁字。”画面上童子手持如意和莲藕,寓意“年年如意,连生贵子”,虽然面部有些反铅,但活泼喜庆的气氛跃然纸上。画法写意,不事雕琢,受到民间绘画的影响,是一幅有浪漫气息和吉祥寓意的作品。铁保书法淳雅饱满,配以夫人之画,珠连璧合,是难得的佳构。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铁保  行草临王帖(局部)

《行草临王帖》册,五开纸本,纵16.3cm,横26.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册临晋代王廙、王洽、王献之诸帖,计五开七帖(《行草临王帖》册释文)。末开自识:“丙寅四月廿五日大雨,闭门作书亦复佳,特不知河口情形何如,心甚悬悬,铁保识。”左钤“铁保私印”、“宫保尚书”印二方。首钤“平生珍赏”印。首末开分钤“幼农”、“格平读过”、“传贤子孙”等鉴藏印十方。未见著录。“丙寅”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作者时年54岁,属其中年时期书法作品。此册书法运笔精熟,虽为临帖之作,但无涩滞之感,可见书家对摹写对象极为熟悉。铁保书法长于摹古,尤其对王氏一门书法精研不辍,时人谓其“临池之工,天下莫及”,由此亦可想见其书法特色。

《行书录语》轴,纸本。此轴录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语一段,计3行,行字不等。末署款:“铁保”。下钤“铁保私印”、“梅庵”印二方。无藏印,未见著录。此轴书法用笔粗重,结字紧密,精气内敛而劲力自寓其中。结字用笔虽仍具王书特色,而行距宽疏,有明代晚期书家倪元璐、黄道周书风遗韵。此轴风格与《临帖册》明显不同,更具自己独特的书法特征。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也称“老船”,因貌似猿,亦自号“蜀山老猿”。清代诗人。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问安、弟问莱发愤攻读。其嫂陈慧殊,工诗,时称“女翰林”。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目为“青莲再世”。十五岁时写《壮志》一诗抒怀:“……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少年壮志,气概不凡。虽家中生活窘困,仍顽强坚持学习,“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问陶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贷,“恒数日不举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问陶年二十岁,在京与四川涪陵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亲,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与小女留涪陵娘家。问陶回遂宁写诗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这时,其家境更为困顿,有时竟到“仅求衣食亦无缘”的地步。是年秋,问陶与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号西厓)爱慕其文才,将其女林韵徵(名颀,号佩环)许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盐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问安、弟问莱、嫂陈慧姝、妻林韵徵、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问陶又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宁小住,岁末去北京。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检讨。曾任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嘉庆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犹。嘉庆五年(1800)八月,分校顺天乡试,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顺天乡试。嘉庆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嘉庆十四年(180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辞官,居吴县(今苏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问陶忧患余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病卒于苏州寓所,年51岁。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无力扶灵柩回乡,乃寄棺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一年后得鲍勋茂(字树堂)太仆等人资助,始得归葬故乡两河口(今四川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茔,碑文“张问陶船山之墓”还清晰可见。周、林两夫人亦葬于此。

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造诣精深,其诗被誉为清代“蜀中之冠”,诗著5000余首,今存3500余首,表现了他独特的思想个性和艺术风格。对于诗歌创作,他主张抒写性情,强调独创,反对摹拟。张问陶是乾嘉诗坛泰斗、清中叶诗冠、三百年来第一人。其画,近似徐青藤,不经意处,皆有天然,尤善画猿、马、鹰、鸟等,“墨猴”画技艺尤精。传世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的《芍药》扇等。书法师米芾,笔意沉郁空灵,骨力内蕴,险劲放野,饶有意趣,别具一格。杨守敬说其:“乾嘉间之书家,莫不胎息于金石,博考名迹,惟张船山,宋芷湾绝不依傍古人,自然大雅,由于天分独高,故不师古而无不合于古”。传世书迹有《行书诗轴》、《七绝诗轴》、《韩愈古诗册》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张问陶  行书诗轴

《行书诗轴》,纸本行书,纵106cm,横42cm。深圳市博物馆藏。此轴行书笔划精到,行距字距匀称,字字玑珠。数字间犹有轻重相间,富于节奏感,实为行书佳构。

 

郭尚先(1785—1832),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莆田城关书仓巷(现莆田市荔城区凤山街书仓巷)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登进士第,改庶吉士,奏习满文,散馆,授翰林编修。十八年(1809),充贵州乡试正考官。二十年,升国史馆纂修、文颖阁总撰,参与修撰《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等。后又任云南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回京后,充《明鉴》纂修,文渊阁校理,兼教习庶吉士。嘉庆二十五年(1820)父丁忧,归里。道光元年(1821),莆田二麦不登,民大饥荒,尚先倡议平粜,饥荒缓解。服阙回京,补原官。八年,外放任四川学政。尚先严律明示,纠正多年积弊,士风为之一变。道光十年回京后接连升官,终大理寺卿任上,卒年四十八。

郭尚先精鉴别,兼工兰竹。书似欧阳询,以骨力胜,间作小楷,颇深别趣。临摹诸家,悉可乱真。高丽、日本争相购致。生平应酬书,时有不经意处,惟署跋金石,钩稽真赝,手题掌录,恒矜庄研究,不肯率意下笔,独得晋唐无诤三昧。或以泥金尽书每册余纸,凝厚婀娜,并露毫端。与林则徐、梁章钜同为闽人,而书绝相似。清龚显曾在《书林藻鉴》中评云:“兰石先生以工八法,名嘉道间,作字甫脱手,辄为人持去,片缣寸楷,咸拱璧珍之。书法娟秀逸宕,直入敬客《砖塔铭》之室,行书嗣体平原(真卿)《论坐帖》,中年以后,几与董思翁方驾驱。”《清史·本传》也云:“兰石工书法,尝为仁宗(嘉庆)所赏识。”著芳坚馆题跋、增默庵遗集。著《芳坚馆题跋》、《增默庵遗集》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六 <wbr> <wbr>清中期帖学书家
               清  郭尚先  小楷《黄庭内景经》卷(点击图片可放大)

《黄庭内景经》卷,纸本楷书,纵36cm,横268.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款署:“道光四年六月十四日录奉,笛生四兄同年省览,莆田郭尚先。”下钤“兰石”印。鉴藏印钤“宋李心赏”、“古欢室藏”、“銕杲真赏”、“吉林宋李子古欢室收藏金石图书之印”等。《黄庭经》是魏晋年间道士养生之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郭尚先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书录此《黄庭内景经》,时年41岁。此幅书法以颜真卿为根底,又融“馆阁体”姿韵,结体宽博秀雅,笔力雄浑坚实,为郭尚先晚期精心之作。康有为在政治上是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书法上也堪称大手笔。他喜臧否他人,但在《广艺舟双辑》中写道:“嘉道之间,以赵吴兴软弱,兼重欧阳信本。故道光季世,郭兰石、张翰凤二家,大盛于时,名流书体相似。其实郭张二家,方板缓弱,绝无剑戟森森之气,彼于书道未窥堂户,然而风流扇荡,名重一时,盖便于摺策之体也。”康有为之评语对郭氏颇有求全之意,但实为褒多于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