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清代女史书家

 白罂粟 2014-01-06

清代女史书家

 

历代女性文人书家大多出于乐户与仕女二门,清代亦不例外。乐户不过是艺妓的别称,因为谋生的需要,她们从小就要接受专门的才艺训练,琴棋书画酒色才艺俱佳为其谋生的基本功夫;而后能有幸与文人士大夫往来结缘,才艺方能更上层楼,得以名流千古。此一阶层分布于各大都市,而以京都与吴越江淮尤胜,女史柳如是、董小宛等人更是鹤立秦淮,名著千秋。仕女一门则赖有官贾家庭的荫庇与书香门第的影响,因自身兴趣的需要,往往也能享受到良好的培养,因而才艺得以发展提高。仕女们或隐身民间,或悠游文士,或可跻身宫廷,或叱诧风云,大都能安享艺术人生,如姜淑斋、王端淑、孙云凤、张纶英、吴藻、秋瑾等人即是如此。清初之姜淑斋(生卒年不详),名如璋,以字行,别号广平内史,清初胶州人,活动于公元十七世纪,清代康熙年间著名女书法家和诗人,清代女史书法当推其为首。鉴于姜淑斋在本博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一《王铎书风影响下的清代文人书家》已作绍介,此篇不再赘述。清中晚期写碑成为一时风气后,一些闺阁中的女子也开始持笔写大字榜书,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张纶英也。

柳如是(1618~1664),名隐,后更名是,一字靡芜,号我闻居士,又称河东君。经历了明清易代之际,她10岁时因家庭窘迫被卖入娼寮,因天资聪颖,国色天香,诗文丹青出色,名列“秦淮八艳”之冠。其风神才艺,300多年来世所艳传,于今未沫。她虽为妓女,却非常憎恶卖笑生涯,常着儒服男装,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诸文人纵谈时势,诗酒唱和。1641年,柳如是与东林领袖、“文章宗伯”钱谦益结为秦晋之好(当时钱已六旬)。钱谦益为其盖绛云楼,内藏金石文字、历代书画珍品数万卷。柳如是利用这一极佳条件,博览群书,考异订讹,“写青山,临墨妙”。明亡,柳如是劝钱谦益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择一种以殉节。钱谦益选择水中死,后又以“水太冷”为托词,让柳如是深感失望。她连叹息都不发一声,“奋身欲沉池水中”,幸被人及时拉住。对其此举,清朝袁枚有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后来柳如是鼓励钱谦益与抗清志士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等保持联络,甚至不惜罄尽金珠玉饰,支持兵败后的抗清义士重建义军,让天下多少昂藏男儿为之叹服并倾倒。柳如是46岁时,82岁的钱谦益去世。她不屑理会钱氏家族对于家财的逼索,投缳自尽,以生命为代价,和世俗利益进行了最彻底的诀别。死后悬棺坟中,誓死不履清朝土地。

柳如是在琴、棋、书、画、诗词诸方面,都堪称奇绝。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陈寅恪和著名作家郁达夫都对其赞誉有加。她的诗“凌清而朋远,宏达而微态”(陈子龙《戊寅草序》),颇得唐人之风神情韵,归虞山钱谦益之后,又染指宋调,诗风渐趋老成瘦硬一路。其著《湖上草》一卷,收诗35首。她的画萧疏淡远,传南宗之神韵。她的书法亦迥出济辈,执晚明闺阁书艺之牛耳。柳如是端凝坚劲的书法正是其性情、眼界、心胸的外化和显现。翁同龢对其书法大加称许:“铁腕拓银钩,奇气满纸。”但她的书法艺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柳如是的书法师承,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称:“河东君所与往来之名士中,李存我尤以工书著称,河东君(柳如是的号)之书法当受存我之影响无疑。”李存我的书法在当时享有盛名,甚至有大书法家董其昌畏忌这位乡里后辈、购焚李书的说法。对于自己的书法,柳如是也是颇为自负,她曾作有“李卫学书称弟子”的诗句。“李卫”者,东晋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之谓也,因其夫为汝阴太守李矩,故称“李卫”。事实也正如此,柳如是的夫君钱谦益是当时名闻海内的大才子,且长柳如是36岁,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称:“河东君之书法,复非牧斋(钱谦益)所能及。”柳如是流传下来的书法主要有《湖上草》和望海楼楹联墨迹,另有少量对联书法。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柳如是  题望海楼楷书对联

《题望海楼》为柳如是楷书对联,联语为“日毂行天沦左界,地机激水卷东溟”,深得“初唐四家”中的虞世南、褚遂良法度,并化古为我,自成风格。结字内紧外松、左收右放,撇极短而捺极长,联中的多处长捺和“機(机)”字伸长的戈钩,拓展了幅面空间,显得余味不尽。整幅作品收放自如,温婉娴静中透着钢筋铁骨,洋溢纸幅的浓浓书卷气,更使柳如是的“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黄庭坚对苏东坡书法的评语)。

另一对联更能见出柳如是书法“铁腕银钩”的特点。联语为:“浅深流水琴中听,远近青山画里看。”可以看出,柳如是的行草书深受笼罩明末清初书坛的董其昌书风的影响,但并不妍美软媚,风骨嶒峻,笔力雄健,内见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虽盘旋屈曲,却始终保持中锋,无偃笔、拙滞之笔。这幅对联现镌于常熟西郊锦峰拂水岩下的柳如是墓边石亭的柱子上,柳如是与青山流水作伴,实现了她“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愿望。

 

王端淑(约1620—1700),字玉映,号映然子、吟红主人,又号青芜子,明末著名文臣王思任之女,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才女。王端淑自幼濡染家学,书画兼工,清代张庚《画征录》称其工诗文,善画。16岁嫁与钱塘贡生丁圣肇(字睿子,号衢间散人)。嫁到丁家后,王端淑依然“性嗜书史”,仍是“不废疾书”。明亡,王端淑同丈夫一起离开北京,回到山阴老家,居于“翁园谑庵小楼处,于白马岩田庐数年,得林峦花鸟之情,为帘窥镜感之助,荆布尘甑,鬓舞惊燕淡如也。”此期间,夫妻俩常去“青藤书屋”欣赏她崇拜的徐渭许多书画作品,尤其是徐渭以水墨作写意花卉奔放淋漓、气势盛旺的风格熏陶了王端淑的笔墨,所以,王端淑擅长花草,涉笔潇洒,天趣抒发,疏落苍秀,具有隽逸清趣。因王端淑博览群书,精通史籍,清廷慕其名“欲援曹大家(即汉代才女班昭)故事延入禁中教诸妃主”,进宫廷当妃嫔公主的老师,是个令人羡慕的肥差。王端淑对此毫无兴趣,这件事终因王端淑“力辞乃止”。然而好景不长,端淑因久婚无子嗣,亲允丈夫另娶,故而失宠,回寓娘家又昆弟不睦,独自避居。从史料来看,王端淑入清后隐居田园,以诗文书画为精神寄托,在这当时明朝遗民中是较为普遍的。王端淑诗句仅于文人文集和笔记中散见,从而得以流传其一麟半爪。而诗意盈冉,集曰《吟红》,不忘一十七载黍离子墨迹也。”其才名传扬甚广,盖过了丁圣肇之名,可喜的是丁圣肇引此以为自豪,似乎没有男尊女卑的夫权思想。王端淑的才华还表现在她著书立说方面,她一生著述丰厚,著作有《吟红集》三十卷,《留箧恒心无才宜楼诸集》、《名媛诗纬》、《名媛文纬》、《历代帝王后妃考》、《玉映堂集》、《史愚》、《恒心集》、《宜楼集》、《无才集》、《留箧集》等,均著录于清代王士禄《然脂集》,今已不存。据考,王端淑于清康熙前期在世,王端淑编的《名媛诗纬》初编四十卷后集第二卷,有清康熙六年丁末(1667年)精刻本。卒年80有余。

王端淑多才多艺,工诗文、善书画。画宗倪、米,兼工花卉。画、书、诗外尤长史学。据清代王士禄《宫闱氏籍芝文考略》载,王端淑酷爱读书,自经史及阴符、老庄、内典、稗官野史,无不浏览淹贯,可谓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并“以才情学问自负,欲奄有众长,故诗文诸体,靡不涉笔。”对王端淑的多才,清代福建莆田女画家、女诗人林文贞有诗《自题秋兰便画寄映然子》专门称赞。清代恽珠《闺秀正始集小传》称其天资高迈,尤擅小楷,楷法二王。祝嘉《书学史》将其列为清代女书法家予以介绍。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王端淑  跋张翀西园风度手卷题诗

王端淑跋《张翀西园风度手卷》题诗,款署:“甲寅(1674)五月,山阴吟红女史玉映王端淑。”钤印:“式好堂、王端淑印、玉映。”翁方纲评之题曰“卷尾题者俱一代知名之士,而女史王玉映益有三绝之能,并称重于艺林者,可不宝诸。”足见其佳。

 

董小宛(1624——1651),名白,又名宛君,一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她的名与字皆因仰慕唐代诗人李白而取。南京人,因父母离异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她聪明灵秀、神姿艳发,与秦淮南曲名妓——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等八人,被当时人称为“金陵八艳”。董小宛自小聪颖,八岁时就跟一班清客文人学诗、习书画、作戏、操琴,十三、四岁的时候,琴棋书画莫不知晓,诗词文赋样样精通。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加上她天资巧慧,容貌娟娟,十五岁艳织初张时,就名冠秦淮,被誉为秦淮旧院女子第一流人物。明崇祯十六年,嫁予风流才子冒襄冒辟疆为妾,从一个名妓到贤妾,更以奇情著称;从此两人畅爱,着实快活了一阵子。之后,李自成进京,清兵入主中原,挥师南下。冒董二人逃至盐城,冒得恶病,小宛精心服侍,待病好转,天下已由明变清。二人返如皋,不为官而隐居。对待这段生活,小宛有诗云:“病眼看花愁已深,幽窗独坐抚瑶琴。黄鹂也似知人意,柳处时时弄好音。”清宫有四大疑案之说,其一说顺治出家就是为了董鄂妃董小宛。又说冒辟疆因顺治从他手中夺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绝。此一民间传说为她增添了神秘光环。但疑案毕竟是疑案,真实的情况是,小宛从16岁嫁给冒辟疆时,顺治才两岁,直到去世董小宛也一直未曾离开过冒。顺治也未曾出家,董鄂妃是内大臣鄂朔的女儿。董小宛系久劳成疾,28岁患痨病不治而死。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死后荟集有《奁艳》一书。冒辟疆作有《影梅庵忆语》,记载小宛始末及其行事,睿艳动人。董小宛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突出人物,代表了中国女性的智慧、勤劳,也代表了女性的美丽世界。

然而董小宛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奇情,还有雅趣。她热衷于食谱研究,通诗文,善书画,尤善画桃花,落笔生姿。小宛画的小丛寒树,笔墨楚楚动人。15岁时作品《彩蝶图》现收藏在无锡市博物馆。书法擅小楷,初习钟繇,转从《曹娥碑》,蝇头小楷工整俊丽,笔精墨妙,精美绝伦。墨迹今已相当罕见,仅金笺纸扇面小楷《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董小宛  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

《秋闺词自作七言诗十一首》,金笺纸扇面小楷,纵18.5厘米,横51.4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此帧董小宛楷书秋闺诗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作品,对考证董氏与冒襄的感情经历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细品诗境,感怀伤秋,可感受到在封建礼教重重束缚下一个弱冠女子追求自由的心声。其小楷工整清秀,毫端尽得远古书家精髓。

 

孙云凤(1764~1814),字碧梧,令宜(春岩)长女,袁枚弟子。能诗,善写花卉。其妹云鹤、云鸾、云鸿、云鹊、云鹃并能诗、画,自幼都聪慧乖巧,同入袁枚门下学诗习词,都成了出类拔萃的角色。六姐妹中云凤最出色。雷缙《闺秀诗话》记载,孙云凤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八岁时,父亲以《诗经》句出对:“关关雎鸠”,她立刻应声而对:“嗈嗈鸣雁。”孙云凤的少女时代,随着四处游宦的父亲孙嘉乐到过不少地方,近则长江南北,远至四川、云南,都留下过她们姐妹芳艳的足迹。这不但丰富了她们的阅历,使诗情更加开阔;而且也使她们的诗篇传播到各个地方,她们每居留一处,那里必掀起一阵闺门学诗的热潮。1790年,已过及茶之年的孙云凤适某官宦子弟诸生程懋庭,见笔砚辄憎,反目归母家,晚婚然又不幸。有湘筠馆诗。卒年五十一。《墨林今话》、《西洽闺咏》、《清画家诗史》、《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等有载。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孙云凤  论希白作字

《论希白作字》,孙云凤扇面行书。袁枚《随园诗话》有云:“孙云凤诗既佳,书法亦秀媚。”其书法灵动清雅,不事雕琢,自然闲适,正合于其师袁枚“性灵”之主张。法度相宜,而才情横溢,视为佳构。

 

张纶英(1798~?),字婉紃,室名绿槐吟馆。张琦三女,适孙劼。江苏武进人。工书,为包世臣所称颂。性婉柔,体弱若不胜衣,而下笔则刚健沉毅。邓之城《骨董琐记》:“张纶英身短,作书必立于榻上,悬腕书之”;每晨起盥洗毕,即据案书数百字。及闭户就寝,亦必尽百字乃卧。尝中夜不寝,辄起作书。家人劝其少休,她曰:“吾一日不作书,若有所失,欲罢不能矣!”日本、高丽诸贡使,辄购其书以归。弟妹所生子女,皆向之受书法。纶英诗宗陶、谢,著有《绿槐书屋诗集》传于世。其家四姐妹张缉英、珊英、纶英、纨英皆工诗、古文及书法,尤精堪舆,而且以才名著当时。

张纶英善北碑,以郑道昭为法,所书神似唐代书法家李邕。其隶书沉稳稍腴,古朴茂实。笔法篆、真、隶互用。她的魏碑大气磅礴,不斤斤计较于一点一画的得失。但也不是一味的霸悍,而是刚中有柔,体现出女性书法的阴柔之美。赵之谦特别称道张纶英,以为“国朝书家无过阳湖女士张婉钏名纶英,郑僖伯以后一人也”。张纶英书法对赵之谦影响较大。其传世墨迹有《楷书宋庭瑜妻》立轴、隶书四条屏等。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张纶英  隶书四条屏

《隶书四条屏》,纸本隶书,单条纵116厘米,横30厘米。此书用笔中锋为主,兼用侧锋。行笔则寓圆于方,方圆结合。结体方正,外紧内松,宽博自然。平整之中略取右倾之势,奇正相生。《越缦堂日记》赞其“善学北碑,笔力超劲,备篆隶之法”。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张纶英  楷书宋庭瑜妻

《楷书宋庭瑜妻》立轴,金笺楷书,纵122.1厘米,横29.厘米。此书写于方格金笺纸上,运笔婉转流丽。这件楷书作品可能为通屏中的一条,故只有章而无款。所写的内容也是前代女性文章中的嘉话,作者心手双畅,气势非凡。因她书作传世不多,书学史界在论说清代碑学家的时候,往往对她忽略不提,这是值得反思的。

 

吴藻(1799-1862),字苹香,号玉岑子,安徽黟县人,父葆真,字辅吾,向在浙江杭州典业生理,遂侨于浙江仁和(今杭州)。她痛恨封建礼教束缚,创作杂剧〈饮酒读骚〉。剧中主角为“生长名门,性耽书史,自叹巾帼,不爱铅华”的谢絮才,她将自己画为男子,对影读《离骚》痛哭。自然谢絮才即吴藻本人的自我写照。22岁适丝绸商黄家,生活优裕,但丈夫从商只是附庸风雅,故两情淡漠。其父与夫皆业贾,两家无一读书人,而独呈翘秀。其29岁丈夫因病早逝而寡,膝下无子女,孤凄有加,却未改适。32岁独身移居到人迹稀疏的南湖僻静处,她将自己的词作一一整理出来,编成了两本集子,在道光二十四年刊成。她也有忧国之作,但生长在封建社会身为女子,她又能如何?晚年她绝迹文学,题她所住的地方为“香南雪北庐”,在她的著作《香南雪北庐集》自序中写道:“忧患余生,吟事随废,因捡残丛剩稿,恕而存焉。自今以往,扫除文字,潜心奉道,香山南,雪山北,皈依净土,几生修得到梅花乎?”清代女诗人王筠作《繁华梦》,主角是女扮男妆。在卷首她自题词道:“闺阁沉埋十数年,不能身贵不能仙。。。。。怀壮志,欲冲天,木兰崇嘏事无缘。”女弹词作者陈端生作〈再生缘〉,主角也是女扮男妆。她们的遗憾和吴藻的不谋而合。有才难施,封建社会才女悲哀基本相同。卒年六十四。著有《香南雪北庐集》、《花帘书屋诗》、《花帘词》、《读骚图曲》。《艺林》、《杭州府志》、《西泠闺咏》、《两般秋雨庵随笔》、《清代闺阁诗人徵略》、《画录识余》等有载。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吴藻  致沙馥信札

吴藻不仅工诗词,也能书,善画兰。嘉庆一七九六―一八二o)时与朱鲁南(沂)等九十余人,结金陵画社,马掬村(士图)有画社丹青引咏之。其书未入碑学时流,而独步二王帖学一路。其《致沙馥信札》,刚健洒脱不亚须眉,毫无女子纤软柔弱之质,是难得的上乘书作。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睿卿,一作璇卿,号旦吾,乳名玉姑,东渡后改名瑾,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1877年清光绪三年生于福建厦门。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习文练武。1890年随父到湖南。1896年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并于1902年随夫进北京。1904年夏,自筹旅费去日本留学。留日期间,先后参与发起成立共爱会、十人会、洪门天地会等反清团体,在东京创办《白话报》。1905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6年初,为反对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日学生而归国。3月,赴浙江湖州浔溪女学教书。同年冬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1907年春,回绍兴任大通学堂督办,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准备皖浙两省起义。徐于7月6日在安庆刺杀恩铭,起义失败。13日下午,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7月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其遗骸几经迁葬后,建墓于杭州西泠桥侧。

秋瑾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妇女解放,笔调雄健,豪放悲壮,感情深沉。有《秋瑾集》。秋瑾书法源出欧阳询,字形稍扁,女书的娟秀与内质的刚毅合二为一,书风开张却不失凝重。

《行书诗册》笔力清刚,结字雅正,似有欧字之骨,北海之雄,更有其诗风豪迈雄浑,欣赏其字如睹其人,激昂愤发之情溢于字里行间,殊觉有一股磊落正大之气横陈眼底!

历代文人书法之百一 <wbr> <wbr>清代女史书家
         清  秋瑾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作于1904年,秋瑾赴日不久。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敢作雄飞的魄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豪言之峥嵘风骨,撑起的正是词人飒爽的英姿。清绍兴府将此词稿作为“罪状”公布,可见此词革命性之强。笔墨间英气闪耀,气息类鲁公之祭侄文稿,赞为逸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