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间道:十站旅行带你进入中医殿堂(1)

 松柏林光139 2014-01-07

 
     医学指南针将理、方、法、药一一括囊无余,把纷繁庞杂的医学理论进行高度的浓缩,由博返约。大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图在手,医学无忧,若非已将医道一以贯之,曷克臻此?
  本书更有诸多精妙之处,不能一一细说。至若《内》《难》《伤寒》,言辞古朴,义理深奥,虽智者亦一时莫能解。后世医家著述,各呈己见,或有所偏颇,不能得睹医学全貌。惟本书从上智?下愚,莫不适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本书能令初学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好书。

《医间道》相关资料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医学指南针将理、方、法、药一一括囊无余,把纷繁庞杂的医学理论进行高度的浓缩,由博返约。大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图在手,医学无忧,若非已将医道一以贯之,曷克臻此?
    本书更有诸多精妙之处,不能一一细说。至若《内》《难》《伤寒》,言辞古朴,义理深奥,虽智者亦一时莫能解。后世医家著述,各呈己见,或有所偏颇,不能得睹医学全貌。惟本书从上智 下愚,莫不适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本书能令初学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好书。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余浩,字任之,网络任之堂主人。自幼随祖辈学医,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自创任之堂,运用纯中医疗法治疗许多疑难杂症,疗效颇佳。著有《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一书,在当当网连续十六周荣登畅销榜。

 

目录

   
 目录
    走向中医
    一、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二、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第一章  从阴阳角度来认识中医
    一、阴阳的重要性
    二、阴阳的普遍性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二章  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三章  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一、指南针的演化过程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
    三、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第四章  学习之旅第一站:中药
    一、什么是好药
    二、药性的重要性
    三、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四、心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五、胃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六、胆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七、小肠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八、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九、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肺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一、三焦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二、膀胱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三、常用的引经报使药物
    十四、游览中药“名胜”
    第五章  学习之旅第二站:药方
    第一个组方:二至丸
    第二个组方:二妙散
    第三个组方:泽泻汤
    第四个组方:六味地黄汤
    第五个组方:乌梅丸
    第六个组方:逍遥丸
    第七个组方:小柴胡汤
    第八个组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第九个组方:炙甘草汤
    第十个组方:丹参槟榔饮
    第十一个组方:小半夏汤
    第十二个组方:半夏泻心汤
    第十三个组方:大承气汤
    第十四个组方:温胆汤
    第十五个组方:四逆散
    第十六个组方:附子理中丸
    第十七个组方:麦门冬汤
    第十八个组方:麻黄汤
    第十九个组方:桂枝汤
    第二十个组方:葛根汤
    第二十一个组方:桔梗枳壳汤
    第二十二个组方:枳术汤
    第六章  学习之旅第三站:四诊
    一、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二、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三、切脉需练习基本功
    四、脉象之首脉--郁脉
    五、切脉如捉贼
    六、常见脉象描述
    七、八纲脉的理解
    八、切脉如抚琴
    九、正常脉象的理解
    十、一些特定的脉象(源自《脉经》)
    十一、脉象的描述
    十二、望形体
    十三、望姿态
    十四、望面
    十五、望嘴唇
    十六、望指甲
    十七、望手纹
    十八、望舌
    十九、望头发
    二十、闻声音
    二十一、闻气味
    二十二、问诊
    第七章  学习之旅第四站:病机
    第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第二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第三条:诸气■郁,皆属于肺
    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第六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第七条: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第八条: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第九条: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第十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第十一条:诸热瞀 ,皆属于火(心)
    第十二条: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第十三条: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第十四条: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第十五条: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第十六条: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第十七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第十八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第十九条: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第二十条:诸窍干涩,干咳少痰,皮毛不润,皆属于燥
    第二十一条:诸病湿热,皆阳失于升
    第二十二条:诸腑气逆,皆气失于降
    第二十三条:诸症对立,阴阳错杂,皆失于和
    第二十四条:诸痰怪病,皆属于脾肾
    第二十五条:诸脉不通,痛如针刺,皆属于瘀
    第八章  学习之旅第五站:治法
    一、治法的运用在于守正出奇
    二、治病八法
    第九章  学习之旅第六站:医理
    一、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
    二、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三、内伤病的治疗
    四、外感病的传变
    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十章  学习之旅第七站:临床
    一、风流眼的治疗
    二、药物是双刃剑,治病就是纠偏,就是折其病势
    三、五液失调的治疗
    四、胃病的治疗
    五、牙痛的治疗
    六、口臭的治疗
    七、咽炎及食道炎的治疗
    八、胆囊炎的治疗
    九、小肠相关疾病的治疗
    十、疳积的治疗
    十一、肩背部疼痛的治疗
    十二、便秘的治疗
    十三、痔疮的治疗
    十四、肝脏疏泄失常与肾结石的形成
    十五、性功能减退的病机及治疗
    十六、小儿腹泻的治疗
    十七、哮喘的治疗
    十八、皮肤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  学习之旅第八站:医案
    第一例:重感冒
    第二例:迎风流泪
    第三例:球结膜下出血
    第四例:肠痉挛
    第五例:痱子
    第六例:鼻痒
    第七例:清晨腰痛
    第八例:婴幼儿腹泻
    第九例:腰肌劳损
    第十例:乳腺增生症
    第十一例:闭经
    第十二例:痛经
    第十三例:崩漏
    第十四例:卵巢囊肿
    第十五例:产后缺乳
    第十六例:脂溢性脱发
    第十七例:白癜风
    第十八例:脂肪瘤
    第十九例:瘙痒
    第二十例:黄褐斑(气血亏虚)
    第二十一例:黄褐斑(肾斑)
    第二十二例:日晒疮
    第二十三例:丹毒
    第二十四例:慢性湿疹
    第二十五例:颈椎病
    第二十六例:肩背痛
    第二十七例:肩周炎
    第二十八例:口腔溃疡
    第二十九例:疤痕
    第三十例:慢性鼻炎
    第三十一例:慢性膀胱炎
    第三十二例:面瘫
    第三十三例:左胸发热
    第三十四例:糖尿病
    第三十五例:头大面赤
    第三十六例:发热
    第三十七例:足跟痛
    第三十八例:乏力
    第三十九例:红蚂蚁咬伤
    第四十例:性功能减退
    第四十一例:顽固性呃逆
    第四十二例:小儿营养不良
    第四十三例:失音
    第四十四例:颈汗证
    第四十五例:水肿
    第四十六例:肺实脾虚气陷证
    第四十七例:心悸
    第四十八例:放疗性肺炎
    第四十九例:顽固性失眠
    第五十例:右胸疼痛
    第五十一例:撞伤岔气
    第十二章  学习之旅第九站:实践与坚持
    第十三章  学习之旅第十站:感悟

走向中医(1)

 

    走向中医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一、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代的中医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正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成为良相或良医,是文人的追求。文人多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在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却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由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因扰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地生活。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人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走向中医(2)

 

    学习中医并非都要求有悟性,对普通人而言,中医教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兴趣就可以学习。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更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将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变化中寻找生存的方法,还谈不上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怎么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自然界稍有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而让我们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什么人适合学习中医呢?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如果没有目的,只是盲目跟风,或者只是因为要上大学,而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是没有动力的!你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
    中医有没有疗效?
    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走向中医(3)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避贼风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我们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得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多么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嗜欲不能劳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就是养生之道,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有没有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

走向中医(4)

 

    飘飘院果不虚有百里挑头的第一花院之名,白日进去时,还不甚感到有什么奇特,但此刻,心里只觉一阵后悔,后悔白日进出时未曾记下任何岔路和记号。但瞧院内灯笼如鳞,亮如白昼,再细瞧,屋瓦连房,厅园比肩,地上雨花石铺就的小径纵横交错,不计其数,走向哪,都似相识,又觉不同。张大胆如做贼一般,在如此亮堂的庭院内,每走几步,必先顾左右而行之。所幸,院内除了灯火通明,却也死气沉沉,所有房间皆门窗紧闭,黑暗无光,绕行了一大圈,也不见有一名丫鬟下人的身影。
    逐渐,张大胆也胆粗起来,脚下竟快了许多。行过一段长长的回廊,又穿过一座半圆形的拱门,最后走过一条铁索木桥,眼前豁然出现了一座小型的院落,和拱门外的大院子不同,小院子里没挂半只灯笼,只有院东、西、北各有点点星火。原来,此处乃院中院,楼内楼,大院套小院,小院藏香楼。
    张大胆杵于黑暗下,眼观全院,不知该先往哪去。突地,一条白影子在院北的一间小屋内一闪,他不觉一怔,顿时眼睛一亮,暗喜道:“有了。”话音刚落,人已摸出去好几步。
    星光暗淡,远处薄雾冉冉升起,街角的更夫敲响了四更面锣,离天亮真的不远了。
    曾老头背负双手,浓眉紧皱,望着窗外逐渐开始变色的天空,幽幽叹道:“不知胆儿现在如何了!”
    “胆儿是聪明的孩子,相信吉人自有天相,一切都会平安无事的。”
    曾老头道:“或许吧!”又深叹一声,道,“胆儿这孩子就像他父亲,人聪明,重义气,只是目前事态严峻,严胖子被杀,老酒鬼也死得莫名其妙,接下来轮到谁,谁也说不准。所以,我们几个老鬼合议着把紫檀匣子提前给了孩子,夫人--”语声突顿,遥眼望向天际,道,“你不会怪我吧?”
    她明眸闪动,柔声道:“我不怪你,匣子终究是要交到孩子手上,早时晚时,还不都是一样。况且,胆儿尚已长大,该是面对这一切,担负起重任的时候了。”
    曾老头道:“话是如此,但现在终不是时候,我担心……这样会害了他。”
    她道:“不会,这样反而会更加安全。”
    曾老头疑惑片刻,不解道:“此话怎讲?”

走向中医(5)

 

    旅行提示:如果你想学中医,当身体不舒服时最好先喝喝中药,或者运用中医的其他方法来治疗,只有通过切身体会,才会感受中医的疗效,才能增强你学习中医的信心。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别人会说往西走,不会说,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公里向右拐,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别人也会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体的描述,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会说看地图,是的,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在前进1501米的地方会有一个泥潭,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前面的道路哪儿不平,哪儿有障碍物,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学习中医的方向,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怎样学中医!
    北京到陕西,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向西就是你的目标和方向,而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才不会出错,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
    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
    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
    感受自然,就从我们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象类比,了解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好好看看我们的地球!
    这是怎样精妙的一个星体啊!
    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地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地休息,让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走向中医(6)

 

    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
    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因为地磁场的存在,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大地将被水淹没,人类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你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
    《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从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得多么亲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春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启陈发新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要顺应天地之规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里穿着宽松的衣服,让头发披下来,和缓地散步,这样能够条畅人体的肝气。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顺应天地的法则,对天地万物要采取“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的态度,处理事情宜赏而勿罚。以上就是顺应春气,养生之道。如果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则伤肝,肝木伤害了,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属火,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发生寒性疾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走向中医(7)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夏三月,万物生长茂盛,天地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之气交流处于鼎盛时期,万物开花结实。此时人要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来,不要对烈日感到厌烦,平时不要发怒(因为大怒伤肝,伤肝则无以生心),人体的阴阳升降才能对流,体内抑郁之气才能得到宣泄,人体的阳气就能向外输布,以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性,为养长之道。逆此道,热邪不能发散于外,蕴伏于内,则伤其心,至秋与凉邪合病,变生疟疾,秋令当收,如此则无阳气可收,到冬天就会患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秋天大自然果实已经成熟,精华蕴藏在种子中,大气中流露的是肃杀之令,大地上呈现的是丰收之景。人应当早睡早起,鸡啼就该起床,这样的生活习惯可以使身体的志意得到安宁,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得以缓解。收敛自己的阳气,这样体内的肺气才得以清肃,阳气得以收,逆此道,容易伤肺,肺气既伤,冬水为肺金之子,无以受气,则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到时阳气就会封藏不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冬季是阳气闭藏的季节。大自然中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机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结冰,这就是阳气被藏的特点。此时人应当早点睡觉,等到太阳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应该内敛些,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防止阳气外泄。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逆此道,就会伤肾,阳气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阳气的生发就会不足。
    上面四段都是《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从自然的角度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感受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长、收、藏,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
    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阴阳”!
    地球的自转,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黑夜我们则称为阴。

走向中医(8)

 

    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
    四时、阴阳、五行,这些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就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认识自然界的纲领,也是我们学习中医的框架,就好像你从北京到陕西,知道了要向西走,如果连“西”这个方位都不清楚,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最终也难到达。
    学习中医,明白了四时、阴阳、五行,就是找到了入门的方向。所以《内经》在接下来第三篇、第四篇、第五篇、第六篇、第七篇,用了五篇的篇幅,从阴阳入手,谈论人体的生理病理。
    我们再来看《内经》条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也。”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想通了《内经》引导我们学习养生的方向,再来读这些看似深奥的条文就会感觉很浅显,它非常直接明了地告诉我们自然界的规律,以及如何顺应自然学会养生。
    一部几千年的古书,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来分析、推演我们人身的生理、病理机制,不得不赞赏古人的伟大,这种从大处着眼、从阴阳五行着眼的思维方式,其中的智慧与超前性,历千年而不衰。
    当西医学在微观领域的研究无法取得新的进展时,许多有识之士便尝试借用中医的思维模式,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疾病,返璞归真,化繁为简,往往能取得新的突破。
    学习中医,就是要培养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思路,即培养一种从大处着眼,不被一些局部的、细小的证候所束缚,从阴阳入手,从五行入手的思路,培养了这种思维模式,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就会使我们的视野大为开阔,这不仅仅是对学习中医、学习养生有好处,对工作生活诸多方面,都会大有好处。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需要从大处着眼,读完此章,你是否明白这里的“大处”指的是什么?这些“大处”在《内经》中又是如何系统阐述的?读完此章后,建议你反复研读《内经》的第一篇、第二篇,感受古人对天地、对阴阳、对五行的认识,从而为你学习中医指明方向,这样来学习中医就不会迷失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