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南针将理、方、法、药一一括囊无余,把纷繁庞杂的医学理论进行高度的浓缩,由博返约。大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图在手,医学无忧,若非已将医道一以贯之,曷克臻此?
本书更有诸多精妙之处,不能一一细说。至若《内》《难》《伤寒》,言辞古朴,义理深奥,虽智者亦一时莫能解。后世医家著述,各呈己见,或有所偏颇,不能得睹医学全貌。惟本书从上智?下愚,莫不适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本书能令初学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好书。 《医间道》相关资料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医学指南针将理、方、法、药一一括囊无余,把纷繁庞杂的医学理论进行高度的浓缩,由博返约。大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退藏于密之功。一图在手,医学无忧,若非已将医道一以贯之,曷克臻此? 本书更有诸多精妙之处,不能一一细说。至若《内》《难》《伤寒》,言辞古朴,义理深奥,虽智者亦一时莫能解。后世医家著述,各呈己见,或有所偏颇,不能得睹医学全貌。惟本书从上智 下愚,莫不适合,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也。本书能令初学者,登堂入室,提纲挈领,不走弯路;能令徬徨迷茫者,破迷开悟,指明方向;能令医道精湛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自学中医者和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案头必备,不可或缺的好书。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余浩,字任之,网络任之堂主人。自幼随祖辈学医,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自创任之堂,运用纯中医疗法治疗许多疑难杂症,疗效颇佳。著有《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一书,在当当网连续十六周荣登畅销榜。 目录 目录
走向中医 一、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二、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第一章 从阴阳角度来认识中医 一、阴阳的重要性 二、阴阳的普遍性 三、阴阳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二章 从五行谈中医框架 一、人体的五行属性 二、五行在临床中的运用 第三章 学习中医的指南针 一、指南针的演化过程 二、人体内阴阳对流情况 三、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第四章 学习之旅第一站:中药 一、什么是好药 二、药性的重要性 三、肝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四、心脏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五、胃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六、胆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七、小肠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八、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九、脾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肺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一、三焦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二、膀胱相关疾病的用药特点 十三、常用的引经报使药物 十四、游览中药“名胜” 第五章 学习之旅第二站:药方 第一个组方:二至丸 第二个组方:二妙散 第三个组方:泽泻汤 第四个组方:六味地黄汤 第五个组方:乌梅丸 第六个组方:逍遥丸 第七个组方:小柴胡汤 第八个组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第九个组方:炙甘草汤 第十个组方:丹参槟榔饮 第十一个组方:小半夏汤 第十二个组方:半夏泻心汤 第十三个组方:大承气汤 第十四个组方:温胆汤 第十五个组方:四逆散 第十六个组方:附子理中丸 第十七个组方:麦门冬汤 第十八个组方:麻黄汤 第十九个组方:桂枝汤 第二十个组方:葛根汤 第二十一个组方:桔梗枳壳汤 第二十二个组方:枳术汤 第六章 学习之旅第三站:四诊 一、切脉当明部位所主 二、切脉当明切之何物 三、切脉需练习基本功 四、脉象之首脉--郁脉 五、切脉如捉贼 六、常见脉象描述 七、八纲脉的理解 八、切脉如抚琴 九、正常脉象的理解 十、一些特定的脉象(源自《脉经》) 十一、脉象的描述 十二、望形体 十三、望姿态 十四、望面 十五、望嘴唇 十六、望指甲 十七、望手纹 十八、望舌 十九、望头发 二十、闻声音 二十一、闻气味 二十二、问诊 第七章 学习之旅第四站:病机 第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第二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第三条:诸气■郁,皆属于肺 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第六条: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第七条: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第八条: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第九条: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第十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第十一条:诸热瞀 ,皆属于火(心) 第十二条: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第十三条: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第十四条: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第十五条: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第十六条: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第十七条: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第十八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第十九条: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第二十条:诸窍干涩,干咳少痰,皮毛不润,皆属于燥 第二十一条:诸病湿热,皆阳失于升 第二十二条:诸腑气逆,皆气失于降 第二十三条:诸症对立,阴阳错杂,皆失于和 第二十四条:诸痰怪病,皆属于脾肾 第二十五条:诸脉不通,痛如针刺,皆属于瘀 第八章 学习之旅第五站:治法 一、治法的运用在于守正出奇 二、治病八法 第九章 学习之旅第六站:医理 一、用药剂量大小的问题 二、人体脏腑阴阳气血循环图的意义 三、内伤病的治疗 四、外感病的传变 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十章 学习之旅第七站:临床 一、风流眼的治疗 二、药物是双刃剑,治病就是纠偏,就是折其病势 三、五液失调的治疗 四、胃病的治疗 五、牙痛的治疗 六、口臭的治疗 七、咽炎及食道炎的治疗 八、胆囊炎的治疗 九、小肠相关疾病的治疗 十、疳积的治疗 十一、肩背部疼痛的治疗 十二、便秘的治疗 十三、痔疮的治疗 十四、肝脏疏泄失常与肾结石的形成 十五、性功能减退的病机及治疗 十六、小儿腹泻的治疗 十七、哮喘的治疗 十八、皮肤病的治疗 第十一章 学习之旅第八站:医案 第一例:重感冒 第二例:迎风流泪 第三例:球结膜下出血 第四例:肠痉挛 第五例:痱子 第六例:鼻痒 第七例:清晨腰痛 第八例:婴幼儿腹泻 第九例:腰肌劳损 第十例:乳腺增生症 第十一例:闭经 第十二例:痛经 第十三例:崩漏 第十四例:卵巢囊肿 第十五例:产后缺乳 第十六例:脂溢性脱发 第十七例:白癜风 第十八例:脂肪瘤 第十九例:瘙痒 第二十例:黄褐斑(气血亏虚) 第二十一例:黄褐斑(肾斑) 第二十二例:日晒疮 第二十三例:丹毒 第二十四例:慢性湿疹 第二十五例:颈椎病 第二十六例:肩背痛 第二十七例:肩周炎 第二十八例:口腔溃疡 第二十九例:疤痕 第三十例:慢性鼻炎 第三十一例:慢性膀胱炎 第三十二例:面瘫 第三十三例:左胸发热 第三十四例:糖尿病 第三十五例:头大面赤 第三十六例:发热 第三十七例:足跟痛 第三十八例:乏力 第三十九例:红蚂蚁咬伤 第四十例:性功能减退 第四十一例:顽固性呃逆 第四十二例:小儿营养不良 第四十三例:失音 第四十四例:颈汗证 第四十五例:水肿 第四十六例:肺实脾虚气陷证 第四十七例:心悸 第四十八例:放疗性肺炎 第四十九例:顽固性失眠 第五十例:右胸疼痛 第五十一例:撞伤岔气 第十二章 学习之旅第九站:实践与坚持 第十三章 学习之旅第十站:感悟 走向中医(1) 走向中医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身的身体。 一、什么人适合学中医 不少人抱怨,学习中医太难了,很想学,但不知如何下手,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而中医方面的书籍浩如烟海,在这么多书籍中如何找到进入中医宝库的大门,好像真的很难,其实这既是中医的魅力,也是中医的短处。 古代的中医大多是读书出身的文人,正所谓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成为良相或良医,是文人的追求。文人多爱卖弄文字,本身很简单的问题,在文人笔下就写得玄而又玄,好像不玄就不能证明自己有水平,就好像现代的有些诗,读出来只是一种感觉,却很难理解是什么意思。 其实中医来自于民间的医疗实践,在文人的总结和提升下,转变成中医理论,然后再指导临床。一个来自于民间的、朴素的、简单的东西,由我们祖辈反复总结出来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害怕学习,不敢学习呢?为什么要排斥它呢?学习中医其实也很简单。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就好像练习武功,有的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有的却是为了光宗耀祖;有的想成为一代宗师…… 思想不同,出发点也不一样,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有些小孩子的母亲,想学习中医,只是为了让小孩更加健康,不再受疾病的困扰。 有些长期被疾病因扰的病人,学习中医,只是想让自己健康起来,能够健康地生活。 有些从事临床的中医工作者,学习中医、研究中医,目的是让自己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 从事科研的人员,学习中医,是为了在疑难疾病的攻克上找到新的方法。 也有的人学习中医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能够混口饭吃,能够养家糊口…… 走向中医(2) 学习中医并非都要求有悟性,对普通人而言,中医教给人们养生的方法,教给人们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兴趣就可以学习。但如果以中医作为职业,那要求就会高一些,懂得的就应该更多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人命关天,病人将生命相托,如果不提高自己的水平,则不是救人,而是杀生。 在远古的洪荒年代,人类没有衣服,没有稳定的食物,为了生存,必须要适应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变化中寻找生存的方法,还谈不上健康长寿,只是为了生存,思想单纯,没有追逐名利,只是考虑怎么适寒温,怎么避风雨,每个人都是养生家,不然就没法生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有太多的办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忽略了自然界的变化,人类自身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自然界稍有变化就会导致许多人生病。学习中医,就是让我们认识我们的大自然,认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而让我们融入大自然,寻求健康生存的养生之道,寻求疾病的治疗之道。 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中医,感受中医。因为学习中医就是感受我们身边的世界,学习中医就是内视我们自己的身体。从原始、从本质中感受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所以,什么人适合学习中医呢?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整个人类! 旅行提示:学习中医是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如果没有目的,只是盲目跟风,或者只是因为要上大学,而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是没有动力的!你学中医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从生活中感受中医 中医是不是玄学? 中医有没有疗效? 中医该不该弘扬? 这些问题只有我们自身实践了,才能有深刻的体会,才知道该如何对待中医,建立学习中医的信心。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走向中医(3)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如果天气变冷,我们都知道加衣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这也是养生中的最基本的理念,也是最本质、最朴素的理念,玄不玄呢?一点也不玄! 但如果深入去想,我们可以给自己身体加衣服避贼风,那服用扶正的药物不就是给我们的五脏加衣服避贼风吗?我们通过加衣服来避贼风!我们远离寒凉食品,不就是让我们五脏来避寒邪吗?这都是很普通的道理,源于生活最简单、最本质、最朴素的东西。但就是这些道理的运用,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保护,能让我们健康生活,这就是中医,就是医道。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曰朴。” 如此简单的养生之道,我们现代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如果我们让浮躁的心静下来,将事物看淡了,物质层次的追求减少了,名利也看得不重,自然能够乐其俗,谁还在乎吃“鲍鱼”还是吃“排骨”,还在乎穿“貂皮”还是“棉衣”,因为只要能保暖,就能起到避贼风的作用,心境达到了一定高度,人就能达到天人合一,就能健康长寿。 这些《内经》中的原话,非常质朴,就好像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向我们讲述过来人的经历,我们虚心听取的时候,会感到自己平时对生命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心态是多么浮躁,会发现我们经常舍本逐末,当疾病来临、生命终结之时,又希望能够一下子除掉疾患,立时起死回生!我们为什么不早点学习中医里面的养生之道,让我们自己的心能够安宁,让自己的身体能够健康,对待我们周围的环境不要那么极端! “嗜欲不能劳其目,邪淫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这就是养生之道,这就是医道! 中医有没有疗效? 首先我想问一下,对中医疗效有疑问的人试过没有?有没有采取中医的思维?有没有辨证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 举个例子,前年的夏天,一个患者到我这里来,要求打吊瓶,我问为什么。患者说重感冒了,打吊瓶好得快!我说:“你认为几天好才算快?” 走向中医(4) 飘飘院果不虚有百里挑头的第一花院之名,白日进去时,还不甚感到有什么奇特,但此刻,心里只觉一阵后悔,后悔白日进出时未曾记下任何岔路和记号。但瞧院内灯笼如鳞,亮如白昼,再细瞧,屋瓦连房,厅园比肩,地上雨花石铺就的小径纵横交错,不计其数,走向哪,都似相识,又觉不同。张大胆如做贼一般,在如此亮堂的庭院内,每走几步,必先顾左右而行之。所幸,院内除了灯火通明,却也死气沉沉,所有房间皆门窗紧闭,黑暗无光,绕行了一大圈,也不见有一名丫鬟下人的身影。 逐渐,张大胆也胆粗起来,脚下竟快了许多。行过一段长长的回廊,又穿过一座半圆形的拱门,最后走过一条铁索木桥,眼前豁然出现了一座小型的院落,和拱门外的大院子不同,小院子里没挂半只灯笼,只有院东、西、北各有点点星火。原来,此处乃院中院,楼内楼,大院套小院,小院藏香楼。 张大胆杵于黑暗下,眼观全院,不知该先往哪去。突地,一条白影子在院北的一间小屋内一闪,他不觉一怔,顿时眼睛一亮,暗喜道:“有了。”话音刚落,人已摸出去好几步。 星光暗淡,远处薄雾冉冉升起,街角的更夫敲响了四更面锣,离天亮真的不远了。 曾老头背负双手,浓眉紧皱,望着窗外逐渐开始变色的天空,幽幽叹道:“不知胆儿现在如何了!” “胆儿是聪明的孩子,相信吉人自有天相,一切都会平安无事的。” 曾老头道:“或许吧!”又深叹一声,道,“胆儿这孩子就像他父亲,人聪明,重义气,只是目前事态严峻,严胖子被杀,老酒鬼也死得莫名其妙,接下来轮到谁,谁也说不准。所以,我们几个老鬼合议着把紫檀匣子提前给了孩子,夫人--”语声突顿,遥眼望向天际,道,“你不会怪我吧?” 她明眸闪动,柔声道:“我不怪你,匣子终究是要交到孩子手上,早时晚时,还不都是一样。况且,胆儿尚已长大,该是面对这一切,担负起重任的时候了。” 曾老头道:“话是如此,但现在终不是时候,我担心……这样会害了他。” 她道:“不会,这样反而会更加安全。” 曾老头疑惑片刻,不解道:“此话怎讲?” 走向中医(5) 旅行提示:如果你想学中医,当身体不舒服时最好先喝喝中药,或者运用中医的其他方法来治疗,只有通过切身体会,才会感受中医的疗效,才能增强你学习中医的信心。 三、学习要从大处着眼 如果你从北京走到陕西去,别人会说往西走,不会说,你先走多少公里向左拐,然后再走多少公里向右拐,这样你自己会搞糊涂,别人也会搞糊涂。究竟怎么走,具体的描述,谁也说不清楚,你可能会说看地图,是的,看地图可以更清楚些。今天我写这些文章,就是想绘制一张学习中医的地图,但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告诉你,在前进1501米的地方会有一个泥潭,再细致的地图也不可能标示出,前面的道路哪儿不平,哪儿有障碍物,但这张地图可以告诉你方向,学习中医的方向,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要学中医,怎样学中医! 北京到陕西,首先必须明白是往西走,向西就是你的目标和方向,而学习中医的第一步,必须要明白中医的框架,在大框架的指导下,才不会出错,成功的机会才会更大一些。 那么什么是大的框架?什么是大的方向? 前面谈过学习中医就是感受自然,感受自然界最本质的东西,然后内审我们自身,明了养生治病的办法。 感受自然,就从我们生活的地球开始,寻找地球的规律,同时取象类比,了解我们自身,我相信这样来学中医,可能大家都会接受。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明白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明白了为什么会生病,就明白了如何治疗疾病。 你爬上高山,站在山巅上,好好看看我们的地球! 这是怎样精妙的一个星体啊! 因为它围绕太阳的公转,产生了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变化,让我们在寒暑交往中健康地成长,让植物都能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因为它自身的旋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让忙碌一天的人,能够入夜静静地休息,让一天的劳累得到缓解,每天都有精神去面对新的一天。 走向中医(6) 因为表面的大气层包裹,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呼吸空气,同时避免了很多外来物体对地球的撞击,保护着地球上的动植物。 当太阳黑子、耀斑活动剧烈时,太阳发出大量强烈的带电粒子流,沿着地磁场的磁力线向南北两极移动,它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地球大气的上层,其能量相当于几万或几十万颗氢弹爆炸的威力,因为地磁场的存在,时刻保护着我们的地球,使地球上的生物避免了灭顶之灾。 再看看脚下肥沃的土地,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它;看看大海,没有它的海量,大地将被水淹没,人类没有立足之地;看看身边的一朵朵野花;看看河水中游动的小鱼,深切感受生命的气息…… 看看天,看看地,看看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再看看我们人类,从大之天,到小之人,你会发现人是多么的奇妙。 《黄帝内经》第一篇讲的是养生论,第二篇开始讲四气,讲春夏秋冬的保养,就是让我们从大的角度入手,从大的角度着眼来认识人。 明白了这些,再来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你会发现《黄帝内经》写得多么亲切。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春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启陈发新的季节,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要顺应天地之规律,宜晚睡早起,早上在庭院里穿着宽松的衣服,让头发披下来,和缓地散步,这样能够条畅人体的肝气。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人顺应天地的法则,对天地万物要采取“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的态度,处理事情宜赏而勿罚。以上就是顺应春气,养生之道。如果违背这些自然规律,则伤肝,肝木伤害了,便不能生心(五行之木生火),心属火,为夏令,木不能生火,夏天就发生寒性疾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 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走向中医(7)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夏三月,万物生长茂盛,天地间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之气交流处于鼎盛时期,万物开花结实。此时人要晚一点睡觉,早一点起来,不要对烈日感到厌烦,平时不要发怒(因为大怒伤肝,伤肝则无以生心),人体的阴阳升降才能对流,体内抑郁之气才能得到宣泄,人体的阳气就能向外输布,以顺应夏天阳气旺盛的特性,为养长之道。逆此道,热邪不能发散于外,蕴伏于内,则伤其心,至秋与凉邪合病,变生疟疾,秋令当收,如此则无阳气可收,到冬天就会患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秋天大自然果实已经成熟,精华蕴藏在种子中,大气中流露的是肃杀之令,大地上呈现的是丰收之景。人应当早睡早起,鸡啼就该起床,这样的生活习惯可以使身体的志意得到安宁,让秋天的肃杀之气得以缓解。收敛自己的阳气,这样体内的肺气才得以清肃,阳气得以收,逆此道,容易伤肺,肺气既伤,冬水为肺金之子,无以受气,则不能闭藏,故病发于冬而飧泄(飧泄指大便清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到时阳气就会封藏不足。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冬季是阳气闭藏的季节。大自然中草木凋谢,种子埋藏在冰雪之下,地面的一切生机都看不到了,水面也结冰,这就是阳气被藏的特点。此时人应当早点睡觉,等到太阳升起才起床。人的情志应该内敛些,注意保温,不要外露皮肤,防止阳气外泄。这是顺应冬天养藏之道。逆此道,就会伤肾,阳气得不到封藏,次年春天阳气的生发就会不足。 上面四段都是《黄帝内经》中的原文,从自然的角度指引我们养生,让我们感受四季的变化,掌握四季的特性--生、长、收、藏,顺应这种自然界的特性便是道。 除了从四季的变化,看到四时的特点,明白养生的意义,从我们的地球,我们还能看到什么? 我们看到了“阴阳”! 地球的自转,形成白天和黑夜,白天我们称为阳,黑夜我们则称为阴。 走向中医(8) 我们还看到了“五行”,即地球上五种基本物质,木、火、土、金、水。 |
|
来自: 松柏林光139 > 《(一).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