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陈汤治疗晚上磨牙

 天方夜谭吧 2014-01-08




别名
处方来源
《局方》卷四(绍兴续添方)。
药物组成
半夏(汤洗7次)5两,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
加减
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气,健脾,消痰,进饮食。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
主治
湿痰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气郁痰多眩晕,及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咳嗽呕痰;痰壅吐食。臀流注。中风风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疡痈,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子眩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用水1盏,生7片,乌梅1个,同煎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用药禁忌
热痰,燥痰,吐血,消渴,阴虚,血虚均忌用。
临床应用
1.气厥:倪维德治一妇病气厥,哭笑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倪诊脉俱沉,胃脘必有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此盖积痰类祟也。
2.咬牙:咬牙一证,多见于小儿虫积,成年人则很少见。友人一子,25岁,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齿相切磋,震震有声,可闻于户外,同屋之人,往往惊醒。因切其脉滑象显露,望其体,肥壮面色光亮,断为痰饮蓄于中焦,足阳明之脉入上齿,痰阻经络,滞碍气机,或导致咬牙。为拟二陈汤加焦荷叶以燥湿化痰,水煎服十剂。服五剂后,咬牙声即减少。十剂后,同屋之人已不复闻其齿牙相击声了。嘱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3.夜咳:舒某,男,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三月,昼轻夜甚,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五剂后诸症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而愈。
药理作用
各家论述
1.《丹溪心法附余》:此方半夏豁痰燥湿,橘红消痰利气,茯苓降气渗湿,甘草补脾和中。盖补脾则不生湿,燥湿渗湿则不生痰,利气降气则痰消解,可谓体用兼赅,标本两尽之药也。今人但见半夏性燥,便以他药代之,殊失立方之旨。若果血虚燥癥,用姜汁制用何妨。抑尝论之,二陈汤治痰之主药也。
2.《医方考》:名曰二陈,以橘、半二物贵乎陈久耳。
3.《古今名医方论》:李士才曰,肥人多湿,湿挟热而生痰,火载气而逆上。半夏之辛,利二便而去湿;陈皮之辛,通三焦而理气;茯苓佐半夏,共成燥湿之功;甘草佐陈皮,同致调和之力,成无己曰,半夏行水气而润肾燥,《经》曰,辛以润之是也。行水则土自燥,非半夏之性燥也。
4.《张氏医通》:此方本《内经》半夏汤及《匮》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而立,加甘草安胃,橘皮行气,乌梅收津,生姜豁痰,乃理脾胃,治痰湿之专剂也。
5.《医林纂要》:痰者,水湿之滞而不行也,半夏之辛,本润肾补肝,开胃泻,去湿行水之药,而滑能通利关节,出阴入阳,是能治水滞下行,故主为治痰君药;水随气运,水湿之滞而成痰,以气不行故也,橘皮之甘苦辛温,主于行气,润命门,舒肝木,和中气,燥脾湿,泻肺邪,降逆气,故每合半夏为治痰之佐;痰本水也,水渍土中则为湿,湿积不化则为痰,茯苓生土中而味淡,专主渗土中之湿;脾不厚不能胜湿,故甘草以厚脾,然不多用者,以甘主缓,过缓则恐生湿也;生姜之辛,亦以行湿祛痰,非徒以制半夏毒也。
6.《时方歌括》:此方为祛痰之通剂也。痰之本,水也,茯苓制水以治其本;痰之动,湿也,茯苓渗湿以镇其动。方中只此一味是治痰正药,其余半夏降逆,陈皮顺气,甘草调中,皆取之以为茯苓之佐使耳。故仲景书风痰多者俱加茯苓,呕者俱加半夏,古圣不易之法也。今人不穷古训,以半夏为祛痰之专品,仿稀涎散之法,制以明矾,致降逆之品反为涌吐,堪发一叹。
7.《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2:40):乌梅滋阴敛肝,佐甘草合和,取其酸甘化阴以滋胃津。方中夏、橘虽贵在陈久,仍不失劫阴之弊,伍以乌梅兼制半夏之燥性,使半夏之燥性尽失,而无伤阴之虞,乌梅生津而无滋腻之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乌梅之功厥伟,其功不可泯也,为方中画龙点睛之处。二陈汤中乌梅滋养胃阴,收敛肝气之功,后世多忽而不察,失其制方之本旨。
备注
本方改为丸剂,名“二陈丸”(见《饲鹤亭集方》)。




   二陈汤的功效是什么?二陈汤是一个古老的祛痰处方,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

  二陈汤为祛痰基本方。方中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且能降逆止呕,变主药;辅以橘红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使湿无所聚;使以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和中,理气化痰之功。方中橘红、半夏以陈久者良,故有“二陈”之名。

  二陈汤的功效: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去痰和中。和中理气,健脾胃,消痰,进饮食。健脾燥湿,顺气和中化痰,安胃气,降逆气。

  主治湿痰为患,脾胃不和。胸膈痞闷,呕吐恶心,头痛眩晕,心悸嘈杂,或咳嗽痰多者。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妊娠恶阻,产后饮食不进。气郁痰多眩晕,及酒食所伤眩晕;食疟,诸疟。咳嗽呕痰;痰壅吐食。臀痈,流注。中风风盛痰壅。上中下一身之痰。疡痈,中脘停痰。痰多小便不通,用此探吐。痰嘈,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或兼恶心,脉象必滑;呃有痰声而脉滑者。肥盛之人,湿痰为患,喘嗽,胀满。心痛,腹痛;膏粱太过,脾胃湿热遗精;脾胃湿痰下注而淋。妇人月水准信,因痰闭子宫而不受胎者。子眩。

  二陈汤的临床应用有哪些:

  1.气厥:倪维德治一妇病气厥,哭笑不常,人以为鬼祟所凭,倪诊脉俱沉,胃脘必有积,有所积必作疼,遂以二陈汤导之,吐痰升许而愈。此盖积痰类祟也。

  2.咬牙:咬牙一证,多见于小儿虫积,成年人则很少见。友人一子,25岁,每夜入睡后,即上下齿相切磋,震震有声,可闻于户外,同屋之人,往往惊醒。因切其脉滑象显露,望其体,肥壮面色光亮,断为痰饮蓄于中焦,足阳明之脉入上齿,痰阻经络,滞碍气机,或导致咬牙。为拟二陈汤加焦荷叶以燥湿化痰,水煎服十剂。服五剂后,咬牙声即减少。十剂后,同屋之人已不复闻其齿牙相击声了。嘱再服数剂,以巩固疗效。

  3.夜咳:舒某,男,教师,1980年3月31日初诊,干咳痰滞,胸闷已三月,昼轻夜甚,苔薄白,脉弦滑,予二陈汤加当归,五剂后诸症大减,原方续服五剂而愈。


谷清溪 山东德州地区中医院

有幸跟随董建华,刘渡舟、鲁兆麟老师学习,今将老师们关于胆胃相关理论及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一胆随胃降
黄元御《四圣心源》 曰: 木生于水,长于土, 土气冲和, 则肝随脾升, 胆随胃降” 。胃以降为顺,以通为和,喜润恶燥;胆为中清之腑,以降为顺, 以通为和, 喜和而恶郁。胃纳谷 谷之化赖胆,而胆汁须借胃气通降之力而下行,以助消化。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而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然胆气的疏泄宣发,也有利于脾胃升清降浊。《素问.气厥论篇 》云: “胃移热于胆” ,《灵枢.四时气 》曰;邪在胆,逆在胃” 。可见邪在胃或邪在胆, 均相互影响。脾湿生痰, 胃燥生热, 痰热相结,移热于胆,则胆胃同病,胆气郁胃气逆,则胆胃失和肝胆脾胃升降失常, 疏泄紊乱, 则五脏不安 诸症生焉。

二温胆汤八证
温胆汤, 又名千金温胆汤, 然《千金》 无茯苓。今临床所用, 乃《三因方》温胆汤。

温胆汤临床有八证:口苦、恶心胸闷、烦躁、惊悸、失眠、苔腻、脉弦。刘老概括为日苦呕涎烦惊悸半苓橘草枳竹姜。临床应用, 但见l~ 2证便是,不必悉俱。
温胆汤证,按六经归属少阳证;按脏腑则属胆胃证。盖中州痰温,胆胃有热,方中二陈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功在治痰;枳实、竹茹清胆胃之热,降胆胃之逆,功在清热。诸药相合,清热化痰, 调和胆胃。

 

三温胆汤的作用
肝随脾升, 胆随胃降,如果说小柴胡汤清胆而和胃,那么,温胆汤则是和胃而清胆。专家们认为温胆汤是通过调和中焦脾胃而作用于胆经。何以言之? 《内经》有半夏稚米汤,《伤寒杂病论》有小半夏加茯苓汤,《千金》发明温胆汤《局方》执简驭繁,抓住温胆汤的核心部分,发明了二陈汤。从此二陈汤成为和胃化痰的基础方。
既然温胆汤的基础方是二陈汤, 二陈汤功在和胃化痰,降逆理气。根据胆随胃降的理论,温胆汤乃通过升降中焦脾胃气机而作用于胆。中焦气机条畅, 木郁则达。若中焦痰湿内阻则有二陈若中焦痰热内壅则有枳、
竹。如是温胆汤既治胆胃不和的痰湿证, 亦治胆胃不和的痰热证。

 

四温胆汤临床应用
温胆汤临证应用很广泛, 既用于外感湿热,也广泛用于多种甚至各种杂病。

凡由痰热罹患诸疾,皆可用温胆汤化裁。(笔者按:温胆汤若与近代名医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和并加减并随症对症下药变化,则临证应用更加广泛不可思议!详见笔者另一篇文章“碰庸医患者四处奔波苦,得真传道医死木也发芽.”)

1. 痰厥:多系素体痰盛,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蒙心窍,以致神志昏愦不省人事,临证针刺人中等穴促其苏醒醒后若精神恍惚,胸阎烦躁,恶梦胆怯,头晕口苦,脉弦滑,苔黄腻,温胆汤台加安神定志丸总之,路老认为,心痹的病因病机并非阳微阴弦一途,而与五脏六腑皆相关联,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脾为心之子,心为脾之母,并胃与心脉相互络属,脾胃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执中央运四旁。若升降失常,阴阳反作,则诸病由生。故治疗上不可偏废一执,一味心病治心,而应整体分析,视其实所在而调之加减。

(编辑郝明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神经官能症:多表现为口苦呕涎,心烦惊悸。偏于痰郁,温胆汤加胆星、天竺黄j偏于气郁,加香附、郁金j偏于火郁加栀子、黄连、夏枯草j偏于火热伤阴加生地、知母、黄柏。若El眼干燥,加沙参、麦冬、生地、枸
杞子等。

3. 胆汁返流性胃炎:多为口苦、口粘、嘈杂、暖气、痞满。脾胃升降失常,胃逆胆火,宜清胆和胃,理气降逆.以温胆汤为基础方。胆经火盛.加黄连、黄芩、苏叶j脾胃气虚者台六君子汤。董老治肝胃不和者,加柴
胡、苏梗、香附、佛手j治肝胃郁火者,加左金丸。

4. 高血压:痰火内 壅, 头晕且胀, 口苦,纳呆.痰白而稠舌红苔黄,脉弦滑温胆汤加黄芩、桑叶、菊花。刘老治肝胆之火上炎,伴有耳呜者,加夏枯草、珍珠母、龙胆草、生白芍。.

5.冠心病:痰浊内壅,胸满而痛,恶心喘促,舌暗红苔腻.脉弦滑温胆汤加丹参、檀香、砂仁、菖蒲。

6. 中风:半身不遂若痰浊伴肝阳上亢,
眩晕、痰稠、血压高、苔腻、脉弦.温胆汤加胆星、天竺黄、地龙、丹参、川芎, 赤芍, 祛痰化浊,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7. 病毒性心肌炎:痰湿内阻, 胸阎憋气.心悸,咳嗽痰多,苔腻.脉滑或结代,黄连温胆汤加减。

8.支气管扩张:咳喘痰黄稠.甚或腥臭.胸脘痞闷.苔黄腻,脉弦数.温胆汤加芦根、瓜萎仁、黄芩。若痰腥成脓,加冬瓜子、苡仁排脓清肺。若痰中带血.加黑山栀、浮海石除痰降火。若胸闷甚加莱菔子下气宽胀。

9.经闭:痰热而血瘀,胸脘胀闷.眩晕、呕恶、纳呆、白带多,苔腻,脉弦滑.温胆汤加香附、苍术、桃仁、红花、焦三仙、鸡内金或用温胆汤冲服益母草膏。鲁老治一女.经期痊冒热入血室而导致经闭,失眠多梦, 烦躁不安.似狂非狂,舌暗红.苔黄腻.温胆汤合逍遥散,待睡眠改善,遂加水蛭、虻虫,月经一通,精神复常。

l 0. 阳萎:非皆虚证.如属情志所致.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苔黄腻,脉弦滑.温胆汤加四逆散。有一青年工人. 固怒而阳萎.壮阳补肾无寸效.鲁老用温胆汤宁心神.清胆胃,化痰浊,升者自升.降者自降.气机条翰. 病机改善而愈。

l1. 梦游:醒后全然不知。这种病人表情淡漠,多痰涎,苔黄腻.脉弦滑,温胆汤加黄连、菖蒲、远志、天竺黄 豁痰宁心。

 l 2.头痛:若口苦恶心、胸闷、头沉重如裹.温胆汤加川芎、黄芩、龙魍草, 化痰降浊兼清热若痛入络加丹皮、川芎、天麻、桃仁、红花若痛兼风邪,加川芎、白芷、细辛。

l 3.长期失眠:夜梦噩耗.口苦、苔腻.脉弦滑者,黄连温胆汤加夏枯草。刘老经验夏枯草配半夏,能交通阴阳. 治失眠确有疗效。

l4.癫痫患者凡有痰涎喉呜、呕恶、苔腻.脉弦滑.当从风痰论治,温胆汤加天麻、钩藤、珍珠母。若痰诞壅阻,温胆汤冲服礞石滚痰丸。妇女月经前后发作,加当归、白薇且
重用. 效果明显。

l5.痰阻关节:心烦呕涎,苔腻.脉弦,温胆汤加竹沥、姜什。四肢串痛.加桑枝、秦艽、灵仙、全蝎、僵蚕等,清热化痰熄风。

l6.泌尿系感染:尿道灼痛,苔腻,脉滑,温胆汤加青黛、滑石、龙胆草、生地、竹叶、术通。

17.面神经麻痹:脉络不通.口眼歪斜,弛张不用,温胆汤台牵正散,加当归、苏术、鸡血藤。

专家经验非能尽述, 验之临床, 信而可征。
(编辑董兜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