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你,我的家乡博社

 胜利在望2014 2014-01-08

走近你,我的家乡博社


博社乡位于南海之滨,是广东省陆丰市一个古老文化大乡。-

-

-博社,作为一个村庄的名字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八百多年前,这里的主要村落是东岐堡,堡主是庞少长员外。到了宋嘉泰四年,蔡登瀛来到了东岐堡,他祖居福建省兴化府庵头堡红花巷第三门楼,是宋承直郎蔡道德次子,他家跟庞员外是亲戚,于是不久成为庞员外家一位得力、受人尊重的管家。这样,蔡登瀛就在庞员外生活,直到后娶了南塘后径乡陈庆源为妻,他才离开了东岐堡,迁到桥头,后迁博社,到了他孙辈时卜吉再迁回桥头,从此改“桥头”为“博社”,永为世居。这就是博社作为一个古老村庄名字的来历,有家乡尚存的碑记可考,即明崇祯十一年原任广东琼州府琼山县儒学正堂蔡若凤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其中,蔡若凤是蔡惺之子,是蔡登瀛第十二世孙,明万历四十年壬子科拔贡生。-

-

在陆丰“三甲”地区中,除了甲子、博社能找到摩崖石刻之外,其它地方至今尚没有发现。今天,甲子镇的石刻,待渡山东隅的巨石有宋时乡绅范良臣镌题的「登瀛」,此石下还有残律诗及序文;东宫码头的天后宫前右侧的巨石的「南溟锁钥」、新关社的「木石奇观」;城内北侧,今甲子镇第一中学的擎天石上的较多,都是明朝万历年间所刊题的,有三首诗及一篇序文。其中有万历拾年孟冬吉旦,由分守岭东道胡时化题、本道中军守备浙姚阮应辰重刊的诗:“天开甲子,巨石临门。一声劈雳,震动乾坤。” 而博社乡的摩崖石刻,就有四处,它们都是明朝万历以上年间所刊题的。要找到这样的石刻并不难,你可以来到博社乡的后山顶,是地灵山。过去这里古树参天,异石奇林,因历史原因或人们随意毁坏,有些今不复存。但这里的榕树较多,果树及灌木丛林更不用说。要是早上来,还能看到众鸟纷飞的热闹,欣赏一支优美动人的百鸟奏响曲。当你来到博社乡,由东侧进入后山,首先看到的是一块「革命烈士记念碑」,那可是一段不朽的闪耀光芒的革命史。这碑铭介绍了陆丰博社乡的九位烈士的革命事迹,内容是:“革命烈士蔡世少、蔡钦镇、蔡昌宸、蔡大妹、蔡世纳、蔡乃池、蔡儿、蔡敢、蔡世珍等,于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先后从事革命事业,至一九二八年春革命受挫折。上述九位烈士,先后在陆城、甲子两地壮烈牺牲,烈士为革命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崇高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该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一九五五年由陆丰县博华乡人民委员会所立。-

记得以前,人们总来到这里,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九位革命烈士献花圈、默哀三鞠躬,以表达自己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爱戴。可是现在,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周围,早已杂草丛生,面临碑倒的迹象。此时此景,家乡的村干部和村老扪心自问,何时才能修复,还给这九位革命烈士的在天之灵,一片干净的天地?-

-

向前走,你可以欣赏榕树下的马蹄石、船石和锣鼓石。绕过这里,来到古榕树下的仙人石、宗元帽石和狮头石,真是异石奇林,气象万千。站在这一块块的巨石上,眼前是一片梦幻般的世界。相传,这块宗元帽石要不是被人破坏,地灵人杰的博社乡将会有一位考中宗元的博社人福荫家乡。-

如今,博社乡后山顶的狮头石的摩崖石刻,在国王古庙后,是明朝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蔡春迈,任河北饶阳县知县,他于万历三十年仲冬在此巨石上镌题「海陬砥柱」。他是蔡榕塘之子,也是蔡登瀛之第十一世孙。而仙人石上的摩崖石刻是「岩廊」,也是明朝万历年间蔡春迈所刊题的。这两处的石刻,经过风风雨雨的冲洗,字迹依然苍劲有力,见证着博社乡的历史。之所以保存这样完整,是因为这两块巨石有好几百年生命旺盛的古榕树,无私地为它们日夜站岗。太阳出来,为它们永不厌烦的挡住强烈的光线;雨来,为它们撑开一把绿绒大伞,遮住了雨水的淋落。-

-

在狮头石前面是一座国王古庙,“国王古庙”不知是谁所题,时间追溯到清乾隆廿六年四月,博社乡重修国王古庙的会首蔡崇魁组织各姓村民,带头捐银十两,修建好这座古庙,使它焕然一新。于是,可以确定这庙名应是这一年间所书。同时,我们从庙里的碑记,还能了解到这座国王古庙建于宋朝,到了明万历年间蔡春迈回乡省亲时曾修复过它。在这座古庙里,有乾隆年间的《重修国王古庙碑记》和两副不知是谁所书的石柱联;庙前还有被毁坏的一副旗杆硖。-

-

-

沿着国王古庙前面的古道,向东走去,便是蔡守道祖祠「承启堂」,就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里人县尹蔡春迈所书的「阳春有脚」中的「阳春」石匾额,「有脚」石匾今不见了。这一匾额的题字,原是建在北洋溪中的凉亭水阁的牌坊题匾。但这凉亭水阁不知什么时候被毁,沉入溪底,但溪中还有其迹。-

-

-

再向前走一段路,来到原博社乡的入口处,左右各有一块巨石。靠近后山东南边的一块巨石上,约有宋朝时期的摩崖石刻「桥头旧社」。原在这里生长着一棵有跟博社同龄的茂盛的大榕树,遮盖着这两块巨石上的石刻。后来这古榕树被砍伐制成农具,加快这里石刻的风化,字迹渐渐变得模糊起来了。跟它相对的巨石被周围的村民称为“嵌头石”,由于年久月长,腐化严重,书写的内容记不清楚了。-

-

向博社乡的东南方向望去,那里有一座古老的石桥,故博社乡称为“桥头”,也称为“桥头旧社”。今经过这座石桥的路通往茫茫的大海,可这条路过去是一条拦海大坝,那可是博社乡蔡若凤僭首捐金十两,佐以族众相率,捐凑四个余金,组织村民修复好咸田大坝,为家乡的水利建设作出卓越的贡献,使村里农作物避免咸涝灾害的威胁,维护农民的生命财产。-

为了告示后人,蔡若凤于明崇祯十一年戊寅仲冬在博社乡的斗门头立下《重修斗门碑记》。蔡若凤,字仪廷,蔡惺之子,明万历四十年壬子科拔贡生,任广东琼州府琼山县儒学训导。他所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内容是“祖登瀛公,自福莆来,始居东岐堡,再世而迁桥头,三世而迁博社,继又卜吉而转桥头永为世居,以博社额其里焉。昔在博社祖置田产,如下澳洋、环田、岭下、红鹅塘、鹧鸪滩等处,皆山谷远境。本里旧有石桥,而未有斗门,故名桥头;后族众繁庶、肥瘠不一。迨成化十二年,四房族长:乐山、千二、乾四、刚性四公,始首报咸田大坝,而立斗门。历二百有余年,至万历末,渐以圯坏,余父惺公,注念修筑而未及为。今,凤仰体父志,目击时难,乃于崇祯辛未年冬,僭首捐金十两,佐以族众相率,捐凑四十余金,鸠工筑作,而群后生不却勤,渠咸多所奔走焉,用是两月余吉成,庶称完固,可垂不朽。倘历年久长,异日复有圯坏者,若子而孙辈亦宜仗义,以扶达业,盖不独通族,田产之攸关己也。兹故记之,以示来世知所自本,且力以持纪纲云。昔崇祯十一年戊寅仲冬之吉,原任琼山县儒学训导蔡若凤撰置。”-

下图是明崇祯十一年蔡若凤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

 

过去,博社乡的后面是一片清澈的溪水,可如今变成了一个个的池塘。远处村庄的溪水,都流向博社乡前面的北洋溪,有来自竹洲埔、海甲新寮、下埔、客头、大厝寮等五乡,有来自新饶、新塘围、青篮,还有来自后湖、咬涂坑、下尾等村部分水源。然后,它们经过博社乡的六门斗闸,转入濠溪流向甲子港,汇成了一条西河水系,跟来自惠来县的瀛江水,组成了“人”字水,正是甲子八景之一的“潮来人字水”。最后,这些都流入茫茫的大海。-

过去,北洋溪来往的船只很多。从这里运载出去家乡收成的农作物、油园加工的花生油和甘蔗制作的红糖白糖等产品,到外面换回人们所需的物品。尤其是到了清乾隆、嘉庆年间,博社乡经济繁荣发展,北洋溪畔上人们买卖非凡,成了一段热闹的街市。也在这时候,博社乡出现了四大富翁。他们分别是:蔡国斌,字升廉,清嘉庆年间岁进士,生于清乾隆甲戌年九月十四日,终于清道光癸未年九月初八;蔡士立,讳偏,字升本,清嘉庆十七年壬申科贡生,官秩从六品,敕授儒林郎,直隶州司马,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三月廿九日辰时;蔡鸿猷,字升经,清嘉庆廿四年己卯科岁贡生,官秩正八品,敕授修职郎,生于清乾隆甲辰年八月廿八日亥时,终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廿六日丑时,享寿五十九;蔡升隆。时至现在,他们所创业的故事,人们还在相传着。他们属于同一代人,都是博社乡蔡登瀛的第十六世孙,在家乡都建有蔡氏家祠,有蔡升廉的积庆堂、蔡升本的孝友堂、蔡升经的敦本堂和蔡升隆的燕翼堂。-

-

经济的发展,给博社乡带来了文化空前的发展,尤其是传统节日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各家各户添灯挂彩,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氛。白天,猜灯谜,敲锣打鼓,扛彩旗,提龙虎旗,唱曲,舞狮,做日戏,请神坐位看戏,抬锦庄,行祭,朝拜祖宗;晚上,到各祠庙换香火、换百姓果,咬抡,看夜戏,放鞭炮,放烟花,灯火辉煌,犹如白天一般。各座祠堂、寺庙所搭的彩棚和牌坊也都点燃蜡烛,人们可以欣赏元宵火联和火匾,这是家乡的古老文化艺术。包括三年一度元宵节期间新婚、生男丁升灯活动,搭灯棚,摆祭品,做灯戏,在源远堂前举行祭祀;办灯酒,吃灯茶,在家里举办。每逢端午节,村里组织村民在北洋溪举行赛龙船夺标活动。这些民俗文化,博社乡清师范科贡生蔡凤翔和庠生:蔡锦奎、蔡燮尧和不及第文人蔡国桢等人通过对联的形式记载下来了。如今保存下来的对联有博社三十多座祠堂联、数座寺庙联、祠庙元宵火联火匾及未办灯酒火联,有各种生意号头联,有虎狮联、曲馆联、拳馆联,有草间联、牛条间联,有醮棚联、求雨联和戏联,还有称赞康熙六年蔡恭默赎父兄而捐躯的贞烈孝义的历代名人题联。-

-

历史苍桑,风风雨雨,山移水改,围海造田,北洋溪消失了,今仅有一条小沟可为证了,留给人们的是一种无奈的惋惜和美好的回忆。就在北洋溪的最东处是深港,原是海水茫茫的地方,今变成了一片片养殖池塘。但在这个地方,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那是清朝康熙六年,倭寇侵犯沿海一带,甲城被围,博社乡蔡起逢等人赴甲城解围均被虏。年方十五蔡恭默挺身而出,智勇诣船绐敌,经海斗,换回其父兄及村众,目睹亲人登岸脱险,毅然投海身亡。她的光辉事迹,具有贞烈孝义的精神与日同辉,永垂不朽。到了民国六年秋八月,前清两位庠生蔡锦奎和蔡燮尧才把她的历史事迹记载下来,并在深港蛤嘴石东侧合撰《蔡恭默碑铭》。其内容是:“十三世祖姑,讳恭默蔡太君,乃起逢公之女,绍乐公之妹也。康熙六年,倭寇侵犯边境,甲城被围,吾祖率众为解此围均被虏焉。年方十五之祖姑,智勇诣船绐敌,经海斗,父兄得救,而祖姑则「效观音化身于南海,追仙子脱凡于瑶池」而捐躯。沿海距归尸处有二十余里之遥,港曲溪弯,归尸不易也;不料逆流,尸归故土,是至诚所感,有默为扶持焉耳。天道孝爱,俾侄孙炽昌,人可蔚起,以报祖姑贞烈孝义,故立碑铭,并表所归尸之处,以志不朽云。[前清庠生十九世孙蔡锦奎蔡燮尧合撰,民国六年秋八月]”(注:蔡恭默是博社乡始祖蔡登瀛公十三世孙女,蔡锦奎和蔡燮尧都是蔡登瀛十九世孙。)-

-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家祠、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它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祠堂礼仪中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除祭祖外,它也是对族众进行封建礼法教育的场所。在明清时代,家族中重大事宜,诸如续修家谱、修复祠堂、推选族长、购置坟山义田等,都由族长在祠堂组织族人讨论。遇到族人违反家法、族规时,祠堂又成为了家族法庭。族长在祠堂审理案件、审判族人时,一般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

祠堂是博社乡古建筑的象征,过去能在家乡建造一座祠堂,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博社的祠堂之多,可以说是陆丰地区祠堂最多的,又是单姓所建造的,它们主要散落在博社乡的南畔及大埕周围,分别建于宋、明、清、民国等时期。最古老的一座,是大祖祠曰“源远堂”,建于宋末。据《惠阳地区地名志》记载,蔡登瀛于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置居博社乡,娶南塘后径乡陈庆源为妻,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庠生蔡光阳、次子太学蔡泰生、三子太学蔡惠我和四子庠生蔡宣义,先祖是福建莆田县庵头堡红花巷第三门楼。据说,蔡登瀛来到南海之滨的东岐堡庞少长员外家当管家,博得员外家一位懂地理先生的赏识,后在那位先生的帮助下,购置一地,即今源远堂后厅,先在那里搭一草棚而安住下来并成家立业。后来他的几个孩子,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按照以前那位先生的嘱咐,把草棚改建为蔡氏家祠,以纪念父母,使父母逝去后要安灵之所。到了明朝初期,蔡登瀛四世孙蔡开浓和蔡开创组织扩建源远堂,先建后厅三间,一拜亭配两廊,接着建官厅,最后建门楼,属土石木瓦结构,三进两天井式,三山门,门楼配有一对大石鼓,后主远坐奎湖山尖,门朝海岬山岭人头嶂。明朝万历十年壬午科举人、河北省饶阳县正堂蔡春迈,回梓里时组织族人修复源远堂。到了清乾隆年间,族正蔡萃嘉组织族众改建源远堂,布局还是三进两天井式,但原面积有些缩小,后厅有中厅和两库房,门楼有两库房,单山门,原座向有些变化,还是土石木瓦结构。源远堂官厅原悬挂进士、文魁、武魁、岁进士、明经进士、京辅纯良等数十块匾额,祠堂前左右立有旗杆硖,都被毁了。而后厅的《合族会禁》碑记中的内容仅存的只有“……祠宇内外不许小子……以上所议规条一一勒石示……”,也被毁了。今源远堂建筑面积约有一亩,原建旧墙路迹在。-

除了蔡登瀛传下的叔房祖蔡惠我之长子蔡班子孙迁居下灶数十乡外,而孟、仲、季三大房祖传下的裔孙在博社乡所建的祠堂,就有数十座。有宣义堂、追远堂、受禄堂、绥禄堂、继述堂、承启堂、光裕堂、永锡堂、孝思堂、若槐堂、耀德堂、崇德堂、务源堂、孝敬堂、爱敬堂、诚敬堂、敦本堂、报本堂、延庆堂、孝友堂、树德堂、昭德堂、笃庆堂、爱友堂、存养堂、积庆堂、燕翼堂、善庆堂、善继堂、善述堂、光远堂、锡光堂、锡福堂、光庆堂、怀德堂和永乐堂,还有苍公家祠、围公家祠和波祖家祠(不知祠堂号)。当你走进博社乡这四十多座祠堂,将会被明清时代的建筑艺术风格所惊叹,无论石刻还是木雕,栩栩如生,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博社老乡的后面、北侧都是新建的土木瓦平房、水泥钢筋结构的楼房,跟土石木瓦结构的旧屋,成为两种不同时期的概念了。老乡的后山、新乡的金交石山、嵌石山、龙船石山、何公山、塔仔尾山、虎豹石山,都成片的树林,成为博社乡的一道绿色屏嶂。有数百年树龄的古榕树,有后山的狮石头榕、仙人石榕、马蹄石榕,有龙船石山的榕树,有金交石山的巨伞榕,还有宋始祖蔡登瀛墓后的榕树,绿树成阴,是过去人们乘凉歇息的好去处。听村里老者介绍,有更年长的榕树,被人为或自然的毁灭,如后壁埕的兄弟榕、后井仔的巨榕、埔埕尾伯公庙后的古榕,有溪南「桥头旧社」摩崖石刻旁的古榕,有真君宫后的拱门巨榕,还有大石部的古榕。更神秘的是村前大石部的那株巨榕,被村民砍伐做农具后,家乡的蚊子比以前多了,我对那位原村书记说:“既然是这样,何不在原处种下榕树呢?”过去族人对树林的保护,是这样的,如前清庠生蔡燮尧撰写的《乡里禁树林示》,其内容是:“为严禁示,合乡、耆老等,国有国法,族有族规,盖闻本处四围树林、围土,此乃先祖承创,以护地势之美,如有种种不敬曷可鸣言,更有任意砍伐树林,纵牛羊、鸡鸭噪食,不虑风围之荫,刊木拔枝叶,惟计目前之需,以至树林稀枯,大伤风水地势,定非我乡之患。令欤为此合乡公议,严禁嗣后,各宜父戒其子,兄勉其弟,不拘何家男妇老幼,牛羊、鸡鸭等,毋许踵前伐职以贴后患;如有伤前不悛,欤日夜巡查,一经指名拿获,照议公罚。凡我同念,不得恂私释放,庶和乡设规条,原非私举,更有明徵法,无贬贷。谨明各款,具列于后,各宜自爱,毋负愿望云尔。日被缉获罚银**毫正,夜被缉获罚银**毫正。”

 

……    

对于博社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说也说不完,写了写不完。博社乡,由于蔡姓才有这一名称。原是“东岐堡”,旧称“桥头旧社”,俗称“北輋”,曾改称“爱社”“博华”等名称。如今“博社”这一名称,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不会忘记它,村民们更会保护它,将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