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驱湿靖痹汤(胡毓恒) [组成] 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薏苡仁15~30 克防风10~15克木瓜10~15克 [功效] 益气活血,舒筋祛湿。 [主治] 中医“痹证”范畴的各种骨关节病。 [用法] 每Et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方解] 方中黄苠益气健脾,利水湿行血滞,增强人体免疫机能而拒邪于鬼门之外;当归补血活血止痛,且温经散寒,药理研究证实有明显镇痛消炎作用,并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苡米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肺补脾,兼淡能渗泄,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本草经疏》),药理研究证实镇痛作用与氨基比林相似,还有解热作用,为治疗慢性生痹痛之必用良药;木瓜舒筋活血、化湿和胃,治痹痛筋脉拘挛之常用要药;防风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通治一切风邪,…… 诚风药中之首屈一指者矣”(《本草正义》),有解热提高痛阈的药理作用。五药相组具有补益气血,活血通络、驱风散寒化湿,重 在驱湿、通痹止痛之效。 [加减] (1)按病性加减:风寒选加麻黄、桂枝、杏仁;风湿加羌活独活;风热选加忍冬藤、秦艽、僵蚕、丝瓜络。寒气偏胜酌情加附子、麻黄、桂枝、细辛、川乌、草乌。湿气偏胜选加藿香、佩兰、萆薢、苍术、木防已。热邪偏胜酌加知母、黄柏、黄芩、稀莶草、忍冬藤、石膏、土茯苓。夹痰者可酌加半夏、南星、地龙、陈皮。夹瘀者必加元胡,酌选桃仁、红花、川芎、丹参、鸡血藤、乳香、没药。气虚加用四君子汤。血虚酌情加熟地、生地、白芍、黄精、鸡血藤。阳虚酌情加淫羊藿、锁阳、附子、菟丝子、鹿角霜。阴虚加用桑寄生、龟板、枣皮、熟地、枸杞。(2)按病位加减:上部之痹以风邪相对偏胜,喜根据病性分别选加羌活、桂枝、桑枝、片姜黄、葛根。下半部痹痛,肾虚为主,湿邪为重,寒、痰、瘀为多,根据病性选药外,通加独活、寄生、续断、川牛膝。 (3)按病用药:对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肾入手,加苓桂术甘汤、党参、淮山。退行性关节病重在肝肾,用骨碎补、鹿含草;颈椎骨质增生者再加葛根、桂枝、赤芍;腰椎骨质增生者再加续断、杜仲、补骨脂;膝关节骨质增生再加牛膝、独活。痛风性关节炎加土茯苓、萆薜、木通来降低尿酸。类风湿性关节炎加露蜂房、乌梢蛇。坐骨神经痛重用白芍滋肝柔筋。强直性脊柱炎重在补益肝肾通督脉,常用鹿角霜、鹿胶、狗脊。 [按语] 胡毓恒老师对中医“痹证”的论治颇具独识,所拟驱湿靖痹汤,随证加减,效果显著。然而,痹证其成以渐,故去亦缓,治不可急功求成,要假以时日,方能收病愈于无形之功。 [典型病例] 周某,男,17岁。 患“类风湿性关节炎”4年,症见双膝关节,双足跟,左足中、小趾关节、左手中指末节肿大变性,第九胸椎至骶骨肿痛,脊柱弯驼强直,行走困难,疼痛重胀如锥,脉弦紧,舌苔薄白。X线摄片示各关节呈类风湿样改变,血沉40mm/h,类风湿因子测定阳性。此乃营卫虚疏,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筋骨脉络痹阻,治以祛风化湿,舒筋活血止痛。药用:防风10克、苡米15克、木瓜15 克、黄芪20克、当归10克、牛膝12克、威灵仙12克、松节12 克、秦艽10克、蚕砂15克。服药13天疼痛减轻,但时发剧痛,寒气偏胜,原方去松节、秦艽、蚕砂,加附予6克、制草乌6克、麻黄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甘草4克、知母 10克,服药约50剂,除膝关节、足跟外其他关节肿痛消失,行走大有改善,观其舌苔微黄,脉略数,似有化热之势,更方黄芪20 克、当归10克、木瓜15克、防风10克、苡米30克、萆薜10克、地龙8克、蚕砂12克、木防己10克、川牛膝10克、秦艽10克。连续服50帖,肢体各关节肿痛消失,步履正常,血沉17mm/h,类风湿因子测定阴性,临床治愈。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内科医案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