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临瘗鹤铭四条屏》章法形式分析
这件作品是清代李瑞清的临摹条屏。李瑞清的个体品质像他众多的“号”所表达的那样,追求梅花一样的“清”“雅”“冷”“艳”。这幅作品较好地传达了他的风格追求。《瘗鹤铭》属于经典的摩崖类书风,也是碑学的代表作。给人的印象是“壮美”“恣肆”“粗头乱服”等,而作者巧妙地对原作做了风格的调整,使之符合自己清雅的风格追求,换句话说,他把碑的书写加入了“文人化”的元素。
通篇展开,线条的粗细变化不大,没有块面的堆积,感觉是从容,舒展,飞动。空间上较多地保留了摩崖书风的宽绰、飘逸的特点,线条纯用中锋篆书笔法,墨色变化不多,尽量精减了视觉的元素,减少了以往惯用的颤抖的用笔,加入了行书笔意,更自然圆通,更好的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清”气。
弱化了线条的表达,更容易把人的视线吸引到字的空间上,这张作品的空间表现性上真是丰富多彩,打破了常规的字字对应,以有行无列的方式安排每个字,这一点上像杨凝式《韭花帖》,字型大小安排上一任自然,而又时见机锋。首二字“上”“皇”稍小,连成一字组,后二字“岁”“得”又一任其大,又接成一字组,小小大大,拉开序曲。“于”字较好的做了承上启下。接下来四字字型拉长,加上字间距拉大和线间距开阔,来了个从容的“小慢四”。体现了他的匠心独运,把比较静态的书体动态化。往后几条的变化更是游刃有余,尽得自由之妙。中间两条是四条中最具表现力的视觉中心点,处理得也极妙。第四行中间几个字把重心做了微妙地调整,变化丰富了行轴线的节奏,主要体现在中间那个“表”字的变化,这个字表现得轻松而调皮。第五行第六行是整幅字里字型大小对比变化最大的一条。似乎矛盾冲突也进入了白热化,字型较大的字安排在一个对角线的位置,较好地做了力量平衡。第四条作品进入了尾声,作者也做了相应的全盘调整。因为要有落款,故每个字的安排上更平均化了一些,空间更疏,字体相对都展大,和落款处的密集小字做一个比量的抗衡。落款的安排更具匠心:三行上端不齐,中间下凹,给正文“宰”字末笔下延留下足够的伸展空间。下端做阶梯形错落,两方印章,一小一大,一朱一白,很自然的补空,而又了无痕迹。整篇下来,若大将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
清道人的东西以前看的不是很多,这件是比较优秀的作品,相比同类作品的风格更文人化,更优雅,这一点也是其能在其它碑学人物中能够突显出来的理由吧。
伯远
二○○八年十月于永嘉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