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县书画源远流长

 亦毛居士 2014-01-09

  萧县从古至今,最完整的保持了书画艺术:从孕育发生发展到汉代出现第一个绘画高峰,大量的汉代画像刻石及至清代乾嘉时期以水墨写意(传统文人画)擅长的绘画盛期,到二十世纪发扬广大,形成的又一个高潮,从思想体系到表现技巧,一脉相承。

 

  思想体系:追求中正平和、壮大雄强、刚劲勃发的生命之美、力量之美。

 

  表现技巧:以简约凝炼的手法,钟情于线条性内在含蓄之美;明清以降,注重水墨围绕着线的生发互化,更鲜活地诉说生命的奥秘。

  萧县的地理位置最适宜人类生存。尤其是远古时期,从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其间的二道山脉及东部绵延数十里的群山之间,这里孕育了我们的先民,产生了原始艺术。从南至北终年流淌的倒流河两岸的程阳、花甲寺,以及永固的北泉、岱河沿岸,其它地方人烟稀疏,这里却集中居住着人群,他们狩猎、刀耕火种、烧陶纺织,形成了跨越人类走向文明的遥远记忆。(大量的文化层)出土的石刀、石斧、打砸器、紫晶刀、玉刀形器、烧制的陶“缶”、“鬲”、“豆”、“瓮”,器物上饰有绳纹、布纹、线纹等。器形、线饰的多样,除实用之外,明显的存在美的追求。

  倒流河上游的金寨村,集中出土的高古玉,良渚时期的玉锥形器、玉环、玉瑗、玉琮礼器、佩饰等,其量大全国罕见。纹饰、器物形制趋于成熟。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钵、罐、斧、枪、刀、剑、戟等,造型、纹饰已十分精致。在此时期,孔子在萧国(即萧县)游学活动,其高足子张定居萧县,至今有子张墓在。县志记载:“子张过萧,因爱其风俗民情纯厚,故举家迁居萧地”。

 

  萧县汉代形成第一个绘画高峰,出生在萧县梧桐的阳成延(公元187)与汉初名相萧何主领建筑长乐宫、未央宫及长安新都,被吕后和汉惠帝嘉奖,封为诸候国—-梧国的梧侯,建治梧桐。近年在其北郊山坡出土大量画像刻石。萧县境内数十处沿山坡地-批批画像刻石出土,看来与当时建筑艺术家阳成延不无关系。

  周边的徐州、宿州、淮北、芒砀山,远些的山东嘉祥、临沂等地同样存在在大量的汉代画像刻石,惟独萧县这么一个区域,量大分布众多,题材广泛,涉及战争、渔猎、耕种诸多生活场景和神话传说等。而且注重写意,更趋于简洁明朗,更抽象概括、浑厚朴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