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外历史阶段划分及其特征[人民版][原创精品][学案]

 紫曦唯幂1 2014-01-09

中外历史阶段划分及其特征[人民版][原创精品][学案]  


中外历史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前的清朝)

(注:1644——1840年的清朝称为清朝前期;1840——1912年的清朝称为晚清。)

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主要指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起源)时期。

政治上:世袭制(王位和爵位继承上);分封制(地方管理上)和宗法制(王族内部);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各诸侯国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春秋战国)。

经济上:1农业: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刀耕火种、石器耕锄;青铜农具(商周);铁器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春秋战国)

        2手工业:原始瓷器出现和丝织业发展(商);商周青铜制造(礼制的象征,代表权力和秩序)。西周已有铁器;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3商业:产生职业商人和货币(商);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春秋战国)。

思想文化上: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离骚》(战国);“司南”(战国),具有制作火药的知识,科技初步发展。

政策上:    重农抑商(战国)——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政策(思想)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西汉:“汉承秦制”,“中朝”或“内朝”。)

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1农业: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超过前代。

 2手工业:西汉政府垄断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丝织业发达,丝绸之路开辟;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东汉的青瓷器);冶铁技术提高(西汉: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水利鼓风冶铁)。

        3商业: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与控制,加强对“市”的管理;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与控制;汉初抑商,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思想文化上:儒学的受挫到独尊(正统、主流)地位;察举制度的形成;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实用性文字(秦小篆和汉隶);汉赋的风采;帛画、漆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先秦两汉盛行)。

3、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是中华文明一度遭到破坏的时期

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但出现了短暂和局部的统一;民族大融合。

经济上:北方经济的破坏、恢复、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出现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灌钢法;民间集市(“草市”)的自然形成。

思想文化上:儒学的独尊地位遭到冲击(佛教、道教思想的广泛传播);魏晋时期文人画的出现;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4、隋唐时期581——907年)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

经济上:封建经济的繁荣。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曲辕犁的发明);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制瓷技术成熟(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商业繁荣(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的繁盛、商业都会的出现);政府对商人和市场的严格管制。

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李翱);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唐诗的“黄金时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5、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发展(北宋:重文轻武;元朝:行省制度);市民阶层的扩大。

经济上: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宋代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模式;棉纺织业在南方(闽、粤)得到发展,制瓷业出现五大名窑;海外商运迅速发展;城市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都市商业繁盛)。

思想文化上:朱熹建立理学体系(官方正统儒学);三大发明的改进与传播(“中学西传”);宋词、元曲(“瓦肆”、“勾栏”);宋代书法艺术追求个性。文人山水画和风俗画的兴起。

6、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的衰落;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思想文化控制加强;明清小说;京剧的形成(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优点和特长演变而成,1840年后正式形成)。

政策上:重农抑商、海禁、闭关自守政策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侵略(帝)、反封建(民族独立和近代化)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1、工业革命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1840——1894年)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抗争、探索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政治上: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民族危机加剧,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步加深;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兴起,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上: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向近代化迈进(开始了经济的近代化)。

思想上:清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西学东渐”的影响,从早期的学“器物”到早期维新派的开始学“制度”);“中体西用”。

社会生活上: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中国的生活习俗(服饰、西餐、建筑)发生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交通与通讯的进步;近代报刊的出现(1872年《申报》)。

政策上:   从“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再到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

2、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51919年)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

政治上: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大大加深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经济上:甲午战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19121919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翻了社会生活的变迁。生活习俗的变迁(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的“断发易服”,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婚姻观念(清末民初,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由,婚礼效仿西方);交通运输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通讯工具的变迁(清末,电报、电话开始出现,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影视业的发展)。

政策上: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对中国“分而治之”的政策,导致中国社会政局的动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政治上: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吸取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赢得国家的独立。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19271936年)得到短暂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形成、成熟,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社会生活上:国民政府统治初期(20世纪2030年代),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三大政治制度)。

经济上:土改和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1953-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思想上: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外交上:与苏联等国家建交(“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在万隆会议(1955年)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社会生活上: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到青睐(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教育方针的提出;科研的起步。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政治上:中共“八大”(1956.9)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提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经济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1960年)

思想上: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

科技上:国防科技领域进展显著(1964年原子弹)、医学领域领先世界(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十年动乱”时期)

政治上:“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经济上: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回升(19731975年)

文化上:“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国防科技领域的进展显著(1967年氢弹、1970年“东方红一号”);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外交上:70年代外交关系的突破(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的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到城市),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全方位的格局。

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文化上:科技(“科教兴国”战略、载人航天)、教育(“三个面向”方针)、文艺(“二为”方针)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解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四、世界古代史(原始社会——1415世纪)

经济:优越的航海条件;海外贸易、海外殖民活动;奴隶制工商业发达。

政治:众多城邦,小国寡民;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

      奠基:梭伦改革

    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顶峰:伯里克利改革

其基本原则(人民主权、轮番而治)被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

    

法律——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         →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

万民法           现代法律的先驱。

 

思想: 智者运动  

       苏格拉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近代启蒙思想的源头。

五、世界近代史(1415世纪——1917年)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的历史。

11416世纪(产生)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雏形)和拓展。

政治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含新贵族)

思想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复苏

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天文学革命)

21718世纪中期(确立)

思想上:欧洲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成为主流思想),构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王国”——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

政治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政治的确立→代议制的形成)

经济上:殖民扩张、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市场

                              劳动力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60

                                技术                         年代)

文化上:经典力学体系建立。

3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发展)

经济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根本动力)

       列强扩张(基本途径)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联结纽带)→世界市场形成和成熟(19世纪中期)

         殖民体系的确立(重要保障)

政治上:A、民主政治完善   (英)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完善

                          (美)三权分立

                   扩展    (法)一票共和(1875年)

                           (德)君主立宪制(1871年)

        B、国际工人运动发展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

思想文化上:浪漫主义思潮(对理性主义的一种补充);

            进化论(1859年);

            浪漫主义文学;(拜伦:《唐璜》);

            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4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基本定型)

经济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    瓜分世界(基本途径)

         (根本动力)                   交通工具变革、通讯事业发展(重要条件)

                                        殖民体系的最终确立(重要保障)

→世界连接为一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政治上: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巴黎公社(1871年);

        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列强的矛盾和冲突加剧。

文化上: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印象主义绘画(莫奈《日出·印象》、梵高《向日葵》);量子论和相对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

六、世界现代史(1917——至今)

1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19171945年)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个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这一时期典型特点。

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文化上:立体画派(毕加索的美术作品)。

2、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和竞争1945—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经济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政治上:两极格局的形成、新兴力量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走向多极化(“一超多强”)。

文化上:现代信息技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视—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