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三、自汗、盗汗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四十三、自汗、盗汗
  1 肺卫不固:肺卫不固证:汗出恶风,易于感冒。稍劳汗出尤甚。面色少华,脉细弱。
1玉屏风散;防风6克 黄芪12克 白术12克
1.汗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2.表虚外感风寒,头痛鼻塞,汗出恶风,脉缓者,可与桂枝汤合用,以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加减:
1.气虚重者,增加黄芪、白术用量,或加党参、五味子;
2.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固表敛汗。
3.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4.舌红、脉细数(兼阴虚),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5.恶寒,脉缓者,加桂枝、白芍;
6.头重肢困者,去黄芪、麻黄根,加薏苡仁、厚朴、苍术、白芷;
7.兼阴虚者,加生地、麦冬、五味子;
8.兼纳呆,脘痞者,加谷芽、陈皮以助脾运。

2玉屏风散合桂枝加黄芪汤 :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骨20克,
                         煅牡蛎20克,浮小麦30克,生姜3片大枣5个。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
3甘麦大枣汤;炙甘草12克,小麦18克,大枣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临症加减;如心烦严重者加麦冬12克、鲜竹叶芯30条      丹参12克心悸怔忪严重者加丹参12克、茯神15克、潞党参25克;易怒烦热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7.5克、川楝子15克

心血不足:
4归脾汤;人参9。白茯苓12 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自汗之气血不足证: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
5大补黄芪汤;人参3克山茱萸5克茯苓5克甘草5克五味子5克熟地8克川芎3克 肉苁蓉5克 黄芪6克 防风6克白术6克

2.营卫不和证: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半身或某些局部出汗。苔白薄,脉缓。
6桂枝汤;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1.如感冒,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2.如患者体质虚者,加黄芪。
 3.兼见咳嗽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
 4.用于风寒湿痹,宜加姜黄、细辛、威灵仙。
 5.项背拘急强痛,加葛根、防风、桑枝。
 6.用于妊娠呕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苏梗、白术,砂仁。
 7.用于受冷即发的皮肤病,无热象者,可加当归、荆芥、防风、蝉蜕、丹参等。 
加减:
1. 阳虚者,加附子、人参;
2. 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
3. 汗出多,伴失眠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酸枣仁;
4. 骨节楚痛者,加羌活、独活、威灵仙。

营卫不和而见四肢不温、畏寒、脉细等阳气不足的症状者。
7桂枝加附子汤;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红枣12枚 炮附子5克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
8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红枣12枚 白芍18克 生姜9克 胶胎70克(包) 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营卫不和之由瘀血阻滞所致,兼见心胸疼痛,部位不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等症者,
9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3.心血不足证:自汗或盗汗,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
10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 当归3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1.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敛汗。
2.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补益精血。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心脾两虚 盗汗或自汗,心悸眠差,气短神倦乏力,面色无华,纳差,舌质淡,脉细弱。
11养心汤合归脾汤加减;炙黄芪5克党参5克白术5克、当归5克川芎5克炒酸枣仁3克五味子5克、浮小麦5 克、陈皮3克
加减:
1` 兼咽干、舌红少津者,加麦冬、生地,减川芎、黄芪用量;
2` 眠差甚且梦多易惊者,加珍珠母或生龙骨、生牡蛎;
3` 汗出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先煎);
4` 形寒肢冷者,加肉桂或附子。

4.阴虚火旺证: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潮热颧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12当归六黄汤;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6克 熟地黄6克 黄芪12克
 1.若阴虚而内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冀泻火而不伤阴。
 2.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
 3.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加减:
1. 汗出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
2. 潮热甚者,加地骨皮、鳖甲、知母;
3. 耳鸣或目涩者,加枸杞子、女贞子、龟甲、菊花;
4. 干咳,咯血甚者,加白茅根、玄参、川贝母等。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不显者,
13麦味地黄丸;山萸肉12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茯苓6克 五味子7.5克 麦冬7.5克(去心)

5.邪热郁蒸证:蒸蒸汗出。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苔薄黄,脉弦数。
14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小便短赤(里热较甚),加茵陈清解郁热。 
加减 :
1. 口干喜饮者,加天花粉,重用生地黄;
2. 湿重而见食少,脘痞,手足心汗出甚者,加苍术、茯苓、陈皮、苏梗;
3. 汗出色黄染衣者,加茵陈、秦艽;
4. 阴囊汗多者,加黄柏、苍术。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
15四妙丸;黄柏24克 苍术24克 牛膝24克 薏苡仁24克

6.里热郁蒸 蒸蒸汗出,或头额汗出,或手足汗出,伴面赤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苔糙,脉滑数。
16玉女煎加减;生石膏15~30克、生地黄9~30克、知母5克、麦冬6克、竹叶9克、生大黄6克、枳实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加减:
1. 大便秘结者,可增加大黄用量,或加厚朴;
2. 无大便干结者,可去生大黄、枳实;
3. 汗多神疲乏力,脉弱者,可加人参;
3. 食滞腹胀者,加莱菔子、焦三仙;
4. 烦渴者,加天花粉、麦冬、石斛。
其他治法
   1.黄芪15克,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气虚自汗。
   2.麻黄根10克,牡蛎、浮小麦各20克,煎服,治自汗。
   3.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桑叶10克,大枣5枚煎服,治阴虚盗汗。
   4.玄参、麦冬、生地、浮小麦各15克,煎服,治阴虚盗汗。
   5.瘪桃干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煎服,治盗汗。 .
   6.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
   7.山茱萸15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8.五味子、桑椹子各10克,水煎服,可用于自汗及盗汗。
   9.五倍子研粉,加水少许搅拌成糊状,睡前置于脐部,并用纱布固定。治盗汗。
单验方
(1)冬桑叶末6g,温米饮调空腹服用。用治汗出较多者。
(2)麦冬、乌梅、五味子各10~15g,大枣10~20枚,水煎服,日1~2剂,分次服。用于阴虚盗汗。
(3)柴胡、胡黄连各等分,研末冲服。用于阴虚盗汗。
(4)仙鹤草30g,红枣15g,煎服。用治盗汗。
外治方
(1)止汗扑粉方煅牡蛎50g,滑石90g,麻黄根150g,公丁香30g,净松香60g,共研细末,以绢包15g,扑汗处,汗止为度。
(2)轻粉方川芎、白芷、藁本各30g,米粉90g,共为末,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3)红粉方麻黄根、煅牡蛎各50g,赤石脂、龙骨各25g,共研细末,以绢包扑用。
(4)外敷方五倍子、白矾等份为末,以温水调湿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隔日取之。用于盗汗。
(5)煅龙、牡各60g,五倍子、五味子各15g,研为细粉,擦身止汗。
(6)白矾20g,葛根20g,煎水洗手足,1日数次。治手足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