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血证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四十、血证
  A 鼻衄  是指鼻腔出血

1.风寒束表证 鼻衄,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或紧。
1加味香苏散加减;香附子9克紫苏叶9克炙甘草3克荆芥9克、防风9克丹参9克丹皮9克生茜草9克、白茅根9克 陈皮6克
加减:
 1.口干舌红者,加生地、麦冬、石斛;
 2. 咳嗽者,加前胡、桔梗;
 3. 头痛者,加蔓荆子、白芷;
 4. 关节酸痛者,加秦艽。

2.热邪犯肺证:鼻燥衄血。口干咽燥。身热。咳嗽痰少。舌红,脉数。
2桑菊饮合十灰散;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生甘草2.5克 苇根6克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知母。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代)、玄参。
3.若热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生地、丹皮、麦冬、玉竹。
4.若肺热甚,加黄芩。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板蓝根。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丹皮。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蝉蜕、木贼、决明子。 
9.鼻衄宜加丹皮、小蓟、侧柏叶、白茅根以凉血止血,或合十灰散。
10.口、鼻、咽干显著者(阴伤较甚),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肺热无表证:症见鼻衄、咳嗽、痰少,或痰黄,难咯出,身热而不恶寒者,
3清咽宁肺汤;前胡5克 桑白皮5克 川贝5克 甘草2克 知母5克 黄芩5克 栀子5克鼻衄加入小蓟 白茅根 侧柏叶

3.胃热炽盛证: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鼻、口干燥,口渴欲饮。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玉女煎;石膏15~30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1.鼻衄可加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发 、烦躁、舌红、脉数等症显著者(热势亢盛),加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泻火。
3.大便秘结(腑热肠燥),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4.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热伤阴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热势亢盛,发热、烦躁、口臭、便秘等症显著舌红,苔黄、脉数者,
4刺蓟散;大蓟10克 侧柏叶10克 川连10克 山栀子10克 苦参10克 生地10克 大黄5克
1.鼻衄可加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发 、烦躁、舌红、脉数等症显著者(热势亢盛),加山栀子、丹皮、黄芩清热泻火。
3.大便秘结(腑热肠燥),加生大黄通腑泻热。
4.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热伤阴津),加天花粉。石斛、玉竹等养胃生津。

5用泻白散;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6清胃散;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4.肝火上炎证:鼻衄。头痛、目眩。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脉弦数。
7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泽泻12克木通9克车前子9克当归3克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7.鼻衄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8.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热盛阴伤),酌减利水之车前子、泽泻及辛温之当归,加麦冬、玄参、女贞子、
   旱莲草等养阴清热。
 
肝火上炎重证:伴有肝阳上亢的鼻衄,表现头痛、头晕、眼花、耳鸣、肢麻筋惕,少寐多梦、急躁易怒、脉弦者,可改用8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钩藤12克(后下)生石决明18克(先煎)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7.鼻衄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8.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者(热盛阴伤),酌减利水之车前子、泽泻及辛温之当归,加麦冬、玄参、女贞子、旱   莲草等养阴清热。

9豢龙汤;羚羊角3克(磨粉,独煎)生牡蛎15克、夏枯草9克、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丹皮9克、荆芥炭9克薄荷炭9克、
        茜草9克、藕汁30克  
加减:
1. 便干便秘者,加生大黄或芦荟;
2. 热甚伤阴者,加生地黄、玄参。
 
5.阴虚火旺证:鼻衄,或齿衄,血色鲜红或淡红,病势较缓,病程较长。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10茜根散;茜草根10克 黄芩10克 侧柏叶10克 生地10克 阿胶珠5克 甘草3克   
1.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者(阴虚较甚),加枸杞子、山茱萸、牛膝滋养肝肾。
2.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明显者(虚火较盛),加地骨皮、丹皮、知母清退虚热。 

6.肺肾阴虚证 鼻衄时发时止,色红或淡红,量少,常于晨间洗脸时发作,伴头晕目眩,耳呜咽干,干咳无痰,或痰中带   血,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舌面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11麦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山萸肉12克 山药6克 生地12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茯苓6克 龟甲6克 白芍6克 旱莲草6克                         女贞子6克 麦冬7.5克(去心)
 1. 腰酸膝软明显者,加怀牛膝、桑寄生;
 2. 头晕耳鸣,面潮红者,加草决明、钩藤、生牡蛎;
 3. 虚火甚者,加知母、黄柏;
 4. 便秘者,加玄参,重用生地。

7.气血亏虚证: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病多久延不愈。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心悸。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
12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鼻衄可加仙鹤草、茜草、三七等止血药以增强止血的作用。
 其他治法 . 、
外治方药。对以上各种鼻衄,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鼻衄当时,均可酌情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
l。云南白药,
2。青黛粉,
3.塞鼻散(百草霜15克,龙骨15克,枯矾60克,共研极细末),
4.白芨粉。用棉花蘸取选用的药粉,塞入鼻腔以止血。
内服单验方 .
1.小蓟30克水煎服。早在《千金要方》即单以小蓟汁治鼻衄。
2.白茅根、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栀子12克,蒲黄工5克,水煎服(同上)。
4.青黄散(《杂病源流犀烛》)。青黛9克、蒲黄12克。水煎服。
5.沈氏止衄丹(《杂病源流犀烛》);香附60克.川芎30克、黑山栀及黄芩各15克,
   共研细末。每次服3—6克。
   以上1-5方均适用于热证鼻衄。其中4、5两方更适宜于肝火上炎之鼻衄。
6.生地黄主衄方(《千金要方》);生地黄、黄芩、阿胶、侧柏叶、甘草。
7。生地黄、阿胶、蒲黄(《千金要方》)。 ’
8.玄参、生地,小蓟(《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以上6---8方适用于阴虚火旺之鼻衄。 
食疗方
(1)韭菜根鸡蛋取韭菜根120g,白糖30g,鸡蛋1枚。3味同煮至蛋熟,去渣及蛋壳,调入白糖服,每日1次。有凉血止血之功
(2)仙鹤草茶取仙鹤草15g,水煎代茶饮。有清泻胃热之功。适用于胃热炽盛之鼻衄。
(3)马勃糖取马勃粉200g,白砂糖500g。将白砂糖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煎熬至稠时,加入马勃粉拌匀,待冷后切成小块即可,   每次1小块,每天3次,含化。适用于肺热鼻衄出血。
(4)藕丝羹将嫩鲜藕洗净削皮切丝,放入开水中氽后捞出。将蛋清加水打匀后置武火上蒸成蛋羹,放上藕丝,再以白糖、湿   玉米粉加入沸水中勾成白色甜汁浇上即成。适用于心脾不足所致之出血证。
3.单验方
(1)茜草根、艾叶各30g,研末蜜丸,乌梅9g,煎汤送服。治虚寒性鼻衄。
(2)鲜仙鹤草、小蓟、旱莲草捣汁内服。治血妄行之鼻衄。 
  4.药物外敷或局部用药
(1)鼻衄不止,可用大蒜捣如泥,作饼,贴敷同侧涌泉穴。
(2)百草霜、血余炭,用棉花球蘸上药末塞入鼻内。
(3)对大量鼻衄常见的鼻中隔前下区出血时,对准出血点,压迫鼻翼,或用马勃洗净,煎成小块,压塞鼻内止血。
中成药
(1)桑菊感冒片(华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次4片,每日3次。用于风热袭肺所致之鼻衄。
(2)龙胆泻肝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Et 2~3次。用于肝火旺盛所致之鼻衄。
(3)知柏地黄丸(京花牌,北京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阴虚火旺之鼻衄。
(4)热毒清片(玉兰牌,广西梧州玉兰制药厂):每次4~6片,每日2~3次。用于肺胃热壅、三焦火盛之鼻衄。
(5)人参归脾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3次。用于脾虚不摄,血溢脉外之鼻衄。
(6)清肺抑火化痰丸(强字牌,北京同仁堂集团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g,每日2~3次。用于肺热壅盛之鼻衄。

B 齿衄 是指齿龈出血,又称牙衄、牙宣

1.胃火炽盛证: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13加味清胃散;赤芍12克 地黄24克 丹皮9克 水牛角60克(包) 黄连9克 连翘9克 当归5克 甘草3克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8.齿衄可酌加白茅根、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烦热口渴者(胃热较甚),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10.大便秘结者(肠热较甚),加大黄通俯泻热。

2.阴虚火旺证:齿衄,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齿衄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红苔少,脉细数。
14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3.齿衄酌加白茅根、仙鹤草、藕节等凉血止血。
4.虚火较甚而见低热、手足心热者,加地骨皮、白薇、知母、以清退虚热。
5.齿衄应合茜根散使用

15茜根散;茜草根10克 黄芩10克 侧柏叶10克 生地10克 阿胶珠5克 甘草3克
1.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者(阴虚较甚),加枸杞子、山茱萸、牛膝滋养肝肾。
2.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明显者(虚火较盛),加地骨皮、丹皮、知母清退虚热。
 
不仅肾虚火旺,且伴有肝阴不足,肝郁化火,齿衄的同时兼见性情急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脉弦细者,
16滋水清肝饮;熟地黄10克 山药10克 山茱萸10克 牡丹皮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白芍10克 山栀子10克
           酸枣仁10克 当归10克 柴胡6克
 1.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2.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以肾虚为主,火热不盛,舌红脉数等症象不明显者,
17元戎地黄饮子;肉桂1.5克 附子1.5克 肉苁蓉1.5克 白茯苓1.5克 熟地黄1.5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5克 远志1.5克 
              菖蒲1.5克 山茱萸1.5克 巴戟天1.5克 石斛1.5克 薄荷7片
 1.若用于肾虚之痱证,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
 2.喑痱以阴虚为主,而痰火盛者,减去温燥的附子、肉桂,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
 3.兼有气虚者,适当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其他治法
   1.冰玉散(《景岳全书》):生石膏30克,硼砂2l克,冰片1克,僵蚕3克,共研极细末,擦于齿龈。
   2.枯矾30克,研极细末,擦于齿龈(方见《太平圣惠方》)。
   3.苦参30克,枯矾3克,研极细末,擦于齿龈(方见《杂病源流犀烛》)。
   4.芦根、.茅根各30克,茜草根15克,水煎服。适用于胃热齿衄。
   5.苦竹叶15克,煎汤含漱。
   6.见血清15克,煎汤内服或含漱。

C 咳血;血由肺及气管上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

1.燥热伤肺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18桑杏汤加味;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犁皮3克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如燥象不显著,而肺热较甚,表现发、咳嗽、咳血、舌红、苔黄、脉数者,
19清心凉膈散加减;连翘12克黄芩3克薄荷3克栀子3克石膏6克川贝3克 小蓟3克 白茅根5克 侧柏叶5克 甘草3克
1.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3.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4.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如痰热壅肺、肺络伤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
20清金化痰汤加减;黄芩5克山栀子5克甘草3克川贝5克知母5克麦冬8克桑白皮5克橘红5克瓜蒌仁5克茯苓5克 大小蓟5克 
            茜草5克 侧柏叶5克
1.如热邪较甚,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2.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3.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4..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咽。
5..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等养阴润燥。 

2.肝火犯肺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胁肋用胀痛。口苦,烦躁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1泻白散合黛蛤散;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青黛3克 蚌粉3克(煅红)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22泻白散;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23黛蛤散 ,组成];青黛30g,蛤壳300g。)
  
如肝火犯肺证咳血兼有阴伤,症见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
24化痰丸;天冬5克 瓜蒌霜5克 连翘5克 香附5克 黄芩5克 海浮石5克 青黛3克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3.若咳血量较多,纯血鲜红--犀角地黄汤+三七粉冲服 组成为芍药12g 地黄24g 丹皮9 g 犀角现以水牛角30g代之。
 
如咳血较多。纯血鲜红,为肺络损伤之重证,
25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 地黄24克 丹皮9克 水牛角60克(另包)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咯血、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尿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3.阴虚火旺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口干咽燥。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细数。
26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生地9克归身9克白芍3克甘草3克贝母4.5克麦冬4.5克天冬9克玄参9克桑白皮9克 百合4.5克
1.咯血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或合十灰散止血。
2.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再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
3.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
4.盗汗,酌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 
加减:
1. 咯血不止者,可加白及、花蕊石、紫珠草敛肺止血,或加阿胶、旱莲草养血止血;
2. 潮热不退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
3. 盗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稽豆衣、龙骨、牡蛎等收敛止汗。
4. 阴虚肺热证兼见头晕耳鸣,舌上乏津,咽燥夜甚,腰膝酸软,夜尿频短者,多为肾水阴亏兼及于肺,治疗宜肺肾双补,滋阴养血兼清虚热,予八仙长寿丸加沙参、百合、阿胶等治疗。肺肾气阴双亏者,可加大补元煎加百合、麦冬、玉竹等,加旱莲草、仙鹤草、十灰散宁络止血。气虚轻者,用北沙参、太子参,重者可选用西洋参。 
        
十灰丸;绵灰、黄绢灰、艾叶灰、马尾灰、藕节灰、莲蓬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榈灰、蒲黄灰各等分。
  
阴虚火旺证 【主症】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27生地黄汤;生地黄9g,牛膝、丹皮、黑栀子各39,丹参、玄参、麦冬、白芍各4.5g,郁金、三七、荷叶各2.1g  
【辨证加减】
1.方中可酌加藕节、白及、茜草炭、白茅根以增强止血之效。
2.反复咯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龟甲以养血止血。
3.咳嗽重者,加马兜铃、炙枇杷叶润肺止咳;痰多色黄者,为痰热偏甚,去生地黄、白芍,加竹茹、陈胆南星清化痰热。
4.如见潮热、盗汗者,为虚热偏重,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5.如盗汗明显,加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煅牡蛎以固涩止汗。
6。若燥热伤肺,咳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者,改用桑杏汤清宣润肺止血。

4.肺热壅盛证 咯血鲜红或痰血相兼,咳吐黄痰,胸满气急,口渴心烦,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28泻白散合泻心汤加减;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紫珠草10克  仙鹤草10克  大黄6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加减:
1. 兼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者,加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辛凉解表;
2. 津伤较甚者,去黄芩、黄连苦寒之品,加麦冬、百合、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3.对于咯血兼舌红绛,心烦不寐之热入心营、血分者,治疗宜用犀角地黄汤;
4.肺热化火,痰黄稠或为脓样者,清热泻火之药宜重用,黄芩30---60g,金银花、连翘各30g,
5.大黄据患者体质强弱,病邪情况而定其用法,一般用制大黄3~12g,大便秘结者,应用生大黄,使肺热下泻而咯血自止

对于咯血兼舌红绛,心烦不寐之热入心营、血分者,
29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 地黄24克 丹皮9克 犀角3克(磨汁冲服)(无犀角可水牛角60-120克代,并先煎2小时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5、痰热壅肺证 咯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0清肺汤;茯苓、陈皮、当归、生地黄、芍药、天门冬、麦门冬、黄芩、栀子、紫菀、阿胶(蛤粉炒)、桑白皮各等份,
        甘草减半,乌梅1个,枣2枚。
【辨证加减】
   1.痰热较甚,咳黄稠痰,量多,加鱼腥草、大贝母等以清肺化痰。
   2.痰热瘀结,咯吐脓血痰,有腥臭味,可加金荞麦、黄连、葶苈子解毒泻肺排脓。
   3.如咯血色较暗,迁延时长,为夹有瘀滞,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以活血止血。
   4.如见低热,口干,心烦,舌干红,脉细数,为肺脏阴津耗伤,可加沙参、天花粉、玉竹等以滋养肺阴。

6.气虚不摄证 痰中带血或咯吐纯血,或血色较淡,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目眩,耳鸣心悸,或兼见衄血、便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或芤,或细数无力。
31拯阳理劳汤加减;人参、炙黄芪、白术、当归、阿胶、陈皮、仙鹤草、五味子、甘草、大枣
加减:
1. 出血量较多者,常加三七粉、白及收敛止血;
2. 若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之气脱证,应加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7.瘀血阻滞证 咯血迁延反复不愈,血色紫黑成块,胸胁闷胀或刺痛,痛有定处舌黯淡有瘀点、瘀斑,苔薄,脉细缓而涩32血府逐瘀汤合十灰散加减;桃仁12克、红花9克、白芍药6克、丹参9克、牛膝9克、北柴胡5克、枳壳6克、桔梗4.5克、
                        侧柏炭10克、制大黄9克、甘草6克
加减:
 1. 若瘀滞化热,可加丹皮、焦山栀;
 2. 若为虚寒之体,则加苏叶炭与炮姜炭,或再配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剂。

8、气虚血瘀证 反复咯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自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33补气黄芪汤;黄芪人参茯神麦冬、白术、五味子、肉桂、熟干地黄、陈皮、阿胶各30g,当归、白芍、牛膝各23g,            炙甘草15g。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减肉桂,牛膝用川牛膝,加仙鹤草、三七以止血化瘀。
   2.如咳嗽重者,为肺气虚而不主气,加紫菀、款冬以温润宣肺。
   3.如咳嗽痰多者,为肺脾气虚生痰,加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4.如偏于气虚,咳而无力,血色暗淡,脉细而弱,可用人参养肺丸以益气摄血。
   5.如偏于血瘀,症见心悸,吐痰带血或吐血沫,胸闷刺痛,舌质紫暗,脉弦或涩者,先予活血化瘀,’如用桃仁、红花、牛膝、枳壳、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等,继以本方调理。
其他治法
   1。仙鹤草、侧柏叶、大小蓟各15克,水煎服。 、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日服三次。
   3.化血丹(三七粉、血余炭各6克,花蕊石24克,共研细末),每服2一5克,曰3—4次。
      以上适用于各种证候的咳血。 ‘
   4.天地丸(《寿世保元》),天门冬15克?熟地9克,煎服,或加大剂量作成蜜丸分次服用。 .
   6.天门冬丸(《寿世保元》)s天门冬60克,白茯苓,阿胶、杏仁、贝母、甘草各30克,共研细末9炼蜜为丸,每服3克
   7.白芨、百部、百合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
     以上4-6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咳血。汁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软食或普通饮食。饮食不宜过热。进食不要过饱,宜少       食多餐。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严禁烟酒。重视精神护理,耐心解除病人的紧张及恐惧。
单验方
 
  (1)新鲜仙鹤草250g,捣汁,加入藕汁1盅,炖热后待凉服。
   (2)生萝卜捣汁,半盏,加盐少许内服。
   (3)白茅根30g,水煎,用童便1盅冲服。
   (4)生地黄汁、大蓟汁,混匀,适量内服。用于肺热伤络之咳血。
   (5)天门冬30g,甘草、茯苓、阿胶各15g,杏仁、贝母各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9,每日3次。可用于燥热        伤肺、肝火犯肺及阴虚肺燥之咳血。
   3.食疗方
   (1)百合粥:取百合60g,大米250g,白糖lOOg。洗净大米、百合,加水适量,先置武火上烧沸,再以文火煨熬,等熟                烂时加入白糖或盐即成,每天食3~5次。用于肺痨久咳、咳痰唾血。 .
   (2)蜜百合:取干净新鲜百合,加炼熟的蜂蜜(百合500g,蜂蜜300~500g)与开水适量拌匀,稍于锅内闷之,再以微火                烧至不粘手,放凉即成。每天食3~5次。适用于阴虚痰中带血。
   (3)柿霜糖:取柿霜15g,白砂糖15g,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熔炼至稠,稍凉后切成小块即成。每天3次,每次1块,用                于肺热咳血。
   (4)松仁糖蘸:取白砂糖500g,加少量水溶化后置文火熬至挑起糖丝,即入松子仁2509,拌匀,稍凉后切块即成。每                  次1块,每日3次。用于肺脾两虚之咳血。
   (5)猪肺三汁汤:将猪肺煮熟,配以梨汁、藕汁、莱菔汁服用。用治咳血。
   (6)红烧龟肉:取龟1只(250~500g),洗净切块,去头、足及内脏,用菜油反复翻炒,再加生姜、酱油、冰糖等调料                  及适量清水,以文火煨炖至龟肉炖烂即成。用于阴血虚之咳血。
外治法
   大蒜泥敷贴涌泉穴:用于咯血中等量以上的病员,对肺阴虚,虚阳上亢咯血者疗效尤为显著。取新鲜大蒜i头去皮,     捣碎成泥状,称取9g,并加硫黄末6g、肉桂末3g、冰片3g,研匀后分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隔日调     换一次(可先在足底皮肤上擦少许石蜡油或其它油类)。敷贴两次,若咯血未见好转者,应加强其它措施。
 
D 吐血 ;血由胃来,经口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1.胃热壅盛证:脘腹胀闷,甚或用痛。吐血黯红,常混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4泻心汤;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3克 
1.恶心呕吐者(胃气上逆),加代赭石、竹茹、旋复花和胃降逆。
2.口渴、舌红而干、脉象细数者(热伤胃阴),加麦冬、石斛、天花粉养胃生津。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荷叶、侧柏叶、茜草根、栀子、牡丹皮、棕榈皮,或合十灰散加减,以加强清热止血功效。
2.胃火炽盛者,可酌加石膏、知母、生地黄、丹皮、赤芍、牛膝等,以加强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3.若热郁血瘀,阻滞胃络,吐血紫暗,胃脘痛固定不移,舌质紫或有瘀斑,脉涩者,可加参三七、白及、五灵脂、花蕊石    、藕节等,以化瘀止血。
4.若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者,可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以和胃降逆。
5.夹伤食者,酌加焦三仙、莱菔子,以消食和中。

35十灰散;大蓟10克小蓟10克荷叶10克侧柏叶10克白茅根10克牡丹皮10克大黄10克茜草10克 棕榈炭10克 山栀子10克

热伤胃络证 吐出鲜血或血色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脘腹胀闷作痛,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6泻心汤加味;大黄6克  黄连3克  黄芩3克   生地榆5克  紫珠草5克 
加减:
1. 呕恶者,加代赭石、竹茹;
2. 胃痛者,加三七末、白及末;
3. 泛酸者,加乌贼骨;
4` 热伤胃阴者。加石斛、天花粉;
5` 积滞者症见嗳腐吞酸夹不消化食物,加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消痰;
6` 饮酒过多,积热动血者,可加葛黄丸以泻火止血。

2.肝火犯胃证:吐血色红或紫黯。胁痛。口苦,心烦易怒。寐少多梦。舌质红,脉弦数。
37龙胆泻肝汤;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加减:
1. 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
2. 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黄连、大黄、石膏、竹茹,以加强清热泻胃火之功。
2.本方亦可与十灰散合方,以加强凉血止血之功。
3.兼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者,可酌加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粉等以凉肝降火,止血。
4.口苦泛酸者,可酌加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煅瓦楞子、白芍等,以清肝泻火,降逆止酸。
5.吐血势急量多不止者,可加服花蕊石粉、三七粉、白及粉、生大黄粉,以收敛止血。

肝火犯胃证 吐血鲜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嗳气,寐少梦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38龙胆泻肝汤加减;柴胡5克 酒龙胆草6克、栀子9克、炒黄芩9克、酒生地黄9克、白芍9克、夏枯草9克、茜草炭9克、
                旱莲草9克、黑侧柏叶9克
加减:
1. 兼瘀血者,加花蕊石、三七;
2. 吐酸者,合左金丸;
3. 嗳气频作者,加沉香;胁痛者,加郁金。

肝郁化火,烦热胁痛,吐血,而口苦、心烦易怒等证不及上证显著者,
化肝煎;青皮6克 陈皮6克 白芍6克 丹皮6克 山栀子9克 泽泻9克 贝母9克
1.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2.吐血、可加白茅根、藕节、旱莲草茜草,或合用十灰散凉血止血。
3.胁痛甚者,加郁金、制香附理气活络定痛。

3.气虚血溢证:吐血缠缠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
39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加减:可酌加仙鹤草、白芨,乌贼骨等固涩止血。
 变证  
1。症见吐血反复,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而心悸、失眠之症不显著者,可改用人参饮子益气摄血,滋阴养血。
2.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可改用柏叶汤,方中以侧柏叶凉血止血,艾叶,炮姜炭温经止血,童便化瘀止血,共奏温经止血之效。
 上述三种证候的吐血,若出血过多,导致气随血脱,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等症者,均应急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乌贼骨、白及粉、仙鹤草、阿胶、炒蒲黄,以加强止血之功。
2.反复吐血,倦怠乏力,面色苍白,心悸失眠者,可重用人参、黄芪以益气,并加熟地黄、阿胶,以补血。
3.肢冷,畏寒,便溏者,为脾胃虚寒,可酌减远志、酸枣仁,加炮姜炭、艾叶,或改用艾叶散,以温中止血。
4.   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急服独参汤
  
症见吐血批复,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而心悸、失眠之症不显著者,
40人参饮子;人参5克 黄芪10克 五味子5克 麦冬9克 当归5克 白芍5克 甘草3克

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肤冷、畏寒、便溏者,
41柏叶汤;柏叶9克  干姜9克  艾叶15克

4.脾气虚弱 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淡,或伴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
42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0克、生白术10克、茯苓10克、阿胶10克、炒地榆10克、血余炭10克、白及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
 1. 偏于脾阳虚者,加炮姜、炮附子、灶心黄土,或用黄土汤加减;
 2. 兼有肝郁者,加佛手、郁金、柴胡等。

5.胃络瘀阻 吐血紫黯有瘀块,胃脘疼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面色晦黯,舌质黯或有紫斑,脉涩。
43化血丹加味;花蕊石10克、三七末6克、丹参10克、降香10克、茜草根10克、血余炭10克、地榆10克
加减:
 1. 胃脘刺痛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
 2. 兼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
 3. 兼热者,加大黄、虎杖;
 4. 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5. 兼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

瘀阻胃络证 吐血紫暗,胃脘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剌或刀割,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44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辨证加减】
1.兼胃脘灼痛、大便干结者,可酌减桔梗、枳壳,加黄连、大黄、黄芩、侧柏叶、茜草、紫珠草等,以增加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2.兼胃脘作胀,嗳气,恶心者,可酌减桔梗、当归、甘草,加半夏、陈皮、白檀香、旋覆花、代赭石、竹茹等,以行气和胃,降逆止呕。
3.兼胃脘冷痛,喜温,大便溏泄者,可去柴胡、赤芍、桔梗,酌加炮姜炭、高良姜、茜草、艾叶、炒蒲黄等,以助温中散寒,化瘀止血之功。
4.兼气短乏力,自汗神倦者,可去柴胡、赤芍、枳壳,酌加炙黄芪、党参、白术等,以增益气摄血之功。

6.阴虚火旺 吐血色红量多,胃脘隐痛,面色潮红,潮热盗汗,口渴咽干,心烦不寐,耳鸣,大便黑,舌红少苔,脉细数45茜根散加减;茜草根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珠5克、生地黄15克、麦冬10克、旱莲草10克、黄芩10克
加减:
1. 兼气虚者,加党参或合生脉散;
2. 阴虚甚者,加龟甲、玄参;
3. 潮热者,选加地骨皮、青蒿、鳖甲、白薇;
4.盗汗者,加五味子、牡蛎、浮小麦等;
5. 烦躁难眠者,加酸枣仁、知母。

肝胃阴虚证 吐血量多色红,脘胁隐痛,嘈杂吐酸,烦热颧红,盗汗,咽干口燥。舌红无苔,脉细弦数。 
46一贯煎;北沙参9克 麦冬9克 当归9克 生地黄18-45克 枸杞子9-18克 川楝子4.5克
 1.口苦燥者,加酒炒川连1.5克(粉焗服);
 2.大便秘结,加瓜蒌仁;
 3.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
 4.痰多,加川贝母;
 5.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
 6.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
 7.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
 8.腹痛,加白芍、甘草;
 9.脚弱,加牛膝、薏苡仁;
 10.不寐,加炒酸枣仁。
 11.若胁痛甚者,加合欢花、玫瑰花、白蒺藜等以舒肝调气;
 12.头目昏晕者,加女贞子、桑椹等以补益肝肾。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旱莲草、大蓟、侧柏叶、藕节、仙鹤草,或与四生丸合方,以加强凉血止血之功。
   2。阴虚火旺者,减枸杞子,加丹皮、栀子、地骨皮、炙鳖甲、知母等,以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3.脘胁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川楝子,以缓急止痛。
   4.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黄芪、白术,以助益气摄血之力。
其他治法
   对于吐血不甚者,可选用下列简易方药治疗。
   1.生地黄12克,大黄粉3克,煎服,或用地黄汁送服大黄粉。
   2.藕节、大蓟各15克,煎服。
   3。茜草12克,煎服。
   4.白芨粉,每次3—6克,一日2-4次。
   5.乌贼骨、白芨粉各等分,每次3克,一日3-4次。
   6.生地、地榆、白芨各15克,水煎服。
   7.花蕊石,火煅、醋浸、研细粉,每次3-5克,一日3次。
   以上1一7方,可用于各种症候的轻症吐血。
   8.麦门冬饮子(《圣惠方》);麦冬、大蓟、生地各12克,煎服。适用于胃热阴虚之吐血。
   9.艾叶散(《圣惠方》)。艾叶、炮姜炭、阿胶各9克,侧柏叶12克,煎服。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吐血。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2次。用于肝火犯胃之吐血。
(2)紫地宁血散(中一牌,广州中药一厂):每次8g,每日3--4次。用于胃中积热之吐血。
(3)胃血宁口服液(本药牌,辽宁本溪制药厂):每次20ml,每日2次。用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收敛止血。
2.单验方
(1)蚕豆苗(嫩茎叶)30g,冷开水洗净,捣汁服。
(2)大蓟草、白茅根、藕节各30g,煎服,也可加韭菜汁少许1次服下。
(3)鲜芦根90g,生侧柏、仙鹤草各30g,煎服。
(4)地锦草、墨旱莲各30g,煎服。
(5)白及、侧柏叶(或乌贼骨)各30g,共研细末,每天2次,每次3~6g,用温开水调服。
(6)鲜生地取汁30ml,加入生大黄粉3g,每日3次,口服。
(7)乌贼骨30g,炮姜炭9g,艾叶炭6g,煎服,以温涩止血。
(8)参三七、白及及生大黄,按2:2:1比例配成药末,每服3~4.5g,日3~4次,温开水调服。
(9)童便取健康男性婴幼儿清晨小便,盛于清洁器皿中,以消毒纱布过滤后加入适量白糖,调匀备用。每次lOOml,每日3次服用,以祛瘀止血。
3.食疗方
 (1)仙鹤草、冰糖按1:2用量比例制成膏滋,每次15g,每日2次。
 (2)生地汁、鲜芦根汁、白及粉、藕粉各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口服。
 (3)山药、陈皮、太子参、熟地、龙眼肉各适量,炖粥服用。用于气血虚弱之吐血。
 (4)党参、黄芪、大枣、当归、龙眼肉,与牛肉共炖,饮汤食肉。用治气血亏虚之吐血。
 (5)鲜藕汁1小杯,加水适量煮沸,三七粉3g,与生鸡蛋1个调匀入沸汤中,加食盐调味服用。适用于胃热或肝火未清者。
 (6)银耳6g,玉竹15g,兔肉250g,加适量水同煲熟,加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胃阴亏虚者。
 (7)桃仁瘦肉粥桃仁15g,瘦猪肉150g,粳米适量,加水共煲熟.,入盐调味服食。适用于胃络瘀阻。

E 便血;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大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一.肠道湿热证: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47地榆散;地榆10克 茜草10克 山栀子10克 黄芩10克 川连10克 茯苓10克 
1.大便不畅者,加大黄通俯泻热。
2.气滞腹胀者,加枳实、木香行气消胀。
3.腹痛者,加制香附、白芍、甘草理气止痛。
4.大便夹有粘液者,加败酱草、银花藤清热解毒。

48肠道湿热:地榆散;何首乌 肉桂 地榆 香白芷各等分。上为粗末。每服6克,

湿热蕴结 便血色浊,或紫黑如赤豆汁,或血色鲜红,肛门灼热疼痛,大便不畅或里急后重,伴腹痛缠绵,胸膈满闷,肢体困重,纳呆,口粘口苦,小便赤涩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9地榆散合槐花散加减;槐花10克、黑侧柏叶10克、地榆10克、黄连10克、栀子10克、茜草10克、当归6克、枳壳6克
加减:
1. 大便粘滞不爽者,加槟榔;
2. 腹痛者,加木香、芍药、延胡索;
3. 便秘者,加大黄;
4. 肛门肿痛甚者,加苦参、金银花、连翘;
5. 若便血日久,耗伤营阴,湿热未除者,可加阿胶、生地、当归,或用驻连丸加减;
6. 胸闷脘胀,苔腻明显者,加半夏、苍术。 

.肠风下血,血色鲜红,或大便通腑泻热。气滞腹胀者,
50槐角丸;槐角50克(炒,去枝梗)地榆25克 酒当归25克(酒一宿,焙)防风25克黄芩25克枳壳25克(去瓤,麸炒)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

若湿热证象更轻者,
52槐花散;炒槐花12克 侧柏叶12克(烂杵,焙) 荆芥穗6克 枳壳6克(去瓤,细切,麸炒)  
1.若大肠热盛可加黄连、黄柏以清肠中湿热证;
2.下血多者,加地榆以加强清肠止血作用;
3.便血日久而血虚、气虚者,当加入补血、补气及升举之品,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甘草及葛根、升麻之类。
          
若便血日久,湿热未尽而营阴已亏,应清除湿与补益阴血双管齐下,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其中轻者可用地黄煎丸,而湿热及血虚均者,则可选用清脏汤,或脏连丸
52地黄煎丸;生地黄10克 小蓟10克 地榆10克 侧柏叶10克 阿胶9克 沙糖(适量)
53清脏汤;当归2.4克 川芎1.5 克 炒白芍1.8克  生地黄3克 炒黄连3克 炒黄芩2.4克炒黄芪2.1克黑栀子2.1克 
        地榆2.4克 炒槐花1.5克 炒阿胶1.8克 侧柏叶1.8克 
1.腹胀的加陈皮1.8克。
2.气虚的加人参0.9克,白术0.9克,木香0.9克。
3.肠风下血的加荆芥1.5克。
4.虚寒的加炒黑干姜1.5克。
54脏连丸;猪大肠(适量)黄芩5克 黄连5克 赤芍5克 当归5克 炒槐花5克 炒地榆5克 炒槐角5克 黑荆芥5克 
        阿胶珠5克 生地9克 

二.胃中积热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臭,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胃脘胀闷灼痛,头昏目眩,舌红苔黄而干,
55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生大黄6克、黄连3克(粉)黄芩3克大蓟炭5克小蓟炭5克、丹皮3克、黑侧叶5克、茜草根炭5克、
                    地榆5克     
加减:
 1. 血色黯而不泽者,加三七、花蕊石、蒲黄;
 2. 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玄参、麦冬、生地黄;
 3. 出血过多,气阴两虚者,可加生脉散。
 胃肠积热证 便干夹血,色鲜紫或暗红,口苦口干,嘈杂烦渴,脘腹痞满胀痛。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56 清胃散;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辨证加减】
1.原方可加仙鹤草、白及、地榆,或与十灰散、四生丸合方以加强止血之力。
2.若大便干结,心烦,苔黄燥,脉数有力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泻热止血。
3.若三焦火盛,身热,烦躁不安,便血量多,可去升麻,加黄芩、黄柏、大黄、栀子,或加服栀子金花汤,以清泻三焦火毒,凉血止血。
4.若热盛津伤,口舌干燥,小便短赤,可酌加沙参、麦冬、石斛等,以养阴增液。

三.肝胃郁热证 便血色紫黯或黑色,甚或血色黯红,脘胁胀痛,口苦口干,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57丹栀逍遥散;龙胆草3克、丹皮3克、栀子3克、柴胡3克、当归3克、生白芍3克、生地黄3克、大黄3克、黄芩3克、
            茜草根炭3克、花蕊石3克
加减:
 1. 脘胁胀痛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2. 火邪伤阴,口干欲饮者,加麦冬、石斛、天花粉;
 3. 若便血量多,且伴吐血,血色鲜红者,可用犀角地黄汤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中犀角用水牛角代替,并以三七末    调服;
 4. 如吐血量大,血出如涌,甚则倾盆盈碗者,治疗时参考本证及吐血证之急救措施。    

四.瘀血阻络 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黯滞或黧黑,或胁下有癥块,或见赤丝蛛缕、朱砂掌,或伴有腹部膨隆如鼓,青筋暴露,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58失笑散加味;五灵脂6克、蒲黄6克、当归6克、赤芍6克、延胡索6克、制香附6克、茜草6克、花蕊石6克、三七6克  
加减:
1. 瘀血内停化热者,加生地黄、丹皮、小蓟;
2. 胁下有瘕块者,加鳖甲、龟甲、郁金;
3. 伴有鼓胀者,加黄芪、茯苓、泽泻、车前子等益气利水之品;
4. 阴虚者,加生地、麦冬、玄参。

五.热毒内结证候 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59约营煎加减;黄芩10克黄连10克(粉)生地黄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地榆10克、槐米10克、炒荆芥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
1. 气滞腹胀者,加枳壳、木香;
2. 大便不畅者,加生大黄、槟榔;
3. 热毒内壅,便血夹脓者,加马齿苋、红藤、败酱草;
4. 口干舌红,阴液不足者,加生地黄、玄参、乌梅。

六.气虚不摄证: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
60归脾汤;人参6克 白术6克 茯神6克 酸枣仁6克 炙甘草3克 炙黄芪6克 远志1.5克 木香1.5克 当归6克 龙眼肉5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炮姜6克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黑栀子5克 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鹤草以止血。

脾气虚弱 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光亮,脘腹不舒,面色无华或咣白,眩晕,神疲乏力,食少纳呆,食后腹胀,便溏,舌淡胖嫩或有齿印,苔白,脉细弱。
61归脾汤加减;党参6克 炙黄芪6克、焦白术6克、茯神木6克、龙眼肉6克、酸枣仁6克、 木香1.5克、生甘草3克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黑栀子5克 丹皮5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便血可加槐花、地榆、仙鹤草以止血。 
加减:
1. 便血较多不止者,加白及、槐米、地榆;
2. 便溏喜温者,加炮姜;
3. 若汗出肢冷者,加人参(另炖);
4. 出血较多或伴呕吐血者,可加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或内窥镜下局部用药止血。

便血日久,畏寒神疲,肛门下坠,舌淡脉弱,为气虚下陷,
62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炒槐花5克、
             地榆炭5克、仙鹤草5克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便血色黯,脘腹时痛,喜温喜按,按之痛减,自汗、倦怠、手足不温者,为气虚中寒,
63黄芪建中汤;桂枝9克 炙甘草6克 红枣12枚 白芍18克 炮姜炭9克 胶胎70克(包)白芨9克(粉用)仙鹤草9克地榆炭9克               黄芪4.5克  
 1.气短,胸满者,多加入生姜。
 2.腹满者,去红枣,加入茯苓4.5克
 3.治肺虚不足的,补气加半夏9克
 4.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5.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6.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8.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七.脾胃虚寒证:便血紫黯,或呈黑便。腹部隐痛,便溏。喜温,喜热饮。面色不华,倦怠懒言。舌质淡,脉细。
64黄土汤;甘草9克 干地黄9克 白术9克 炮附子9克 阿胶9克 黄芩9克 灶中黄土100~200克(包)
1.若胃纳差,阿胶可改为阿胶珠,以减其滋腻之性。
2.气虚甚者,可加人参以益气摄血。
3.出血较多者,亦可酌加三七、白及等止血之品。
4.便溏者,黄芩(炒炭),减其苦寒之性。 
加减:
1. 可酌加白芨粉、乌贼骨以收敛止血,三七粉、花蕊石活血止血。
2.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摄血。
3. 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炭以温阳止血。
加减:
1. 便血不止者,加白及、花蕊石、参三七;
2. 下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脾肾阳虚者,加仙茅、补骨脂;
3` 畏寒肢冷甚者,加鹿角霜、炮姜炭、艾叶炭。
【辨证加减】
1.方中未入止血之品,临证可酌加乌贼骨、白及粉,以收敛止血;或加参三七、 五灵脂、侧柏叶、地榆等,以止血化瘀。
2.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或加用归脾汤,以增加益气摄血之功。
3.阳虚甚,畏寒肢冷者,黄芩宜炒炭用,加炮姜炭、鹿角霜、炒蒲黄,以助温阳止血之功。
4.出血过多,面色无华者,可重用阿胶,加黄芪、党参、当归、大枣,以益气养血止血。
5.便血日久,面色萎黄,日渐赢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为脾肾两虚,可加熟地黄、炮姜炭、炮附子,或加用断红丸,以温肾止血。

便血日久,不仅脾胃阳虚,而且肾阳亦虚,兼见面色萎黄,日渐赢瘦,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者,
65断红丸;附子3克 鹿茸5克 黄芪5克 续断5克 阿胶5克 当归5克 枯矾2克

应急措施
   1.严重便血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取平卧位,并注意保暖。伴吐血者,暂予禁食。
   2.紧急止血措施
   (1)大黄粉(片)3g,每日3次口服。
   (2)田七粉3g,或云南白药1g,每日4次口服。
   (3)血宁冲剂1包,每日4次,冲服。
   (4)紫地合剂50ml,每日4次口服。 。
   (5)紫地合剂洗胃:将紫地合剂经胃管注入胃内,每次500ml,并协助患者左右转动身体,使药液与胃各部接触,随即        抽出,反复2--3次,然后再注入200ml保留胃内,每天1--3次。出血停止后,继续治疗24小时,然后拔出胃管,改        为口服。本法对大出血者有快速止血作用。
   (6)紫地宁血散2支,每日3次口服。
   (7)及竭散6g(白及粉4.5g,血竭粉1.5g),每日2~3次口服。
   (8)内窥镜下局部止血:急诊纤维胃镜检查,找到出血灶,选用以上止血药,经胃镜活检孔由塑料管注入。本法具有         快速直接局部用药而止血的作用。
   (9)气衰血脱者,即用生脉注射液lO~3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每隔15--30分钟1次,连续3~5次        ;或用参附注射液10--一2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静脉注射。以上药物亦可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500ml中静脉滴注。此外,还可用独参汤煎服,并配合输血、输液等。  
 
其他治法  
     便血轻症,可酌情选用下列简易方药治疗。
     1 槐花15克,水煎服.
   2.地榆、生地各15克,水煎服。 .
   3。仙鹤草30克,水煎服。
   4。椿白皮、乌梅各15克,水煎服。
   5.百草霜、香附粉各6克,米饮调服。
   6。旱莲草30克,蒲黄、生地各15克,水煎服。
   7。栀子、槐花、银花各12克,水煎服。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人参归脾丸(京药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3次,口服。用于脾虚不摄之便血。
   (2)热毒清(玉兰牌,广西梧州玉兰制药厂):每服4~6片,每日2~3次。用于热毒内结,三焦火盛之便血。
   2.单验方
   (1)侧柏叶、白及各lOg,共研细末,每次3~6g,每日2次冲服。
   (2)乌贼骨、白及、甘草各等量,研极细末,每次3 g,每日3次冲服。用治便血。
   (3)橄榄核烧存性,研末,每服6g。治肠风下血。
   (4)槐花50g,侧柏叶50g,荆芥穗50g,炒枳壳50g,做成内服散剂,日服2次,每次69,温水送服。用于肠风下血,
        便前出血。 ‘
   3.食疗方 。
   (1)猪肠芫荽羹鲜猪大肠30g,芫荽60g,洗净煮熟,空腹1次食之。用于胃热或湿热末清之便血。
 
  (2)猪肠汤猪大肠90g,加黄连、木香末各30g。将猪大肠洗净,黄连、木香末填入肠内,扎紧两头,用米醋煮烂,分3       次空腹食之。用于胃热、湿热之便血。
   (3)猪肠槐米汤猪大肠120g,槐米15g,同入瓦锅内,加水适量,煮3~4小时,去渣顿服,每日1次,连服数天。
   (4)丝瓜瘦肉汤丝瓜100g,瘦猪肉90g,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至肉烂,加食盐调味,分2次服食。
   (5)银耳玉竹煲兔肉银耳6g,玉竹15g,兔肉250g,加适量水同煲熟,加盐调味服食。适于血虚伤津之便血。
   (6)黄芪红枣龙眼炖牛肉黄芪30g,龙眼肉15g,红枣10个(去核),牛肉250g。将上料放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炖熟,        调味后服食

F 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症,称为尿血。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可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棕色

1.风热袭表证候 发热恶风,尿呈红色或酱色,或仅有镜下血尿,可见眼睑及颜面浮肿,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
66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银翘散加减;麻黄6克、连轺(连翘根)6克、金银花9克、赤小豆24克、桔梗6克、牛蒡子9克、
                               竹叶9克、鲜生地黄9克、白茅根9克、生甘草6克
加减:
1. 咳嗽明显者,加葶苈子、杏仁;
2. 咽喉肿痛者,可选用板蓝根、蚤休、蝉衣、僵蚕;
3. 暑热者,加飞滑石、黄连、黄芩;
4. 尿血不止者,可加藕节、小蓟等凉血止血;
5. 尿少肿甚者,加茯苓皮、桑白皮、陈皮行气利水消肿。

2.热毒内犯证候 尿色鲜红,发热口渴,甚则寒战高热,烦躁不安,伴腰酸腰痛,或皮肤疮疡,或鼻衄、肌衄,舌红苔黄67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120克(先煎)、生地黄9克、丹皮9克、赤芍9克、生石膏60克、知母9克、黄连6克、黄芩9克、
                栀子9克、连翘9克、鲜竹叶6克、大蓟炭9克、小蓟炭9克
加减:
1. 高热神昏者,加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
2. 口渴明显者,加鲜石斛、鲜沙参、鲜生地、天花粉;
3. 皮肤疮疡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4.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尿血量多者,加三七、云南白药。 

3.下焦热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色鲜红。心烦,夜寐不安。面赤、口疮。口渴。舌红、脉数。
小蓟子饮;生地黄9克小蓟根9克滑石9克通草9克炒蒲黄9克淡竹叶9克 藕节9克 当归9克 山栀子仁9克 甘草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尿血加减:
1. 热甚心烦口渴者,加黄芩、天花粉清热生津。
2. 尿血较甚者,加槐花、白茅根凉血止血。
3. 尿中夹有血块者,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或琥珀粉活血利水。

心火亢盛;尿血鲜红,小便短赤,甚则尿道灼热疼痛,心烦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夜寐不安,舌尖红,苔黄,
68小蓟饮子加减;小蓟9克、木通9克、竹叶9克、黄芩8克、栀子9克、生地黄9克、车前草9克、白茅根15克、大蓟炭9克、
              藕节30克、生甘草9克
1.方中炙甘草可改为生甘草或甘草梢,取其清热利湿泻火之功;
2.若瘀热盛,小便赤涩热痛甚者,可选加石韦、蒲公英、黄柏之属以清热利湿;
3.若血淋尿道疼痛剧烈者,可加琥珀、海金沙以通淋化瘀止痛;
4.若血淋尿血日久气阴两伤者,可酌减木通、滑石滑渗利之品,加党参、黄芪、阿胶等补气养阴药物,以标本兼顾。
加减:
1. 排尿不畅者,加萹蓄、瞿麦;
2. 尿血量多者,加鹿衔草、旱莲草、琥珀、血余炭;
3. 心烦不寐,口舌生疮者,加黄连、麦冬、远志、酸枣仁;
4. 口渴甚者,加石斛、玄参、沙参;
5. 兼口苦、胁痛等肝胆火旺症状者,加龙胆草、赤芍、柴胡;
6. 若有低热者,加地骨皮、银紫胡、鳖甲滋阴清热。

4.瘀血内结证候 尿色紫黯,常夹血块,排尿不畅,少腹刺痛拒按,或可触及积块,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
69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川牛膝9克、红花9克、赤芍6克、桃仁12克、蒲黄9克、五灵脂9克、枳壳6克、白芍6克、
                        当归9克、生地黄9克 
加减:
 1. 少腹有癥积痞块者,可酌加大黄、生牡蛎、穿山甲、莪术;
 2. 腹痛甚者,加延胡索、徐长卿;
 3. 外伤尿血,加服七厘散;
 4. 瘀久出血不止者,选加茜草根、三七、琥珀粉。

5.脾不统血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
70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尿血而表现为气虚下陷,少腹坠胀者,
71补中益气汤;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炙北芪4.5克炙甘草3克陈皮1.5克归身1.5克生姜2片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6.肾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体倦、腰膝酸软。颧红、潮热。舌质红,脉细数。
72知柏地黄丸;山萸肉12克 山药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泽泻9克 茯苓9克 盐知母9克 盐黄柏9克
加减:
1. 可酌加旱莲草、大小蓟、藕节,蒲黄等凉血止血。
2. 颧红,潮热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

7.肾气不固证: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困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73无比山药丸;山药6克 肉苁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丝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泽泻3克 干地黄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胶、仙鹤草、小蓟、旱莲草、三七等止血药。
 2.尿血也加仙鹤草、蒲黄、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 尿血反复不止,可再加牡蛎、金樱子、补骨脂等固涩止血。
 4` 肾阳亏虚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温补肾与督脉。 

8.脾肾两亏证候 尿血日久,色淡红,小便频数或夜尿多,面色少华,神困乏力,饮食减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四肢不温,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74大补元煎加减;党参15克、山茱萸9克、熟地黄9克、山药9克、黄芪10克、白术9克、杜仲9克、菟丝子9克、肉苁蓉9克、
              怀牛膝9克、仙鹤草9克、阿胶9克、桑螵蛸9克 
加减:
 1. 尿血量多者,可酌加紫珠草、炒蒲黄、三七粉;
 2. 尿血多而不止者,加鱼鳔胶、焦艾叶、炮姜炭;
 3. 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
 4. 心悸失眠者,加炒酸枣仁、远志、山药。
应急措施
   尿血量多者,当先止血,可选用如下方法:
   1.云南白药:每次1g,每日4~6次,口服。
   2.生三七粉:每次1g,每日3~4次,口服。
   3.紫珠草50g,水煎300ml,每日3次,口服。或紫珠草片,每片0.3g,每次4~6片,每日4次,口服。
 其他治法
轻症尿血,可选用下述简易方药治疗.
1。益母草30克,煎服。
2.蒲黄15克,煎服。
3.槐金散(《圣济总录》)。槐花、郁金各王2克,水煎服。
4。蒲黄散(《圣济总录》)。蒲黄、郁金各等分为末,每服3克,日3次。
5.白茅根30--60克,煎汤代茶。
6.旱莲草、车前草各15克,水煎服。
 以上1--6方,适应于下焦热盛之尿血。
7.小便血方(《千金要方》):生地、侧柏叶、黄芩、阿胶。适应于阴虚火旺之尿血。
8.车前叶汤(《圣济总录》):车前叶,茜草、黄芩、阿胶,地骨皮、红花。适应于阴虚火旺之尿血。
9.玉屑膏(《三因方》):黄芪、人参。适用于脾不统血之尿血。 .
10.鹿茸散(纱卜台秘要》):鹿茸、当归,地黄、冬葵子,蒲黄。适用于肾气不固之尿血。 .
单验方
(1)白茅根30~60g,水煎服。治热证尿血。
(2)鲜车前草、鲜藕、鲜小蓟草各60g,共捣汁,空腹服。治各种尿血。
(3)乌梅烧存性,研末,蜜丸,每次6~9g,每日服t~2次。治各种原因的尿血。
(4)芋麻根15g,生地、茯苓各lOg,海螵蛸9g,煎汤服。治尿血不止。
(5)鹿茸、当归、生地、冬葵子、蒲黄各60g,共研细末,每次服6g。治肾虚尿血。
(6)生地、白茅根各30g,女贞子、旱莲草、大蓟、小蓟、鹿衔草、槐角炭、滑石各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用于热结膀胱之尿血。
(7)赤小豆、薏苡仁、牡蛎各30g,甘草9g,玄参12g,红枣1枚,水煎服。治各种原因尿血。
(8)蒲黄、冬葵子、黄芪、茯苓、生地、麦冬各30g,荆芥6g,车前子、当归各lOg,水煎服。治气血亏虚之尿血。
(9)蒲灰散:蒲灰7份(香蒲的叶洗净晾干,烧炭去毒存性),滑石3份,过筛混匀。每次lOg,4~6小时1次,冲服,小儿酌减。治疗各种尿血。
(10)发灰散:血余炭末,每次3g,每日2次,醋汤送服。可化瘀止血。
食疗方
(1)车前茅根汤:车前草、白茅根各30g,白糖适量,水煎后去渣加白糖代茶饮。用于膀胱湿热之尿血。
(2)荠菜鸡蛋汤:鲜荠菜150g,鸡蛋1个,加水适量煎至1碗,打入鸡蛋煮熟,盐调味,饮汤食蛋。适用于肾阴亏虚尿血,对肾结核尿血尤宜。
(3)黄芪金樱阿胶瘦肉汤:黄芪30g,金樱子20g,阿胶15g,猪瘦肉15g。先将黄芪、金樱子、猪瘦肉加水同煎,后去药渣加入阿胶熔化,饮汤食肉。适用于脾肾虚弱之尿血。
(4)三七炖瘦肉:三七10--15g,猪瘦肉适量,共放炖盅内加水少许,隔水炖至肉烂熟,饮汤食肉。适用于气滞血瘀之尿血。
(5)旱莲糯稻大枣汤:旱莲草、糯稻根各30g,大枣5枚,加适量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旺尿血。

G 紫斑;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  

一.血热妄行证: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斑块。或兼鼻衄、齿衄、尿血、便血。发热。口渴、便秘。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75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 地黄24克 丹皮9克 犀角3克(磨汁冲服)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紫斑证加减:
1. 可合用十灰散以增强凉血止血的功效。
2.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冲服紫雪丹,以增强清热解毒的功效。
3. 热壅胃扬,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木香、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
4. 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薏苡仁、秦艽、桑枝舒经通络。

.热势亢盛而表现为气营两燔、发热、烦渴、脉洪有力者,
76化斑汤;石膏30克 知母12克 生甘草9克 玄参9克 犀角2~6克(磨汁冲服) 白粳米9克

若表现为营热亢盛,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心烦不寐,舌绛而干,脉细数者,
77清营汤;犀角2克(磨汁冲服) 生地黄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 丹参6克 黄连5克 银花9克 连翘6克

二.阴虚火旺证: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或兼鼻衄、齿衄、月经过多。颧红,手足心热,潮热。心烦,盗汗。
78茜根散;茜草根10克 黄芩10克 侧柏叶10克 生地10克 阿胶珠5克 甘草3克
1.头晕目眩,腰膝酸软者(阴虚较甚),加枸杞子、山茱萸、牛膝滋养肝肾。
2.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等症明显者(虚火较盛),加地骨皮、丹皮、知母清退虚热。 
紫斑证加减:
1. 阴虚较甚者,可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等养阴清热止血。
2. 潮热可加地骨皮、白薇、秦艽以清退虚热。
3. 盗汗可加糯稻根、浮小麦固表敛汗。 

斑色鲜红或紫黯,时发时止,起病较缓慢,伴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心烦少寐,口燥咽于,
79茜根散合大补阴丸加减;黄柏10克、茜草10克、生地黄10克、龟甲克0克、知母10、黄芩10克、侧柏叶10克、阿胶珠5克                    旱莲草10克、丹皮10克
加减:
1. 齿衄,鼻衄,口臭甚者,加生石膏、牛膝、玄参;
2. 潮热,手足心热者,加白薇、银柴胡、地骨皮;
3. 盗汗者,加龙骨、牡蛎;尿血者,加小蓟、自茅根。
本证为阴虚火旺血热甚者而设。
1. 若胃火较盛,症见齿衄,口臭,可以 玉女煎为主加减治疗;
2. 若阴虚火热不甚,则可以知柏地黄丸加茜草、紫草滋阴补肾,凉血止血,化瘀消斑;
3. 紫斑属本证者,病程较长,火降血热去后,宜以滋阴为主兼清余热之方药如 知柏地黄丸、二至丸等善后调理,

如果表现胃热阴虚而兼见齿松牙宣,烦热口渴,舌干红等症者,
80玉女煎;石膏15~30克 熟地9~30克 麦冬6克 知母5克 大蓟炭9克、小蓟炭9克、茜草炭9克 牛膝5克
1.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
2.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3.紫斑证:胃阴不足较著者,可加石斛、玉竹等滋养胃阴。

三.气不摄血证:反复肌衄,病程较长,过劳加重。食欲不振。神倦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
81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仙鹤草3、棕榈炭3克、地榆炭3克、炒蒲黄3克、茜草炭3克、紫草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4.紫斑证:可酌加仙鹤草、棕榈炭、地榆炭、炒蒲黄、茜草炭、紫草等以增强止血及消斑的作用。肾气不足而见腰膝酸软   者,可酌加山茱萸、菟丝子、续断以补肾益气。

对于气损及阳,兼见手足不温、大便稀溏、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者,
82保元汤;人参6克(焗服) 炙甘草3克 黄芪9克 肉桂(春夏用1克、秋冬用2克)

四.瘀血内阻证候 久病不愈,斑色紫黯,面晦黯或唇甲青紫,胸或腰腹疼痛,痛有定处,舌紫黯有瘀斑,脉涩。常用方83桃红四物汤化裁;红花6克、桃仁9克、当归9克、川芎4.5克、丹参9克、鸡血藤9克、三七9克、生地9克、赤芍6克
加减:
1. 腹痛明显者,加五灵脂、蒲黄;
2. 腹中有瘢块者,加鳖甲、牡蛎、莪术;
3. 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大枣;
4. 五心烦热者,加玄参、知母、地骨皮;
5. 发热,咽喉肿痛者,加金银花、连翘、玄参、板蓝根;
6. 鼻衄者,加白茅根、栀子;
7. 咯血者,加白及、侧柏叶;
8. 便血者,加地榆、槐花。

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
84冲服紫雪丹;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参、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              朴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黄金3000克、丁香30克。
简易方
   1。大枣20枚,煎汤连枣服。可常服。
   2.大枣4份,藕节1份,先加水煮藕节至水成粘胶状,再加大枣同煮,每天吃适
        量大枣。
   3.连翘30克,水煎,分3次服。
   4.槐花、侧柏叶各工2克,大枣30克,水煎服。
   5.升麻5克,玄参、鳖甲各工5克,水煎服。
   6。兼有齿衄者,可用用漱口药;生石膏30克,黄柏15克,五倍子15克,儿茶6克,浓煎含漱,每次3--5分钟.   
   三、应急措施
   1.各种出血证严重者,出血量多者,应予输血、输液等治疗措施,同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2.鼻衄不止者,可外用马勃粉海绵胶塞鼻,或用血余炭末3g,吹于鼻孔中。
   3.可选择口服如下止血药
   (1)水牛角60g,水煎服。
   (2)紫珠草粉5g,每日4次,吞服。
   (3)阿胶15g,每日I~2次,烊化服。 
  (4)田七粉3g,每日4次,吞服。 .
   4.高热不止,用紫雪丹1~2支或神犀丸l丸口服;或清开灵注射液4ml肌注,或20~30ml清开灵注射液加入0.9%生                  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300~500ml中静脉滴注。
   五、其它疗法
单验方 
   (1)白茅根、藕节各15g,白及粉3g。前二味煎水取汁,入白及粉共饮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2)升麻、鳖甲、玄参、生地各10~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3)连翘30g,水煎,分3次服。
   (4)茜草、白茅根、槐花各10~15g,水煎分2次服。
    5)川芎、丹参、当归、红花、鸡血藤膏、赤芍、益母草各lo~15g,水煎服,每日1剂。
食疗方
   (1)大枣4份,藕节1份。将藕节水煮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日吃适量大枣。
   (2)花生:每日吃120~180g带衣花生米;或花生衣30g,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l剂。5~7天为1个疗程。
   (3)红枣15枚,水煎服,每日3次,连吃5~7天,或红枣lo枚,龟肉200g,共煮服。
   (4)芝麻油,能促进凝血,对紫斑有一定疗效。
   (5)大麦lOOg,红枣15g,加水500ml,共煮至150ml左右,1次炖服,每日1剂。
   (6)鲜荞麦叶lOOg,藕节4个煮服,每日1次。
   (7)刺儿藤捣汁,和入少许黄酒,每次饮1小杯,每日2~3次。
   (8)马兰根或全萆薢者适量,洗净捣烂绞汁,以温水冲服,或鲜红梗马兰头全草煮汁服。
   (9)阿胶30g,或鹿角胶10g,加少量黄酒,水适量,烊化,每日2次分服。
   (10)红枣10--一15枚,兔肉150~200g,放锅内炖熟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