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眩晕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三十、眩晕

外感眩晕证:

风寒表证用
1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12克 荆芥12克 白芷6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赤芍6克 清茶6克 防风4.5克 
                         薄荷24克 细辛3克(后下)
1.若头痛属风寒者,可重川芎,并酌加苏叶、生姜等以加强祛风散寒之功;
2.属风热者,去羌活、细辛,加蔓荆子、菊花以散风热;
3.若头痛日久不愈者,可配全蝎、僵蚕、桃仁、红花等以搜风活血止痛。
头痛加减:
1. 若头痛剧,无汗,遇寒即甚,寒象明显可加熟附子、麻黄。
2. 若兼见咳嗽,痰稀色白,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杏仁、前胡、苏叶增强宣肺止咳之力。
头痛加减2;
1. 风寒夹湿,头痛如裹者,加苍术、蒿本、半夏、陈皮;
2. 项背发僵而酸楚者,加蒿本、葛根;
3. 兼阳虚者,加人参、附子、桂枝;
4. 兼气虚者,加太子参、茯苓;
5. 若寒邪侵犯厥阴经脉,引起巅顶痛,甚则四肢厥冷、苍白,脉弦者,加吴茱萸、生姜、红枣等;
6. 咳嗽痰多者,加杏仁、苏子、半夏。

风热表证
2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豆豉5克、牛蒡子6克、荆芥5克、薄荷6克、竹叶5克、钩藤9克、
                     白蒺藜9克、生甘草3克

风燥表证
3桑杏汤加减;桑叶3克、豆豉3克、杏仁4.5克、贝母3克、栀子3克、麦冬6克、沙参6克、玄参3克

风湿表证
羌活胜湿汤加减;羌活6克、独活6克、川芎3克、藁本3克、防风3克、蔓荆子2克、车前子5克、炙甘草3克

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加重。恼怒加重。面时潮红。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4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焗服) 钩藤12克(后下) 生石决明18克(先煎) 山栀子9克 黄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加减法] 
1.有痰者可加入川贝10 胆南星6
2.手足发麻者加入广地龙10 希莶草12
3.视物不清者,可入加决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龙胆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风盛者,可加入龟板15 牡蛎25
1.重证,加入羚羊角,则药力益著;
 2.若进入后期血管硬化之症,加酌加槐花、海藻,盖现代研究称所含路丁有改变血管硬化之功。
 3.阳亢化风,眩晕较甚,唇舌或肢体发麻者,除羚羊角外,可酌加代赭石、牡蛎、龙骨、磁石等以镇肝潜阳熄风;
 4.肝火偏盛,头痛较剧,面红目赤,舌苔黄燥,脉弦数者,可酌加龙胆草、夏枯草、丹皮,或加服龙胆泻肝丸以清肝泻火;
 5.便秘,可加大黄、芒硝,或加服当归龙荟丸以泻肝通俯;
 6.肝肾阴虚明显,可酌加女贞子、枸杞子、白芍、生地、何首乌等以滋养肝肾。
眩晕证加减:
1. 若阴虚较甚,症见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先加生地、麦冬、玄参、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
2. 若肝火亢盛,症见眩晕,头痛较甚,耳聋,耳鸣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加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以清肝泻火,去杜仲、桑寄生。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钩藤等以清肝泻火。
3. 若大便秘结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加用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
4. 若眩晕剧烈,泛泛呕吐,手足麻木甚至震颤者,有阳动化风之势,可加珍珠母、龙骨、牡蛎、羚羊角等,以镇肝熄风。
5. 若肝肾阴虚较甚,风阳翕张,眩晕较甚,伴有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可用大定风珠育阴潜阳。
6. 若肝阳亢极化风,证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等症,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蛎、代赭石入煎以镇肝熄风,或用羚羊角汤加减,以防中风变证。
加减:
1. 肝火偏盛,面红目赤、咽痛明显者,可加龙胆草、丹皮以清肝泄热,或改用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钩藤等以清肝泻火;
2. 兼腑热便秘者,可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3. 若肝阳亢极化风,证见眩晕欲仆,头痛如掣等症,可用羚羊角粉吞服,牡蛎、代赭石入煎以镇肝熄风,或用羚羊角汤加减,以防中风变证。

.肝风内动、本病的肝阳上亢证:最易化火生风,导致肝风内动,发生中风。轻者表现为手足麻木、肢体震颤、口眼?斜等,重者则可发生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
5羚羊钩藤汤加;羚羊角4.5克(刨细丝,先30分钟)霜桑叶6克川贝12克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全蝎5克 地龙5克 蜈蚣5克 僵蚕5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 7.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8.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不寐 若阳亢化火,扰动心神,神不得安则可发生不寐。表现为失眠,性情急躁,目赤口苦等,治宜清肝泻热,佐以安神6龙胆泻肝汤加;酒龙胆草6克 栀子9克 炒黄芩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3克 酒生地黄9克 
             柴胡6克 磁石15克 龙齿15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
 2.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黄,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4.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
 5.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叶。
 6.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 

若大便 秘结者
7当归龙荟丸;当归100g 龙胆100g 芦荟50g 青黛50g 栀子100g 黄连100g 黄芩100g 黄柏100g 大黄)50g 木香25g 麝香5g

2气血亏虚: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失眠。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脉细弱。
8归脾汤;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眩晕证加减:
1. 若气虚而卫阳不固,自汗时出者,可加防风、浮小麦以益气固表止汗。
2. 若气虚湿盛,伴有泄泻或便溏者,重用茯苓、白术,加薏苡仁、泽泻、炒扁豆,炒当归。
3. 若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者,可表现为眩晕而兼见气短乏力,纳差神疲,便溏下坠,脉象无力等,可用补中益气汤。
4. 若气虚进一步发展,兼见阳虚症状,如形寒肢冷,腹中隐痛等,可于归脾汤中加桂枝、干姜以温阳益气。
5. 若血虚心神失养者,可兼见心悸怔忡、不寐等,可加柏子仁、朱砂等以安神。
6. 若血虚较甚,可见面色惨白无华,加熟地、阿胶、紫河车(冲粉)等。
7. 若因失血引起,先按血证治以止血,后进行调治。

如本证失眠不重者,
9十全大补汤加减;人参6克(焗服)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12克 白芍9克 川芎6克 生姜5片 红枣5枚                 黄芪12克 肉桂3克(研粉焗服)
 1.心悸怔忡者,加五味子、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
 2.自汗不止者,加煅龙骨、煅牡蛎等以敛汗固表。
加减
1. 脾阳虚衰,,兼见畏寒肢冷,唇甲淡白者,则在上方中去地黄、枸杞子、牛膝,加干姜、熟附片等以温运中阳。
2.如遇心脾两虚,心悸、少寐、健忘证候明显者,则可选用 归脾汤以补血养心安神;
3.气血亏虚以血虚为甚者,往往有失血病史,可用 当归补血汤加味或圣愈汤加味,其中黄芪5份,当归1份,在大补元气的基础上,促进血之生成,并可在方中加黄精、山药、枸杞子、鸡血藤等;
4. 若有出血倾向者,则应寻找出血部位与原因,可参照 血证辨证治疗。

若有出血病史,气血亏虚为甚者,
10当归补血汤;北黄芪30克 酒当归6克
 1.血虚证而无阳浮发热者,黄芪之量宜减;
 2.气不摄血之出血证,可加仙鹤草、血余炭等以加强止血之力。

11圣愈汤;人参6克(焗服)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黄芪30克

若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附,脉无力者--
12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肾精不足:眩晕、耳鸣、精神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五心烦热。舌质红、脉沉细数。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偏阴虚者:
13左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枸杞子6克山茱萸6克 酒川牛膝6克 盐菟丝子6克 鹿角胶6克(焗)龟胶6克(焗)
 1.滑精者,去川牛膝;
 2.无火象者,去龟胶;
 3.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麦门冬以养阴清热;
 4.火?烁肺金,干咳少痰者,加百合以润肺止咳;
 5.夜热骨蒸者,加地骨皮以清虚热,退骨蒸;
 6.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水渗湿;
 7.大便燥结者,去菟丝子,加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8.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
眩晕证加减:
1. 若见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者,为阴虚有热,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等以滋阴清热。
2. 若精虚导致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者,可在本方证的基础上参照肝阳上亢证进行辩证施治。
3. 若失眠、多梦、健忘等心肾不交症状明日,可加阿胶、鸡子黄、酸枣仁、柏子仁等,以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4. 若肾精虚甚,子盗母气,肺阴亦虚者,可加沙参、麦冬、玉竹等滋养肺肾。
5.若遗精频频者,可选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 偏于阴虚有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
2. 偏于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加入巴戟天、仙灵脾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亦可用右归丸主治;
3. 若遗精频频者,可选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潼蒺藜、覆盆子等以固肾涩精。

偏阳虚者用
14右归丸:大怀熟地12克炒山药6克山茱萸4.5克枸杞子6克鹿角胶6克菟丝子6克姜杜仲6克当归4.5克肉桂3克炮附子3克
1.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3-6克(焗服);
2.如阳虚滑精,或带浊便溏,加酒补骨脂6克;
3.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子6克、肉豆蔻5克;
4.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吸虚寒之证,加炮干姜5克;
5.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3克;
6.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5克;
7.如阴虚阳痿,加巴戟天6克、肉苁蓉6克,或狗鞭一条。 
眩晕证加减:
1. 若寒象不重,可加巴戟天、仙灵脾易肉桂、附子以防辛燥太过而伤精。
2. 若兼见短气喘逆,咳逆汗出等,为肾虚不能枘气,可加人参、胡桃仁、蛤蚧等以助肾纳气。
3. 若兼见下肢水肿者,为阳虚水泛,可加桂枝、茯苓、泽泻等温肾利水。
4. 若兼见大便溏泄、腹胀少食等,可加白术、茯苓等以健脾止泻。

15六味地黄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16杞菊地黄丸;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枸杞子5克 菊花5克(后下)

4.痰浊中阻: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17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4.5克 明天麻3克(包) 茯苓3克 橘红3克 白术9克 甘草1.5克 生姜3克 红枣2枚
1.若湿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桂枝以利湿化饮;
2.若肝阳偏亢者,加钩藤、代赭石以潜阳熄风。 
眩晕证加减:
1.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为胃失和降,可加代赭石、竹茹以和胃降逆止呕。
2.若脘闷不食,腹胀较甚者,为湿壅气滞,可加白蔻仁、砂仁等理气化湿健脾。
3 .若肢体沉重苔腻者,为湿困脾阳,可加藿香、佩兰、石菖蒲等以醒脾化湿。
4.若耳鸣重听者,为痰湿闭阻清窍,右加葱白、郁金、石菖蒲等以通阳开窍。
5.若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弦滑者,为痰阻气机,郁而化热,可加黄连、竹茹等以化痰清热。
6.若见腹胀泄泻苔白腻者,为痰湿伤及腹阳,可加干姜、煨肉豆蔻等以温脾止泻。
7.若见心悸怔忡者,为痰浊蒙闭心阳,可加石菖蒲、郁金、酸枣仁、朱砂等以通阳化痰安神。 
加减2:
1.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胆南星之类以除痰降逆;
2.舌苔厚腻,水湿潴留者,可合五苓散,使小便得利,湿从下去;
3.脘闷不食者,加白蔻仁、砂仁化湿醒胃;
4.若兼耳鸣重听者,加生葱、石菖蒲、远志以通阳开窍。 

若为脾虚生痰者,
18六君子汤加;人参3克(焗服)白术4.5克 茯苓3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 半夏4.5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 黄芪5克 竹茹5克              胆南星4.5克 白芥子4.5克
 1.气虚较甚者,重用人参、白术;
 2.痰多壅盛者,重用半夏、陈皮;
 3.畏怕冷者,加炮姜、附子以温中祛寒;
 4.痰多清稀者,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饮。

若为寒饮内停,
19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干姜6克 附子6克 白芥子6克
 1.如眩晕甚者,加泽泻,利水消饮邪;
 2.咳嗽呕吐稀涎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
 3.干呕,巅顶疼痛,肝胃阴寒水气上逆者,加吴茱萸,以温中暖肝,开郁止痛;
 4.身瞤动而水气上泛,加附子,以温散水气;
 5.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 

若为痰郁化火,
20温胆汤加减;半夏6克陈皮15克茯苓4.5克炙甘草3克竹茹6克枳实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天竺黄6克生姜15克 红枣1枚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礞石滚痰丸;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若愤怒郁勃,痰火肝风交炽者,
21二陈汤;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15.如以寒痰凝滞为主,则重用白芥子,酌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助温化寒痰。

22当归龙荟丸;当归3克 龙胆草3克 山栀子3克 黄连3克 黄柏3克 黄芩3克 芦荟1.5克 青黛1.5克 大黄1.5克
           木香0.45克 麝香0.15克(包)

瘀血阻窍证: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背有瘀点、瘀斑或瘀丝,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
23血府逐瘀汤加减;赤芍3克川芎3克桃仁6克(捣成泥) 红花9克生姜9克 老葱3克 红枣7枚 麝香0.15克(粉,冲服)
 1.如见痰湿内阻,加半夏、瓜蒌皮、川贝、天竺黄;
 2.项强加葛根;
 3.言语不利,加石菖蒲、远志;
 4.气虚,加党参、黄芪;
 5.瘀血明显,加当归尾,三七;
 6.心悸、失眠,加远志、酸枣仁;
 7.眩晕,加胡桃肉、黑芝麻、女贞子、枸杞子;
 8.肝阳上亢,加羚羊角粉、生石决明;
 9.便秘,加大黄;
 10.阴虚,加生地、玄参;
 11.血热妄行、神志昏糊,加紫雪丹;
 12.晕厥者,加至宝丹。

产后血瘀眩晕者,
24失笑散加减;五灵脂6克 蒲黄6克
1.胃脘胀痛,痛有定处,舌黯,脉弦,是气滞血瘀证,宜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活血止痛;
2.若痛有定处而畏寒喜热,属寒凝血瘀者,可加炮姜、小茴香以温经散寒。
3.妇女经前或经行小腹胀痛,经血挟块,血块排出后痛减,为冲任气血瘀滞,可酌加益母草、红花、桃仁、香附、
  玄胡等以活血行气。
4.产后小腹疼痛,拒按,恶露淋漓不畅,可与生化汤合用,熔行血止血于一炉。
5.月经不调属血滞而兼血虚者,宜与四物汤同用,以加强养血调经之功。 

单方
   1.一味大黄散 大黄一味,酒炒三遍,研末,茶调,每服8-9克, 日服二次,治疗痰火眩晕,为治标之法。
        (《丹溪心法》)
  2.一味鹿茸酒 取鹿茸15克,酒煎,去渣,入麝香少许服用,治阳弱眩晕。(《医学实在易》)
单验方
   (1)血虚眩晕生五月艾45g,黑豆30g,煲鸡蛋服食;或川芎lOg,鸡蛋1只,煲水服食;或桑椹子15g,黑豆12g,
        水煎服。
   (2)肾精不足眩晕羊头1只(包括羊脑),黄芪15g,水煮服食;或胡桃肉3个,鲜荷蒂1枚捣烂,水煎服;或桑寄生120g        ,水煎服。
   (3)瘀血眩晕生地30g,钩藤30g,益母草60g,小蓟30g,白茅根30g,夏枯草60g,山楂30g,红花9g,地龙30g,
                草决明30g。以水浓煎160ml,1次服40ml,1日2次。
   (4)痰饮眩晕生明矾、绿豆粉各等分研末,用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5丸,常服;或明矾7粒(如米粒大),        晨起空腹开水送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