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二、泄泻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二十二、泄泻

(一)暴泻  
1寒湿内盛: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
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泄泻证加减:
1. 表邪偏重荆芥、防风以增其疏风散寒之力。
2. 腹部腹痛,肠鸣加砂仁、炮姜发温中散寒。 
加减2:
1. 有发热恶寒表证者,加防风、荆芥;
2. 便如泻水、次数多、小便不利者,加薏苡仁、车前子、砂仁;
3. 畏寒者,加草豆蔻、吴茱萸、砂仁。
切勿妄投收涩、补益之剂。若以水泻为主者,改用胃苓汤加减。
【辨证加减】
1.如恶寒发热等症甚者,为表邪偏重,加荆芥、防风等以增疏风散寒之功。
2.如舌苔厚腻,胸脘痞闷,肢体倦怠者,为湿邪偏重,以苍术易白术,加白蔻仁、佩兰等以增芳香化湿之力。
3.如腹痛肠鸣甚者,为寒滞肠胃,加砂仁、炮姜等以温中散寒。
4.兼脘闷腹胀,纳呆厌食者,为食滞肠胃,去炙甘草、大枣之甘壅,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导滞。
5.兼小便短少、腹胀者,为湿阻气滞,加泽泻、车前子、木通等,或改用胃苓汤,以渗湿利水。
6.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生姜,加砂仁等以降逆止呕。
 
2寒重于湿,损及脾阳证:症见大便泻下,腹胀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口不渴,苔白,脉沉而迟。
理中汤加味;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1.如果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肉桂12克
 2.心悸者加茯苓6克
 3.呕吐者去白术,加生姜9克
 4.口渴者,白术加至14克
 5.腹中痛的加人参至14克
 6.寒冷的加干姜至14克
 7.腹满的去白术,加附子5克
 8.若脾肺虚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细辛、五味子以温中化饮止嗽;
 9.寒湿发黄;阳虚失血,加黄芪、当归、阿胶以益气养血摄血;
 10.兼喘满浮肿,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温阳化气利水
。
3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
纯阳正气丸组成】官桂30克 公丁香30克 青木香30克 生苍术30克 生白术30克 广皮30克 制半夏30克 白茯苓30克 广藿香                30克 花椒15克 红灵丹12克【用法】上药除红灵丹、花椒外,其余生晒,各取净末,将红灵丹加入一并                和匀,用花椒煎汤代水泛丸,如椒目大,约成丸270克。或轧片,每片0.75克,每用6克,
                          
4湿重于寒,困遏脾阳证:症见体重倦怠,脘腹胀满,呕吐恶心,不欲饮食,肠鸣水泻,小便少等,
胃苓汤加减;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 红枣3枚
1.如兼见胸闷泛恶,舌苔罩灰.或天时阴雨湿浊较重的,加用藿香正气丸15克,打碎包煎;
2. 能吞服的更佳,分两次药汁送下:如兼寒象,形寒.舌苔水滑,或由饮冷水果引起的.加草蔻仁;
3. 如水泻次多量多,出现失水现象的,这是下多伤阴,湿多而又伤津.呈现燥湿不能互化之变,药中加用炙甘草。

5 湿热伤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便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12克(包) 炙甘草6克 黄芩9克 黄连9克
 1.腹痛者,加炒白芍以缓急止痛;
 2.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槟榔以行气而除后重;
 3.便血者,加白头翁、秦皮以凉血止痢;
 4.兼呕吐者,加半夏、竹茹以降逆止呕;
 5.兼食滞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以消食。
泄泻证加减:
1. 本方治湿热泄泻需要加金银花清热解毒,加茯苓、木通、滑石、甘草以清利湿热。
2. 腹痛甚为湿热阻滞、气机不通,宜加木香理气、白芍和营止痛。
3. 兼食积者,泻下腐 臭难闻,宜神曲、山楂、麦芽以消食导滞。
4. 湿偏重者,脘腹满闷,舌苔微黄而腻宜加连翘、黄柏、马齿苋以加强清热解毒止泻的作用。 
泄泻加减2:
1. 恶心呕吐者,加半夏、枳壳、竹茹以和胃降逆;
2. 有发热、头痛等风热表证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3. 热偏盛者,伴身热口苦,加马齿苋、秦皮、白头翁、黄柏、连翘以清热燥湿;
4. 湿偏盛者,加厚朴、苍术、茯苓、滑石、薏苡仁、车前子;
5. 兼食滞者,加神曲、山楂、麦芽;
6` 病发于炎暑盛夏之时,夹暑湿者,加藿香、香薷、佩兰、荷叶、青蒿、扁豆等清暑化湿之品,
7.腹痛腹胀者,加白芍、木香以理气缓急;
8. 苔黄厚腻,泻下垢浊,口臭甚者,加枳实、大黄通因通用。
本证禁投固涩止泻之剂,恐变生它证,难于治疗,对湿热较重且体实者可通因通用,但宜中病即止。
 【辨证加减】
1.如发热。肛门灼热,泻下不爽,口苦,舌红,苔黄者,为热偏重,加银花、连翘、马齿苋、黄柏等以加强清热之力。
2.如舌苔微黄而腻,脘腹满闷者,为湿偏重,加苍术、厚朴、车前子、薏苡仁等以加强祛湿之力。
3.脘腹胀痛甚者,为湿阻气滞,加木香、槟榔等以理气止痛。
4.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等以消食化滞。
5.兼呕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止呕。
6.如发于炎热盛夏之时,症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舌苔薄黄,脉象濡数者。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6清暑化湿;如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可改用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
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6克(二钱),银花9克(三钱),
鲜扁豆花9克(三钱),厚朴6克(二钱),连翘6克(二钱)。)合六一散(组方:滑石6份,甘草1份)
  
7暑湿留连证:症见面赤而垢,烦渴身热腹痛暴泻,痛泻交作,小便短赤,。
香薷饮合六一散加减;香薷10克 白扁豆5克 厚朴5克 滑石18克 甘草3克
 1.若表邪重者,可加青蒿以加强祛暑解表之功;
 2.若兼见鼻塞流涕者,可和葱豉汤以通职解表;
 3.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
 4.若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
 5.若湿热积滞较甚而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黄芩、黄连等行气导滞、清热燥湿;
 6.胸闷、腹胀、腹痛甚者,可加木香、砂仁、藿香、枳壳等化湿行气;
 7.若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人参、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8 食滞胃肠:腹痛肠鸣,脘腹痞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下痛减。喛腐吞酸。泻下伴有不消化之物。
保和丸加减;山楂18克 神曲6克 半夏9克 茯苓9克 陈皮3克 连翘3克 莱菔子3克
1.如食积较重,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木香、槟榔等以增强消食导滞之力;
2.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之品;
3.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泻下通便;
4.兼脾虚者,宜加白术、党参、甘草等健脾益气药物。 
泄泻证加减:
1.泻甚加茯苓、车前子以分利湿邪;
2.兼吐者,加半夏、白豆蔻、砂仁以和胃降逆。
3. 若舌苔黄腻,脉滑数为食积化热之象,宜黄连苦寒清热。
4. 若舌苔白腻,脉濡,乃食兼寒湿宜加干姜、苍术温中燥湿。 
【辨证加减】
1.泻甚者,为食滞湿阻较重,加茯苓、车前子等利小便以实大便。
2.胀痛甚者,为食滞气阻,加枳实、槟榔等以通腑导滞。
3.兼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重用半夏,并加砂仁以和胃止呕。
4.苔白腻,脉濡缓者,为食滞夹寒湿,可加干姜、苍术等以温中燥湿。
5.苔黄腻,脉濡数,脘腹胀满,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者,为食滞化热,宜重用连翘,加黄芩、黄连、枳实等以消导化滞,清利湿热;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因通用”。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9食积化热,湿热壅阻肠间证:症见脘腹满胀,或疼痛拒按,泻而不爽,苔黄腻等。
枳实导滞丸加减;大黄12克 炒枳实6克 炒神曲6克 茯苓3.6克 黄芩3.6克 黄连3.6克 白术3.6克 泽泻2.4克 
加减:
1.若胀满甚者,可加木香、槟榔以增行气消胀之力;
2.纳差者,宜加山楂、鸡内金等消食之品;
3.腹痛明显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4.有呕吐者,加半夏、白蔻仁和胃降逆化浊;
5.恶寒发热者,加苏叶、藿香以解表畅中;
6.伤酒者,加葛花、枳椇子。  
7.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8.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9.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10.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11.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12.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10饮食伤脾,湿痰流注证:症见胸脘满闷,手足不温,泄泻时发时止,腹中雷鸣,漉漉有声,呕吐清水,时吐稀痰,
理中化痰丸加减;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茯苓9克 半夏9克 
 如药证相当,而症状不减的,即于前方加重伤食专用之物,对症治之,能够增进疗效。
1. 如伤于油腻肉食成积,重用炒焦山楂;
2. 米食积滞,重用炒焦神曲、麦芽;
3. 面食积滞,重用炒莱菔子;
4. 伤于鱼虾成积,加用紫苏、砂仁,或草蔻仁;
5. 饮酒过多成积,重用葛花,黄连;
6. 伤于生冷瓜果,重用砂仁、草蔻仁,丁香、木香等.
 以上湿泄、溏浊、寒泄等证,有时亦能兼扶食滞,可以参用此法调理。能够增进效果.

11脾虚证:大便时溏时稀,完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饮食减少,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参苓白术散加减;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加减: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4.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以助消化水谷。
1. 脘腹胀痛嗳气者,加木香、乌药以理气温中;
2. 夹湿者,加苍术、厚朴、防风以升阳燥湿;
3. 夹湿热者,加黄连、连翘、马齿苋、厚朴以清化湿热;
4. 夹食滞者,加焦三仙以消食导滞;
5. 久泄不止,中气下陷症见大便稀薄,完谷不化,饮食不佳,腹中重坠,肛门下脱,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益气升清,健脾止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藿香、乌梅;
6. 伴口燥咽干,气短乏力,阴津损伤者,加天花粉、芍药、五味子、黄精。 
【辨证加减】
1.久泻不止,肛门坠胀,甚则脱肛者,为中气下陷,酌减薏苡仁、茯苓、加黄芪、升麻、柴胡等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或改用补中益气汤。
2.伴见腹中冷痛,形寒怕冷,手足不温者,为脾阳虚衰,阴寒内盛,可加吴茱萸、肉桂、附子、干姜等以温运脾阳;或改    用附子理中丸加味。
3.伴见暖气呕恶者,为夹食滞,可加莱菔子、山楂、鸡内金等以消食导滞。
4.肠鸣漉漉,舌苔白厚而腻,或食已即泻者,为脾虚夹有寒湿,加苍术、厚朴、羌活、防风等以升阳燥湿;或改用升阳益   胃汤。
5.大便泻下色黄褐者,为脾虚夹有湿热,可加黄连、厚朴、地锦草以清化湿热。
6.久泻及肾,脾肾阳虚,以脾阳不足为主者,可改用胃关煎(药方下面)加味。

12脾虚挟湿证:症见食已即泻,粪便清稀,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濡或弱。
升阳益胃汤加减;黄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参15克 炙甘草15克 独活7.5克 白芍7.5克 羌活7.5克 橘皮6克
               茯苓4.5克 柴胡4.5克 泽泻4.5克 黄连1.5克       
1.兼泄泻而肛门灼热者,加黄芩以助清肠之力;
2.肢体重痛不显者,去羌活、独活;
3.无口干舌干者,去黄连;
4.药后小便如常者,减茯苓、泽泻之量。

13脾虚气陷证:症见大便溏泻,肛门坠胀,或见脱肛。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
     
(二)久泻  
14 肝郁证:素有胸胁胀闷,喛气少食。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鸣攻痛,矢气频作。
痛泻要方加减。炒白术9克 炒白芍6克 陈皮4.5克 防风3克 
1.久泻者,脾气虚馁,清阳下陷,可加炒升麻以升阳止泻;
2.舌苔黄腻者,湿久郁热,可加黄连以清热。 临证参考本证情绪因素是发病关键,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入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泄泻证加减:
1.若久泻不止,宜加酸收之品,如乌梅、石榴皮、诃子肉等。
2.若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芡实、扁豆。取其健脾甘淡之意。
3.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宜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等以疏肝理气而和中。 
泄泻加减2:
1.久泻者,加少许升麻炒之,以升提脾胃下陷之阳气;
2.脾虚食少者,加党参、山药以补脾气;
3.胸胁胀满者,加川楝子、青皮以疏肝止痛;
4.腹胀腹痛甚者,加厚朴、枳实;
5.胃中嘈杂吞酸者,加黄连、吴茱萸;
6.久泄不愈,症见腹胀痛,大便不爽、口干心烦神疲乏力,舌体胖苔白或黄者寒热错杂 ,改用乌梅丸攻补兼施,调和肝脾
7.在调理气郁之时,可加百合、合欢花、石菖蒲等开心窍、畅郁之品;久不愈者,加郁金。 
【辨证加减】
1.气滞明显,胁肋疼痛,脘腹满闷,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轻,加柴胡、枳实、香附、甘草,以理气和中。
2.若久郁化火,肝脾不和,腹痛泄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一阵,泻一阵,肛门灼热,吐酸嘈杂,舌红少苔,脉弦数,   改用戊己丸加味。
3.便秘与泄泻交替出现者,加木香、砂仁,以理气而调和脾胃。
4.脾虚食少,神疲者,加党参、山药、芡实以健脾益气。
5.泄泻日久,加炒升麻以升清止泻;或再加乌梅、石榴皮、煨诃子等酸涩之品以涩肠止泻。
           
15脾虚久泻证:症见泄泻频作,时兼呕吐,腹满口干,舌苔薄白而腻,脉细缓。
七味白术散加减;人参7.5克 白术15克 白茯苓15克 藿香叶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 渴者加至15-30克)
            
16肾阳虚衰:
四神丸 【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补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吴茱萸120克【用法】上药为末,加红枣50枚,
               生姜12克,切碎,用水煮至枣熟,去姜,取枣肉和药为丸 
                  
17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处方】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  
      
18若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可用真人养脏汤
  〖组成〗 人参 [9g] 当归去芦[6g] 白术焙 [9g] 各六钱 肉豆蔻面裹煨,半两 [6g] 肉桂去粗皮 [3g] 甘草炙 [6g]各八钱 白芍药一两六钱 [15g] 木香不见火,一两四钱[4.5g] 诃子去核,一两二钱 [12g] 罂粟壳去蒂萼,蜜炙,三两六钱[15g] 
                   
19若脾虚肾寒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有粘冻,表现寒热错杂症候可改服乌梅丸
【处方】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20脾阳不足,寒湿内困证:症见脘腹胀满,口中不渴,身重纳呆,手足不温,便泄澄清,色如鸭粪,脉象沉迟。
实脾饮加减;姜厚朴3克 白术3克 木瓜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21脾病及肾,脾肾阳虚证:症见肠鸣水泻,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脉象沉细。
附子理中汤加吴茱萸;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吴茱萸6克

22肾虚证:黎明腹痛肠鸣即泄。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脉沉细。
四神丸加味;煨肉豆蔻6克 盐补骨脂12克 五味子6克 炒吴茱萸3克 生姜12克 红枣5枚
加减:
1.泻下如水,可加罂粟壳、煨诃子肉以收敛固涩;
2.久泻脱肛者,可加黄芪、升麻以升阳益气;
3.腰酸肢冷较甚者,可加附子、肉桂以温阳补肾;
4.气滞作胀,可加木香、小茴香之类调理气机。
5. 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
6. 亦可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喛脾之力。
7. 年老体弱者,加党参、黄芪、柴胡、升麻、白扁豆以健脾益气升阳;
8. 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禹余粮、乌梅以涩肠止泻;
9. 伴心烦、口干等寒热错杂者,加黄连、肉桂、黄柏(盐炒);
10. 伴肾阴虚者,加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 
【辨证加减】
1.临床应用时可在上方中酌加附子、干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
2.如脘腹胀满,可加砂仁、木香以行气醒脾。
3.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黄芪、人参、白术、柴胡,以补中益气。
4.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腰膝酸软,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固,可改用真人养脏汤。

23酒食积滞者,也常在黎明之前即大便,但便下溏垢或挟有粪块,而无肾阳虚之征。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研末
            以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
24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神曲;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酒黄连5克神曲6克 乌梅6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苔腻,痰湿盛,加川朴燥湿化痰。
14.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25五更即泄而脾肾阳虚证不显,及见心烦嘈杂,寒热错杂症状者,治当寒热并用,温脾止泻。
乌梅丸加减;乌梅500克 细辛18克 干姜30克 黄连48克 炮附子18克 当归12克 黄柏18克 人参18克 蜀椒(出汗)12克
            桂枝18克(作汤剂:乌梅30克(醋渍一宿,打烂) 细辛4.5克 干姜9克 黄连6克 当归9克 熟附子9克                       川椒6克 桂枝9克 人参12克 黄柏9克  水煎服)
1.本方安蛔、驱虫力弱,临证时宜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槟榔等以杀虫,亦可加泻下药大黄、芒硝等;
2.呕吐严重者,可加生姜、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
3.腹痛甚者,可加白芍、甘草以缓急止痛。

单方验方
  1。小蒜(又名团蒜)120克,鸡蛋二个。将小蒜洗净切碎,和鸡蛋煎,不放盐。内服,可治疗寒湿泄泻.(《常见病验          方研究参考资料》)
  2。车前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每日三次。亦可用车前子(炒)15克---30克,水煎服。适用湿盛暴泻,小便不通.(      同上)
   3。车前子15克,(或车前草30-60克),藿香9克,生姜9克水煎服,适用寒湿泄泻。(《实用中医内科学》)
  4 滑石、黄柏、甘草各等分,研细末,每服3克,每日三次,适用于湿热泄泻(《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5.鲜扁豆叶、鲜藿香叶、鲜荷叶(捣汁)各10克,取汁用开水冲服(另加入六一散6克更佳),适用于暑湿暴泻(同上)。
  6.葛根9克,黄连6克,甘草3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泄泻(《中医实用内科学》)。
  7.焦山楂工5克、神曲12克,水煎服。适用于伤食泄泻(同上)。
  8。陈萝卜秧60克,水煎服。适用于伤糯米食之泄泻(编者)。
  9。二神丸。补骨脂120克、肉豆蔻60克,为末,用大枣49个、生姜120克,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至50丸,盐汤      送下。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不止(《普济本事方》)。
  10;五味子60克、吴茱萸工5克,吴茱萸泡七次,同五味子炒研细末,每服6克。适用于五更泻(《中医内科学》江苏           新医学院编)。
  11.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克,每日二次。适用于命火衰微,泄泻曰久,滑脱不禁者。此法始见于《医学衷中参西       录》,现在改用胶囊吞服。
   (2)外治法
   1.胡椒粉填满肚脐,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或外贴小膏药固定,隔日更换一次,适用于寒湿泄泻。(《中医内科学        》江苏新医学院)
  2。五倍子6克,用醋调如水糊状,摊在纱布上,盖于脐上,如泻止,即除去该药,时间不可太长,适用于一般久泻(《       中医内科学》江苏新医学院)。
   3.白芷、干姜各3克,共研细末,以蜜为膏。先用酒洗脐微热后贴膏,再点燃艾条熨膏上。适用脾肾阳虚之泄泻(《          中医外治法》)。
   4.木鳖仁5个,丁香5个,麝香1分。研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治水泻不止(《串雅外编》)。
   5.茜草45克煎水洗足,每天三次,适用于暑湿或湿热泄泻(《中医外治法》)。
   6.大蒜捣烂敷足心,或贴脐中,适用于寒泻(《中医外治法》)。
   7。灯火灸法。用灯芯蘸茶油点燃在隐白穴或长强穴烧一燋,如无效可在天枢穴再烧一燋。天热改用毫针浅刺不留针。       适用于寒泻或虚寒久泻之证。
单验方
   (1)炒车前子研末,每服6g,日服3次,米汤送服。治急性泄泻,暴泻不止,小便不通。
   (2)车前子30g,马齿苋30g,蒲公英30g,水煎服。主治发热恶寒,腹痛泄泻者。
   (3)艾叶生姜汤:陈艾一把,生姜一大块,水煎服。治暴泻不止。
   (4)生山楂20g,焦山楂20g,水煎服。用于伤食泄。
   (5)生姜一大块,陈茶叶209,水煎服。主治湿热泄。
   (6)槟榔50g,烧炭存性为末,1次5g,1日2~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湿热兼有积滞者。
   (7)胡椒20粒,生姜lOg,红糖lO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
   (8)精制硫黄装入胶囊,每服1.59,每日2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泄。
   (9)莲子肉、山药、薏苡仁、芡实各500g,砂仁50g,炒研末,不拘时服。主治脾胃虚弱之久泄。
   (10)乌梅煎汤代茶:乌梅15g,水适量煎汤,代茶饮服。治久泻及伤阴者。
   (11)棉花根lOOg。加水适量煎服。主治各种慢性泄泻。
   (12)石榴皮5g,‘研末,米汤服下。治慢性泄泻久而不愈者。
3.食疗方
   (1)萝卜叶放在房顶瓦上日晒夜露1个月,用时洗净,每次用lOg,煎水代茶饮。主治湿泻。
   (2)黄瓜叶晒干研末,每服lOg,米汤送服。治各种泄泻。
   (3)黄瓜叶烧成灰,每服lOg,姜汤送服。主治寒泻。
   (4)黄瓜叶lOg,用醋或鸡蛋煎服。主治热泻。
   (5)黄瓜叶10g,红糖煎服。主治体弱腹泻。
   (6)猪肾1个,剖开,纳入补骨脂6g,湿纸包裹后煨熟食之。用于肾泻。
   (7)山药粥:山药200g,研末,粳米lOOg共煮稀粥食用。治慢性脾虚泄泻。
   (8)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炒熟,粳米lOOg,水适量,共煮稀粥,每日食2次。用于脾虚有湿,消化不良,大便溏泻        者。
   (9)炮姜粥:炮姜lOg,粳米50g。先将炮姜切成小碎末,加水适量先煎15分钟,之后加入粳米,共煮稀粥,每日服2次         。用于脾胃虚寒泄泻。
   (10)芡实百合粥:芡实、百合各60g,粳米lOOg,共煮稀粥,每日2次食用。治脾虚泄泻。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鲜柞树嫩皮300g(干品lOOg),加水500ml,煮沸30分钟,待药液温度为40。C左右时浸泡患者双足踝关节以下部位        ,每次30分钟,每日2次。用于急性泄泻。
   (2)车前子研末,水调敷脐部。主治水泻。
   (3)胡椒粉填神阙穴,纱布敷盖,纹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主治寒湿泄泻。
   (4)大葱lOOg与食盐合炒热,用布包裹,热敷于腹、背、腰部。主治寒湿泻。
   (5)松香5g,研末,放在膏药上,贴脐处。主治寒泻。
   (6)附子15g,生姜20g,大葱2根,捣烂敷于双足脚心。主治寒泻。
   (7)大蒜1头,胡椒20粒,艾叶3g,共捣烂如泥状,加酒适量,敷于脐孔。主治寒泻。
   (8)大蒜1头捣烂敷足心或脐中。用于寒泻。
   (9)五倍子lOg,研末,醋调为糊状,敷脐中,外以纱布敷盖,胶布固定。用于久泻不止。
   (10)肉桂、鸡内金各3g,硫黄、枯矾、五倍子各6g,白胡椒1.5g,共研细末,以上为1次用量,用鲜葱头3根捣烂,         与药末拌匀,加醋适量,调成糊状,敷摊于脐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敷2小时,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敷         处有痒、烧灼感,停药后即可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