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腹痛
1寒邪内阻:腹痛急暴。遇冷则甚,得温则缓。怕冷,踡卧,口不渴。大便或溏薄,或秘结
良附丸(【处方】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
天香正气散加减;干姜5克 紫苏5克 乌药5克 香附5克 高良姜5克 木香5克 延胡索5克 陈皮5克
1.蛔虫或大便有蛔病史,可加服乌梅丸,以安蛔止痛。
2. 夏报感受寒湿,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身重,倦怠,舌苔白腻者,酌加藿香、苍术、厚朴、白豆蔻、半夏等,以化寒湿,降逆和中。
变证
1。阴寒腹痛:症见腹痛拘急,四肢不温喜按喜温,脉沉细,舌淡苔白等。治宜温中理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味。方中附子 回阳,干姜温中,白术健脾,党参、甘草补脾益气,加木香行气止痛。
2.肾阳不足,寒邪内侵;症见脐中剧痛难忍,喜温喜按,四肢厥逆,脉沉细而迟等。治宜温通肾阳,以祛寒邪。方拟通脉 四逆汤加味。方中重用附子以温通肾阳,干姜、甘草温脾阳而和中。加乌药理气止痛。.
3.寒袭下焦,疏泄失常。症见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脉沉迟等。此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宜暖肝散 寒。方以暖肝煎加减,如寒甚者加吴萸、干姜、附子等或用当归四逆汤加减亦可。 .
4。内外皆寒。症见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体疼痛,或恶寒等。治宜温经散寒,方用乌头桂枝汤加减。方中乌头温 里,祛内寒而腹痛得止。桂枝汤解表以治外寒之身痛恶寒。可加香附、紫苏之类以理气散寒止痛。
5。寒邪上逆,症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治宜温中降逆。方以附子粳米汤。方中附子温阳以祛寒,半夏降逆 止呕,粳米、大枣、甘草以和中。
阴寒腹痛证:症见腹痛拘急,四肢不温喜按喜温,脉沉细,舌淡苔白等。
附子理中汤加味;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木香5克 砂仁5克 干姜9克
加减:
1. 服药后疼痛仍不缓解者,加高良姜、荜茇、乌药以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2. 寒喜暖湿偏盛,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倦怠身重,苔白腻者,加姜半夏、厚朴、藿香、苍术、吴茱萸以温中散寒, 化湿降逆;
3. 兼风寒表证者,加桂枝、紫苏、白芷、防风,去人参、干姜以散表寒;
4. 夏暑之季咸邪者,加香薷、藿香、苍术、佩兰等以芳香化湿;
5. 若大便不溏反秘结或大便不通者,此为寒邪夹积滞,加大黄以荡除积滞。
肾阳不足证:寒邪内侵证:症见脐中剧痛难忍,喜温喜按,四肢厥逆,脉沉细而迟等。
通脉四逆汤加味;炙甘草6克 生附子8克 干姜9克(强人12克) 乌药9克
1.面色赤者加葱九根
2.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6克;
3.呕吐者,加生姜6克;
4.咽痛者,去白芍,加桔梗3克 如果利止而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9克。
寒袭下焦,疏泄失常证:症见少腹拘急冷痛,肢冷,苔白,脉沉迟等。此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
暖肝煎加减;当归6克 茯苓6克 枸杞子9克 小茴香6克 肉桂3克(粉,冲服) 乌药6克 沉香3克 生姜5片
1.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附子等以增其温里祛寒之功;
2.腹痛甚者,加香附以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以加强疏肝理气之效。
内外皆寒:症见腹中冷痛拘急冷痛,手足逆冷,而又有身体疼痛,或恶寒等。
乌头桂枝汤加减;乌头10克(包)桂枝9克 白芍9克 甘草6克 香附6克 紫苏6克生姜9克红枣12枚蜂蜜100克(包)
寒邪上逆,症见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
附子粳米汤;炮附子5克 半夏12克 甘草3克 红枣10枚 粳米12克
寒积用大黄附子汤,【组成】 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
还可用附子理中丸(处方】 附子(制) 100g 党参 200g 白术(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
和乌梅丸(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暖肝煎(〖组成〗 当归二三钱(6~9g) 枸杞三钱(9g) 小茴香二钱(6g) 肉桂一二钱(3~6g) 乌药二钱(6g) 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钱(6g))(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
若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体疼痛--乌头桂枝汤(组成:乌头12·5g,桂枝23·4g,白芍23·4g,甘草15·6g,大枣15g,生姜23·4g,蜂蜜1斤)(内外皆寒)
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枣10枚,粳米15克
)(寒邪上逆)
2湿热壅滞:
通腑泄热 大承气汤 组成】 厚朴(15-20克) 炒莱菔子(15-30克) 枳壳(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黄(9-15克) 芒硝(9-15克)
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用大柴胡汤,组成;柴胡(12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9克) 生姜(15克) 枳实(9克) 大枣(4枚) 大黄(6克)
3饮食积滞:
消食导滞 枳实导滞丸 [组成] 大黄9 枳实9 神曲10 云苓8 黄芩6 川连6 白术8 泽泻6
轻症用保和丸,处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 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 克
4肝气郁滞
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6克) 陈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壳(4.5克) 芍药(4.5克) 炙甘草(1.5克)
腹痛肠鸣泄泻用痛泻要方 组成; 白术炒,三两(90g) 白芍药炒,二两(60g) 陈皮炒,一两五钱(45g) 防风一两(30g)
少腹绞痛,阴囊寒疝用天台乌药散
组成: 天台乌药(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 青皮(6g)、高良姜(9g) 各半两 , 槟榔二个(9g) 、川楝子十个(12g)、巴豆七十粒 (12g)。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3g)
5瘀血内停
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
若有寒像 用膈下逐淤汤
【组成】灵脂6克(炒) 当归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红花9克 枳壳4.5克
6中虚脏寒: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喜按。饥饿及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
小建中汤加味;桂枝9克 白芍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红枣12枚 麦牙糖70克(另包)
加减;
1.寒重者,加花椒温中散寒;
2.便溏者,加白术健脾除湿;
3.气滞者,加木香行气除胀;
4.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
5.血虚者,加当归温养补血。
方中生姜可改用干姜,再加党参、白术等,以增其温中益气健脾之力。若腹中攻痛不解,可加吴萸、
川椒、乌药等,以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1.气虚偏重者,伴见倦怠懒言,头晕目眩,舌质淡,体胖淡,体胖大,有齿痕,加炙黄芪、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2. 血虚者,伴见面色黄萎黄或面色苍白,心悸,加炙黄芪、当归;
3. 服药后腹痛仍不缓解,方中加熟附子、干姜,去生姜;
4. 若伴有恶心呕吐者,用千金吴吴茱萸汤。
5.可温中补虚,通络止痛并举可加丹参、檀香、九香虫等。
若虚寒腹痛较重,呕吐肢冷脉微--
大建中汤;炒蜀椒5克 干姜12克 人参6克半夏6克 乌药6克 砂仁5克 陈皮3克 饴糖50克(包)
1.腹痛胀满者,加厚朴、砂仁;
2.寒甚而头痛目眩者,加吴茱萸;
3.恶寒重者,加附子;
4.呕吐甚者,加半夏。生姜;
5.口干者,加白芍;手足麻痹者,加桂枝。
脾肾阳虚证:症见腹中冷痛,怯寒肢冷,下利清谷,脉沉细等。
桂附理中汤加减;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肉桂3克(粉,冲服) 干姜9克
血虚腹痛证:症见腹中隐痛,面色萎黄,心悸眩晕,脉细无力,多有思虑过度或失血过多的病史。
四物汤加味;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白芍6克 川芎4.5克 白芍12克 炙甘草12克 黄芪15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若腹痛自利,肢冷脉沉迟者--附子理中汤
熟附子9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补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吴茱萸3g,厚朴10g,山药30g,干姜6g,砂仁6g,黄柏炭9g,陈皮10g,甘草6g。
还可用温脾汤,
组成大黄(15克) 当归(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参(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补中益气汤,
组 成:黄芪15克、人参(党参)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枣6枚。
加减:
1、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山药。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术、益智。
变化方:
1、除当归、白术,加木香、苍术-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加苍术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术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去白术,加草蔻、神曲、半夏、黄柏-名升阳顺气汤,治欱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阳汤,治妇人经水不调,或脱血后食少水泻。
6、加黄柏、生地-名补中益气加黄柏生地汤,治阴火乘阳发热昼甚,自汗短气,口渴无味。
7、加白芍、细辛、川芎、蔓荆-名顺气和中汤,治清阳不升,头痛恶风,脉弦微细。
8、加羌活、防风、细辛、川芎-名调荣养?汤,治劳力伤寒,体热,恶寒,微渴,汗出,身痛,脉浮无力。
煎服法:姜三斤,枣二枚,煎。
当归四逆汤,
【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 芍药三两(9克)、 细辛三两(3克)、 通草二两(6克)、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两(6克)。
黄芪建中汤配方:黄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擘)、胶饴(饴糖)30克。
气滞证:脘腹或胁下胀痛。痛处游走,或攻窜不定。痛引少腹。胸闷喛气。恼怒忧虑而作,舌苔薄,脉弦或弦细。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6克 醋香附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4.5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腹痛加减:
1.胁肋疼痛明显,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增其疏肝止痛之力;
2. 窜痛明显,攻冲不定,加木香、乌药、沉香、郁金。
3. 以助理气止痛之功;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荔枝核、小茴香等以温化少腹之气。
4. 腹痛,肠鸣,便溏者,加白术、陈皮、防风等,即取痛泻要方之意。
若腹胀闷痛,痛无定处,痛引两胁或少腹,嗳气、矢气则舒,情绪变动而发作,舌苔薄白或白,脉弦。
木香调气散加减;木香(另研)1.5克 乌药 香附 枳壳青皮(各3克 砂仁1.5克 厚朴 陈皮各3克 官桂0.6克 抚芎
苍术各3克 甘草0.9克
加减:
1. 肝郁较重,痛连两胁者,加延胡索、川楝子以舒肝止痛;
2. 内有郁热,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栀子、知母、黄柏。
血瘀证:腹痛如针剌,痛处固定不移,痛而拒按。腹部胀满。经久不愈,舌质紫暗,脉细涩。
少腹逐瘀汤加减;炒小茴香7粒 炒干姜0.5克 延胡索3克 没药3克 川芎3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炒五灵脂6克
蒲黄10克 当归9克
1.少腹胀甚,加莪术、青皮、木香;
2.少腹疼痛拒按,加姜黄、三棱、莪术;
3.虚寒甚,加附子。
加减。
1. 若无寒邪凝滞之征,本方可去肉桂、干姜,加香附,枳壳、木香等以理气止痛(即气行则血行之谓)。
2. 跌仆创伤成瘀者,加红花、泽兰以散瘀破血。
3. 术后络脉损伤,粘连作痛者,可加蜣螂(焙微黄为末另服),或加丹参,王不留行等,以通络逐瘀。
瘀结于腹证:症见腹中或胁下积块,疼痛拒按,或腹大坚满,舌质紫黯,脉沉涩等。治宜消瘀散结。
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香附6克 枳壳6克 当归9克
1.临床见瘀血重痛剧,加乳香、没药、全蝎、蜈蚣等;
2.刺痛,加川芎、三棱、莪术;
3.寒证,加桂枝、干姜等;
4.湿热证,加茵陈、黄芩、泽泻、茯苓、薏苡仁等。
加减:病人少腹疼痛为主者,改投少腹逐瘀汤。
湿热积滞证:腹痛突然,持续加重,或阵发剧痛。腹部胀满,拒按。口中干苦,身热,小便黄赤。大便秘结,
调胃承气汤;大黄12克 炙甘草6克 芒硝12克
腹痛加减:
1. 湿热者,伴见口渴不欲饮者,身热,苔黄腻,加薏苡仁、豆豉、黄芩、栀子以清化湿热泻火;
2. 暑湿之季发病者,可用黄连香薷饮;
3. 肝郁化火引起者,加金铃子散。
4.下后改用调理脾胃之剂善后。
热积成痈证:小腹右侧急痛拒按,连及脘腹,压痛点始终在小腹右侧),或见发热呕吐,腹壁拘急或口渴喜冷饮,。
黄牡丹皮汤加;大黄12克 牡丹皮3克 桃仁8.5克 冬瓜仁12克 败酱草10克 红藤10克 连翘10克 芒硝8克(包)
单方验方
1.小茴香9克,乌药6克,水煎服。适用于寒痛。
2.五灵脂9克,蒲黄9克,研细末,醋、水各半,煮透,连渣服之。适用于血瘀腹痛。
3。莱菔子15克,广木香5克,共研细末开水炖服。适用于气滞腹痛。
4。吴茱萸3克,木香2.5克,研末,开水冲服。适用于气滞腹痛。
5.艾叶5克,香附10克,肉桂3克,水煎服。治虚寒腹痛。
6.黄芪工5克,甘草6克,水煎服。治气虚腹痛。
7。蔓荆子15克(炒),研细末,开水送下。适用于热痛。
8.黄荆树子(晒干) 10克,炒研细末和红糖冲服。适用于食积腹痛。
(二)外治法
1.硫黄,吴茱萸各6克,大蒜适量,捣和,涂敷脐中。适用于寒痛。
2.皮硝30"--'90克,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适用于因食滞湿热而引起的腹痛。
3.白胡椒研细末,以少许纳入脐中,外贴胶布。适用于感寒腹痛。
4。苦瓜藤叶10片,洗净捣烂敷少腹痛处或用栀仁20粒、胡荽菜一两,捣烂外敷少腹痛处。此法适用于腹部热痛。
(三)针灸疗法
1。寒邪内积;针中脘、关元,足三里,公孙。隔盐灸神阙。 .
2。脾阳不振:针刺用补法,并灸。取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章门、足三里等穴。
3。饮食停滞;针刺用泻法,取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等穴。
单验方
(1)寒积腹痛
①生姜lOg,大枣6枚,艾叶9g,红、白糖各15g,水煎服。
②生姜5片,红糖60g,沏姜糖水加白酒少许,温服。
③胡椒12粒,研成细末,开水送服。
(2)气滞腹痛 陈皮lOg,青皮6g,炒莱菔子15g,水煎服。
(3)血瘀腹痛
延胡索15g,当归lOg,水煎服。
(4)食积腹痛
①焦山楂12g,陈皮6g,神曲9g,莱菔子6g,水煎服。
②鸡内金3个(炙酥),研成细末,1天分2次服完。
③山楂lOg,炒焦成炭,外呈黑色,内深黄色,研细末,加红糖,.开水冲调。待温1次服下。
(5)热郁腹痛 炒蔓荆子15g,研细末,开水送下。
(6)治腹痛不可忍 芍药、当归等分为末,每服10g,水2碗,煎成50~lOOml,温服。
(7)一切腹痛,不论虚实寒热皆效。 小麦秆烧灰,地上出火气,将麻布包之,滚水淋汁,一服立止。
3.食疗方
(1)寒痛
①茴香粥:小茴香10~15g,粳米50~lOOg,红糖15g。先煎小茴香取汁、去渣,入粳米、红糖煮为稀粥。
②干姜粥:干姜lOg,粳米lOOg,葱白2茎,红糖适量。先将干姜入砂锅煎半小时,再入葱白、粳米、红糖同煮粥。
(2)热痛
①加味石膏粥:生石膏lOOg,番泻叶5g,粳米lOOg。先将生石膏煎汁,取汁去渣,番泻叶用开水泡,用石膏煎液与粳 米同煮为粥,再调入番泻叶浸泡液,日服2次。
②番泻叶饮:番泻叶lOg,开水浸泡后代茶饮用。
⑧西瓜汁:取西瓜瓤挤汁,适量频频饮。
④加味郁李仁粥:郁李仁10--15g,粳米lOOg,西瓜汁或梨汁适量。先将郁李仁捣烂,水研绞取药汁,或捣烂后煎汁 去渣,加入粳米同煮为粥,兑入西瓜汁或梨汁服用。
(3)虚痛 姜枣饮;干姜5~10g,红枣10枚,饴糖30g。将干姜、红枣共煎,去渣取汁,再调入饴糖,
稍煮片刻即可,日分2次调服。
(4)气滞痛
①砂蔻散:砂仁、白蔻、广木香各等份,共研细末,白糖水温冲服,每日3次,每次5g。
②荔香散:荔枝核lOg,木香5g,红糖少许。将荔枝核煎取汁,木香研末并与红糖共调入汁中。
(5)血瘀痛 桃仁粥:桃仁10-~15g,粳米100g。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稀粥食用。 .
(6)食滞痛
①山楂神曲汤:山楂15g,神曲15g,共煎汤服。
②加味曲末汤 神曲15g,谷芽、麦芽各lOg,枳实lOg,共煎汤服。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寒痛
①艾叶6g,生姜6g,花椒6g,诸药共捣碎,用酒炒,敷于脐上。
②食盐60g,炒热,装在布袋内,熨肚脐周围。
③花椒30g,葱白1撮,盐30g,麸皮250g,共炒热,布包乘热敷熨痛处。
(2)食积热痛
皮硝30-~60g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
(3)气滞痛
莱菔子120g(打碎),生姜60g(切碎),葱连根须5009(切碎),白酒1杯,上药用锅炒热,布包好,遍熨腹部,一般先由 上而下,由左至右,冷则换之。
(4)急腹痛 取本人头发烧灰存性,研末5g,不拘时酒下,随即以白芥子研末少许,水调封脐中,汗出而愈。
(5)腹痛,或寒或热或食积、血瘀不辨,药不能施者
生姜2000g,捣碎炒热,布袱2块各包姜一半,热铺上,候热气蒸熨,冷即易之,勿间断。如姜炒枯,加酒炒,须痛止方已
(6)热痛 苦瓜藤叶lOg,栀子仁20粒,胡荽末50g,洗净捣烂,敷腹部疼处或脐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