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九、噎膈

 学中医书馆 2014-01-11
十九、噎膈
  
1痰气交阻: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情绪舒畅时稍可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
启膈散;沙参9克 丹参9克 茯苓3克 川贝母4.5克(去心) 郁金1.5克 砂仁1.2克 荷叶蒂二个 杵头糠1.5克 
【辨证加减】
1.若嗳气呕逆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等,滴入姜汁,或以入乳磨沉香冲服以降逆和胃;
2.若泛吐痰涎,加法半夏、陈皮,或噙化玉枢丹以和胃化痰;
3.若气郁化火者,加大黄、莱菔子等,以通腑降浊,利气化痰,俣不可多服、久服,以免更劫其阴。 
1.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
2.气虚者,加西洋参;
3.痰重者,加全瓜蒌、陈皮、法半夏;
4.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
5.有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1.兼胸膈痞满,嗳气,或呕吐痰涎及食物,舌偏红,苔薄腻者,为痰气交阻重症,加全瓜蒌、陈皮、枳壳、
   天竺黄、麦冬、玄参等。
2.兼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者,为津伤肠燥可去砂仁壳,加全瓜蒌、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蜜等以生津润燥。
3.兼脘腹痞胀,嗳气酸馊,舌苔腐腻者,为积食不消,加莱菔子、麦芽、谷芽、连翘等以消食散结。
4.夹瘀血内结,兼见胸膈刺痛,食不得下,皮肤粗糙,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舌红少津或青紫,   脉细涩者,酌加桃仁、红花、三七、赤芍、蜣螂、刘寄奴、五灵脂、牛乳等;或改用通幽汤加减。
5.如确诊为食管癌、贲门癌,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斑蟊、马钱子等。
2痰多可化服玉枢丹
【组成】山慈菇(三两)红大戟(一两半)千金子霜(一两)五倍子(三两)麝香(三钱)雄黄(一两)朱砂(一两)  
3.五汁安中饮 【组成】牛乳60毫升 韭汁 生姜汁 藕汁 梨汁各10毫升 
4.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
竹叶石膏汤(方药】竹叶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麦门冬一升(去心)(15克)
                  人参二两(6克)甘草二两(3克)粳米半斤(15克))+大黄
5.痰热郁结:症见吞咽梗阻,胸脘痞闷,按之疼痛,舌苔黄腻,脉滑而数等。
小陷胸汤加减;黄连3克 半夏12克 栝蒌实18克(另包)
 1.若兼胁肋疼痛者,加郁金、柴胡以疏肝止痛;
 2.痰稠难咯者,加胆南星、川贝以加强清热化痰之力;
 3.若痰热蕴肺,胸闷气急者,加葶苈子、杏仁以宣肺泄热。
 
6.痰瘀互结证:症见吞咽困难,泛吐粘痰、胸背疼痛,固定不移,形体消瘦,舌质紫暗等。治宜化痰软坚,活血散瘀。
桃红饮加减;桃仁9克 红花9克(后下)归尾9克 威灵仙9克 川贝9克 昆布9克 海藻9克 川芎9克,合启膈散治噎膈 
 1.痰多,加竹沥、海浮石。
 2.呕吐痰涎,加莱菔子、生姜汁。

启膈散;沙参9克 丹参9克 茯苓3克 川贝母4.5克(去心) 郁金1.5克 砂仁1.2克 荷叶蒂二个 杵头糠1.5克
1.若嗳气呕逆明显者,酌加旋覆花、代赭石等,滴入姜汁,或以入乳磨沉香冲服以降逆和胃;
2.若泛吐痰涎,加法半夏、陈皮,或噙化玉枢丹以和胃化痰;
3.若气郁化火者,加大黄、莱菔子等,以通腑降浊,利气化痰,俣不可多服、久服,以免更劫其阴。 

【辨证加减】
1.阴津伤者,加玄参、石斛、生地、天花粉、麦冬、蜂蜜以养阴生津润燥;
2.气虚者,加西洋参;
3.痰重者,加全瓜蒌、陈皮、法半夏;
4.气郁较甚者,加莱菔子;
5.有热毒者,加白花蛇舌草。 
6.发病初期,仅表现为吞咽梗噎感,较少出现饮食不下,病人的饮食与身体状况较好,应抓紧机会,尽早治疗。 
1.兼胸膈痞满,嗳气,或呕吐痰涎及食物,舌偏红,苔薄腻者,为痰气交阻重症,加全瓜蒌、陈皮、枳壳、天竺黄、麦冬、玄参等。
2.兼口咽干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者,为津伤肠燥,可去砂仁壳,加全瓜蒌、玄参、生地黄、麦冬、白蜜等以生津润燥。
3.兼脘腹痞胀,嗳气酸馊,舌苔腐腻者,为积食不消,加莱菔子、麦芽、谷芽、连翘等以消食散结。
4.夹瘀血内结,兼见胸膈刺痛,食不得下,皮肤粗糙,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舌红少津或青紫,脉细涩者,酌加桃仁、红花、三七、赤芍、蜣螂、刘寄奴、五灵脂、牛乳等;或改用通幽汤加减。
5.如确诊为食管癌、贲门癌,可酌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斑蟊、马钱子等。


3瘀血内阻: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赤豆汁。胸膈疼痛,固定不移。
 通幽汤 【组成】桃仁9克 红花9克 生地9克 熟地9克 当归9克 升麻6克 炙甘草6克
加减
1.腹胀明显者,加瓜蒌、川楝子、枳壳。
2.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番泻叶。
3. 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白术。
4. 疼痛剧烈者,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 
5.噎膈加减:本方可加三七、丹参、赤芍、蜣螂,以祛瘀通络。
6. 若瘀阻显著者,酌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或加入急性子同煎服,以增其破结通络之力。
7. 若呕吐较著,痰涎较多,宜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蒌等,以化痰止呕。
8. 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或用烟斗盛药,燃点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药。
1. 瘀血甚者,加乳香、泻药、土鳖虫、水蛭、蜣螂、三七以散瘀通络;
2. 瘀痰互结者,去炙甘草,加海藻、昆布、牡蛎。瓜蒌、贝母、制半夏以软坚散结;
3. 吐物如赤豆汁重者,加仙鹤草、白及;
4. 食入即吐者,可先服玉枢丹以开膈降逆,随后服药;
5. 夹热毒者,加玄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天花粉;
6. 津亏血虚者,加白芍、石斛、芦根、山药;
7. 气虚者,加西洋参。 
8. 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
 
4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多量粘液白沬。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面色苍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补气运脾汤【组成】党参15g,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黄芪15g,陈皮、砂仁各3g,半夏曲9g,生姜、大枣各3g。
【辨证加减】
 1. 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宜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和胃降逆。
 2. 气阴两虚者,宜加石斛、麦冬、沙参之类滋养津液。
 3. 气逆不已,食不能下者,可酌加旋覆花、代赭石、丁香、柿蒂、沉香等,以降逆止噎。
 4.兼痰涎多者,可酌加砂仁、木香、白芥子、白附子等,以化痰逐饮。
 5.阴阳两虚者,可酌加沙参、麦冬、玄参、五味子,以益阴和阳。

附: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丁沉透膈散【组  成】丁香6g,沉香4g,砂仁6g,木香10g,白术15g,香附10g,厚朴6g,白豆蔻10g,神曲12g,半夏                       lOg,旋覆花10g,代赭石30g。呃逆,加柿蒂、生姜;腹泻,加乌药、炮姜;泛酸,加吴茱萸、
                       瓦楞子;寒胜甚者,可加大建中汤或理中丸。

5阴津枯槁证:食入格柜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形体消瘦,皮肤干枯。
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杏仁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白及、阿胶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火麻仁;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气滞血瘀证:症见吞咽困难,胸膈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 或痛引两胁,喛气不舒或食入即吐,舌质紫暗
血府逐瘀汤;当归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6克 赤芍6克 柴胡3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血瘀津枯证:症见食入即吐,饮水不下,大便干结,咽喉干燥,胸膈刺痛,知红少津,或舌色青紫,脉细涩
桃红四物汤加减;酒当归9克 生地9克 赤芍6克 沙参9克 麦冬9克 石斛9克 桃仁6克 红花6克 
 1.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补气生血;
 2.瘀滞重者,加桃仁、红花,白芍易为赤芍,以加强活血袪瘀之力;
 3.血虚有寒者,加肉桂、炮姜、吴茱萸等以温通血脉;
 4.血虚有热者,加黄芩、丹皮,熟地易为生地,以清热凉血;
 5.妊娠胎漏者,加阿胶、艾叶等以血安胎。
   
8.热盛阴伤证:症见烦渴咽燥,大便秘结,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若黄燥,舌质红而少津,脉大有力
竹叶石膏汤加大黄;竹叶20克 石膏48克 半夏12克 麦门冬24克 人参9克 炙甘草6克 大黄5克 粳米12克(包)
1.若胃阳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十,可加石斛、花粉。
2.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花粉、知母。

9.中气不足,清阳下陷证:症见噎食不下,肢体倦怠,动则气喘,脉大无力,舌淡苔薄等。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3克(焗服) 白术3克 炙北芪4.5克 炙甘草3克 陈皮1.5克 归身1.5克 生姜2片 红枣2枚
                北柴胡1克 升麻1克  远志2克、菖蒲3克

10..脾虚血亏证:症见胸脘膈塞,饮食不下,面色萎黄,心悸不寐,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归脾汤加减;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单验方
   (1)守宫酒:活守宫(壁虎)5~6条,浸入白酒500ml中7日。每次饮酒lOml,每日2次。适用于早、中期食管癌有吞咽困        难者。
   (2)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各等分,和匀蒸熟,任意食之。适于噎之吞        咽困难,饮食难下。
   (3)八角金盘汤:八角金盘lOg,八月札30g,石见穿、急性子、半枝莲各15g,丹参、青木香、生山楂各12g,水煎服        ,每日1剂。适用于邪毒热盛,气滞血瘀的噎膈。
   (4)硼砂60g,沉香lOg,火硝30g,礞石15g,冰片lOg,硇砂lOg,共研细末,每次含化19。适于噎膈之吞咽梗阻,食        入困难。
   (5)硇砂1.5g,硼砂6g,冰片1g,共研细末,如黄豆大小,每次噙化1丸。用于噎膈之吞咽困难者。
   (6)山慈姑120g,洗净剖开,入水浓煎后加蜂蜜120g,熬成膏状液。每次15ml,每日服3次。用于治疗噎膈。
   3.食疗方
   (1)鹅血或白鸭血:将鹅或鸭颈宰断后即口含颈部,饮其热血,5日1次。用于治疗噎膈。
   (2)鲜无花果500g,瘦肉lOOg,加水共炖半小时,吃肉喝汤。适用于各证候噎膈。
   (3)噎膈膏:人参、牛乳、人乳、甘蔗汁、梨汁、芦根汁、生姜汁、荸荠汁、桂圆肉汁,熬膏蜜收。治噎膈。
   (4)枸杞子50g,粳米lOOg,蜂蜜适量,以枸杞子与粳米同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粥,待煮熟后,加入蜂蜜调味食用,每        日三餐温热服食。适用于食道癌术后及放、化疗期间出现噎膈者。
  4.药物外敷及局部用药
   (1)金仙膏(又名天郁消积膏):由苍术、白术、川乌、生半夏、生大黄、生五灵脂、生延胡索、枳实、当归、黄芩、        巴豆仁、三棱、莪术、连翘、防风、芫花、大戟等百余种中药制成的药膏,外敷病处或选穴外贴。
   (2)蜣螂1个,贝母9g,青黛6g,玄明粉6g,木香3g,沉香3g,朱砂3g,牛黄1.5g。上药共研细末,以万年青捣汁加        陈酒和团备用。外搽胸部,每日1次。用于噎膈疼痛者。
   (3)硼砂lOg,枯矾15g,冰片45g,95%酒精500ml。先将冰片溶入酒精内,后再投入硼砂、枯矾即可(放置时间越久越        好)。在疼痛部位擦用。每日视疼痛次数而定。 
其它治疗
   1.开道散
   硼砂60克,沉香10克,火硝30克,砾石15克,冰片10克共细末,每次含化工克《浙江中医学院方》。
   2.硇砂1.5克,硼砂6克,冰片1克,共研末为丸,如黄豆大,每噙化一丸。
  上述二方,适用于噎膈的格拒不通,甚至于滴水难下者,具通关开道的作用。
   3。石打穿、半枝莲、龙葵、蜀羊泉、白花蛇舌草、蛇莓、黄药子、鬼针草、山豆根等,任选1-3种,每次15-30克,        加入辨证论治方中或单独煎服。适用于噎膈各种类型。
   4.蝼蛄、蜣螂各七个,广木香10克,当归15克,共为细末,用黑牛涎半碗和药,黄酒送下。适用于噎膈之瘀血内结          者。
   5.韭汁、牛乳各等分,调匀,频频呷服,适用于阴津枯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