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肺胀
1 痰浊壅肺:
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苏子降气汤(组成】 紫苏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朴6克、陈皮3克、甘草6克、当归6克、生姜两片、大枣1个、肉桂3克)合三子养新汤(原料: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加减
1.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酌加沉香以增强降气平喘之力;
2.兼有表证者,加麻黄、杏仁等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
3.兼气虚者,加人参、黄芪等以益气补虚;
4.若肾虚较甚者,可加附子、补骨脂等以助温肾纳气之功;
5.若无明显腰酸腿软,气短浮肿等下虚之象者,桂心亦可去之。
6.脾肺气虚,易汗乏力者,加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7.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泻肺祛痰。
8.痰多喘急,胸满 不能卧,加葶苈子泻肺化痰。
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甘草10克。
加减;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
8.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
9.痰多者,加渐贝母、杏仁以化痰;
10.咯痰不利者,加桔梗宣肺利气;
11.若有郁热,兼见烦燥口渴者,可加生石膏清泄郁热;
12.咽痛甚者,可加杏仁宣肺止咳;
13.便秘者,加瓜蒌仁润肠通便。
14.如果外感已解,而咳喘未除,去桂枝以减缓发散之力,麻黄用蜜炙以偏重宣肺平喘。
15.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小青龙加石膏汤。
若痰浊夹瘀用涤痰汤+活血药
【组成】姜南星7.5克 半夏7.5克 枳实6克 茯苓6克 橘红4.5克 石菖蒲3克 人参3克(包) 竹茹2克 甘草2克
1.若见高热烦燥,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者,为痰郁化热,内陷心包,可加黄连、天竺黄,以清热化痰;
2.若舌质紫暗,为内有瘀血,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丹皮等,以活血化瘀通络。
3.如痰涎壅塞气道,痰鸣喘促不安, 加用猴枣散(每次0.3-0.6克,日三次)、鲜竹沥水(每次30-60毫升,一日数次 )等,以豁痰利肺。
4.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神昏谵语,苔黄舌红者,加黄连、天竺黄、竹沥,中成药改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粒,日2-3 次),以增强清心开窍之力。
5.若肝风内动,四肢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0.3-0.6克,日2-3次)以平肝息风。
6.热伤血络,皮肤粘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红者,配合清热凉血止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2 痰热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汤(组成】麻黄18克(包) 石膏24克 生姜9克 红枣15枚 半夏12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5.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药物,加沙参、麦冬等滋养阴液。
桑白皮汤(【组成】桑白皮5克 黄芩5克 黄连5克 栀子5克 杏仁5克 川贝5克 半夏5克 炒苏子5克
1.痰热内盛,胶粘不易咯吐者,加鱼腥草、瓜蒌皮、海蛤粉、风化硝以清热滑痰利肺。
2.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
3.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泄热通便,以降肺气。但不可过剂,以免伤正。
4.痰热伤津,口舌干燥,加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
3 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 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4 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平喘固本汤(【组成】党参15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6克,胡桃肉12克,灵磁石18克,沉香、坎脐、苏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红6克。水煎服。(注释:坎脐--脐带))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合补肺汤 组成;人参5克 黄芪9克 麦冬9克 五味子9克 桑白皮6克 紫菀6克
1.肺虚有这-进,怕冷,舌质淡:当温肺寒,加肉桂、干姜、钟乳石等。
2.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等以滋养阴液。
3.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如沫,苔腻:加厚朴、杏仁、白芥子宣化痰温。
4.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以活血通脉。
若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散/黑锡丹。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药物组成 五灵脂(研)2两,柏子仁半两,胡桃8枚(去壳,研)。)
人参蛤蚧散合八珍汤;人参6克(焗服) 蛤蚧6克 炙黄芪9克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酒当归9克 熟地9克 川芎4.5克 桃仁5克 贝母5克 生姜5片 红枣3枚
加减:
1. 肾不纳气者,加五味子、补骨脂以补肾纳气;
2. 阴虚者,加百合、生地、天冬、麦冬、玄参滋阴;
3. 心悸者,加龙眼肉、远志,重用炙甘草益气养心;
4. 血瘀者,加丹参、五灵脂活血祛瘀。
5 阳虚水泛:
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真武汤(茯苓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白术10克、炮附7克。)
加减;
1.咳嗽者,为水气上犯于肺,故加细辛、干姜以温肺化饮,加五味子以敛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过利伤肾;
3.若脾阳虚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温运脾阳;
4.若呕者,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温胃散水而止呕。
5.肿甚者,加生姜皮、茯苓皮以利水消肿;
6.血瘀者,加丹参、川芎活血化瘀;
7.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益气。
五苓散;猪苓9克、泽泻15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
1.肾虚者,可并服济生肾气丸。
2.阳虚甚,畏寒肢冷,可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
3.水肿势剧,可加沉香、黑白丑、万年青根行气逐水。
单验方
(1)葶苈子粉3~6g,装胶囊,1日3次,食后分服。用于咳嗽痰涌之症。
(2)万年青根12一--15g,红枣5枚,煎服。用于喘悸水肿。
(3)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为细末,加生蜂蜜少许调服,每日3次,每次用药末3g。适用于肺肾气虚而肺胀者。
(4)生梨1个,柿饼2个,同煎。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5)百合、枸杞子各250g,研细末蜜丸,每日3次,每次lOg。适用于肺肾阴虚而肺胀者。
(6)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服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肾阳虚之肺胀。
食疗
(1)紫桃羹鲜紫河车1具,洗净切成小片,核桃仁500g,炖汤加调料食。具有补肾纳气之功。
(2)参芪粥丹参20g,黄芪20g,水煎2次取汁,入粳米lOOg,煮成粥食。能补肺活血。
(3)参苓白术散馍将5小袋中成药参苓白术散揉入250g发好之白面中,作成蒸馍食。可健脾益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