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哮证1

 解脱之道图书馆 2015-11-18

哮 病

  哮病系宿痰伏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相当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诊断依据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5.血嗜酸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证治概要
  哮病的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伏于肺,遇感诱发。发作时痰阻气道,肺气失于肃降,表现邪实之证;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甚至发生“喘脱”危候。如哮病反复久发,气阴耗损,则在平时表现为脾、肺、肾三脏虚损之证。辨治根据发作期与缓解期辨别虚实施治。发作期以邪实为主,当攻邪治标,分别寒热,予以温化宣肺或清化肃肺;病久虚实夹杂者,又当攻补兼顾,不可单纯拘泥于攻邪。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当扶正治本,审察阴阳,区别脏器,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此外,临证还应注意寒热虚实的相兼、转化,分清主次,兼以治之。
  分证选方
  发作期
  一、冷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或有恶寒、发热、身痛。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方】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射干、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各9g,麻黄、生姜各12g,五味子3g,大枣7枚。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加杏仁、苏子、白前、陈皮以化痰理气。
  2.痰涌喘逆不得卧,可加葶苈子、洋金花以泻肺涤痰。
  3.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加桂枝、干姜,或改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
  4.痰盛,气短,肢体倦怠,舌苔白滑者,加苏子、陈皮、厚朴、苍术,以燥湿化痰,或改用苏子降气汤。
  5.病久阴盛阳虚,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可加附子、补骨脂、淫羊藿、钟乳石等温阳散寒。若声低气短者,可酌减麻黄、细辛用量,加党参、胡桃肉、紫河车、紫石英、沉香、诃子等纳气。
  【按语】
  1.本方适用于寒饮郁肺,肺气上逆之证。若肺虚或肾不纳气之哮喘,均非所宜。
  2.冷哮剧甚时,可考虑在密切观察下服用紫金丹。
  3.若痰涎涌盛,喉中痰鸣如曳锯,痰粘难咯,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当涤痰利窍,降气平喘,可予控涎丹泻其壅痰。
  4.哮证若大发作持续不已,喘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则肢体浮肿,烦躁昏昧者,提示喘脱危象,需及时抢救。
  5.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20例,对照组用抗生素、解痉平喘剂等西药治疗42例。结果:显效7l例(59.08%),有效38例(31.67%),无效11例(9.25%),总有效率为90.75%。对照组显效8例(19.05%),有效21例(50%),无效13例(30.95%),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
  【参用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甘草6g,桂枝6g, 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解表化饮,宣肺平喘。主治:表寒里饮,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等症。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哮喘39例,其中支气管哮喘26例,慢性支气管炎9例,急性支气管炎4例,均为喘息型。结果:临床痊愈12例,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2】。
  2.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半夏各9g,前胡、厚朴、当归各6g,肉桂3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1个,紫苏叶5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等。
  3.冷哮丸(《张氏医通》):麻黄30g,川乌30g,细辛30g,蜀椒30g,白矾30g,皂角30g,半夏30g,胆南星3g9,杏仁30g,紫菀60g,款冬花60g,甘草30g。共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发作时服之,每服6g,早晚各1次,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散寒涤痰,降气定喘。主治:背受寒邪,遇冷即发喘哮,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
  4.紫金丹(《普济本事方》):砒霜(水飞)4.5g,豆豉45g。依法制成小丸,如麻子大,每服10丸,清茶送下。功用:劫痰定喘。主治:适用于多年寒喘冷哮,秋冬严重者。本品有毒,不可多服与久服。服药后如出红疹者,应停服。肝脏有病者忌服。
  5.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研为细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1~3g,温开水送服。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涎壅盛,喉中痰鸣,喘哮不已等症。
  二、热哮证
  【主症】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烦闷,呛咳阵作,痰黄粘稠,面红,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常用方】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白果仁21枚,麻黄、款冬花、桑白皮、半夏各9g,苏子6g,甘草3g,杏仁、黄芩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兼见风寒外束,恶寒发热,身痛者,麻黄用生麻黄,加桂枝、生姜以解表散寒,或用越婢加半夏汤。
  2.痰多黄稠胶粘者,加胆南星、海蛤壳、竹沥、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
  3.肺热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平卧,重用黄芩,加石膏、葶苈子、地龙、天竺黄等。以清热泻肺,化痰定喘。
  4.大便秘结者,减白果,加全瓜蒌、大黄、芒硝,亦可酌加礞石滚痰丸,通腑涤痰以利肺。
  5.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痰少质粘起沫,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减苏子、半夏,加麦冬、沙参、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按语】
  1.本方苦泻寒凉,适用于痰热壅盛,肺失肃降之热哮。若寒饮伏肺的冷哮,或肺肾气虚的虚哮,以及阳虚欲脱者,均忌用。
  2.据报道:采用本方治疗慢性支气管炎8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8例,病程最长者36年,最短8个月。结果:临床症状控制,随访半年内未发咳喘者为临床治愈,共18例;临床症状消失,随访半年内病情基本控制,虽有时病情发作,但临床症状较轻,服药后很快得到控制为有效,共75例;治疗2~3月,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共5例。总有效率为93.75%。
  3.据报道:本方显著抑制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数和溶血素生成,可显著抑制2,4一二硝基氯苯所致小鼠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降低小鼠免疫器官胸腺的重量,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炭粒廓清速率无明显影响。
  【参用方】

  1.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麻黄12g,石膏25g,生姜9g,大枣15枚,甘草6g,半夏9g。水煎服,每日l剂。功用:清热化痰。主治:咳而上气,其人喘。
  2.礞石滚痰丸(《丹溪心法附余》):煅青礞石、芒硝各30g,大黄、黄芩各240g,沉香15g。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9g,清茶送下。虚人、孕妇慎用。
功用:清热涤痰。主治:实热老痰,喘咳痰稠,胸脘痞闷,大便秘结等。
  3.黄芩泻肺汤(《痘疹仁端录》):黄芩12g,栀子lOg,枳壳lOg,甘草6g,薄荷6g,连翘lOg,杏仁6g,大黄4g,桔梗12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清热泻肺。主治:哮病肺热里实证,症见发热,喘促,喉间痰鸣,大便干结等。
  4.麻杏石甘汤(《伤寒论》):麻黄5g,杏仁9g,甘草6g,石膏18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主治:热邪壅肺,发热,咳嗽,喘促痰多,甚则鼻翼煽动。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58例。结果:经观察此药对心动过速、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左室流出道宽度、左室内径以及氧分压、二氧化碳结合率都具有显著的疗效。另据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感咳喘100例,全组均有咳喘气促,多伴发热、舌红苔黄,中医辨证为实热型。结果:治愈7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6J。又据报道:本方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关系。能提高小白鼠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从而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所提高。
  三、虚哮证
  【主症】反复发作,甚者持续喘哮,咯痰无力,声低气短,动则尤甚,口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脉弱。
  【治法】扶阳固脱,镇肾纳气。
  【常用方】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人参99,熟附子69,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l剂。
  【辨证加减】
  1.汗多气逆者,加黄芪、龙骨、牡蛎,以敛汗固脱。
  2.若伴躁烦内热,口干颧红,汗出粘手,为气阴俱竭,可加麦冬、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敛阴。
  3.口唇、爪甲青紫明显者,可加丹参、红花、川芎、桂枝、薤白、瓜蒌皮,以化瘀通阳、复脉。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回阳救脱的代表方。凡哮、喘及失血、泻、痢等各种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外脱者,均可采用本方急救回阳。
  2.本方已制成注射液供静脉滴注,为中医急症的必备药品;亦有口服液制剂,供临床选择使用。
  【参用方】
  1.真武汤(《伤寒论》):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利水。主治:哮病,小便不利,四肢不温,沉重疼痛,肢体浮肿等。

  2.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60g。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固脱。主治: 哮病,痰涎上涌,手足逆冷,汗出面青,脉微欲绝。
  3.参芎汤(《类编朱氏集验方》):人参15g,川芎15g,甘草15g,白术15g,白茯苓,芍药15g,豆蔻仁15g,当归15g,黄芪15g,肉桂15g,罂粟壳30g,五味子30g。研为细末。每服9g,用水一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个,煎至8分,空心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敛肺,止哮。主治:虚证冷哮,喘促无力,手足不温。
  缓解期
  一、肺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发作前喷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濡。
  【治法】补肺固卫。
  【常用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防风6g,黄芪30g,白术12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本方可加人参、五味子、蛤蚧、钟乳石、白石英等,以益气敛肺。
  2.若怕冷畏风明显,加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调和营卫。
  3.兼咳嗽痰多者,可加紫菀、款冬花、前胡、杏仁、贝母,以宣肺化痰。
  4.兼胸脘痞闷、便溏、苔腻者,可加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厚朴,以健脾化痰。
  5.若气阴两虚,呛咳,痰少质粘,口咽干,舌质红者,可加北沙参、。玉竹、五味子,或加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按语】
  1.本方为益气固表的代表方。凡气虚卫表不固,易感外邪而诱发哮喘、咳嗽诸疾者均可使用。本方常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的缓解期,以及肺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2.据报道:经过对210例患者(治疗组127例,对照组83例)的临床治疗,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具有与人体丙种球蛋白相似的效应。采用玉屏风散能明显降低感冒、流感发生率,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反复发作,并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后leA、IgG、T-淋巴细胞转化率、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显著升高。
  3.据报道:经动物实验,观察本方对PFC类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免疫反应偏低时,玉屏风散及其主药黄芪使之提高;反应偏高时,不仅未有增强,反使之降低,提示药物对PFC类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效果L10j。4.据报道:玉屏风口服液能完全和部分对抗免疫抑制剂的免疫抑制效应,对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5.玉屏风口服液能促使小白鼠胸腺明显增重,提示该制剂有促进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因此可认为该制剂是一种有效的免疫促进剂。
  【参用方】
  1.补肺散(《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人参30g,五味子15g,桑白皮60g,款冬花15g,蛤蚧1对。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补肺,平喘止咳。主治:喘咳不止,肺痿。
  2.五味子散(《太平圣惠方》):五味子30g,白石英30g,钟乳石30g,桂心30g,桑白皮30g,苏子30g,麦门冬30g,紫菀1g,陈皮45g,杏仁30枚。上为散。每服12g,以水一中盏,加生姜5片,大枣3枚,糯米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养阴敛肺,降气平喘。主治:肺气不足,心胸烦满,气短喘促,喉间痰鸣等症。
  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人参lOg,麦冬15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阴。主治:哮病,呛咳少痰,气短自汗,口干舌燥,苔薄少津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肺心病缓解期患者42例,结果:①治疗前静息时气喘者18例,体力活动后明显者13例,不能活动者11例;治疗后能进行一般体力活动者25例,静息时气喘者10例,仍不能活动者7例。②咳嗽、咯痰:治疗前明显者32例,8例较重;治疗后咳嗽不明显者18例,咳嗽明显者14例,仍有7例较重。治疗前后心电图、感冒及肺心病发作次数均有显著差异。
  4.补肺丸(《圣济总录》):钟乳粉15g,人参15g,白石英15g,阿胶30g,五味子30g,甘草9g,细辛6g。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甘草汤送下,每日2~3次。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养阴,敛肺平喘。主治:肺虚喘咳少气。
  二、脾气亏虚证
  【主症】 平素痰多,倦怠无力,食少便溏,每因饮食失当而诱发。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益气健脾化痰。
  【常用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各9g,半夏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气短乏力明显者,可重用党参,加炙黄芪、升麻,以加强益气升阳之功。
  2.痰多、胸脘痞闷,便溏,苔白腻者,可酌加苍术、厚朴、木香、砂仁、大腹皮等,以加强健脾化痰之功。
  3.若脾阳不振,形寒肢冷,便溏,痰涎清稀者,可加桂枝、干姜以温脾化饮。
  4.兼自汗,易感外邪而诱发者,可加黄芪、防风,以益气固表。
  【按语】
  本方为益气健脾化痰的代表方。临床常采用本方与玉屏风散合方,补益脾肺,以绝生痰之源,作为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缓解期扶正固本常用方。
  【参用方】
  1.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芍90g,当归30g,陈皮30g,黄芪30g,桂心30g,人参30g,煨白术30g,炙甘草30g,熟地黄20g,五味子20g,茯苓20g,远志15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益心脾。主治:呼吸少气,行动喘息,心虚惊悸,咽于唇燥等。
  2.人参补脾丸(《证治准绳》):人参60g,黄芪60g,茯苓180g,天花粉18g9,炒杏仁70g,炒半夏曲120g,炒皂角300个。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每日3次。食后嚼细,用紫苏汤送下;如喘急,用桑白皮汤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补脾益肺,止嗽化痰平喘。主治:久病喘哮,耗气伤阴,脾肺两虚,气短乏力、痰粘,动则喘息不已。
  三、肾气亏虚证
  【主症】平素气息短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不耐劳累,下肢欠温,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摄纳。
  【常用方】七味都气丸(《医宗己任编》)。
  生地黄24g,山萸肉、淮山药各12g,丹皮、茯苓、泽泻各9g,五味子6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偏于阳虚者,生地黄改熟地黄,加补骨脂、淫羊藿、鹿角胶。
  2.偏于阴虚者,酌加当归、龟甲胶、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等。
  3.肾虚不能纳气者,加胡桃肉、冬虫夏草、紫石英,并可常服紫河车粉。
  【按语】
  1.本型属哮病缓解期,症状未发之时,本方可加人参、黄芪长期服用,亦可用平补肺肾之剂,如党参、黄芪、五味子、胡桃肉、冬虫夏草、紫河车之类,有扶正治本,防止复发效果。
  2.据报道:采用本方所治咳嗽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16天,最长92天。结果:痊愈(3剂为1疗程,1疗程咳止者)26例(86%),显效(2个疗程咳止者)4例(13.3%)。服药最少1剂,最多5剂。
  3.重视预防,注意防寒保暖,防止感冒诱发,忌吸烟,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饮食忌生冷、肥腻,以杜绝生痰之源,防止过度疲劳及情志刺激,以冀减少发作机会。
  【参用方】
  1.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当归、半夏、茯苓各6g,熟地黄9~15g,陈皮4.5g,炙甘草3g,生姜4~7片。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益肾,化痰平喘。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咳喘36例,病程为半月至50年。结果:治愈2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
  2.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240g,山药120g,山萸肉120g,附子30g,桂枝30g,茯苓90g,泽泻90g,牡丹皮90g。混合碾细,炼蜜和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温补肾阳。主治:哮病日久,腰痛脚软,头晕耳鸣,小便清长。
  3.河车大造丸(《活人方》):紫河车2具,熟地黄240g,人参120g,白术120g,当归120g,枸杞120g,茯苓120g,芍药120g,黄芪90g,川芎90g,杜仲90g,牛膝90g,山药90g,肉桂90g,甘草90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5--25g,早晚空心白汤吞服。或按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功用:益气补肾,止咳定喘。主治:咳喘日久,精气虚衰,头目眩晕,肢体赢瘦等。据报道:应用本方治疗老年肾咳47例。结果:显效32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服药最长54剂,最短17剂。总有效率为91.5%。
  4.人参胡桃汤(《济生方》):人参8g,胡桃5个。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补肺肾,定喘逆。主治:肺肾两虚,咳嗽气喘,呼多吸少。
  疗效评定
  1.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2.好转:临床缓解,或发作次数较少。
  3.未愈:症状无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