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肺痨
1 肺阴亏损:干咳,痰少粘白,或带血丝,口干咽燥。舌质红,苔薄,脉细带数。
滋阴润肺 月华丸(《医学心悟》)天冬、生地黄、麦冬、熟地黄、山药、百部、沙参、川贝母、阿胶各30g,茯苓、獭肝、 三七各15g。上药用白菊花、桑叶各60g,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炼蜜为丸,每丸重 6g。每服1丸,含化,每日3次。亦可作汤剂煎服,每日1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辨证加减】
1.如痰中点有血丝,为虚热损伤血络,可加仙鹤草、藕节、白茅根、阿胶等清热和络止血。
2.如低热较甚,可酌加银柴胡、功劳叶、地骨皮、青蒿等清热除蒸。
3.平时可常服琼玉膏以滋阴润肺。
【用方】
1.琼玉膏(《洪氏集验方》):人参750g,生地黄8000g,茯苓1500g。水煎3次,去渣,加白蜜5000g,熬膏。每日清 晨取lOg,以白汤化下。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主治:肺阴亏损,虚劳干咳,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
2.润肺膏(《劳症十药神书》):羯羊肺1挂,杏仁、柿霜、真酥、真粉各30g,白蜜60g。先将羊肺洗净,次将5味入 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常服食。功用:滋肺止咳。主治:肺痨肺燥久未愈。
2.阴虚火旺:咳逆气急,咯血,痰少粘白或黄。口干咽燥,午后潮热颧红骨蒸,盗汗。舌红或绛,苔薄黄或剥,脉弦细数
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百合12g,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麦冬各9g,玄参、贝母、桔梗、白芍各6g,甘 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1.另可加白及、百部、黄芩补肺杀虫止血;阿胶、五味子滋肾养阴。
2.如咳嗽痰粘或色黄量多者,为虚热灼津,痰热内盛,酌加桑白皮、马兜铃、鱼腥草等清化痰热。
3.如咳血不止,或痰中带血较多,为虚热灼伤血络,可酌加丹皮、栀子、紫珠草、煅人中白等凉血止血。如咳血紫 黯成块,伴胸痛者,为瘀热伤络,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广郁金等化瘀和络止血。
4.如骨蒸、潮热、盗汗甚者,为阴虚而火旺偏盛,可加秦艽、鳖甲以清热除烦,加乌梅、煅龙骨、煅牡蛎等敛营止 汗;或用秦艽鳖甲散加减或合方。
5.如失声或声音嘶哑,可加诃子、凤凰衣、胡桃肉、白蜜等,以调肺肾、通音声。
咳血较著者配合十灰丸 组成;绵灰、黄绢灰、艾叶灰、马尾灰、藕节灰、莲蓬灰、油发灰、赤松皮灰、棕榈灰、 蒲黄灰各等分。
【参用方】
1.秦艽鳖甲散(《卫生宝鉴》):地骨皮、柴胡、鳖甲各30g,秦艽、知母、当归各15g。共为粗末,每服15g,加青蒿 3g,乌梅1个,水煎服,每日2次。功用:清虚热,退骨蒸。主治:阴虚阳亢,虚热内盛,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口于,舌红少苔,脉细数。
2.坎离丸(《活人方》):熟地黄90g,山萸肉180g,山药120g,丹皮120g,茯苓120g,芡实90g,莲子须90g,知母 90g,黄柏90g,炙远志60g,龙骨60g,牡蛎粉60g。金樱子熬膏和丸,早晨空腹时用参汤或白开水送服6~9g。功 用:滋肾水,泻心火,交通心肾。主治:痨瘵,肾水不足,心火旺盛,虚烦不寐,腰膝酸软,多梦遗泄。
3.滋阴降火汤(《明医杂著》):生地黄、炙甘草、干姜各1.5g,川芎、熟地黄各3g,白芍3.9g,陈皮2.1g,当归 、白术各3.g,黄柏2.1g,知母、天冬各3g。加生姜3片,水煎,空腹温服,每日1剂。功用:滋阴降火。主治: 劳瘵,色欲过度,损伤精血,盗汗,午后发热,咳嗽痰血,倦怠,食少,脉沉数。
3.气阴两虚证,咳嗽气短,咳痰清稀,偶有咯血,神疲乏力,自汗盗汗,或食少、腹胀、便溏。舌质红嫩,苔薄,脉弱而数益气养阴,保真汤(《劳症十药神书》)。当归、生地黄、白术、黄芪、人参各3g,莲心、赤茯苓各0.45g,天门冬、麦门冬、陈皮、白芍药、知母、黄柏、五味子、柴胡、地骨皮、熟地黄、赤芍药、甘草各1.5g。加生姜2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 3剂,食前服。
【辨证加减】
1.本方中可加白及、百部以补肺杀虫。
2.如咳嗽痰稀,为肺失温润,可加紫菀、款冬、苏子温润止嗽。
3.如咳痰稀薄,色白量多,为痰湿偏重,可配半夏、陈皮、茯苓等以燥湿化痰。
4.如咳血较甚,可酌加阿胶、仙鹤草、三七,配合补气药益气摄血止血。
5.如骨蒸、盗汗者,可加鳖甲、牡蛎、乌梅、银柴胡等,或用黄芪鳖甲散加减,补阴配阳,清热除蒸。
6.如腹胀、便溏、食少明显,为脾虚健运失司,应去地黄、麦冬、阿胶等滋腻之品,酌加扁豆、薏苡仁、莲子肉等 甘淡实脾之品。
【用方】
1.黄芪鳖甲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肉桂、桔梗各47.5g,生干地黄33g,半夏、紫菀、知母、赤芍药、 黄芪、炙甘草、桑白皮各75g,天门冬、鳖甲各150g,秦艽、白茯苓、地骨皮、柴胡各lOOg。上锉为细末,每服 10g,水煎,食后服,每日3次。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 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
2.百部清金汤(《理虚元鉴》):百部、地骨皮、人参、麦冬、桔梗、生地黄、丹皮、芍药、茯苓各9g,甘草3g。水 煎服,每日1剂。功用:益气养阴,润肺杀虫。主治:肺痨。
4 阴阳两虚:咳逆喘息,痰呈泡沫状或夹血,形寒自汗,声嘶音哑,形体消瘦。或伴有浮肿,腹泻等症。舌质淡而少津,苔光剥,脉微数或虚大无力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医学心悟》)。
人参60g,炙黄芪、白术各90g,酒当归、炒枣仁、炒远志、酒白芍、山药、茯苓各45g,枸杞子、熟地黄各120g,紫河车1具,鹿角500g,龟甲240g(与鹿角同熬膏)。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天早晨服12g。
【辨证加减】
1.阴虚偏重,加地骨皮、五味子养阴清热。
2.阳虚偏重,加冬虫夏草益气温补。
3.如短气不足以息,为气虚明显,应加重人参、黄芪用量。
4.若肾虚气逆,喘息不已,可加冬虫夏草、钟乳石、诃子等摄纳肾气。
5.若咳嗽无力,气短声低。食少神疲,面色咣白,舌淡,脉细弱者,为肺脾气虚,当去地黄、龟甲、白芍等滋腻之 品,加薏苡仁、白扁豆、山药、陈皮等健脾助运。
【用方】
1.补髓丹(《劳症十药神书》):猪脊膂1条,羊脊膂1条,鳖1只,乌骨鸡1只,大山药5条,莲肉250g,京枣100个, 霜柿10个,真阿胶120g,黄蜡90g。上药研成膏,合平胃散末、四君子汤末,并知母、贝母、黄柏末各30g,制成 丸剂,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枣汤送下,不拘时。功用:补益精气。主治:一切大痨大怯,极虚甚惫,髓干精 涸,血枯气竭。
2.新定拯阳理劳汤(《医宗必读》):炒黄芪、人参各6g,肉桂2.1g,酒当归4.5g,炒白术、化橘红各3g,甘草1. 5g,北五味1.2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每日1剂。功用:温阳益气。主治:痨伤气耗诸症。
3. 偏于气虚者--补肺汤 组成;黄耆30克 甘草 钟乳 人参各12克 桂心 干地黄 茯苓 白石英 厚朴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远志 麦门冬各15克 大枣20枚
4. 若痰浊偏盛者--六君子汤合平胃处方: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0g,木香8g,砂仁8g,苍术10g,厚朴8g,陈皮 8g,半夏10g,良姜10g,香附8g,甘草6g。
5. 咳血、咯血--白芨枇杷丸(组成】白及1两,枇杷叶5钱(去毛,蜜炙),藕节5钱。)、补络补管汤。(【处方】生 龙骨(捣细)30克、生牡蛎(捣细)30克、净萸肉30克、三七粉6克。)
6. 潮热、骨蒸--柴胡清骨散;【组成】柴胡9克 青蒿9克 秦艽9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地骨皮9克 鳖甲9克 知母9克 黄芩6克 甘草3克 童便少许 胡黄连3克
7. 如属气虚劳热--黄芪油鳖甲散组成柴胡 鳖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当归 知母各15克
盗汗、自汗--当归六黄汤;5组成当归(6克) 生地黄(6克) 熟地黄(6克) 黄芩(6克) 黄柏(6克) 黄连( 6克) 黄芪(12克)
8. 气虚明显者--牡蛎散、〖组成〗 黄芪去苗土 [30g] 麻黄根洗 [9g] 牡蛎 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 [30g]
9. 玉屏风散;组成:防风1两(15克),黄芪2两(30克,蜜炙),白术2两(30克)
10.泄泻--参苓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去皮) 薏苡仁 缩砂仁 桔梗(炒令深黄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 微炒)750克 白茯苓 人参(去芦) 甘草(炒) 白术 山药各1千克.
11.阳不足之五更泄用四神丸组成为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大枣,
12.遗精、月经不调--大补元煎,人参20克、山药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 、炙甘草12克。
单验方
(1)白及散(南京中医药大学附院方):白及、百部、牡蛎、炮穿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动,百部加倍,每服3~59 ,每日2~3次。
(2)羊胆,烘干,研粉装胶囊,每服1粒,每日3次。
(3)宁肺散:百部、白及、三七。上药等量研末,每服1.5g,1日2~3次。具止咳止血功效。
(4)断龟片:摄龟,俗名克蛇龟,烧炭,研粉轧片,每片0.5g。每服4片,每日3次。
(5)芩部丹(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方):黄芩18g,百部、丹参各9g,水煎服,或依此比例制成膏剂或片剂。
(6)抗痨丸:沙参、麦冬、五味子、人中自、百部、白及、胡黄连、生地、白术、生甘草。用于浸润型结核。
(7)鱼百片:鱼腥草、百部、穿心莲、干蟾皮、金荞麦。制片,每片0.35g,每次4~6片,每日4次,口服。
(8)壁虎粉胶囊:壁虎,又名守宫、天龙,放瓦上焙干研细,装胶囊,每服3~4粒,每日3次。用于肺、肺门淋巴结结 核以及胸、腰椎结核。
(9)铁破汤:铁色金、穿破石各30~60g,阿胶、白及、瓜蒌、杏仁、枇杷叶、紫菀、百部、川贝母各lOg,水煎服。
(10)大蒜对于肺痨颇有效验,内服外用均可,或每次以309佐餐,每日3次,或以鲜大蒜泥,置纱布上贴双涌泉穴20~ 30分钟,局部疼痛时取下。
(11)野百合、款冬花各90g,蜂蜜300g,共煎成膏,分为40次量。每日3次,开水送服。
外治法
(1)净灵脂、白芥子各15g,生甘草6g,研末,大蒜泥15g同捣匀,入醋少量,摊纱布上,敷颈椎至腰椎夹脊旁开1寸半 ,约1~2小时皮肤灼热感去之。每7日1次(《理钥骈文》,原方有白鸽黄粪15g,麝香0.3g)。
(2)五倍子、飞辰砂敷脐治疗肺痨盗汗:取五倍子粉2--3g,飞辰砂1~15g,加水成糊状,涂在塑料薄膜上敷于脐窝, 用胶布固定,24小时为1次。
(3)雾化吸入:大蒜30一35克捣碎,放入雾化器内,通过雾化吸入,每周二次,每次30-'--6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
食疗
(1)百合粥:鲜百合30~50g,粳米50g,煮熟即可,食时放入冰糖适量调匀,晨起作早餐食之。适用于肺阴不足者。
(2)珠玉二宝粥:先将生山药60g、生薏苡米60g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24g切碎,调入融化,随意食之。适 用于气虚不复者。
(3)桃仁粥:桃仁(去皮实)100g,取汁和粳米同煮粥食。适用于瘀血残留者。
简验方
1.白芨散《南京中医学院附院方》。白芨、百部、牡蛎、炮山甲等分研粉,如病灶有活动,百部加倍,每服 3,--.,5克,一日二至三次。
2.断龟片:摄龟,俗名克蛇龟,烧炭,研粉轧片,每片0.5克,每服4片,每日三次。
3.羊胆:烘干,研粉,装胶囊,每服一粒,一日三次。
4.葎草合剂。蓉草3斤,百部、白芨各1斤,夏枯草半斤,糖4斤,反复加水蒸馏浓缩至10斤,每天50毫升,分三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