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与药酒的关系 :2013-12-21

 我爱祖国爱人民 2014-01-11



1. 药酒的历史

药酒,古代同其它酒统称“醪醴”,在中医方剂学上又称为酒剂。所谓药酒,顾名思义就是指酒与中药相配制而成的。通常是把药物或食物按照一定比例系数浸泡在白酒、黄酒、米酒或葡萄酒中,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溶解于酒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也有一些药酒是通过发酵等方法制得的。其实,酒本身就是药,酒与医药结合可使某些药物更迅速地发挥药效,这就使酒与药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药酒方。可以说药酒的形成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

酒与中药材结合,可以增强药力,既能防治疾病,又可用于病后辅助治疗。

我国有目的地运用药酒,有意识地将药与酒配合的历史已源远流长。古代医生在治病时,为了使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通常会借助酒来增强药力。可以说,药酒的起源与酒的产生是分不开的。《说文解字》记载:“医,治病工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即治病离不酒,和酒有密切的关系。距今2000多年以前,我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就专设有“汤液醪醴论篇”。所谓“汤液”就是现在的汤药煎剂;而“醪醴”即我们所说的药酒。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在湖南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五十二病方》,约记载内外用药酒治疗疽、蛇伤等疾病的药酒方。这已经被有关专家公认为我国最早的药酒。而且在马王堆出土的另外两本帛书《养生方》和《杂疗方》中,也有药酒方、酒剂配方、酿制工艺等的记载。由此可见,我国的药酒在当时就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汉代,随着中药方剂的发展,药酒逐渐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临床应用的针对性和疗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而且,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医案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也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还有红兰花酒、麻黄醇酒汤等配汤药方和酒剂治疗疾病的记述。可见,时至汉代,古人已广泛地将药酒运用于临床,并积累了丰富的应用药酒的经验。故班固在《前汉书·食货志》中称酒为“百药之长”。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

随着酿酒工艺的进一步提高,药酒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了两晋时期,民间制成的药酒,不仅具有大曲酒的风味,而且还有中草药的芳香及健身祛病之功。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虽然是一部农业专著,但书中也有酿酒专章,对浸药专用酒的制作方法、酿酒经验及原理等均作了详细的说明。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我国的药酒开始走出国门,制药酒的方法传至周边国家并驰名海外。

隋唐时期,我国已酿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随之而来,药酒在民间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记载的药酒方就有80余个,涉及补益强身,内、外、妇科等几方面,并对酒与药酒的毒副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针对当时一些嗜酒纵欲所致的种种病状,研制了不少相应的解酒方剂,如治饮酒头痛方,治饮酒中毒方,治酒醉不醒方等等。《千金翼方》还对药酒的服法提了要求:“凡服药酒,饮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达酒力,多少皆以知为度,不可全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千金要方·风毒脚气》中专有“酒醴”一节,共载酒方16个,《千金翼方·诸酒》载酒方20个,是我国现存医著中对药酒最早的专题综述。

宋元时期,由于制酒事业的发展,药酒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药酒的种类和应用范围均有明显的扩大。宋代朱肱所著的《北山酒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论酒专著,也是继北魏《齐民要术》后一部关于制曲和酿酒的专著。此书提到酿酒的曲也应用了许多药材,如香桂曲配用了木香、防风、杏仁等药物。可见当时对制曲原料的处理和操作技术都有了新的进步。当时,由于雕板印刷的发明,加上政府对医学事业的重视,使当时中医临床和理论得到了发展,药酒的功效也渐渐从临床上升到理论。如《太平圣惠方·药酒序》认为:“夫酒者,谷之精,和养神气,性惟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宋代的各种医药书籍里记载的各类药方共有数百种。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也记载了不少适合老年人服用的保健药酒。足见当时对药酒的重视程度。这一时期药酒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于补益强身的养生保健药酒逐渐增多。有些药酒不但具有强身保健、治疗疾病的作用,而且口味醇正,成为宫廷御酒。

发展至明代,酿酒业已颇具规模,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在此条件下,明代的医学家在整理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许多新的药酒方。《本草纲目》中收集了各种药酒方200余种,详细阐述了各种药酒的制作和服法。同时,在明代医学书《普济方》、《奇效良方》、《医学全录》、《证治准绳》等中也收集了大量的药酒配方。当时,民间作坊已有药酒出售,如羊羔酒、慧仁酒。不仅如此,老百姓自饮自酿的酒中也有不少药酒,如中秋节的桂花酒等。可见,在明代,药酒的制造和使用已逐步深入到民间,既有前人的传世经典之作,又有当代人的创新之举。

到清代,创造出新的药酒配方,药酒的品种更加丰富,养生保健药酒甚为流行,尤其是宫廷补益药酒空前盛行。清代乾隆初年,有一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茵陈露、山楂露等等,它们为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故多为士子所嗜饮。“烧酒以蒸成”的药酒大量出现,可进一步地证实清代用白酒作溶媒剂的工艺已逐步普及。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在乾隆的6个长寿医方中,酒剂占了3个,即龟龄酒、松龄太平春酒、春龄益寿酒。当时慈禧常用的药酒是夜合枝酒。

民国时期,由于我国战乱频繁,药酒研制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进展不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视,药酒的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和工业化,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目前,药酒的发展,不仅逐渐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且打入了国际市场,博得了国际友人的欢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酒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病祛病、养生健身的可口饮料已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当我们浏览中华医学宝库的时候,便会发现几乎无药不可以入酒,而凡有疾又皆能以药酒疗之。一杯气味醇正、芳香浓郁的药酒,给人们带来的是一种佳酿美酒的享受。

2. 酒的药用价值

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认识到酒既是兴奋剂,又是较高级的药物。它是用谷物和曲所酿成的流质,其气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具有散寒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用。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寒体冷、肚腹冷痛等症。亦可在治病开处方中,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以酒为使”,来引导诸药迅速奏效。这就使酒与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药酒方。

历代医学家用药酒治病的案例很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有两个用药酒治疗内、妇科疾病的病案。一个是济北王患病,召请淳于意诊治,淳于意按了脉后说:“你患的是‘风蹶胸满’病。”于是配制了三石药酒给他服,病就痊愈了。另一个是甾川有个王美人“怀子而不乳”,淳于意诊后,则用莨菪药一撮,配酒给她饮用,旋即乳生。孙思邈《千金方》中,更有详细而生动的病案描述:唐相国寺僧允惠患“癫疾失心”病,半年来,遍求名家医药,均不见效。其兄求孙思邈诊之。孙思邈说:“今夜睡着,明后日便愈。”潘求道:“请求开方,报恩不忘。”孙思邈说:“我这里有很咸的食物,让你弟服之,等他渴的时候再来告我。”果然,半夜潘来告曰,其弟甚渴,于是孙思邈来到僧处,让潘找来温酒一角(相当现在的杯),调朱砂、酸枣仁、乳香等药让僧饮服,须臾,又用酒半角调上药饮服。这位寺僧服后睡了两天两夜,醒来后病症全消。

药酒不但能治疗内科、妇科疾病,而且治疗外科疾病也独具效力。王焘《外台秘要》里有“治下部痔疮方”,即“掘地作小坑,烧赤,以酒沃之,纳吴茱萸在内,坐之,不过三度良。”《使琉球录》中也有用药酒治“海水伤裂”的记载:“凡人为海水咸物所伤,及风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30斤,防风、当归、羌活、荆芥各二两,为末,煎汤浴之,一夕即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