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火肺中火邪。有虚火实火之分。肺阴虚而生火为虚火,肺热盛极化火则为实火。参肺阴虚、肺实热条。>>>查看全文
- 肺火
肺火 肺中火邪。有虚火实火之分。肺阴虚而生火为虚火,肺热盛极化火则为实火。参肺阴虚、肺实热条。 作者:
- 肺火恶寒
肺火恶寒 证名。因肺火腠理不固所致恶寒之证。《证治汇补·恶寒章》:“肺火恶寒,肺受火克,毛窍常疏,不能固腠理而洒淅恶寒者,必兼咳嗽咽干,治宜清金润肺。”方用泻白散去粳米加黄芩、杏仁、阿胶,或甘桔汤加酒芩、山栀、麦冬、五味、酸枣仁等。参见恶
- [卷二火]肺火
、贝母、蒌皮、杏仁,同于清金保肺汤。而梨直用汁,因火之烈尤甚于燥。金本畏火,
东垣治肺热如火,烦燥引饮而昼甚者,用一味黄芩汤,以泻肺金气分之火。先生因之,再加栝蒌、桑皮、
苡仁,而肺家之实火可以下行而出矣。祖怡注。
《校注医醇剩义》
- [卷三十六]肺火衄血
(附肝火出血,胃火作呕。)
张地官坠马伤腿,服草乌药,致衄血咳嗽,臂痛目黄,口渴齿痛,小便短少,此因燥剂伤肺与大
肠而致。用生地黄、黄芩、连、知、柏、山栀、山药、甘草,以润肺燥而生肾水,小便顿长,诸症并
止。以山药、五味、
麦冬、
- [卷十七鼻部]肺火赤鼻
- [上卷坠跌金伤治验]肺火衄血
张地官坠马伤腿,服草乌等药,致衄血咳嗽,臂痛目黄,口渴齿痛,小便短少。此因燥
剂伤肺与大肠而致。余用生地、芩、连、黄柏、知母、山栀、山药、甘草,以润肺之燥而生
肾水,小便顿长,诸症并止。以山药、五味、麦门、参、、芎、归、黄柏、黄芩
- 咳嗽(肺火清则咳止矣。一百)
- 音哑(先清肺火,重用生黄芩。九十九)
- [卷下小儿门]治小儿肺火,夜间咳喘久不止者薏苡仁一合
- [卷二火症]泻白散
治肺火。
桑白皮(二钱)地骨皮(三钱)知母(二钱炒)甘草(一钱)加粳米一撮。○加
人参茯苓
黄芩。名加减泻白散。治肺火喘咳者。
《医方简义》 清 王清源 公元1644-1911年
- [第二集·推拿法]掐揉肺经穴法
夏英白曰∶肺经即无名指尖,向下掐之,去肺火,左旋揉之补虚。
《推拿抉微》
- [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太阴肺]珠参
苦寒微甘,补气降肺火,肺热有火者宜之。
《本草分经》 清 姚澜 公元1644-1911年
- [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太阴肺]桑皮
甘辛寒,泻肺火,散瘀血,下气行水,止嗽清痰。
《本草分经》 清 姚澜 公元1644-1911年
- [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太阴肺]北沙参
甘苦微寒,专补肺阴清肺火,金受火刑者宜之。南沙参功同,而力稍逊。
《本草分经》 清 姚澜 公元1644-1911年
- [卷之三火门]脉云
经曰。脉来弦数无力为虚火。实大有力为实火。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
。见于左关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见于两尺肾与命门火。
《丹台玉案》 明 孙文胤 公元1637
- [卷三诸药法制及药性]沙参
清肺火,益心,治久嗽肺痿,消痈排脓。
《外科全生集》 清 王洪绪 公元1740年
- [卷下医方论下](二十七)利膈汤
治脾肺火热,虚烦上壅,咽痛生疮。
薄荷荆芥防风桔梗甘草牛蒡人参或加僵蚕
《重订囊秘喉书》
- [卷之一中火门]脉法
脉浮数而无力者虚火也脉沉实而大者实火也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
关为肝火右关为脾火两足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足洪大者必遗精阴火胜也
《医方集宜》 明 丁毅 公元1368-1644年
- [卷之一橘皮汤]麦冬二陈汤
即本方加麦冬白术当归黄芩治妇人肺火咳嗽呕吐痰饮
《祖剂》 明 施沛 公元1368-1644年
- [卷之一升麻鳖甲汤]泻白散
即清神汤去枳壳加地骨皮作散白汤调或煎服治肺火
《祖剂》 明 施沛 公元1368-1644年
- [卷四泻火之剂]泻白散
桑白皮地骨皮一钱甘草五分粳米百粒
易老加黄连。
肺金有火,则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洒淅寒热,而咳嗽喘急。泻肺火而补脾胃,则又顾
母法
《医方论》 清 费伯雄 公元1865年
- [卷之三·利集]火盛眼症
利小便,而心火退矣。以
心与小肠为表里也。
如白睛赤色,红丝渐入黑睛,是肺之病形也。其
因在心,用导赤散泻心火,而肺火退矣。以心火克
肺金也。
如黑睛生白翳,时隐时显,是肝之病形也,其因
在肺,用泄肺汤泄肺火,而肝火退矣。以肺金克肝木
也
- [卷之一上草部]黄芩
性味苦寒,泻肺火,退寒热。中虚者名枯芩,入肺,以清肌表之热;内实者名条芩,
大肠,而清热安胎。泻火生用;退寒热酒炒用。
《药性切用》
- 呕吐咳逆(九十七)
《经》曰∶胃火抑郁,肺火上冲而为逆重,用生石膏、生黄芩。次之又方∶
柴前蝉桔曲二冬,茯苓石膏芩蒌仁。
《经验麻科》
- [卷之一中火门]形证
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气从脚下起入腹者虚极也烦而渴
者肺火也渴而能食者胃火也手心发热郁火也烦燥发热者气随火升也亦三焦火也人壮气实癫狂
者实火也人虚气衰发热烦躁者虚火也
《医方集宜》 明 丁毅 公元1
- [卷一草部]北沙参
补阴、清肺火。
甘苦微寒。味淡体轻。专补肺阴。清肺火。治久咳肺痿。金受火刑者宜之。寒客肺中作
嗽者
勿服。(人参补五脏之阳、沙参补五脏之阴、肺热者用之。)白实长大者良。恶防己。反藜芦
。(肺热咳嗽者、用沙参半两、水
- [下卷]治阳明各脏腑之火
明之火,则五脏之火,各腑之火,无难治矣。阳明,本胃土也,如何有
火?
辛凉
之不
看火势
参三钱
始可放
以急救
倘无汗而渴,明是肾有余火,而肾水不足,用此恐伤其肾水乎!当用∶熟地三两山茱
萸二
也。
其余心火用黄连,肝火用栀子,肺火用黄
- [卷八诸蔬部]陈冬菜卤汁
清肺火痰嗽,解咽喉肿毒。
(物理小识∶盐干菜水滴蜈蚣即死。以盐菜炒鸡,蜈蚣亦不食。)
《本草纲目拾遗》 清 赵学敏 公元1765年
- [卷下医方论下](十九)泻白散
泻肺火。
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水煎服。
一方加人参、云茯苓、知母、黄芩,名加减泻白散。
《重订囊秘喉书》
- 泻火汤总方
服。
心火加黄连一钱,胃火加生石膏三钱,肾火加黄柏知母各一钱,肺火加黄芩一钱,大肠火加地榆一钱,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一钱,膀胱火加泽泻三钱,治火何独治肝经,盖肝属木,最易生火,肝火散,则诸经之火俱散,但散火必须用下泄之药,而使火之有出路也
- [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太阴肺]童便
咸寒,能引肺火下行从膀胱出,降火降血甚速,润肺清瘀,虽秽臭败胃,然较之过用
寒凉之药犹不若服此之为胜也。热服或入姜汁或入韭汁。
《本草分经》 清 姚澜 公元1644-1911年
- [火症门]泻火
服。心火加黄连一钱;胃火加生石膏三钱;肾火加黄柏、知母各一钱;肺火加黄芩一钱;大肠火加地榆一
钱;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一钱;膀胱火加泽泻三钱。治火何独治肝经?盖肝属木,最易生火。肝火散,则诸经之
火俱散。但散火必须有下泄之药,而使火之有出
- [卷二火]燥火
腑皆燥,土焦水涸,二地、二冬、玉竹、山药、当归、白芍,所以养
血壮水者至矣。而方名以雪乳,用人乳、藕汁,润至极矣,而更以五味之酸收以敛之,是合固本、
生脉于一方,于肺燥肺火外,又别出手眼也,神乎技矣。祖怡注。
《校注医醇剩义》
- [卷一总赋]诸药泻诸经之火邪
黄连泻心火。栀子、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脾火。柴胡、黄连泻肝胆火。知母泻肾火。木
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柴胡、黄芩泻三焦火。黄柏泻膀胱火。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元 李东垣 公元1271年—1368年
- [卷四泻火之剂]黄连解毒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等分
此治实邪实火、表里俱盛之剂。故用黄芩泻肺火,黄连泻心火,黄泻肾火,又用栀子,
令上焦之热邪委婉而下。三焦通治,药力颇峻。若表里俱热、胸痞、便秘、谵语者,盒饭去
去而热亦退。须细辨之。
《医方论》 清
- [泻火之剂]泻白
,钱乙)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钱,甘草五分,粳
米百粒。桑皮泻肺火,地骨退虚热,甘草补土生金,粳米和中清肺。李时珍曰∶此泻肺诸方
之准绳也。)参茯知芩皆可入,(人参、茯苓、知母、黄芩听加,名加减泻白散。)肺炎喘嗽
- 生脉散
人参(三钱)、麦门冬(三钱)、五味子(七粒)
人参生肺津, 麦冬清肺火, 五味敛肺气, 合之酸甘化阴, 以清润肺金, 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作者:唐宗海
- [原例(次序略经更定)手少阴心]黄芩
苦寒入心,胜热折火之本,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为中上二焦之药,亦治邪在少
阳往来寒热,中空者名枯芩,佐栀子泻肺火,中实者名条芩,泻大肠火。
《本草分经》 清 姚澜 公元1644-1911年
- 眵泪
眵泪 眼部分泌物名称。指眼眵泪液混浊,稠如浊酒豆浆的分泌物。《银海精微》:“肺经实热故目眵泪出而不绝也。”治之须用泻肺汤,泻肺经之实热,后用省味金花丸治其肺火。” 作者:
- 鼻掀口张,气喘气粗,胸胁吸动(七十四)
鼻掀者,肺气绝也。口张者,脾气绝也。气喘胸闷者,肺火盛极而难下也,不治。服清肺饮重加石膏、黄
芩一两余,或冀挽回于万一,然必要胸中、鼻尖不动,乃可用药耳。
《经验麻科》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