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道到咽喉的通路———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如发生呛咳,呕吐,食物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高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腹泻、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性中耳炎。 1、治急慢性中耳炎偏方:黄柏 20克,加水煎成浓汁,滴耳内;如先用双氧水洗后再用药,效果更好。 2、治中耳炎偏方:将2斤以上新鲜鲤鱼胆取出,用消过毒的注射器抽出胆汁,将胆汁一次性注入患有炎症的耳朵里。如果双耳发炎,则要用2条鱼的胆汁。一般患者,当天用,第二天就好了。如果不好,第二天可以再试一次。献方人的儿子4岁得中耳炎,用此方,第二天就好了,今年6岁了,一直没有再犯。 3、治中耳炎偏方:取一年以上的笨猪苦胆一个。将猪苦胆扒一个小口,将一块白矾塞进去。封好口,将其挂在阳台上,让阳光晒一夏天。冬天时,把白矾从猪苦胆里取出来。这时的白矾会变黑。将白矾研碎,每天往患中耳炎的耳内塞进一些。每日早、中、晚三次。10天之内,再重的中耳炎都会痊愈。一般患者,一块白矾就足够了。 献方人的父亲60多岁了,因耳朵听不见不敢出门,1999年从一名老中医那里得到这个偏方,用了非常有效,现在72岁还出去旅游。 药理:猪苦胆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白矾有解毒与燥湿的功效,还具有催化作用。 4、治耳鸣食品:如果经常伴有耳鸣,就得多吃点含铁丰富的食物了,如紫菜、黑芝麻、虾皮、黄花菜等。另外,还要多吃含锌的食物,如鱼、鸡肝、鸡蛋等,因为缺锌是引起耳鸣的重要原因。另外,专家建议,每天关闭耳朵半小时以上,如佩戴防噪音耳塞进行冥想,除能保养听力外,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5、治中耳炎方:马蜂窝一个,不用洗,用瓦焙干,研成面,用蛋黄大小的一块白矾,也捣成面,两样药拌在一起,把此面倒入耳孔内,一天二次,当中耳炎好了后,药面自然不粘了。 6.[处方名称]风聋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疏风清热,利湿通窍;(2)方功能疏风散寒,通窍利湿。主治分泌性中耳炎。 [处方组成](1)银花12克、连翘12克、黄芩12克、菊花9克、牛蒡12克、辛夷12克、泽泻15克、车前子9克、石菖蒲15克、柴胡12克,水煎服。(2)荆芥12克、防风12克、羌活6克、细辛6克、茯苓12克、车前子9克、苍耳子12克、藿香9克、桂枝9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43耳,痊愈(耳闷堵感消失,纯音听力曲线正常,鼓室压曲线呈高峰型)37耳,有效(耳闷感明显减轻,纯音听力曲线呈传导性耳聋,气导损失较治疗前减少10-15dB,鼓室压曲线呈非平坦型,但鼓室负压超过26.6Kpa以下)3耳,无效3耳。总有效率为93%。服药最少5剂,最多25剂。 [处方来源]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张青 7.[处方名称]疏风通窍汤 [功能主治]功能疏风渗湿,宣肺通窍。主治分泌性中耳炎。 [处方组成]炙麻黄3克、石菖蒲6克、防己6克、杏仁10克、葶苈子3克、甘草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症状严重者加蝉衣、路路通;体虚者去葶苈子,如黄芪。 [疗程疗效]治疗81例,治愈(耳闭耳鸣消失,听力正常,鼓膜正常)36例,显效(耳闭耳鸣基本消失,鼓膜轻陷)22例,有效(耳闭耳鸣较疗前减轻,鼓膜内陷)17例,无效6例。 [处方来源]江苏省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医院潘嘉珑。 [处方备注]方中麻黄疏风散邪;石菖蒲辛散通窍;防己、葶苈子利水渗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鼻及鼻窦的炎症关系密切,故以杏仁、葶苈子宣肺,肺气行,则鼻窍通,耳有所闻。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8.[处方名称]泽苓汤 [功能主治]功能利湿祛痰,开通耳窍。主治中耳积液。 [处方组成]泽泻15-30克、茯苓15-30克、石菖蒲10-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气虚加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痰热加黄芩10克、龙胆草5克;外感风寒加辛夷10克、防风10克、苍耳子10克;外感风热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 [疗程疗效]治疗87耳,痊愈(耳闷胀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中耳积液阴性,治疗3个月以上未复发)60耳,显效(耳闷胀、听力减退明显好转,中耳积液阴性,治疗1个月以上无复发)6耳,有效(耳闷胀、听力减退好转,中耳积液明显减少)7耳,无效8耳。总有效率90.1%。平均服药14剂。 [处方来源]沪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孙怫全。 [处方备注]方中泽泻有利水渗湿之功,使清气上升而除头目诸痰;茯苓健脾利水。助泽泻去痰湿;石菖蒲味辛性温,辛者串通九窍,温则可化饮祛痰湿。能助茯苓、泽泻化痰祛浊;石菖蒲的开窍作用可能对咽鼓管起到扩张作用。气道得通,水湿祛除,则耳能闻五音矣 9.[处方名称]消水方 [功能主治]功能疏风散邪,行气化湿。主治中耳积液。 [处方组成]麻黄6克、杏仁10克、苡仁10克、桔梗10克、远志10克、本通10克、防风7克、防已7克、蝉衣5克、制南星4克、木香4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积液清稀黄色去麻黄,加荆芥、连翘、生山栀、黄芩、鱼腥草;积液胶粘加制半夏、川芎、青礞石、沉香。 [疗程疗效]治疗126耳,治愈(听力正常,鼓膜穿刺阴性)91耳,有效(听力改善,鼓膜穿刺阴性)32耳,无效3耳。总有效率97.6%。 [处方来源]江苏省兴化县中医院五官科程康明等。 [处方备注]本病多由外感风邪,循经上乘,壅滞耳窍;或风邪挟湿循经上扰,阻滞经脉,水湿停聚耳窍所致。方中麻黄、防风、蝉衣疏风散邪;木香行气开郁;苡仁、防已、木通、制南星利水渗湿。诸药合用使邪去耳聪 10.用法:每天用棉球蘸碘伏往耳洞抹几次,一般一周内中耳炎可以治愈 11.先用30%双氧水洗耳内,再用韭菜汁滴耳,(但不能吃韭菜)。 12.北瓜子、或胡桃仁,榨取油,滴耳,每次二至三滴。 白果仁,取油,加冰片少许,滴耳,一日二至三次。 蜂蜜(或蛋黄油),滴耳。 13.鲜荷叶汁(或芭蕉汁),滴耳,一日三次。(侧耳一分钟,连用七至十天)。 化脓性中耳炎偏方 化脓性中耳炎,以耳道流脓为特征。多发生于儿童。属于中医学中“耳脓”、“耳疳”等。俗称“烂耳朵”、“耳底子”。临床多将本病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大类进行治疗,在急性期如未彻底治愈,则将迁延成为慢性。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两类证型:肝胆湿火证和阴虚火旺证。 肝胆湿火证 耳内流脓,病程较重,或听力下降,耳内有胀闷感,耳痛,耳鸣,或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多见于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若持续流脓,脓液多而黄稠,有腥臭气、耳痛、易怒等,则又多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利肝胆,清湿热。 中耳炎偏方单验方· 14 金银花藤3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剂。 15 夏枯草15克,柴胡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3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剂。 16 金银花25克,败酱草25克,白芷7.5克,防风10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小儿用量酌减。 方四 白术50克,泽泻30克,柴胡15克。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或2日1剂。忌食辛辣香燥及过于油腻食物。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转6例。 中耳炎偏方外治方· 17 黄连10克,冰片1克。先研黄连,然后加冰再研匀,装瓶。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或浓茶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和药痂,并用清洁药棉擦干)。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2—3次,一般3—5天见效。据报道, 应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重复验证15例,治愈13例,2例(慢性者)用药5天无效后,于本方中加青黛5克,获良效。或用黄连15克(打碎),冰片1克,乙醇(75%)100毫升。先将黄连用适量乙醇浸泡1周后,用纱布过滤,冰片加入滤液中,溶解,再加乙醇至足量,摇匀即可。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毒,然后将本液滴耳,每次2滴,每日2次。据报道,用本方治疗中耳炎53例,治愈率达92.5%。一般7天痊愈。 18 蚯蚓数条。先放清水内游15分钟,捞出放在茶杯内,加食盐少许,浸10分钟,蚯蚓自吐出水液。用时,先按常规消毒(见本证外治方一),然后用蚯蚓吐出之水液滴耳,每日2—3次。一般1—2天见效。或取蚯蚓30—40条,清水洗净后放茶杯内,加白糖30克,搅拌约30分钟后,用纱布滤出清液,装入洁净瓶内。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毒后,再滴入本液3—4滴,每日2—3次,滴药后在外耳道塞入棉球,一般4—5日可痊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50例(急性31例,慢性19例),1周内全部治愈。 19 鸡蛋6个。煮熟,将蛋黄放入铁锅(勺)内,用文火熬至油出,备用。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将蛋黄油滴入耳中(如凝固可加温溶化),每次3—4滴,每日2—3次,一般连用4—6症状减轻,7—16天痊愈。本方具有清热消肿之功,适用于急、慢性中耳炎。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慢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6例,好转5例,无效4例。 20 露蜂房30克,黄柏15克,枯矾6克,冰片3克。前二味放瓦上焙黄,研末,再加后二味,共研细末,装瓶。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或用麻油调匀,滴入耳内3—5滴,均每日2次,一般用药后2—3天可痊愈,慢性者5—10天治愈。 21 枯矾6克,冰片1.2克,五倍子1.5克。共研细末。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毒后,再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3次。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疗程较短,未愈者,也有好转。 22 核桃仁适量,冰片少许。将核桃仁捣烂(或蒸熟),用洁净纱布包好加压挤油约15毫升,加入冰片(1—1.5克),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孔堵住,每日3次,连用5—10日,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10治愈。 23 猪胆汁50克(鲜品)枯矾25克,冰片5克。先将冰片、枯矾分别研成极细粉,胆汁脓缩至1/3,稍冷,倒入盛有枯矾的乳钵中,研磨均匀后,烘干或自然干燥,然后将冰片粉加入一起研磨均匀,烘干或自然干燥,然后将冰片粉加入一起研磨均匀,过100目筛即得。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粉轻轻吹入耳内,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用量0.1克。据报道,用本方治疗中耳炎多年,疗效确实。对急、慢性渗出性中耳炎,一般用药1——2次痊愈,慢性中耳炎最多用药3次痊愈。 阴虚火旺证 长期或反复耳内流脓,脓液稀薄,或流粘液,时出时止,或有恶臭气,耳不痛或微痛,听力减退,腰膝酸软,每遇外感,则症状加重,可伴有耳鸣、耳痛、头痛、眩晕、低热、精神疲倦,舌红少苔,脉细数。多见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治宜滋阴降火。 ·单验方· 24 知母30克(酒炒)。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小儿减半。每日1剂。 柴胡白冬饮 【来源】贺军安,《四川中医》(5)1983年 【组成】柴胡、白芷、栀子、赤芍各15克,冬瓜仁、蒲公英各30克,泽泻20克,龙胆草10克,甘草6克(10岁以下儿童剂量酌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泻火解毒,利水通窍。 【方解】本病之起,多因内有肝胆郁火,或因胎遗热毒,外因时邪内犯,邪毒侵耳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柴胡、龙胆草清肝泻火;蒲公英、甘草、栀子清热解毒泻火;冬瓜仁、泽泻利尿泄毒;白芷、赤芍祛风凉血,通窍止痛。诸药协同,共奏泻火解毒、利水通窍之功。热去毒解,则耳疾可愈。 【主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加减】若头胀痛者,加川芎3克,菊花12克;头晕者,加僵蚕12克,钩藤20克;口渴者,加生石膏20克;体温高者,加黄芩12克,青蒿15克;耳痒者,加地肤子30克,防风12克。 同时配用虎耳草汁滴耳,每日3次。 【疗效】治疗23例,结果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0%。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9剂。1月后复发4例,继服原方,仍然有效。 25. 泽苓汤 【来源】孙佛全,《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泽泻、茯苓各15~30克,石菖蒲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利湿祛痰,开通耳窍。 【方解】方中泽泻有利水渗湿之功,使清气上升而除头目诸疾;茯苓健脾利水;助泽泻去痰湿;石菖蒲味辛性温,辛者串通九窍,温则化痰去痰湿,能助茯苓、泽泻化痰祛浊;且石菖蒲的开窍作用可能对咽鼓膜起到扩张作用。气道得通,水湿祛除,则耳能闻五音矣。 【主治】中耳积液。 【加减】气虚,加党参、炙黄芪各15克;痰热,加黄芩10克,龙胆草5克;外感风寒,加辛夷、防风、苍耳子各10克;外感风热,加桑叶、菊花各10克。 【疗效】治疗87耳,痊愈(耳闷胀消失,听力恢复正常,中耳积液阴性,3个月以上未复发)60耳;显效(耳闷胀、听力减退明显好转,中耳积液阴性,1个月以上无复发)6耳;有效(诸症减退或好转)7耳;无效8耳。总有效率为90.1%。平均服药14剂。 26. 升青流气饮 【来源】干祖望,《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升麻3克,青皮6克,黄芪10克,木香3克,苏叶、大腹皮各10克,乌药6克,柴胡、川芎、菖蒲各3克,蔓荆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理气机,升清开窍。 【方解】本病是由于在大气压力下的变异环境中,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极不平衡,由此而发生的中耳损伤,而出现耳痛、耳鸣、憋气和听觉障碍。四千年来中医尚无此病,但近年来航空工业发展迅速,此病亦因之日多。本方系根据《杂病广要·九气七气》的“阴阳虽大,未离乎气,故通天下一气耳。……吐纳,一动静,何所逃者,与气流通而已。故气平则宁,气不平则病”论点,从《疮疡经验全书》中二十首流气饮作蓝本而制定。方中升麻、柴胡,同样是升清降浊,但后者更有除头痛,治耳聋的作用,因为肝脏之络附耳。木香、乌药,皆具有消积滞、辟邪气、导滞气功能,但前者更能止痛除胀感。青皮、蔓荆子疏肝散结、破气止痛,而后者更有抑制脑鸣的特点。苏叶散发风气、顺气化痰。大腹皮协调寒热失和、疏瘀滞、开郁结。川芎行气开郁、上行头目、破瘀血、生新血。还有两味画龙点睛之药,用黄芪以益气,气盛则更能反映出诸药的作用;用菖蒲以开窍,航空性中耳炎,正是窍闭的典型病例。 【主治】航空性中耳炎。 【加减】虚弱及老人,倍加黄芪;高血压者慎用升麻、蔓荆子。重症每天可进两剂。全方十一味,不一定全部用上,可以根据病情,删去几味;有特殊情况者,也可增加几味。服药症状消失后,可再进六君子丸或补中益气丸持续服一周。 【疗效】多年临床使用,疗效卓著。 27. 吹耳散 【来源】程爵棠,《光明中医》(1)1985年 【组成】蛀竹屑粉30克,五倍子(焙焦存性)、枯矾各15克,硼砂3克,青黛9克,川黄连、轻粉,冰片各3克。 【用法】先将蛀竹屑粉、五倍子、枯矾、青黛、硼砂、黄连共研细末,再入轻粉、冰片同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泄气。同时,在吹药前,先将患耳内脓液拭净,急性用洗耳方(芙蓉叶15克,苦参9克,煎水取汁)洗耳;慢性用药棉棒,蘸氯霉素眼药水入耳腔内转动拭耳后,再取本散少许(约0.1克左右),均匀吹入患耳腔内。先洗后吹药,每日吹4~6次,证重者每2小时吹1次,10天为1疗程,未愈,停药1天,再继续如上法用药1疗程,至愈为止。 【功用】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 【方解】盖耳为清空之地,清阳交会之所,又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故耳与肾关系密切,又三焦、胆二经的经脉均经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耳部有病往往出现三焦、胆经的症状。《辨证录》云:“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说明本病致因虽多,但主要是由于风热湿毒之邪循少阳经上蒸,以致热郁血络,郁结不散与水衰火亢,肾气虚者,皆能为患。热郁血络则患耳红肿疼痛,熟腐肌膜则流脓,热灼鼓膜则穿孔。小儿为稚阳之体,故患此病者尤多。治宜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故方中君以蛀竹屑粉,消炎祛湿,排脓止痛,本品为民间治疗脓耳(即化脓性中耳炎)之有效单方,其消炎解毒、祛湿排脓之功颇著;臣以川黄连、青黛清热泻火解毒,且青黛尤善清肝胆之火毒,川连为近代治中耳炎的常用有效之佳品;硼砂、冰片、轻粉芳香通窍,消炎解毒,祛腐排脓;佐以五倍子、枯矾祛湿排脓,止痛敛疮。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热祛湿、祛腐排脓、解毒敛疮之功。 【主治】脓耳(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症见耳内疼痛难忍,流出黄色稠脓或淡黄色稀脓汁,或听力减退,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略数。 【疗效】总结用本方吹耳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50例资料,其中:急性131例中,痊愈119例,显效11例,无效1例;慢性219例中,痊愈166例,显效36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9.14%。其中痊愈率为81.4%。 【附记】据临床观察,二十八年来,用本方治验甚多,无论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均有良效。若复发,仍用之同样有效。且具有药简效捷,复发少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是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的有效良方。 方中蛀竹屑粉,即是新竹床,被虫蛀后所产的“竹粉”。即称“蛀竹屑粉”。 28. 通耳窍方 【来源】谭敬书,《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柴胡、香附、川芎、石菖蒲各10克,当归15克,红花5克,泽兰、法半夏、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瘀除痰,行气通窍。 【主治】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加减】若肺气虚合用玉屏风散;兼脾气虚,加党参、白术;兼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兼肾阳虚者,加制附子、肉桂。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本方须连续服药1个月以上,同时应教会患者做外行捏鼻鼓气通窍法,鼓膜按摩法,及耳前后穴按摩法,早、晚坚持进行,数月不懈,其效始佳。 29..全蝎(带尾)6克,白矾60克,冰片3克。先将白矾盛铝勺内煅制,研为细末,全蝎焙干,同冰片3味混合,研末备用。每日吹敷耳内2次。一般3~5天痊愈。 30..蜈蚣1条,冰片3克,香油30克。将冰片研细备用,香油放入铁勺内烧开,把蜈蚣折成2~3段,放油内炸至微黑色取出,蜈蚣不用。将香油放一边晾置,待香油未凉前放入冰片溶解,摇匀,放入干净瓶内备用。每天滴入药油2~3次。一般2~3天即愈(慢性者亦可)。 31.麝香0.3克,冰片0.1克,龙骨30克,枯矾30克。先将龙骨、枯矾研极细末,然后加入麝香,冰片和上药共调匀,置于广口瓶内,勿泄气。每日吹入药末1次(慢性者亦可)。 32..枯矾、血余炭各25克,冰片1克。上药共研末后装瓶密封。每日吹入药末1次。 33.川黄连粉3克,黄柏粉1.5克,紫草粉1.8克,氯霉素1克,四环素0.75克。将上药混合过目筛后装瓶备用。每天吹入药粉1次。 34.紫草3克,芝麻油40克,将紫草入油内置火上炸,待油变紫后滤取油液,装玻璃瓶备用。同时将紫草油滴数滴于耳内,一般10天左右可愈(慢性者亦可)。 35.地龙10条,冷开水洗净,加入白糖,少时即化为水,用此水滴耳,每日2~3次,每次2~3滴,5~7日可愈。 36.鲜牛蒡子根,或鲜生地黄根适量,洗净捣烂绞汁滴耳。汁中也可加入少许冰片。 37.夏枯草、蒲公英各15~20克,柴胡10克,生甘草35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配合外治疗法,效果更好。 38.化脓性中耳炎偏方 1.海参) 来源食疗方 原料 海参20—30克,猪脚(蹄)500—700克。 制法 同置砂罐内,加水文火炖烂,再加食盐少许食用。连用2—3剂。 2. 白术) 来源原料 白术50克,泽泻30克,柴胡15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每日或2日1剂。忌食辛辣香燥及过于油腻食物。 功效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35例,其中痊愈29例,好转6例。 3. 知母) 来外治方 原料 知母30克(酒炒)。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次服,小儿减半。每日1剂。 4. 枯矾) 来源外治方原料 枯矾6克,冰片1.2克,五倍子1.5克。 制法 共研细末。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毒后,再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3次。 功效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疗程较短,未愈者,也有好转。 5. 败酱草) 来源单验方原料 金银花25克,败酱草25克,白芷7.5克,防风10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小儿用量酌减。 6.蚯蚓膏) 来源外治原料蚯蚓数条。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小儿用量酌减。 用法 先放清水内游15分钟,捞出放在茶杯内,加食盐少许,浸10分钟,蚯蚓自吐出水液。用时,先按常规消毒(见本证外治方一),然后用蚯蚓吐出之水液滴耳,每日2—3次。一般1—2天见效。或取蚯蚓30—40条,清水洗净后放茶杯内,加白糖30克,搅拌约30分钟后,用纱布滤出清液,装入洁净瓶内。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毒后,再滴入本液3—4滴,每日2—3次,滴药后在外耳道塞入棉球,一般4—5日可痊愈。 功效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50例(急性31例,慢性19例),1周内全部治愈。 宜忌 7.夏枯草) 来源单验方原料 夏枯草15克,柴胡9克,蒲公英15克,生甘草3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剂。 用法 8.露蜂房) 来源外治方原料 露蜂房30克,黄柏15克,枯矾6克,冰片3克。 制法 前二味放瓦上焙黄,研末,再加后二味,共研细末,装瓶。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或用麻油调匀,滴入耳内3—5滴,均每日2次,一般用药后2—3天可痊愈,慢性者5—10天治愈。 9. 黄连冰片) 来源外治方原料黄连10克,冰片1克。 制法 先研黄连,然后加冰再研匀,装瓶。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 或浓茶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和药痂,并用清洁药棉擦干)。然后用麦、草管或小纸管将药末吹入耳内,每日2—3次, 一般3—5天见效。据报道, 应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经重复验证15例,治愈13例,2例(慢性者) 用药5天无效后,于本方中加青黛5克,获良效。或用黄连15克(打碎),冰片1克,乙醇(75%)100毫升。先将黄连 用适量乙醇浸泡1周后,用纱布过滤,冰片加入滤液中,溶解,再加乙醇至足量,摇匀即可。用时,先按前法常规消毒, 然后将本液滴耳,每次2滴,每日2次。据报道,用本方治疗中耳炎53例,治愈率达92.5%。一般7天痊愈。 10.核桃仁冰片) 来源原料核桃仁适量,冰片少许。 制法 核桃仁适量,冰片少许。将核桃仁捣烂(或蒸熟),用洁净纱布包好加压挤油约15毫升,加入冰片(1—1.5克), 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按常规消毒,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孔堵住,每日3次,连用5—10日。 功效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10治愈。 宜忌 11 金银花柴胡) 来源食疗方原料 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薏米18克,红糖适量。 制法 前三味煎汤取汁,与后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4—5剂。 用法 12. 金银花藤汁) 来源单验方原料 金银花藤30克,连翘15克,蒲公英15克,菊花10克,薄荷6克(后下)。 制法 水煎2次,混合后分2—3次服。每日1剂。 14.枯矾10克,冰片3克,芦荟4克,赤石脂10克,麝香0.3克,老珠4克。除麝香外,其他药共研极细末,再加麝香混匀,贮瓶中备用。将患耳滴3~4滴双氧水,用棉签除去脓液及脓痂,反复洗2次,用干棉签擦干后,再用小细管将药粉适量,轻轻吹入耳内,外耳道再塞一无菌棉球,隔日换药1次,约2~3次后即可愈。 15.鸡蛋黄1个,冰片2克,将鸡蛋煮熟,取蛋黄用文火烤至出油,乘热,将冰片放入混匀,每天滴耳2~3滴,间隔12小时再1滴1次。此方适用于6岁以内小儿耳内长期流脓者,一般使用2~3次即可治愈。 16.枯矾6克,龙骨6克,黄丹4.5克,麝香0.3克,上药共研细末,先以棉签拭去脓,后以鹅毛管等细管吹药入耳。 17.麝香0.3克,冰片0.1克,龙骨30克,枯矾3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除麝香外,其余诸药均研细末,然后加入麝香,共研调匀,贮瓶中密封,勿泄气。每日吹耳1次。 18.黄连30克,大黄50克,白矾、石膏、龙骨各100克,冰片10克。将前5味火煅后加入冰片,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日耳内吹药3~5次。 19.清洗耳道后,用棉签蘸上清凉油(或风油精)在耳内轻轻旋转,每天1次。 20.蛇蜕1条(约10克),烧灰存性,加冰片3克,共研细末,吹耳内,每日2~3次,每次0.6克,连用数日。 21.马钱子5个,冰片0.3克,50%白米酒100毫升,将马钱子用温水浸润后,剥净外皮,切成薄片,冰片研末,共浸在白米酒中,密封备用。每日滴耳2次,每次2~4滴,连用5~7天。 22.冰片一小撮,放入耳内,并用药棉或卫生棉塞耳,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23.石榴花,瓦上焙干,研末加冰片少许研细,吹耳内,每日2~3次。 24.完整猪胆1个,塞入明矾,使明矾全部浸没在胆汁里,然后用线将开口扎紧,挂于通风处阴干后,取出明矾,研成细末,即为胆明散。吹入耳内,每天2~3次,直到无脓液流出为止。 25.龙胆草10克,孩儿茶、白芷各12~15克,每天1剂,水煎服。分3次服用。配合外治法效果更好。 26.龙胆草10克,桑叶6克,金银花、鸡血藤各15克,每天1剂,水煎服。配合外治法效果更好。 27.芭蕉树上砍一口,用玻璃杯收接从刀口处滴出的汁液,每10毫升加入冰片1克,拌匀,清除患处脓液,再将芭蕉液汁滴于耳内。每天2~3次,每次1~2滴。 28.大黄6克,研细末,加入香油50克浸泡,3天后用此油滴耳。 29.鲜薄荷叶,或鲜菊花叶,或鲜虎耳草适量洗净,捣烂绞汁滴耳。急、慢性中耳炎皆可使用。 30.大枣适量去核,装入白矾,火上煨透,研成细粉,吹耳。急、慢性中耳炎皆可使用。 30.鱼脑石15克,烧灰,冰片1.5克,共研细末,香油调匀滴耳。急、慢性中耳炎皆可使用。 39.治中耳炎方法 1、将大葱叶的尖,揪一小段,蘸点香油后,放入耳朵内即可。 2、将大蒜去皮捣烂加少许冷开水,去渣取汁滴入耳朵内,治已溃烂流脓的中耳炎。 3、往耳道里滴入几滴香油,一天两次,一周后根愈。 4、耳流清水,用金丝荷叶(旱荷花)的植物叶4—5片,洗净、控干,放入容器里,加少许冰片碾碎挤汁,用细管吸汁滴耳1—2滴,1—2次即愈。 5、化脓性的中耳炎,一只鲜鸡苦胆,滴入耳3滴,疼要忍,每天1次,连续3天根治。 6、急性中耳炎,川黄连6克,藏红花3克,冰片2克,混合后研末,用香油精50克浸泡7天,取清夜滴入耳内,滴药前用棉签擦去耳内的脓液,每日3次,每次5—6滴根治。 7、用鲜菊花叶捣烂取汁半小盅,再加入冰片少许,研细面,调入汁中,每日往耳内滴3~5滴,10~15天可愈。(鼓膜炎、耳道炎也可用此方) 8、用少妇第一胎奶水:将奶水泡入耳内的十分钟后站直身子,奶水自然溢出,擦干耳外的奶水,耳内任其自然,数次后可复原,永不再发。 9、用鲜芦荟汁滴入耳内,每天3—4次,很快治愈。 40.中耳炎偏方 1.鸡苦胆可治化脓性中耳炎:一只活鸡杀掉取苦胆,然后滴入患耳中,3滴即可,很疼,要忍,每天1次,连续3天便根治。 2.治疗急性中耳炎一方:中药川黄连、藏红花各等份,混合后研磨成粉末状。再用香油调配成稀糊后滴入耳内,每日3次,每次五六滴。 3.蛋黄油治中耳炎:鲜鸡蛋一个去清,将黄放入金属饭勺内,置火上熬(切记勿加水),一边熬一边用支筷子搅动,直到将蛋黄熬焦,视油析出,立即离火,趁热将油倒入备好的容器(如小酒杯等)内备用。患中耳炎时,用洁净的棒状物如筷子,蘸蛋黄油滴入患耳内,1日2一3次,每次2一3滴,连用3—-5天见效。 4.治慢性中耳炎一方:取新鲜猪苦胆一个,白矾10至15克,装入猪苦胆内,将口扎好风干,再将风干的苦胆压成细粉,涂于患处,结痂后脱掉再涂,用后痊愈。 5.按摩治好中耳炎:每天早晨按摩耳部,一、两手食指掏两边耳,一掏一起50次;二、两手上下揉双耳全部(别怕疼)50次;三、双手掌按双耳全部一按一起50次;四、两手大拇指按在两耳垂后骨,正反各转50次;五、把两手拇指与小指搭上不用,其他三指按在耳轮上的三个穴位上,正反各转50次;六、两手拽两耳外部,上中下各50次;七、最后把两耳轮向前盖上耳洞(听不见外界声音)50次。 41.中耳炎偏方 组成 轻粉0.5克 红粉0.1克 冰片0.2克 滑石0.2克 麝香(人造)0.1克 制用法 共为细末备用。先将外耳道用淡盐水洗净,取双粉散少许,以纸卷轻轻吹或倾入即可。用药12~24小时后,患耳内的药末与脓汁结成绿色干痂,3天内将自行脱落(且勿抠出)后即愈。如不愈可再用药1~2次即可。 功用 解毒排脓。 主治 中耳炎。 (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组成 枳实9克 白芍6克 桔梗6克 生黄芪15克 制用法 将上药加水300毫升,浸泡1小时后,再煎至100毫升。每剂药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备用。每日1剂,日服2次。 主治 诸种脓疡,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 加减 如耳流脓加苍耳子;鼻渊者加辛夷、僵蚕、蝉衣或露蜂房,以利鼻排脓;口疮加土牛膝、野荞麦根,以解毒排脓;发热,昏迷的痈疮患者,加大量清热解毒之品。 (三)中耳炎消炎化脓祛腐生肌 组成 辣椒 花生油 制用法 取干辣椒(用普通“铁角辣”,不用“细米辣”或“皱皮辣”)1分,(去子仁蒂柄之净重)切成碎段,加入花生油30分,混合炖煎5沸(即煮沸5秒钟),滤去渣滓,待冷,听用。先以棉花签拭净耳内脓垢(切忌用水质药物洗),然后将此油滴入耳内,以滴满为止,每日滴2次;滴后以棉球塞住外耳道口,勿让药液外流;每滴1次,仍须先用棉花签拭净耳内脓油。 功用 消炎化脓,祛腐生肌。 主治 小儿脓漏耳。 (四)特别推介中耳炎消炎化脓祛腐生肌 鲜金线吊芙蓉榨汁滴耳洗耳,再用青蛙脆骨烧存性研末吹入耳内可治中耳炎流浓数十年者 中耳炎 桑叶滴耳剂 [药物]新鲜桑叶数片。 [用洁]上药洗净捣烂取汁,每次将桑叶汁滴入耳内 1~2 滴,每天 3 次。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一般 2~3 天即愈。 [病例]朱×\u65292X男,3 岁。患儿耳内发炎,有脓液流出 20 天。诊为化脓 性中耳炎。经此方滴入耳内,3 天即愈。 [来源]朱培忠,等。四川中医 中耳炎方 [药物]鲜蒲公英全草。 [用法]上药用清水洗净晾下,剪成碎片,捣成糊状,用双层消毒纱布 包住用力拧挤取汁,干净器皿盛接。每天早、午、晚用滴管吸取药汁滴入耳 孔。滴药前,先将耳道脓血消除干净。3~5 岁每天用鲜蒲公英 3 株,6~10 岁每天用 5 株,10 岁以上每天用 7 株。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5 例,全部治愈。 [病例]张××,女, 17 岁。患者从 7 月初双耳道疼痛,继之流脓, 伴头痛、听力减退。口苦、小便黄赤。检查双耳道周围红肿,耳孔满是脓血, 面色红赤,舌苔黄厚、边尖赤,脉弦数;颈部可触及 2~3 个淋巴肿块。以此 方治疗 6 天后痊愈。 [来源]谷正本,中医杂志 田螺液 [药物]大活田螺。 [用法]将田螺洗净外壳,放置冷水中让其吐出污泥。放置时间越长, 吐纳就越清洁。用时先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或双氧水反复拭干耳内脓液,然后 侧卧,使患耳朝上;将田螺 剪开尾部(螺尖)呈漏斗状,对准患耳的外耳道,用物刺激田螺盖,使 田螺体收缩,释出清凉粘液滴入患耳,滴数不限。患者突感舒适、清凉,侧 卧片刻。每天 1 次。 [疗效] 此方治疗中耳炎,轻者 1 次愈,重者 3~5 次可愈。 [来源] 周津平,浙江中医杂志 滴耳油 [药物] 核桃仁 10 个,冰片 2 克。 [用法]取核桃去壳取仁研烂,用布包裹,用力挤压取核桃油约 10 毫 升。将冰片研未兑入油中调匀即成。治疗时患者侧卧,患耳朝上,先目双氧 水清洗外耳道 3 次,擦干耳道后滴入滴耳油 5~7 滴,用干棉球堵住耳道口。 每天 1 次,7 天为 1 疗程。治愈后要用 3%双氧水清洗耳道,以免结痂阻塞耳 道,影响听力。 [疗效] 此方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显著。 [来源] 贾宪平.山东中医杂志 虎耳草滴耳药水 [药物] 鲜虎耳草、冰片各适量 [用法]将虎耳草洗净晾干后捣烂,用纱布包裹绞拧取汁,加冰片溶解 后备用。或用鲜虎耳卓捣烂取汁,在每 100 毫升药汁中加入 75%酒精 20 毫 升,制成中耳炎药水。使用前用双氧水将患耳洗净,周围以 75%酒精常规消 毒,滴入上药水于患耳,每天 3~4 次。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 45 例,治愈 43 例,好转 2 例。 [病例]周××,女, 80 岁。因外耳道疖肿感染致化脓性中耳炎,曾 用西药治疗 15 天未见好转。以此药水每天滴耳 3~4 次,5 天痊愈。 [来源]胡金曼,浙江中医杂志 1990; (3) : 129 注:虎耳草为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 Saxifraga stolonlfera (L. ) Meerb.全草。有祛湿消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等作用。 蛇甲散 [药物]蛇蜕、穿山甲各 10 克,明矾 2 克。 [用法]将蛇蜕、穿山甲火锻成炭,加入明矾,同研细粉,装瓶备用。 使用时以 3%双氧水洗净耳腔脓液,用 0.9%生理盐水冲洗耳腔,然后用于棉 签擦干,用麦杆将药粉吹入耳腔,早晚各 1 次,一般 3~5 天可愈。 [疗效] 上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满意。 [病例]刘××,男, 56 岁。患者 5 年前患比脓性中耳炎,长期耳腔 流黄绿色脓液,听力明显下降,并伴头昏头痛。虽经各种中西药物治疗,未 能痊愈。以上药散治疗,5 天后,耳腔内无脓液,听力明显提高,余症悉除。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来源] 屈维全.浙江中医杂志 马钱子油 [药物] 马钱子 1 粒,茶油 50 克许。 [用法] 将马钱子捣碎,放入碗中,加入茶油,放在文火上炖数十沸 即成。用前将脓耳揩拭干净,然后用药棉蘸马钱子油塞入耳中,早晚各换药 1 次。 [疗效] 此方治疗中耳炎有效。 [病例]吴××,男,32 岁。左耳中耳炎流脓 20 多年,脓液清晰,听 力减退。配马钱子油 30 毫升,治疗 1 个月告愈。 [来源]叶益丰,浙江中医杂志 龙矾散 [药物]煅龙骨、枯矾各等份。 [用法]上药分别研末,过 120 目细筛,然后将 2 药混合拌匀,装瓶密 封,放阴凉干燥处备用。用药前先用 3%双氧水把耳道内脓液及分泌物洗净, 患耳周围用 75%酒精常规消毒,停 2~3 分钟后,用消毒棉签擦干耳道,然 后取塑料管或麦杆蘸取药粉,轻轻吹入患耳道内,每天 1 次。如渗出液较多, 可早晚各用药 1 次,直至痊愈。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 58 例,全部治愈。 [病例]许×\u65292X男,2 岁。5 天前发现左耳流脓,无臭味,流脓前曾发 高热 2 天。检查左鼓膜中央穿孔,急性充血,有粘稠脓液,呈淡黄色,量较 多,无臭味。以此方治疗 2 次,第 2 天已无流脓,病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来源]胡金曼.四川中医 胆矾散 [药物]猪胆汁 30 毫升,枯矾 30 克。 [用法]先将枯矾研为细末,再与猪胆汁混合拌匀,晾干研末,装瓶备 用。取棉签将耳内脓水揩净,取少许药末置于适量香油中调匀滴耳。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 40 余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病例]单××,女, 43 岁。患中耳炎已 2 年,经常耳内闷痛,流脓 水,时重时轻,多次治疗效不佳。以此方滴耳 1 周后痊愈。 [来源] 樊学成,四川中医 葱蜜滴耳液 [药物]葱白 5 根,蜂蜜 20 毫升。 [用法]将葱白捣烂用蜂蜜浸泡半天,再用一层纱布滤过,药液装瓶备 用。使用前用双氧水冲洗患耳外耳道,用消毒干棉签揩干,用小玻璃管或麦 杆吸上药滴入 3~4 滴,每天 2~3 次。滴药后用手轻轻按压患耳屏。 [疗效]此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疼痛者有较好的疗效。 [病例]刘××,男,8 岁。右耳患脓耳,虽打针服药而痛不止,改用 此方治疗 2 次后病除。 [来源]黄宇康.四川中医 银香冰散 [药物]银珠 30 克,麝香 1.5 克,冰片 0.9 克,海螵蛸 6 克。 [用法]将海螵蛸炒至表面发黄,取出冷却后,同银珠、冰片、麝香共 研极细粉,用双层纱布筛过,装瓶密封备用。将患耳用双氧水洗净擦干,用 麦杆将药粉少许吹入耳内,每天 1~2 次。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一般 2~3 天可治愈。 [病例]宋××,男,2 岁。左耳流脓性分泌物 2 周,经内服、外用抗 生素无效,以此方治疗 3 天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来源]黄宇康,四川中医 二黄滴耳油 [药物]黄连、黄柏各 3 克,枯矾 2 克,冰片 1.5 克,香油 100 克。 [用法] 前 4 药研末,将香油煎开冷却 5 分钟,与上药末调匀成混合 油剂,装瓶备用。用消毒棉签擦净患耳脓液,蘸取药油滴入患耳,每天 3 次, 每次 2~3 滴。 [疗效]此方治疗中耳炎 10 余例,均获痊愈。一般急性者用药 2~3 天 后炎症即可消除,慢性患者约 1 周左右。 [病例]姜××,男, 38 岁。左耳间断流臭秽脓液 2 年余,听力减退, 屡用中西药罔效。用此方治疗 3 天,脓液减少,治疗 5 天获愈。随访年余未 见复发。 [来源]李俊华. 湖北中医杂志 青白散 [药物] 青黛、枯矾、炉甘石各 5 克,海螵蛸、黄连、龙骨、乳香、 五倍子各 3 克,冰片 2 克。 [用法]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用双氧水清洗患耳拭干,吹入上药适 量,每天 1 次。 [疗效]此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30 多例,均获良效。 [病例]吕××,2 岁。左耳内流脓水 12 天,脓液稀薄,无异常臭味, 鼓膜已穿孔,听力较前减退。以此药散治疗 3 天后,脓液消失,1 周后鼓膜 已愈合。 [来源]郭龙恩,浙江中医杂志 鲜地黄酊滴耳剂 [药物]鲜地黄适量, 60%乙醇适量。 [用法]将鲜地黄去杂质、洗净切片,按浸渍法加 60%乙醇至药平面, 浸渍 4 周后,过滤,药渣用力压榨,所得药液与前滤液合并即得。用乙醇或 双氧水消毒棉签清洗患耳脓液,再滴此药剂,每次 2~3 滴,每天 3 次。 [疗效]此方治疗耳部疾病 54 例,痊愈 48 例,有效 2 例,无效 4 例。 [病例]傅×\u65292X男, 13 岁。1 年前左耳患化脓性中耳炎,近 1 周疼痛 流脓液。检查鼓膜穿孔,诊断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以此方滴耳治 疗,8 天后治愈。 [来源]李晏霞,等.辽宁中医杂志 紫草油 [药物]紫草 3 克,芝麻油 40 克。 [用法]将紫草用芝麻油炸之,待油变紫色后滤取药油,装玻璃瓶备用。 使用前用双氧水擦洗患耳,再用棉签擦干,滴入紫草油数滴,每天 2~3 次。 [疗效]此方治疗急慢性脓耳 53 例,痊愈 32 例,好转 18 例,无效 3 例。 [病例]豆×\u65292X男, 35 岁。2 月前耳内流黄色有臭味之脓液,经用抗 生素治疗效不佳,反复发作且加重。以此方治疗 3 天后流脓明显减少,7 天 后痊愈。 [来源]张子宽,辽宁中医杂志 蛇矾梢 [药物] 蛇蜕 1 条,明矾 10 克,冰片 1 克,朱砂 0.5 克。 [用法] 将蛇蜕洗净,晾干,包裹白矾,放入砂锅内,以武火加热, 待蛇蜕烧化,白矾熬枯,用竹签刮下锅内白色粉末,研细,加入冰片、朱砂, 混合调均匀,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先用双氧水或 0.9%的生理盐 水冲洗患耳,擦干,取上药适量,吹入患耳内,每天 1 次。 [疗效] 此方治疗急性中耳炎 18 例,全部治愈;慢性中耳炎 15 例, 痊愈 14 例,好转 1 例。一般 3~4 天即愈。 [来源] 冯金海,河北中医 治中耳炎妙方 1加减普济消毒饮 【来源】李文亮《千家妙方·下》(何任方) 【歌诀】加减普济消毒饮,银翘黄芩板蓝根, 桃仁玄参苍耳子,力虫川连陈蝉衣。 【组成】连翘9克, 黄芩9克, 板蓝根12克, 炒天虫45克, 银花12克, 桃仁6克, 玄参9克, 川连3克, 大力子9克, 陈皮45克, 炒苍耳子45克, 蝉衣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行血疏气,清泄热毒。 【方解】原方普济消毒饮乃李东恒所创用,今减去马勃、升麻、柴胡、桔梗、甘草、薄荷,加入银花、桃仁、苍耳子、蝉衣用之,获以良效。方中之黄芩、黄连清泄上焦热毒,其为主药;大力子连翘、银花、天虫、蝉衣,其疏散头面风热,为辅药;玄参、板蓝根清热解毒;陈皮理气而桃仁行血,二者合用,能疏气血之壅滞;苍耳子散风热,而利上窍,引诸药直达病所,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宣壅利窍之功。 【主治】急性中耳炎。 【附记】屡用屡验,效佳。一般服5剂可愈。
2红棉散 【来源】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歌诀】红棉散内用枯矾,胭脂麝冰炉甘石, 共研为末吹耳用,消肿止痛敛疮痊。 【组成】枯矾15克,熟炉甘石15克,干胭脂粉075克,麝香少许,冰片03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贮瓶密封备用。用时,先用棉签擦去脓水,再取药粉少许,吹入或涂于耳内,每日2次。 【功效】消肿,止痛,敛疮止痒。 【方解】方用枯矾、炉甘石、胭脂粉为伍,既能收湿止痒,又能敛疮消肿;麝香、冰片消炎,通窍,止痛。合而为用,共达消肿,止痛敛疮止痒之功。 【主治】耳内生疮、红肿痒痛、流脓流滋、反复发作甚则耳膜穿孔等症。可用于慢性脓性中耳炎、耳内流脓、耳膜穿孔等病症。 【附记】临床屡用,每收良效。
3耳疳散 【来源】《中医外科学讲义》 【歌诀】耳疳散内五倍子,黄连东丹和枯矾, 龙骨海螵冰片麝,解毒收敛效堪夸。 【组成】五倍子6克,黄连6克,东丹6克,枯矾6克,龙骨6克,海螵蛸6克,麝香06克,冰片06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密封备用。用时用棉花卷条蘸药塞入耳窍内,每日换药2~3次。 【功效】解毒收敛。 【方解】方用五倍子、枯矾、龙骨、海螵蛸收湿敛疮;合以东丹、黄连清热消肿;麝香、冰片芳香通窍,消炎止痛。合而用之,共奏解毒收敛之功。 【主治】耳道红肿、脓溢不止、经久缠绵、反复发作。可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多年应用,效果甚佳。一般用药3~5日即可见效。
4聤耳散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聤耳散内鹿角霜,海螵龙骨鸡蛋壳, 再加枯矾和梅片,研末撒耳效果佳。 【组成】鹿角霜15克,海螵蛸15克,煅龙骨15克,抱鸡蛋壳21个(炕枯),枯白矾15克,梅片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先用棉签将耳内脓液擦净,后将药末(少许)撒布耳内(即吹耳也)。一日一次。 【功效】收湿敛疮,托里排脓,解毒消肿。 【方解】方用海螵蛸、煅龙骨、枯白矾、抱蛋壳收湿敛疮;鹿角霜托里排脓;梅片解毒消肿。合而用之,共奏收湿敛疮,托里排脓,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聤耳出脓(化脓性中耳炎)。
5清热托里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清热托里用归芪,香附柴胡草黄芩, 生地白芍龙胆草,再加白芷地骨皮。 【组成】香附10克,黄芪15克,柴胡6克,黄芩10克,生地10克,龙胆草45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白芷6克,地骨皮10克,当归10克。 【用法】水煎服。两日1剂,分服4次。7剂为1疗程。 【功效】清热泻火,散风祛湿,托里排脓。 【方解】由于本病为肝胆湿热内蕴所致。故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清热泻火祛湿;黄芪益气;当归、生地、白芍、地骨皮清热凉血,养阴益阴,使邪去不伤正;湿热之邪内郁肝胆,故以柴胡、香附疏肝理气;甘草和药调中;白芷散风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散风祛湿,托里排脓之效。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临床应用,多配用上方聤耳散外用,内外并治,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一般用药1个月左右即可获愈。
6中耳炎汤 【来源】《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中耳炎汤生黄芪,胆草夏枯生苡仁, 白术泽泻柴胡草,水煎内服效亦佳。 【组成】生黄芪50克,生苡仁50克,龙胆草20克,夏枯草20克,白术30克,泽泻30克,柴胡1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清热泻火,益气健脾。 【方解】方用龙胆草、夏枯草清热泻火;生黄芪益气扶正;生苡仁、泽泻、白术健脾利湿;甘草解毒和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益气健脾之功。 【主治】中耳炎。 【附记】用本方治疗中耳炎39例,均获痊愈。
7滴耳液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滴耳液内川黄连,黄芩黄柏冰大黄, 煎水浓缩滴耳内,清热泻火疗效佳。 【组成】川黄连30克,川黄柏30克,川黄芩30克,生大黄30克,冰片1克。 【用法】先将前四味药加水500毫升,用文火煎煮60分钟后去渣,约得浓缩药汁100毫升,加入冰片粉1克,充分搅拌均匀后装瓶备用。用时,先以双氧水将患耳内脓液洗净,拭干后,滴入药液2~3滴,每日早、中、晚各1次。 【功效】清热泻火。 【方解】方用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清热,泻火,燥湿;冰片解毒消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泻火之功。 【主治】中耳炎。 【附记】用本方治疗中耳炎95例,经用药3~5天后,均获痊愈。
8滴耳油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滴耳油内用枯矾,苦参冰片黄柏襄, 四药共浸麻油内,清热收湿效堪夸。 【组成】冰片12克,枯矾18克,苦参6克,黄柏6克,芝麻油45毫升。 【用法】先用铁勺将芝麻油煎沸,然后放入苦参、黄柏,待炸焦变黑再捞出。待油凉后,再加入已研为细粉的冰片、枯矾,搅拌均匀,贮瓶备用。用时,先用双氧水洗净耳内的分泌物,拭干后,滴入药油2~3滴,每日滴1~2次。 【功效】清热解毒,收湿敛疮。 【方解】方用苦参、黄柏清热燥湿;枯矾收湿敛疮;冰片、麻油清热解毒。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收湿敛疮之功。 【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附记】用本方治疗化脓性中耳炎21例,治愈17例,显效3例,无效1例。一般用药3~7天获愈,最长为12天。
9吹耳散 【来源】《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吹耳散内川黄连,石膏白矾生大黄, 再加龙骨和冰片,研末吹耳效果痊。 【组成】黄连30克,大黄50克,白矾100克,石膏100克,龙骨100克,冰片10克。 【用法】先将黄连、大黄焙干研极细末,再将白矾、石膏、龙骨火煅后,加入冰片共研成细粉,与二黄粉混合,过100目筛,高压消毒30分钟后,贮瓶备用。用时,以棉签蘸3%双氧水洗去患耳脓液及痂皮,再以75%酒精棉球拭净患处。再取药粉吹入患耳内,每日吹3~4次,直至痊愈为止。 【功效】清热泻火,收湿敛疮。 【方解】方用黄连、大黄清热泻火燥湿;白矾、石膏、龙骨煅后收湿敛疮,冰片消炎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清热泻火,收湿敛疮之功。 【主治】小儿中耳炎。 【附记】用本方治疗小儿中耳炎27例,其中,痊愈2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时间最短为3天,最长者10天,平均治愈时间为6天。又方用川黄连粉10克,呋喃西林粉5克,冰片粉2克。混匀贮瓶备用。如上法用之,用治中耳炎。一般用药3~6天即获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