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楊維傑

 青主世家中医 2014-01-12
本帖最后由 Uno 于 2014-1-6 18:25 编辑

慶祝世界董氏奇穴學會成立十二周年特別文選

談怎樣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及董氏針灸(四)
--兼談《楊維傑針灸思路十要-董氏奇穴十翼》  

楊維傑

肆、從基本面學習研究
    學習針灸的基本面就是一般的尋找穴位及基本手法如深淺、留針、針序、針量等,含有空間性及時間性,還有學習的態度等。這裡面有大要,也有細節。看似簡單,也必須花點功夫。這裡從幾點來談談。
一、先從空間性看起
    空間性包括了與十四經的關係、針刺深淺、區位取穴等。
(一)、尋找穴位可以根據十四經穴作參考。
    劉渡舟老師說:經絡學說是中醫偉大的組成部分,有了經絡學說,臟腑學說就活了,要不,臟腑怎麼結合呢…?沒有了經絡,就沒有了一個傳導的、聯繫的、互為影響的、物質的東西,那就不是中醫的理論了。
    董氏奇穴稱為正經奇穴,很多穴與十四經穴有關,甚或與十四經的穴位相同,以十四經穴位做為參考,較易尋找穴位。有說董氏奇穴無一與十四經相同者,那是因為對十四經及奇穴皆認識不清,沒有抓住董氏奇穴之真髓之故。舉下面幾個穴作例即易理解:
          例如火串穴相當於三焦經支溝穴,《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說火串穴部位:在手背腕橫紋後三寸,兩筋骨間陷中。再看支溝穴位置:《金鑒》:從外關上行一寸,兩骨間陷中。《大成》: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據一般書之【體表定位】陽池穴上三寸。如此則火串穴與三焦經支溝穴位置相同。
    又如火腑海穴相當於手三里穴,火腑海穴直觀上並不在手三里,因取穴方法之故,而與手三里相符。火腑海穴部位《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說:在火山穴後兩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手三里之位置《針灸大成》說: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銳肉之端。《金鑑》說:從上廉穴上行一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火腑海穴與手三里穴董老師及《針灸大成》《金鑑》都說「按之肉起,銳肉之端」。「肉起」表示該處肉多,肉多之處便能調治脾胃,有補氣作用;「銳肉之端,」表示本穴與筋有關,這關係到體應針法(五體針法)的應用與發揮,在針灸答問中有說明。
    再如火主穴相當於肝經太衝穴,火主穴部位《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說:在火硬穴上一寸。火硬穴部位在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之間,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五分。再看行間穴位置,《金鑒》:從大敦上行足大指次指歧骨縫間,動脈應手陷中。《針灸大成》:足大指縫間,動脈應手陷中。再看太沖穴位置:《金鑒》:從行間上行二寸許,足跗間動脈應手陷中。《針灸大成》:足大指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這裡說火硬穴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五分,火主穴在火硬穴上一寸,也就是距蹠骨與趾骨關一寸半。太沖穴位置在足大指本節後或云一寸半。如此則火主穴相當於肝經太衝穴。如果說火主是火硬穴上一寸。火硬穴,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五分。則火主當距蹠骨與趾骨關節一寸半,是《針灸大成》的太衝,但老師針火主,一般是貼骨針,則距離大指本節後兩寸,還是《針灸大成》的太衝,也是《金鑒》:的太衝「脈應手陷中」也應證了火主穴以脈治脈以脈治心的應用,所以此穴老師用於治療心臟病變。
           門金即胃經陷谷。這樣的例子很多,就不再多舉。

(二)、奇穴之一一部位的取穴另有要領
   《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中所述取穴法,因時間語彙之不同,有些不易明白。例如浮間穴之部位:食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三分三。外間穴部位: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六。木穴取穴:當掌面食指之內側,距中央線二分之直線上,上穴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下穴距第二節橫紋六分六,共二穴。
    一一部位的穴位幾乎都以這種老式定位法定位,所謂三分三系三分之一,六分六系三分之二。在我的書中一一部位都有解說,亦即所謂的五線三點法,用該法極易尋找穴位。
    一一部位的五虎穴按老師的寫法,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節之橈側。取穴:當大指掌面第一節之外側,每二分一穴,共五穴。若沒有圖解,絕對找不到穴位。必須在有師承的指導下才可能有少數人知道,我在《董氏奇穴學講座》有照片圖解,極為清楚,沒有師承亦能找到穴道。

(三)、針刺深淺不能刻板
    針刺深度不能刻板,一般寫書者深怕讀者自己亂加深度或份量,寫的時候都比較謹慎小心,董老師亦如此,就以一一部位來看,木穴、脾腫穴、心常穴、木炎穴、三眼穴、復原穴、眼黃穴,寫的都是針半分深,這麼淺的深度,針體根本站不起來。又如止涎穴主治:小孩流口水。手術則寫針深二分。與前述穴位之針半分,比起來顯然不切實際,一般人針半分,小兒反而針二分。所以針深不能死板。
    董氏奇穴針刺深淺主要是看治療疾病部位之遠近,及穴位之所在,不盡然皆深刺,而是當深則深當淺則淺。春夏刺淺秋冬刺深,這是一般情況,在選穴處治方面還應依循下列幾項原則。(1) 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臟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盲點刺出血即為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別,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已舉例說明,其要旨為治近宜淺,治遠宜遠。(2) 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深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療較輕較短之病,常以手指顏面較淺部位之穴道針刺,對久病重病則以小腿大腿部位較深之穴位為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點刺,寒症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3) 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4)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為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三稜針輕淺點刺為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臥針平刺為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採;治近宜淺,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為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寧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繫,並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為董師所樂用。
    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為度。針刺得氣與深淺有關,有些人針同一穴位有效,有些人針同一穴位無效,有時重點往往在深淺,針感得氣點的確定很重要,在人體針刺到一定深度產生針感,針尖通過這一點後,針感即消失;在起針時,也是在針尖通過該點時再度產生針感,這就要多臨床多體驗,例如靈骨大白的有效針感點,多在人部之前後。
           
(四)、區位取穴--效果所及不是一點而是一個面一個大部位
    董氏奇穴之精髓在倒馬,倒馬取穴可以說是一種區位取穴,與單一穴點取穴不同。兩穴可連成綫,可成為帶,可包圍成區,可成整體太極。治療範圍就不是一個點,而是帶、區、大範圍。由於倒馬針法,董氏奇穴的效果所及不是一點而是一個面一個大部位,所以往往效果比十四經穴快而好。我們就以臨床常會遇到的落枕來看,落枕時頭部、肩部、上背同時疼痛,頸部轉動不便。如果用十四經穴治療,可根據《靈樞經》第二十六篇《雜病篇》所說「項痛不可俛仰刺足太陽,不可以顧刺手太陽」,也就是說頸痛不能前後轉動,應刺足太陽膀胱經,頸項疼痛不能回顧,即不能左右轉動,應刺手太陽小腸經之穴位。歌絕多取承槳穴為主,有前後對應以任治督的味道。
            此外落枕時肩井部位也不舒適,這牽涉到少陽經,因此也常有人用少陽經的懸鐘穴治療落枕,但都不能一次完整的治癒落枕,一個小小的落枕竟牽涉了好幾條經絡,可是董氏奇穴的重子、重仙卻能一次很快地解決。這種雙穴夾區治多經,治多部位的特點,在董氏奇穴經常可見。這個用太極觀就很容易理解及發揮其應用。
    再舉坐骨神經痛為例,一般人治坐骨神經痛常用局部之環跳、承扶、秩邊、風市等穴並沿經絡加針,如太陽經走向之疼痛加委中、承山、崑崙,少陽經之走向疼痛加陽陵泉、懸鐘、邱墟等。用針既多,效果亦不彰。如太陽經及少陽經同時發病,則兩條經之穴位都針,用針往往超過十餘針,效果還是不見得好。有些坐骨神經痛還向鼠蹊部及大腿內側陰經反射,如果要再加針那就更多了。
           這種牽涉到多經絡大部位的病痛,應用董氏奇穴最好;用針既少,效果又快。這時如僅針對側手上的靈骨、大白兩穴可立即達到止痛的效果,不論是太陽經、少陽經或厥陰經走向的坐骨神經痛都能立刻見效,而且是在遠處扎針,既方便又安全,雖然針法如此簡單,但蘊理極深。這就是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之差異所在。

       (五)、浮動取穴—是倒馬的變局,並非不定穴
    有少數幾個穴位,在我的書籍不同版本中有上下或前後一寸的出入,有些在中國大陸及台灣對於董奇穴只有粗淺認識的人(甚至教奇穴的人士)認為有矛盾,但外國醫師經過前後對比應用,認識到這才是關鍵之所在,他們從我的著作中看到:老師用天皇我用腎關穴治五十肩;我用天皇董老師用腎關皆治前頭痛,我用火菊(相當脾經公孫)老師用火連(相當脾經太白)皆治前頭痛,我用承山穴老師用搏球穴皆治背痛等等,位置相距都在一寸至寸半之間,作用功能卻一樣,這就說明了區位間附近穴位有相同的作用。又如腸門穴可在腕骨後三寸取穴,也可在碗豆骨後三寸取穴。手腕後三至四寸間的穴位作用基本相同,例如二白支溝及董氏奇穴之其門其正都能治療肛門病,所治療之部位基本相同。
    又如董師之光明穴或定位在交信,或定位在復溜,貼筋貼骨都有特殊意義及作用,以色列醫師認為這都與倒馬及體應有關,也認為我所以會如此取穴,可能因董老師也是如此取穴之故。確然如此,董老師取穴都是隔衣進針,幾乎不量測穴位,這是師兄弟共知的事,一些穴位老師針入後,我用手指測量過後再作比較,發現同一個穴位老師常在上下或前後取穴。
           古書穴位大多定位為整數五分、一寸、寸半、二寸,董老師則定位則為三分四分或一寸三分,其實兩者常是一個穴位,如太衝穴《針灸大成》說: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又說:或云一寸半,本身就有兩種取穴,則一寸半至二寸區間,都是有效範圍,陷谷與奇穴之門金也有這種現象,已如前述。又如背俞穴取穴距離脊椎有寸半(針灸大成)及兩寸(醫宗金鑑)之別,作用卻一樣。
    下三皇不是取一穴,人皇取穴或在三陰交或在三陰交上下,重點在於區位取穴,董氏奇穴倒馬針之意義及精華就在此。兩點連成線包圍成區,治療的是帶與區,範圍更大,而且常是兩個有效針組合,形成雙治療。
    董氏奇穴下三皇、光明穴的定位及與三陰交復溜交信的關係,是研究董氏奇穴必須了解的前提,浮動取穴(人皇或為現行之三陰交或在三陰交上一寸取穴。董氏光明穴則或取復溜或取交信),印證了董老師的高明,對於古法取穴有深層認識(董老師並不是每個穴都浮動取穴)。
    董師之光明穴或取交信或取復溜,與貼筋貼骨治證之不同的體應有關,實則也與此兩穴取穴歷代諸書頗有分歧有關。董師之人皇與三陰交作用及位置相仿,但常以浮動上下取穴,亦與三陰交穴取穴歷代諸書分歧有關。
    在我的部落格2013年7月15日之文章已有詳細說明,這裡再簡單提要:
    從復溜穴之位置來看。縱觀文獻所載復溜穴位置,有各種說法:
   1.有在內踝上二寸動脈中者: (《靈樞?本輸》《甲乙經》《外台秘要》《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太平聖惠方》《針灸資生經》)
   2.在內踝後除踝二寸者: (《類經圖翼》)
   3.在內踝上除踝一寸者: (《神應經》)
   4.前傍骨是交信者: (《針灸問對》)
   5.前傍骨是復溜者: (《針灸聚英》《類經圖翼》《循經考穴編》《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
可謂眾說紛云。言「前傍骨是復溜者」,反較「前傍骨是交信者」更多,與現今一般書多言交信在復溜之前大異其趣。
再從三陰交之位置來看。
張景岳之《類經圖翼》說:「三陰交在內踝上除踝三寸,骨下陷中」。《醫宗金鑒》所載此三陰交穴之位置:「內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如此三陰交有「內踝上除踝三寸」及「內踝踝尖上三寸」之別,兩本書之三陰交差了一寸。
試再以《醫宗金鑒》所載之三陰交穴及復溜穴之位置來比較看看,它說:
「內踝、踝尖上三寸,夾骨陷中,三陰交穴也。」「從照海行足內踝後,除踝上二寸許,前傍骨陷中,復溜穴也。」由此觀之,其所述三陰交在踝尖上三寸(即除踝二寸),復溜在除踝上二寸(即踝尖上三寸〉許,據此復溜穴與三陰交穴實或同一水平,
今再以張景岳之《類經圖翼》所載復溜,交信為例,探測其所述位置,它說:「復溜在內踝後上除踝二寸,前傍骨是復溜」。交信穴「在內踝上二寸(未言除踝)、少陰前、太陰後,後傍筋。」二穴一說在踝上,一說在踝後上。由踝尖至踝之後緣一般有七八分至一寸之距離,但卻說二穴均謂在脛骨之旁,其理難通,
如此:言在踝後上之復溜穴反在前,言在踝上之交信穴卻在後,豈不自相矛盾。同時其云復溜在除踝二寸,交信在踝上二寸,果如斯言,則交信當在復溜之下一寸處,又怎能說「前傍骨是復溜,後傍筋是交信呢?
由此觀之,有三項與現在一般書籍不同之處:1.復溜穴與三陰交穴在同一水平;2.復溜穴在三陰交之微上方。3.交信在復溜之後。」
    由於存在上述分歧,因此董老師取人皇穴,或為現行之三陰交或在三陰交上一寸取穴。董氏光明穴則或取復溜或取交信,則係根據體應作用而取穴。在復溜及交信範圍內針刺,皆能作用於眼目,故稱董氏光明穴。
    至於不定穴則是還在摸索的穴位,或還未取名的穴位,如木火穴,後來就變成定穴,又如重子重仙原是反應穴,從最初看青筋暗影針刺取穴,後來演變成固定穴位。

    (六)浮動取穴,有些有深層意義。
    下三皇之地皇穴也是浮動取穴,       三皇之上穴一般以天皇副穴爲主,位置很確定,然后取人皇。地皇亦浮動取穴,或在人皇上三寸,或在腎關下三寸。是一組脾肝腎皆治的集合穴。能治之病症病種極多。一般認為偏哪裡治哪些病,偏於補腎則從腎關向下三寸取地皇,偏於補肝脾則從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這種講法只對了一部分。地皇浮動取穴有更深意義,這與肝脾兩經的交叉有關,我們知道「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脾肝兩經在上踝八寸互相交叉,肝經向後,脾經向前。從腎關向下三寸取地皇,則距離內踝8.5寸,從人皇向上三寸取地皇,則距離內踝七寸,恰好包圍了肝脾兩經交叉範圍一寸半的區間,治療範圍就能把肝脾都包圍在內。浮動之間所夾穴位的確有特別意義。

二、再從時間性談談
    這點也很重要,也不能忽略。
(一)、針灸的治療時間、間隔與頻度
    這是時間與治病的關係,可從下面幾點來看:
1.初診時間:所謂早治早癒,慢來慢癒。例如落枕及閃腰或其他扭傷,當天來診治往往一次即癒,拖個幾天來那就可能要針兩次才癒。急性病或新患之病療程較短。慢性病一般療程較長,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很快能治癒的,原則上功能性的病變要比器質性的病變耗時較少,較快痊癒。比如中風,一般超過半年就是晚期,顏面神經麻痺初發一個月內不難治療,過了三個月就很難快速治癒。
2. 針刺頻度:即治療間隔時間,基本上連續刺激效果較強,發病早期即治,患者連續治療數次,根本不需服藥便能迅速治癒,現在的病患往往一週只能來一次,縱然配合藥物都要較長時間。例如顏面神經麻痺口眼歪斜,剛罹患之時,如果連續每天針刺,不必服藥,絕大多數病患五六天內就能治癒,一般人若每週只針兩次而已,縱然兼服湯藥,有可能仍需四至六周始能全癒。又如三叉神經痛等之類的劇痛病症,就宜連續刺激如澆水滅火一樣,否則針則痛止,隔兩日又發,連續針刺可一鼓作氣滅火熄風,才能迅速徹底短期治癒不再復發。《靈樞經?終始篇》有審脈而日一取之,二日一取,日二取之等不同。據經驗表明:多數疾病隔日針一次療效較佳。
    即以當年老師治療龍諾之病例來看,可以說是連續未間斷,龍諾1971年中風--吳惠平1971年五月六月兩次前往高棉治療。老師1971年11月5日-26日。1972年3月25日-4月16日-23天。1972年6月 、1972年8月(至此應已治療一百多天) 在老師第四五次之間(1974年10月20-29日)吳惠平又前往針灸過一次。龍諾可以說很早就開始治療,而且每次連續二三十天的治療,所以有效。但也可以說沒有連續,因為在下一次續診的接續時間拖太長,也算不得有連續,所以病未痊癒。但是很多醫生反映按照董老師治療中風的取穴取得了很好的療效,這就是因為連續而未中斷,是針刺頻度影響了療效。
    另外小兒因體質關係,所謂:刺小兒如探湯,日再可也。小兒因肌膚淺不需深刺,又因不能靜而久留,一日可多針一次以補不能深刺久留之不足。
3.治病臨診的時間:根據疾病的所屬經絡及氣血盛衰,針對性的治療療效較高。例如在太陽穴刺血能治療許多病變,最好在中午氣血在頭面上時刺之。治失眠在耳尖刺血宜在下午由陽入陰之時,療效既快且高。治療腰背痛在下午未申時,正當手足太陽經循行時,療效最好。此外還有根據經絡流注、氣血盛衰、生理時鐘等擇時施術針刺之法,都對於療效的提高有所助益。

(二)留針
    留針是指進針以後,將針留置於穴位內,以加強及持續針感及其作用,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是否需要留針,留針時間長短,必須因人、因病、因時、因穴及視「氣」而定。
(1)因人而異:根據體質、年齡不同而決定留針與否及時間長短。
(2)因病而異:根據病程、病位、病性而定。
(3)因時而異:根據天時季節而定,春夏人之陽氣在表,宜淺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陽氣在裡,應深刺而留針。
(4)因穴而異:穴位淺、氣浮在外宜淺針不留,穴位深可稍留久。
    董老師一般留針四十五分鐘,為什麼留針四十五分鐘,因為董老師治慢性病居多,如果是治療較急之病,除木火穴及解穴有特殊留針時間外,其他則以刺血為之,上海中醫雜誌1981有一期對合谷痛閾的研究,指出留針四十分至五十分療效最高,證明了老師留針四十五分的正確與先知。

(三)針序
    針刺先後順序稱為針序,中藥有先煎後下之分,針灸亦有先刺後刺之別,凡選用兩穴以上,就有一個先針後針的先後次序問題。《玉龍歌》《席弘賦》《肘後歌》及《長桑君天星秘訣》都很重視針刺的先後次序。倒馬針或先針中間一針,或從上至下,也有一個針序的問題。
    為何要注意針序,從經驗得知,第一針的功效常有影響全局的作用,而選穴的精簡熟練亦是經由對針序的了解而漸次深入的。先針的穴位常可影響後針的效果,據研究先針一針於穴道上,再針於他處的穴道上,則其氣皆往先前扎的穴道上走,此即個人研創之牽引針的原理。
    針序大致有下述幾點作用及效果:1.顯明治療主次之不同2.顯明主應穴之不同3.能使醫師更深入理解穴性,及其相生相輔相剋牽制等作用,而能應用穴位更精煉。4.可依作用及反應強弱先針主穴,再針輔穴,若病患懼痛,亦不至因不能全針而影響療效。5.協調氣血,避免氣血錯亂。
    董師針刺常遵古法「先針無病為之主,後針有病為之應」,右邊有病則先針無病的左邊,左上有病則先扎右下,右上有病則先扎左下(個人亦先針治療針,之後再扎牽引針。)。好幾個症狀一起呈現,則先針主症,後針次要症。多經的穴位一起使用時,則應注意其是否有剋應問題。
    此外倒馬針法表現了另一種古法針灸痕跡:五輸穴一般向心相生,倒馬針法針序則相反,則生中有剋。當年老師治一坐骨神經痛病患,考我針何處? 我說大白靈骨,被老師立刻糾正針靈骨大白。針序的原則與應用,內容極為豐富,以後再詳加討論。

(四)手法
    有人問董師有什麼手法?主要是動氣及倒馬,不需特殊手法。當年隨老師學習,總覺針某些穴,不用手法或手法太簡單,而懷疑其效果,當時不明其理,日後經驗愈豐體會日多,方知其高明之處,正在不法之法。
    有些穴位是根據「象」來的,亦即反應點治療,就不需要特別的感傳,我們知道某些穴位與特定器官特定部位有相關效應,這種情形經常可見。下針配合病患痛處活動,即有瞬間快速效果,是一種超級反射,有謂可能是超越經絡傳導的反射。例如治療背痛,以董氏奇穴重子重仙穴治療,幾乎是針入氣至,不需任何感傳,始悟及針此彼「應」之法。董老師不用補瀉手法,而用結合意氣的動氣針法,以病人自己的意氣為主(病患專注並活動患處),而非醫者的氣(但醫者也要專注於穴位及持針,醫師平心靜氣即可),意氣結合,以意領氣,配合穴位與病處的反應(重子重仙穴選穴本來即是針對病痛反應而來的),「意」「氣」「應」三結合,發揮了快速而顯著的效果。治療時千萬不可再運用任何特別手法,若用人為的人工感傳或導氣,反而破壞了自然快速反射呼應的效果,反而是低層次的針灸手段了。
    在許多董氏奇穴中的穴位都是如此的,例如靈骨穴也是如此,不論單刺靈骨,或從其他角度刺入靈骨,都會有很強的感覺,只要稍微動氣配合,痛處立即舒適。
    此外倒馬針強調的是通接經氣。同一條經絡上鄰近兩針並用,早在金朝(1232年) 《竇太師流注指要賦》後附的接經法就曾提出,強調的是能通接經氣,董氏奇穴的倒馬針法與其類同。倒馬針法之倒同導,不需要用特別導氣手法,也有通接經氣作用,

三、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的態度及注意事項
    學習及研究董氏奇穴,還要注意下列幾項。
(一)、董氏奇穴建構過程以五行為主,學好五行有利發揮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以五行為主旨的理由,在針灸答問2008年5月最新題目(第二回),2009年3月最新題目(第十回),2010年7月號第十六回針灸答問及討論中我皆多次提及。五行是中醫及經穴學的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倒馬針及牽引針皆與五行有密切關係。打開董氏奇穴針灸學,可以發現五行幾乎無所不在。已在本文前段提及,其他手腳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與五行(輸)穴有密切關係。五輸穴有其時間對應,也有空間對應,活用五輸穴的時空用法,可以把五輸穴五行用的很靈活,也能因此把董氏奇穴用的很靈活。瞭解五輸穴的時間對應後,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針,自然就明白了。
    董氏奇穴有不少自創者,例如:夾承漿及中承漿穴後來改名為水金水通穴。還有與十四經或其他奇穴相重者,如土水穴、火串穴、火腑海穴、火主穴、門金穴等,這些穴與十四經位置類同者,多以五行命名,這些穴與老師其他以五行命名的穴相互輝映,說明了老師奇穴系統的建構過程是回歸五行,以五行為主,證明了董氏奇穴以五行為主旨。
    倒馬也是一種配穴,亦有其五行配伍奧妙之處,尤其是小腿及大腿之大倒馬,這個只要把五輸穴之五行搞通了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二)研究治療學要配合原理深入
    研究治療學,看所列的治療大綱只是表層片面,還要深入看每個治療選穴下的解說。也有人提出過一些治療,可是沒有解說,有少數可參考,也有些似是而非,可能只有一半效果。在我2003年的《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中對於治療選穴的原理解說得非常淸楚,即以治療頭痛來看:我說:治頭痛用側三里、側下三里加腎關,留針四十五分鐘。在我於2008年4月3日首次刊出(第一回)的「針灸答問」第三題就有解釋用針理由,我的《治療學》解說更清楚。
    莊育民先生則說治療頭痛,用側三里、下三里,留針三十分鐘,這在空間及時間都是不夠的,應該加取腎關穴,需知側三里、側下三里在少陽經,僅能治少陽經之偏頭痛,加入腎關則大不同,腎關位於脾經,脾與陽明胃經表裡可治前頭痛。脾與小腸經臟腑別通,能治後頭痛,如此則整個頭痛皆能治。由於側三里、下三里及腎關兩者皆近於膝部合穴,皆善治臟腑病慢性病,全頭痛大多為久病,治久病宜久留針,故宜留針四十五分鐘,老師治病基本多留針四十五分鐘,若只留針三十分鐘是不夠的,取穴不同,留針不同,忽略細節,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效用就要大打折扣。為什麼四花中(陽明經)三重(髓會及三陽之會,腎主腦)可治頭痛。病以刺血為主(以治瘀血頭痛為主)。這些在我的《治療學》都有詳細解說:包括深度、留針時間、取穴原理、毫針或刺血、配穴等,可以配合原理深入,則治療學才能學的好。

(三) 董氏奇穴不是神話,有所不足。學習董氏奇穴不可忽略十四經穴
    有人認為學好奇穴就不必學十四經,這是一個很錯誤的想法,在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中體認,中醫及十四經穴的基礎越好,奇穴就可學的更好。那些學不好奇穴的人,基本上十四經也學的不好。須知奇穴是中醫的一環,對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臟象、辯證當然要有一定的基礎後才比較容易學上手。董師的十四經穴基礎是非常深厚的,而且早期董師以針十四經為主。董老師在六零年代後期始完全公開應用奇穴,因此有些師兄十四經非常好,但並不會奇穴,即以我在美國的師兄陳國靖來說,在董師門生上排第六名(入門學生一共七十三名),他的十四經非常好,替許多名人及外國總統看過病,但他表示對於奇穴則完全不會,這是因為他早期隨老師學習後即出國在外開業。
這也應證了董老師應用十四經穴也是非常熟練的,學過十四經對深入學好奇穴是很有幫助的,學好奇穴也能促進十四經穴進步。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老師亦常用十四經穴治病,非全用奇穴,而且比例不小。上述之時間觀空間觀的理論皆源於十四經,唯有以十四經之思路出發,才能合理銓解奇穴,並發揮奇穴。
董氏奇穴與十四經穴相輔而行,就如溫病之於傷寒,可補十四經之不足。同樣的奇穴也有不足之處,需要十四經相輔。我在《中風重症(昏迷)治療心得及經驗》的文章中舉述了我在台灣四大醫院(台大醫院、長庚醫院、榮民總院、中山醫院)加護病房急救甦醒的四個病例,沒有一個是用奇穴治癒的,都用了十四經穴,再如治療精神病多例,雖然奇穴有一個火膝穴,但力量顯然不足,我也都是運用如孫真人十三鬼穴的幾個穴來治療。有些病用奇穴雖也能治療,但不一定比十四經方便,而且也未必比十四經療效好。例如後頭痛,董氏奇穴以1.沖霄放血,立止疼痛。2. 針正筋、正宗效果亦佳。3. 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後頭痛尤佳。但都不若以膀胱經俞穴束骨穴治療來的方便及快速。

(四)董氏奇穴取穴多為倒馬,很少單獨取穴,善於變通,亦可取單穴。
      奇穴取用多為倒馬,屬於區位取穴,常兩三針一起應用,甚或六針一起運用,例如治疝氣成方是:「外間、大間、小間、中間四穴同時用針為主治疝氣之特效針」。在某方面來說。欠於精簡,但治療區位較大。此為有利処,亦為不足處,由於很少單獨取穴,單穴較少,幾十年來,我一直提倡一穴療法,基本上百分之七十的一針是以十四經為主。就以治療疝氣來說,十四經穴以大敦為主,再加一穴即甚效,只是董師在手上取穴較為方便。不是說奇穴就不可以取單穴,這要知道變通,要有相當臨床經驗後,才能由繁入簡,例如木穴雖寫明為兩穴,但四十年來我一般只用下穴,效果亦極好。五虎穴寫明為五個穴,但我經過多年臨床篩檢,也分出了每個穴的主治;又如重子重仙老師說兩穴同時下針,為治背痛之特效針,我也區分兩穴中每一穴的治療特點,這些經驗都已寫在書上。
    甚至對於大腿六針齊下的,若非大區位治療,也可精簡。尤其是背後刺血穴位,如治療膝痛常用三金穴刺血,若知悉原理,僅刺中間金吉穴一針即特效,蓋此穴在第四椎旁開三寸相當於膏肓穴,膏肓穴在厥陰俞旁邊,刺之就如同我針厥陰經之內關,治療膝痛極效,而刺血效更顯更速。又如下腰之雙河穴,說是六穴奇用刺血,搞通原理,也是刺一針出血即有效。

(五)應將學習研究董氏奇穴,當作學術,而非偏方。
    應該用什麼態度學習奇穴,我個人認為應該把董氏奇穴當作一種學術而非偏方,董氏奇穴已成為一個龐大的體係。當作學術研究就可以從其中的應用得到啟示,不但奇穴可用的更好,進而可使十四經穴的應用也隨之進步。
    目前還有些地方仍處在追求速食偏方的時代,有一些人學習董氏奇穴追求的是;是不是還有些新穴位書上沒有公布出來,是不是還有些效用沒有寫出來,只追求一穴速效,只追求知道更多穴位,不喜歡聽原理,不希望了解原理。這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則是教授奇穴的人把奇穴帶偏了,或許因為教授董氏奇穴的人也談不出什麼原理。還有一點則與網站發達也有關係,很少人會在網站上談大道理,但談小驗方則很方便也易被人接受。講原理及深層理論的少之又少,對奇穴學術的提升並無大益。
    學習奇穴除了把奇穴當作學術研究外,也應對穴位的效用多驗證,治療疑難雜症仍須根據中醫原理辯證運用,如此臨床與理論互相並進,水平才能提高。有些人自己不會用穴道(這包括位置角度深度等方面),就怪書本,例如聽說有人針靈骨大白治坐骨神經痛無效,稍為一問,原來是針的深度不夠,也有些人甚至針的角度不對,糾正調整後每個人就都說特效了。此外有時治某些病還是需要辯證選穴的。

(六)、學習老師的研究創新精神,效法老師的仁心醫德,重視義氣。   
    老師臨床四十年,其中包括對軍公教及貧困民眾之義診,即達十萬人次,曾數度榮膺好人好事代表。當年高魁元先生為老師著作寫序,曾說:「董博士宅心仁厚,德澤廣被,即我軍中袍澤,受其惠者已不知凡幾。方今之世,術德兼備如董博士者,世所罕見,殊值欽佩。」所言確為事實,足見董師行善聲名之遠播。
    老師本身亦為善於思考者,每見其於病床針刺病人完畢即進入診室,獨坐靜思良久方出,常告以又悟出某穴如何如何。雖然沒有正式授課,但每次到診所看老師針治病人,常聽老師說;這個病人我扎某某穴試試,這就寓有『教』及『傳』的意味,也寓涵著老師不斷精進時時創新的精神。
   老師平日門診收費極為低廉,貧窮者非但免費,有時還出錢叫計程車送病患回家。受老師之影響,董門學生行醫者收費皆為同行中較低者。我個人受老師影響,長年以來常是一成患者免費,有些人則打折,並且定期義診,先是在台灣山地、漁村、離島,以後到西藏高原、緬北高原、中亞義診,除自己負擔所有費用帶隊,還捐款捐藥。與別人只比義診之多寡,比購書藏書讀書之多寡,不比財富多少。
    老師極重義氣,家父從小習武,亦教我們要講義氣,我自小練武教拳,也極重義氣,受人滴水之恩不忘湧泉相報,對老師的感恩化作對師兄弟的照顧,許多人都可做見證(詳見下篇《董門及董氏針灸憶往》。尤其在四十年前,不計一切發揚老師的奇穴,當時甚至被被視為荒誕怪異,當年大陸要出版我寫的幾本書,我把董氏奇穴擺在第一位,而不是自己最叫座較好的其他書,出版社認為太偏門,要自己出錢買書號。而今奇穴傳遍中國及世界成為顯學,心中實有無限安慰。
    學醫行醫最主要的是要正派,作一個時時為病人著想,不怕看大病看難病。正直而有道義勇氣的醫生,也許這才是跟隨老師學習的最好回報。

五、從啟發面學習研究(待續)


补充内容 (2014-1-6 19:01):
按:听说还有更重要更精彩的第五篇,但是可惜只在杨大师的内部网刊出,只有杨大师的门生读得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