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国资监管改革的样本价值

 决策咨询 2014-01-12

  “改革借鉴江西省,发展借鉴重庆市”。2011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在一个谈城市国有经济与国企发展的报告中,以江西省和重庆市为例,明确指出:城市国有经济和城市国有企业,下一步发展就是这样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条件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另一个方向是在竞争性领域促进企业发展,增强竞争力。“通过地方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地方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提高了,所有者权益也最大化了。”

  “在全国国资系统会议上,专门将两个地区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推广,这在以往国资委的会议中都不常见。”国资委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事实上,从2003年重庆市国资委成立以来,重庆市的国资改革因诞生了“渝富模式”、“百亿集团工程”、“八大投”等模式就已经声名远播。到2010年底,重庆市国资委所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5万亿元,成为全国国资系统第四个跨进“万亿国资”的省市,开创了极具典型价值的“重庆模式”。

  “三步走”战略

  2004年,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成立,作为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一是打包处置国有企业不良债务和资产重组;二是承担国有企业破产、环保搬迁和“退二进三”的资金托底周转;三是对地方金融和国企进行战略投资、控股。

  渝富公司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所有资源,包括土地增值、税收豁免等;并辅以隐性财政担保的形式获得国家开发银行的巨额贷款,在地方政府并不开阔的财务空间内,对治下国企进行了最大化的重组,探索出业界闻名的“渝富模式。”

  2011年,国资委研究中心在《重庆国资发展模式调研报告》中分析:从重庆市债权类不良资产处置,到参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和资产重组,再到搭建金融控股公司,渝富公司各次出手均业绩不俗,重组企业多数轻装上阵,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这是重庆国资改革的第一阶段——重组阶段,即以债务重组和组织机构重组为切入点,化解国企历史包袱,推动国企彻底摆脱大面积亏损。报告中分析,重庆国资改革第二阶段是融资阶段,这一阶段实现从国有资产向国有资本的转化,期间诞生了“八大投”模式;第三阶段是推进产权多元化和国有集团整体上市阶段。重庆市政府2009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市属国有重点企业整体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五大优惠政策。

  《重庆国资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认为,在实施了“三步走”战略之后,重庆市的国有经济定位逐步清晰。国有经济在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及作用体现为:一是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二是优化投资软环境,改善中小企业等非公经济发展条件;三是提升竞争性领域国企竞争力,通过推进优势集团整体上市,实现企业属性由“国有”向“公众”的转变。

  国资监管全覆盖

  在重庆推动国资发展的各种措施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无疑是创新国资监管与运营模式,即“三项体制”措施——管资产与管人、管事高度统一的国资监管体制;金融资本和工商产业资本一体化的国有资本运管体制;以渝富公司为资金运作平台,加速国企改革与国资发展的国有股权流通体制。

  “管资产与管人、管事高度统一,这从体制上解决了过去‘九龙治水’、‘三管分离’等问题,市属国有重点企业(包括地方金融机构和基础设施投融资企业)领导人员由市国资委直接考察任免或由市国资委考察提出建议,直接上市委常委会讨论决定任免,从而真正改变了国有企业多头管理、出资人不到位的状况。”重庆市国资委副主任赵世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上述三项监管体制创新,恰恰迎合了国资监管机构‘监管国企—监管国资—监管国有股权’职能演进的动态需求,成就了重庆国有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健康‘骨骼’。”《重庆国资发展模式调研报告》调研组成员,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发展部部长王志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时至今日,重庆国资改革的“渝富模式”、“八大投”等成功经验已经成为各地国资委效仿的样板,然而,迄今为止各省市还没有一家能成功复制,原因何在?

  赵世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表示,重庆市在经营性国有资产全覆盖监管的探索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其中关键的两点是:一是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二是必须因企制宜、分类监管——“在加强经营性国有资产全覆盖监管过程中,我们从不搞‘一刀切’,而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按照投融资、地方金融、工商产业三大板块资产的性质和类别,分类落实监管重点和考核重点。”赵世庆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