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氏短打七十二死手拳第一路之(1)

 清源涵斋 2014-01-12

  

春节到,祝朋友们春节愉快,阖家欢乐。

作为新春献礼,我把“张氏短打72死手拳”第一路第1部分发到网上。

这套拳最大的特点,就是

怎么用,就怎么练。

没有一点夸张的动作,没有一点没有用的动作,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点角度的变化,一点看似不经意的身躯晃动都是搏击所必需的。

这里没有夸张的大弓、大马,只有形似走路的通怀、之玄。这里没有大开大合的惊人动作,只有小里小气的里裹外裹,拜掌填拳。这里没有大幅度的方位转动,仅一步、半步“之玄”就实现了三门进击。在这看似直趟子的拳路里,每一步都有方位的变化。

为什么这样打?为什么这样走?只有一句话:“完全服从博击的需要”。

套路只是搏击的演练形式,搏击才是套路的演练内容。然而,在中国武术里,套路与它的搏击内容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别的拳暂且不论,就连大家普遍认为最简练最实用的形意拳也是如此。尚云祥的弟子李仲轩老先生就说:“练法和打法往往是相反的”。形意拳的拳架“既不是用于表演,也不是用于实战,它是用来出功夫的”。对于这种练法和用法的“背离论”我感到非常困惑。

巴甫洛夫告诉我们,动物经过长期训练会形成“条件反射”。如果我们天天练的是一种不适合搏击的拳架,已经形成了习惯动作,在搏击时,怎么能信手拈来没有练过的适合搏击的拳架?

世界上任何技艺的训练都是与它的使用相一致的。用一句哲学名词来说:“练法与用法的统一性,是各种技能训练的普遍规律”。

一个钳工学徒在他端起锉刀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锉向他要学习加工的工件;一个士兵学习刺杀,一定是对准心目中敌人的胸膛;一个拳击手的训练,一定是力争快速准确和有力地击倒对手;日本剑道的训练,即使拿根破竹杆,也是狠狠地劈向对手的脑袋。只有中国武术,或飘飘欲仙,或龙腾虎跃,却不知道手伸出去要干什么。

表演,充满艺术和美感的表演,把武术从现实世界拖向了另一个世界。

我们太熟悉京剧里的表演程式了,“正冠”,“捋髯”,掖水袖,迈方步, 把真实的动作艺术化了,甚至一个扎腰带的动作都会搞得美轮美奂。右手手指本来要向右方指一下,却偏偏要向左边一个大转身,右手向上、向左、向下画一个大圈子,最后才指向右。在激烈的武打戏中,必须要要加上各种旋子和空翻,美则美矣,把它拿到现实世界就成了笑话。然而现实世界中的武术却在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各种程式化的动作而不自觉,有一首歌罗列了一些程式化的顺口溜后就唱道“中华有神功”!试问“站如一棵松”不是京剧的“亮相”吗?搏击时谁敢“站如一棵松”?

必须把武术从表演世界重新拉回到现实世界。——“怎么用就怎么练”!

一个钳工在他端起锉刀的那一刻,要锉向他要加工的工件,而不是举起锉刀当空乱舞!

首先,这个钳工心中必须有这个需要加工的工件的尺寸、形状,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同样,一个练武者,也必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心目中也必须有自己要加工的“工件”——假想敌。

必须理解一招一式的技击含义。钳工锉工件那是有尺寸的,武术出手的角度、距离也是有尺寸的,不是越花哨越好。打套路虽然是一个人在那里比划,但是心里要有两个人。我向他哪里出手,他怎么还击,心里要有两个人影在打架。不能只想着自己一个人的动作,或只想着师傅的动作。

据说有的人是“形象思维”,有的人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的人算算术没问题,但脑子里很难形成人物形象,让他心中有两个人在打架比较困难,得多下点功夫。

打拳时眼看哪里?一般回答是“看自己的手”。其实看自己的手必然导致心目中只有自己,只注意自己的肢体,却不想对手的状态。君不见,现代太极拳打“倒撵猴”时,要求眼看着向后甩动的那只手,而他的敌人却在他的前边!

其实搏击时根本不看自己的手,甚至不盯着对方的手,而是看他的印堂,余光照顾他的全身。搏击时出手速度很快,看着手只能眼花缭乱。开汽车必须眼看前方,死盯着近处就会撞车,这是同一个道理。

打拳时眼看哪里?跟实战一样:“看自己心中假设敌的印堂,余光照顾他的全身”,

自己练拳时眼前虽然没有对手,要跟有对手一样锻炼用眼,这就叫做“眼前无人似有人”。

72手拳,不要夸张,不要做作,不要哗众取宠,一切都力争做到恰到好处。

我老了,年轻人应当打得比我虎虎生风。但是,不管你多么青春焕发,也不能把夸张性的动作加到72手拳套路里面去。

我在教徒弟时,有的自觉不自觉地就加上了“震脚”“弹跳”之类的动作。话先搁到这,今后如果出现夸张性的72手拳,非我族类!

“怎么用,就就怎么练”与“出功夫”并不矛盾。实用拳架里就含有各种功法和步法。

此外,绵张拳还有一套独特的基本功训练方法。石家“一字功”、撞肩、双鹞式缠手、进退式缠手、前坚后箭步、梅花步、之玄步、三角步、鸭踏步等各种功法、步法的训练同样需要下终生的功夫。

有了基本功,知道了手法技法,也还只是纸上谈兵,还得练着往真人身上使。部队每年都要搞几次“红军”“蓝军”的对抗演习,何况练武者。

学游泳必须下水,这是不可逾越的一道坎。

我的不少弟子学了很长时间,一交手就是进不去,那个顶劲就是解决不了。因为他身上还是“杠子劲”,不是“矛盾劲”。一根杠子,挡住了一点,整个杠子都被挡住了。一条蛇,挡住了一点,头一转,又进去了。老拳师们常说,要练出“水劲”来,水随弯就曲,用手难以挡住。可是,要把身体练成一条蛇,每个关节都能随着敌人转动,见缝就钻,谈何容易。所以,武术的招法不是告诉了你马上就能使的,你看着人家不费劲就进去了,你就是不行。这像学书法一样,告诉你“横平竖直”,你就是写不直,这要经过长期锻炼。骑自行车简单吧,不会之前总是摔跟头,只有通过跟自行车的搏斗,身体里生成了平衡反应,形成了“条件反射”,怎么骑,怎么是。

没有别的办法,练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