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夏季热(暑热证)
小儿夏季热,是小儿夏天的一种常见病,主要症状为长期发热不退,伴口渴、多尿、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 方1
【组成】麦冬9 克、甘草6 克、白蜜10 克、鸡蛋清1 个。 【用法】麦冬与甘草浓煎取汁,调入白蜜、蛋清搅匀,分2 次早晚空腹服。连服3~4 天。 【主治】小儿夏季热。
方2
【组成】白蜜10 克、鸡蛋1 个。 【用法】搅匀,1 次或分次服下。 【主治】小儿夏季热。有扶正祛暑之作用。
方3
【组成】鲜藕适量、蜂蜜适量。 【用法】鲜藕洗净捣取汁,每250 克藕汁加蜂蜜50 克,调匀分次服,连用数日。 【主治】小儿暑热。
方4
【组成】蜜糖50 克、金银花50 克。 【用法】先用砂锅煎金银花水约2 碗,放凉后去渣,服用前分2 次加入适量蜂蜜,溶化后徐徐饮之。 【主治】小儿暑热。
方5
【组成】桑叶10 克、生蜜适量。 【用法】先将生蜜逐叶敷过,再将线系叶蒂上绷,阴干,细切,沸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小儿夏季热口渴较甚者。
方6
【组成】干百合100 克、蜂蜜150 克。 【用法】共入大碗内,放在蒸锅内蒸1 小时,趁热调匀,待冷装瓶罐中备用。每次10 克,以沸水冲服,每天2 次,连服6~7 天。 【主治】小儿阴虚所致低热长期不退。
方7
【组成】鸡蛋2 个、蜂蜜50 克。 【用法】先将蜂蜜打入碗中,然后取蜂蜜加水适量搅匀,煮沸后冲鸡蛋饮服。每天1 次,连续5~10 天。 【主治】小儿气血两虚所致低热。
方8
【组成】红枣250 克、羊脂25 克、糯米酒或黄酒250 毫升。 【用法】红枣煮软后倒去水,加入羊脂和酒,煮一沸后倒入罐中密闭贮存,7 天即可。每次吃枣3~5 枚,每天2 次,连眼7~8 天。 【主治】气血两虚型小儿低热。
16.1 薷膏汤 【来源】陈光祖,《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香薷、石膏(一般用量之比为1∶10)。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祛邪透表、泄热除烦。 【方解】夏季暑热内盛,复感外邪之表闭里热证,治宜祛邪透表、泄热除烦。故方用香薷祛邪解表;以生石膏泄热除烦,且有透表之效。 【主治】小儿夏季热。症见高热无汗、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加减】若表证较重,可重用香薷;里热偏盛,则重用石膏;如邪闭重,加豆豉、藿梗;里热盛,加藿香叶、金银花、竹叶;渴甚,加芦根、天花粉。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卓著。一般用1~2剂即愈。 【附记】验之临床,奏效颇捷,效著。
16.2 滋阴八味汤 【来源】罗明察,《广西中医药》(3)1985年 【组成】沙参15克,麦冬、山药各12克,茯苓、乌梅各6克,丹皮5克,玄参、覆盆子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代茶频服。 【功用】养阴清热、健脾益肾。 【方解】多因脾肾素亏、阳气本虚、复感暑热之邪,而致气阴两虚,暑邪亦盛之候。方用沙参、麦冬、玄参养阴生津清热;丹皮清热凉血,配玄参善清阴分之热,乌梅、覆盆子敛肺生津、固涩小便;茯苓、山药健脾益肾、以助生化之源。诸药配伍,药力专宏,恰中病机,故用之多效。 【主治】小儿夏季热。 【加减】高热,加生石膏30克,青蒿10克;口渴甚者,加蚕茧10克或参须3~5克;尿频无度者,加益智仁10克或桑螵蛸5克;腹泻者,去玄参,加扁豆10克,麦芽7克,白术5克;有皮肤疮疡者,加苦参、金银花、蒲公英各7克;心烦者,加莲芯3克或栀子5克;惊厥者,加钩藤10克。 【疗效】治疗130例,结果痊愈70例,显效30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3.1%。有效病例中,服药最少3剂,最多30剂,平均为15剂。
16.3 桑菊清暑汤 【来源】唐冬秀,《集验百病良方》 【组成】羊耳菊10~30克,桑椹子10~15克,麦冬、黄芪、葛根各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解】方用羊耳菊散寒解表、祛风,对夏季热的长期发热、无汗有明显解除作用;桑椹子、麦冬、葛根滋阴生津止渴;黄芪补气。全方滋阴而不妨碍脾胃,兼补气有气阴相生之妙,药精味简,力量专一效宏。若合并腹泻,乃脾不化湿所致,用苍术、白术健脾燥湿;柴胡行气,气化湿亦化也;升麻升中阳;诃子固涩;麦芽和胃助消化,如此配伍,腹泻可止。 【主治】小儿夏季热。 【加减】若合并腹泻、解水样大便,加柴胡、升麻各3克,苍术5克,白术6克,诃子、炒麦芽各3克。 【疗效】治疗112例,治愈(体温正常,尿多、口渴症状消失,精神、食欲转佳)101例、治愈率为90.18%。无效11例。 【附记】方中羊耳菊,别名白面风、白牛胆、大力王、毛柴胡、叶下白、山白芷等。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全草入药,根效为佳,性味辛温微苦。
16.4 夏热汤 【来源】林瑞石,《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连翘、白薇、西洋参(另炖、兑服)、淡竹叶各9克,糯稻根30克,蝉蜕3克,象牙丝12克(先煎)、甘草3克(此为学龄儿童量,2岁以下酌减1/3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功用】辛凉清透、益气养阴、退热除烦。 【方解】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清透;白薇清热解毒,同为主药;辅以西洋参益气降火、甘凉生津;淡竹叶清热除烦;糯稻根养阴退虚热;蝉蜕疏散风热,平肝定惊;象牙丝化痰清热镇惊;甘草调和诸药,白薇配西洋参善清气虚之发热,解表热得西洋参则扶正以驱邪。诸药相伍,共奏辛凉清透、益气养阴、退热除烦之功。 【主治】小儿夏季热。 【加减】兼外感风热者,去西洋参,加沙参9克,薄荷4.5克;咳者,加杏仁9克;感寒邪而恶寒者,去白薇,加香薷6克;素体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9克;脾虚湿困者,选加莲子、芡实、藿香、法半夏、鸡内金等。 【疗效】治疗53例,痊愈47例,平均治愈天数为9天,治愈率为88.68%。
16.5 清暑导滞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香薷、淡豆豉、苏叶、建曲、枳壳、谷麦芽、青蒿、连翘、陈皮各10克,厚朴、胡黄连各6克,焦山楂15克。 【用法】上药加水浓煎,3岁以下小儿,2日1剂;3岁以上小儿,3日服2剂;7岁以上小儿,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清解暑邪、消磨积滞。 【方解】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多挟湿。今暑缚于外,食滞于中,治宜清暑消食并施。方用香薷辛温发散兼能利湿;厚朴、枳壳、陈皮宽中除满,理气消滞;加苏叶、淡豆豉既可加强香薷解表作用,又可以配伍厚朴等味行气调中,再用清芬之青蒿宣透暑热;胡黄连、连翘苦寒泻火解毒清解内闭暑热以疗久热不退;渴饮舌红诸症加山楂、神曲、谷麦芽消食磨积,调理中州。综观全方,能发表解暑、调和营卫,故得汗而热退、积滞消、腐秽随之而去、诸证自除。 【主治】小儿夏季热(暑邪挟积滞)。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颇佳。
16.6 清暑生津汤 【来源】孟仲法,《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石膏20克,知母、竹叶、甘草各4.5克,西洋参3克,鲜石斛6克(干品减半)、鲜芦根20克,鲜生地12克(干品减半),黄芩3克,粳米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热重时一日可服2剂,可连续服用数周。 【功用】益气清热、养阴生津。 【方解】夏季热是婴幼儿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疾病渐起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常在38℃~40℃之间,一般午后较高,早晨较低,其体温与气候关系密切,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较凉,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一般可达二三个月,甚则更长,但秋凉后多能自愈。本病初起口渴不甚明显,病延日久,体温虽高则口渴愈甚,一昼夜可饮水4~5升,甚则更多。小便一昼夜可达数十次,饮水愈多,小便亦多,其色清而长,体温愈高,但大都不见汗出,甚则毫无汗泄。疾病初起,多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多饮等症状。本方从白虎加入参汤化裁而来。在原方清热、益气生津的基础上,以西洋参替代人参、使其在益气的同时加强清热养阴之功;石膏、知母、竹叶、黄芩清肺胃之热;生地、石斛、芦根可凉血滋阴,在清热之中更增生津益液之功;粳米、甘草和胃以保护胃气。本方正适宜于此病的初中期,因此本方对暑伤肺胃的患者最为有效。 【主治】小儿暑热证,又名夏季热,与中医学中的“疰夏”、“消渴”,“暑温”等证类似。其病机由于暑气蕴遏肺胃、熏灼皮毛、腠理闭塞、耗气伤津而致,婴幼儿为多见。临床上以夏季长期发热不退、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症状。似与某些小儿对高热气候适应不良有关,尤以出生后过第一个夏季的婴儿最为多见,一次发生后,常可连续发生数年。 【加减】若热重不退者,可加金银花9克,连翘6克;口渴多饮,多尿者,可加蚕茧3枚,天花粉4.5克;舌红口干、烦躁不安者,可加西瓜翠衣、莲肉各6克,玄参4.5克;纳呆、大便不实者,可加生山楂9克,白术6克,白扁豆9克,而去知母、石斛及生地;高热已退而有低热缠绵者,可加银柴胡6克,地骨皮9克,去石膏、知母;乏力倦怠、精神不振者,可加孩儿参、黄芪各10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0~15剂可愈。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小儿夏季热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玉竹、冰糖各500克。将玉竹洗净切片,水煎2次,合并煎液,浓缩。冰糖捣碎,取部 分玉竹浓缩汁溶化,过细罗(60-80目),除杂质合并两液,文火加热,沸腾半小时,呈流膏 样。每服20-30克,日2-3次。本方适用于暑伤肺胃发生的小儿夏季热。
[方二]鲜荷叶1张, 鲜冬瓜500克,食盐少许。将荷叶洗净,煎碎,冬瓜洗净切片,加水1000毫升同煮汤。弃荷 叶,加盐调味,日1剂,分2次吃瓜饮汤。本方适用于暑伤肺胃发生的小儿夏季热。
[方三]扁 豆15克,赤小豆30克,怀山药、木棉花各15克,薏苡仁30克,鲜荷叶半张,灯心草少许。慢 火将各物煮粥,以豆熟透为度。本方可用于暑湿伤脾之小儿夏季热。
[方四]青蒿、薄荷叶、 荷叶、藿香各300克,甘草90克。将前4味切碎,文火微炒,甘草另打粗块,与上药混匀,过 1-2号筛,分装每袋13克,开水冲泡,每服1包日2次。本方适用于暑湿伤脾之小儿夏季热。
[方五]蚕茧、大枣各20枚。煎汤,代茶饮服。本方适用于下虚上盛之小儿夏季热。
[方六]羊耳 菊10-29克,桑椹于10-15克,黄芪6-15克,葛根、麦冬各6—10克。水煎服,每日j剂,日 服4次。本方适用于气阴两伤所致小儿夏季热,为唐冬秀方。
[方七]青蒿、黄芩各3克,银花5 克,扁豆花、竹叶、荷叶各3克,西瓜翠衣5克,丝瓜络3克,益元散5克,
鲜小青(爵床)、五 叶莲(蛇含)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本方为张芝芳方,适用于小儿夏季高热
小儿夏季热
麦冬橄榄汤 [药物]麦冬 15 克,盐橄榄 1~2 枚,田蛙 1 只。 [用法]将田蛙洗净,剖去肠杂,纳入麦冬、盐橄榄于田蛙腹中,用针 线缝牢田蛙腹部,加水适量,炖汤弃渣服。每天服 1~2 剂均可。病程长、体 质虚弱者,加西洋参炖服;口渴引饮甚者,用鲜丝爪皮、大枣适量水煎作饮 料服。 [疗效]此法治疗小儿夏季热 40 例,全部获愈。 [病例]黄××,男,3 岁。患儿发热已 3 个月,体温在 38~38.5℃之 间,喜卧冷地,口渴多饮,无汗多尿,纳差,入夜则烦扰不安,精神萎靡, 形体赢瘦,手足心热,脉细数。曾经治疗乏效,以此方加西洋参 2 克,每天 1 剂,间用鲜丝瓜皮 15 克,红枣 5 粒煎作饮料,共服 9 剂痊愈。随访 1 年无 复发。 [来源]吴光烈.福建中医药
乌苦薄荷汤 [药物] 乌梅、苦瓜叶各 15 克,薄荷、鲜荷蒂、木瓜各 10 克,梨皮 1 个。 [用法] 上药加水 500 毫升,煮沸 10 分钟左右,过滤去渣,加入少许 白糖调匀,分 3~5 次服完。每天 1 剂,连服 2~3 天可愈。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夏季热 63 例,效果良好。 [来源] 杨德明,湖南中医杂志
羊耳菊合剂 [药物]羊耳菊 10~30 克,桑堪子 10~15 克,黄芪、葛根、麦冬各 6~ 10 克。 [用法] 每天 1 剂,水煎服。 [行效]此方治疗小儿夏季热 112 例,痊愈 101 例,未愈 11 例。 [来源] 唐冬季,湖北中医杂志 1986; (3) : 20 注:羊耳菊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羊耳菊 Inula cappa DC.的全草,功 能散寒解表,祛风消肿,行气止痛。 荷翠地枣汤 [药物]荷叶、西瓜翠衣各 5 克(鲜品倍量),地骨皮、生地各 3 克, 大枣、五味子各 2 克。 [用法]每天 1~2 剂,水煎去渣置冷,加白糖适量,频频饮用。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夏季热 124 例,痊愈 80 例,好转 32 例,无效 12 例。总有效率为 90%。 [来源]颜振旗.湖北中医杂志
青香散 [药物] 青蒿、香薷、金银花、天花粉各 8 克,麦冬 20 克,连翘、覆盆子各 6 克,生石膏 10 克,乌梅 5 克,甘草 4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分 3 次服。 [疗效]此方治疗小儿夏季热 54 例,52 例症状全部消失,2 例效果不 明显。 [来源] 曾立昆,浙江中医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