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3眩晕

 学中医书馆 2014-01-13

眩晕

眩晕系自觉自身或外物有旋转或摇动的感觉,主要由迷路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也可能是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除眩晕之外,可因其不同的病因而具有不同特点和伴随症状。如内耳眩晕症,常呈突然发作,出现外物旋转或摇晃感,在姿势改变时加重,伴有耳鸣、听力减退及眼球震颤,眩晕严重者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等证;晕动病所造成的眩晕则有晕船、晕车的病史;如中枢性肿瘤引起的眩晕,特点为发病较慢,持续时间长,常呈进行性,眩晕程度与体征不成比例,即眩晕轻而眼球震颤明显;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眩晕,为骤发严重眩晕,多无昏迷,可有呕吐,出现上下肢的共济失调,眼球震颤,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有眩晕、眼球震颤、双侧锥体束征等临床表现。此人,很多全身性疾病均可有眩晕,如贫血、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低血压及心脏疾患)、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疾病、中毒性疾病、脑部外伤后遗症等。

眩晕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周围性(耳源性)眩晕、中枢性(神经原性)眩晕、炎症(常见的有前庭神经炎及后颅窝珠网膜炎)、血管性病变眩晕,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眩晕等。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特点,结合各种检查。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治疗,主要针对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在对症治疗方面,对无旋转感之一般头晕可给镇静剂或小量兴奋剂,对有旋转感之眩晕者可给予晕海宁、维生素B6等药物。

中医认为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的病因,早在《素问》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述。目前认为本病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气虚则清阳不升,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故有“无虚不能作眩”之说;其次肝阳上亢化风,痰浊壅遇,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而且各种病因病机可以彼此影响,互相转化。如肾精亏虚本属阴虚,若因阴损及阳,可转为阴阳俱虚之证


1.[处方名称]清肝汤


[功能主治]功能平肝补肾,祛风潜阳。主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处方组成]葛根12克、钩藤12克、白薇12克、黄芩12克、茺蔚子12克、白蒺藜12克、桑寄生12克、磁石30克、牛膝12克、泽泻12克、川芎12克、野菊花12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阳亢证明显者加生龙骨10~20克;失眠者加合欢皮15克、柏子仁10克;肾阴逝者加女贞子12克、川断12克;腹胀纳差、肝胃不利者加陈皮10克、木香10克。


[疗程疗效]治疗21例(阴虚阳亢者15例,肝阳上亢者6例),治疗后主诉眩晕基本消失者3例,眩晕明显减轻者15例,眩晕无改善者3例。


[处方来源]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翁维良


[处方备注]本方为郭士魁之验方。对眩晕的检查,过去缺少客观指标。翁氏用平衡仪观察发现眩晕病人的平衡功能明显减退,偏移度升高,用本方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平衡功能也有所恢复,偏移度有所降低。本方除对眩晕有效外,对头痛、头胀等症状也有效。方中黄芩、钩藤、野菊花、葛根等药均具有降压作用,因此用于治疗高血压者更为适宜。本组病例中有15例血压高者,治疗后9例血压有所下降


2.[处方名称]李氏眩晕方


[功能主治](1)方功能化痰降浊,健脾和胃;主治痰浊中阻型眩晕。(2)方功能平肝熄风,和胃降浊;主治肝阳;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3)方功能补中益气,养血熄风;主治中气不足型眩晕。(4)方功能益气养血,熄风安神;主治气血二虚型眩晕。


[处方组成](1)半夏9克、白术9克、天麻9克、茯苓9克,水煎服。

(2)天麻9克、钩藤9克、石决明30克、山栀9克、茯苓9克、菊花9克、白芍9克、代赭石15克、陈皮9克,水煎服。

(3)党参9克、黄芪15克、白术9克、陈皮9克、升麻9克、归身9克、钩藤9克、半夏9克、茯苓9克,水煎服。

(4)黄芪15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钩藤9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55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45例,好转(眩晕症状消失,其他症状减轻)10例。


[处方来源]广西省柳州市第二中医院李素文


[处方备注]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3.[处方名称]完带汤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利湿,疏肝和血。主治脾虚湿盛眩晕。


[处方组成]白术10克、党参10克、车前子(包煎)10克、苍术30克、炒山药30克、陈皮12克、柴胡3克、炒芥穗3克、白芍15克、生姜6克、大枣6枚,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64例,痊愈(眩晕消失,伴随症状消失,舌脉恢复正常,半年以内未复发)51例,好转(眩晕及伴随症状减轻或痊愈,半年内复发)13例。


[处方来源]山东省高密县柏城医院郭光瑶等


4.[处方名称]滋阴潜阳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阴潜阳。主治眩晕。


[处方组成]石决明25克、天麻10克、生牡蛎20克、夏枯草10克、女贞子25克、杜仲25克、山萸肉15克、熟地25克、桑寄生20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偏于火盛加龙胆草15克、丹皮15克;心烦易怒加栀子15克;偏于风盛加珍珠母20克、羚羊角1克(研治冲服);夜寐不安加夜交藤15克、茯神15克。


[疗程疗效]治疗53例,治愈34例,好转19例。


[处方来源]吉林省白城市中医院康连智等


5.[处方名称]眩晕宁方


[功能主治]功能滋补肝肾,健脾补血。主治眩晕。


[处方组成]泽泻9克、白术9克、陈皮9克、茯苓9克、淡半夏9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5克、甘草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300例,显效(头昏眼花、恶心呕吐消失,或基本控制,其他兼症相应消失或控制)177例,有效(头昏眼花、恶心呕吐减轻,其他兼证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107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94.7%。



[处方来源]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于昌贵


[处方备注]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6.[处方名称]张氏眩晕方


[功能主治]功能健脾利水,消肿。主治内耳眩晕。


[处方组成]泽泻24克、生白术9克、钩藤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恶心呕吐兼呈热象者加生赭石30克、法半夏12  克、生姜15克;反复多量出汗,兼见畏风不渴等虚象者加炙甘草6克、桂枝9克、生白芍9克、干姜9克、红枣8枚,甚或再加山萸肉18克、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兼见畏热烦渴等热象者加生石膏30克、麦冬12克、生白芍12克、太子参12克、甘草6克、五味子4.5克;明显耳鸣者加磁石30克:心悸者加茯苓12克,甚者加桂技9克、炙甘草6克;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加熟附片9克、潞党参12克、炙甘草6克;苔腻纳差者加陈皮4.5克、鸡内金6克、神曲9克、谷芽9克;口淡无味、频吐涎沫者加生姜6克;腰痛膝疫者加川断9克、桑寄生9克、杞子12克、怀牛膝12克或金匮肾气丸15克(入煎)。


[疗程疗效]治疗13例,全部痊愈。


[处方来源]浙江省瑞安县工业陶瓷厂保健站张常春


[处方备注]内耳水肿是内耳眩晕症病理机制之一,故张氏采健脾利水方药,并重用泽泻而取得较好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7.[处方名称]倪氏活血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化痰通络。主治中枢性眩晕。


[处方组成]赤芍12克、川芎6克、桃仁9克、刘寄奴15克、葛根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肝阳上各、血压升高者加石决明30克、钩藤15克;阴虚阳亢者加生地9克、首乌9克、钩藤12克;气虚者加党参15克、黄芪20一30克;兼阳虚者加附子9克、桂枝6克;兼痰浊者加薤白9克、括萎9克、谈半夏9克;呕吐者加玉枢丹1.5克。


[疗程疗效]治疗24例,显效(用药1-2天内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12例,有效(用药1一2天内眩晕大减,伴随症状明显好转)10例,无效2例。


[处方来源]上海市光华医院倪克中


[处方备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8.[处方名称]平肝化痰方


[功能主治]功能平肝潜阳,化痰消肿。主治内耳眩晕症。


[处方组成]生代赭石45克、法半夏18克、车前草18克、夏枯草18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无


[疗程疗效]治疗86例,治愈58例,占67.4%;好转20例,占23.2%;有效4例,占4.7%;无效4例,占4.7%。总有效率为95.%。


[处方来源]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二是脏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随海不足,发生眩量;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生眩晕;或是脾胃不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四是痕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晕。根据上述情况,宜选用下列偏方、验方治疗。
1 .挹神汤治眩晕
[方  剂] 生石决明(先下)21-45克,生牡蛎15-30克,生地、生白芍、夜交藤各9-15克,白蒺藜9-12克,酸枣仁9-18克,合欢花6-12克,远志、黄芩各6-9克,番附6克。
[加  减] 肝血虚目昏、面色萎黄者重用白芍,加当归、何首乌、阿胶。肝阳上扰而致头晕目眩者重用生牡蛎,加生赭石、天麻。肝风内动而致筋惕肉响者加菊花、钩藤、僵蚕。肝火上炎而致头痛目赤者加龙胆草、芦荟、青黛。肾阴不足腰膝软、五心烦热者重用生地.加山萸肉、天冬、女贞子、龟板胶、当归;兼见肾阳不足者去白蒺藜、远志,加肉桂、附片、肉苁蓉,同时注意阴中求阳,配熟地、龟板、桑椹、枸杞子。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  效]  治眩晕奇效。
[验  证]  高x ,男,73岁,病历号192443 ,于1982年8月4日诊。眩晕目花2月余,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如在雾中,头部有气窜之感,二便正常。舌根部苔黄厚,脉沉滑。此属阴虚阳亢,风痰上扰,治当益阴潜阳,驱风化痰。挹神汤加减:生石决明(先煎)4O克,生地15克,钩藤20克,橘红、石解、茯芩各12克,草决明、谷精草、半夏、菊花、白蒺藜,地骨皮、夜明砂、蔓荆子各10克。水煎服。服42剂痊愈。
[备  注] 凡阴虚火旺而致的头痛、眩晕、失眠、抑郁、烦躁、汗多、易怒、心悸、胁痛等均可用此方治疗。
2 .大建中汤治眩晕
[方  剂] 人参、干姜、蜀椒、饴糖。
[制用法] 治眩晕症加法夏6克、白术9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功  效] 此方出自《金匾要略· 腹满寒庙宿食病》篇,是建中补虚名方。笔者运用此方注重“胸中大寒痛”等立方主证,为本方辨证要点,治疗嗜睡、眩晕各1例,均收满意疗效。
[验  证] 陈x ,病近半年,经中西药治疗效微,而求治于余。表现为眩晕,如坐舟车,腹痛不食,恶心欲吐,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如法治疗,3 剂显效,7剂痊愈。随访至今末复发。
3 .防眩汤治眩晕
[方  剂] 党参、法半夏各9克,当归、熟地、白芍、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肉各15克,陈皮3克,天麻9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此方出自经方家曹颖甫先生治眩晕证所录,用之临证,每每有效,曰为治虚证眩晕好方。临证加减,治疗以眩晕为主证的高血压、低血压、脑动脉硬化、美尼尔氏病等症,可收意想不到之效。
[验  证] 何xx ,家庭妇女,58岁。于1988年4月24日上午10 时,突觉天昏地转,树摇欲倒,呕吐频繁,家人急邀余往诊。投以防眩汤。处方:党参、天麻、法半夏各9克,当归、白芍、熟地、白术各30克,川芎、山萸肉各10克,陈皮3克。3剂。服l剂后,眩晕明显好转,嘱原方再服3剂,安然痊愈。
4 .柳枝粉治眩晕症
[方  剂] 柳树枝。
[制用法] 取柳树枝晒干研末备用(最好在清明前后数日采取,阴干,存过冬)。用时,根据辨证选一、二味中药煎汁冲服10克柳树枝粉;若辨为火证,取夏枯草15克;风证,取钩藤30克;痰证,取制半夏12克;痕证,取丹参15克;气虚取太子参30克;血虚取当归12克;阴虚取女贞子、旱莲草各15克;阳虚取仙灵脾、仙茅各15克),每天l次。
[功  效] 疗效经治25例,以头眩晕为主症,兼呕吐、头痛、胸闷、气急等;其中肝风内动10例,肝火上炎例,痰湿上蒙4例,瘀血阻滞2例,阴虚3例,气虚1例,均经他法治疗末效者。用上法治疗后全部治愈,见效最快为2天,慢为7天。药后未见副作用。
[验  证] 赵xx ,男,46岁,教师。因眩晕卧床不起已l个月余,伴恶心、头痛、失眠、易怒,舌苔薄白腻,脉弦滑。曾诊为美尼尔氏综合征,经用他药,效果不显。中医辨为痰湿上蒙,用半夏煎汁冲柳枝粉服,2次见效,5次获愈。
[备  注] 按柳枝入药,早有文献记载,《本草纲目》谓“煎服,治黄疽,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含有水杨酸武等成份;国内近年来亦有用柳枝治冠心病、慢性气管炎、传染性肝炎、烧烫伤等有效。至于治眩晕,是否系水杨酸武等成份促使血管微循环改善,尚待进一步研究。
5 .镇眩汤治疗眩晕症
[方  剂] 川芎、白芍各10-16克,当归、生地、桂枝各10-12克,白茯芩12-18克,白术、甘草各1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60克。
[制用法] 每天l剂,水煎2次,每次煎取200 -300毫升,早晚各服l次,15天为l疗程。
[疗  效] 治眩晕症有良效。
[验  证] 严、,女,61岁,干部,病案号117667 , 19588年7月14日人院。主诉阵发性头晕2月余,加重10天。西医诊为高血压病。患者1988年4 月下旬始出现阵发性头晕,未作诊治。症状每于休息不好,情绪波动而加重,近10天头晕明显,伴汗出少寐、胸闷心慌、例稀溺清。查血压18.7/ l 3.3千帕斯卡,形体肥胖,面色红,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 X 线胸部摄片示:左心稍丰满,心电图检查:左室高电压。投镇眩汤加丹参30克,钩藤20克,麦冬、菊花各15克,泽泻12克。连服10剂,头晕、易怒、少寐症状减轻,血压18.7/l 2.0千帕斯卡,继服原方15剂,症状消失,血压正常,带药7剂出院。

6.天麻擅治眩晕
    1、研粉服:将天麻研成细粉,或至0中药店购买天麻粉。每次服2克,每日2次。
    2、煎水服:取天麻6~9克,加水一大碗,小火煎至半碗服用。第二次煎煮可加水大半碗,小火煎至半碗饮用。每天服两次。 治头痛眩晕偏方取天麻15克,童雌鸡1只,处理干净。将天麻放入鸡腹中,炖(或蒸)两小时,食肉,饮汤。


7:草决明30克,水煎服;或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相关药理:有降压及利尿作用。

8:玉米须60克水煎代茶

    饮。

    功效:利水消肿,利胆退黄。

    相关药理:有明显的利尿、降压、降糖、利胆及止血作用。

9:仙鹤草60克,水煎频服,连服3天。用于内耳眩晕。

    功效:收敛止血,解毒,杀虫。

    相关药理:水提取物使血压降低。

10:钩藤20——30克,加沸水浸泡,待温泡脚,每次半小时,日2次。

    功效:熄风止痉,清热平肝。

    相关药理:能扩张周围血管,使血压下降,心率减慢,且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11:天麻15——30克,鸭头7只洗净,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共炖至鸭头骨酥。鸭头及汤,分7日饮食。适用于梅尼埃综合征所致眩晕。


12.将枸杞15克、红枣10枚加水煮30分钟,将鸡蛋2个打破调入煮熟,早晚两次服用。可补养气血、增强体质,对贫血、慢性肝炎、肺结核等慢性病所致头晕眼花、精神恍惚、视力减退、夜尿增多有疗效。

13.将鸡肉250克、首乌、当归、枸杞各20克加水共煮,食肉饮汤。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14..将牛肝100克切成片,与枸杞30克加水共煮,食牛肝饮汤,每日一剂。可补血养肝,治疗肝血不足所致的头晕、眼花。

15.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鲜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净,与粳米60克、冰糖适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适用于高血压、肝火亢盛之眩晕。

16..芹菜苦瓜汤: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汤饮用。或用芹菜250克、苦瓜30克,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加砂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适用于高血压、阴虚阳元之眩晕。

17.葛根粳米粥:鲜葛根适量洗净切片,沙参、麦冬各20克,经水磨后澄取淀粉,晒干,每次用葛根沙参麦冬粉30克与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剂,可以常食。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之眩晕。

18.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19、乌鸡粳米粥:乌鸡1只剖洗干净,浓煎鸡汁,黄芪15克煎汁,与粳米100克共煮粥,早晚趁热服食。用于气血两亏之眩晕患者。

20、荔枝粳米粥:荔枝肉50克,山药10克、莲子10克加入适量水同煎煮至软烂时再放入大米250克,煮成粥即可。日服2次,用于脾虚血亏之眩晕者。

21、龙眼鸡子粥:龙眼肉50克、鸡蛋1只、枣30枚,加粳米适量同煮常服,用于气血不足之眩晕患者。

22、人参粳米粥:人参粉(片)3克,同粳米100克加清水适量同煮成粥,再把熬成汁的冰糖徐徐加入粥中,搅匀即成。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眩晕患者。
治眩晕方法:

23、独活20克,鸡蛋8个,放入锅中,加适量水上火煮,待鸡蛋煮熟后剥去蛋壳,再放入锅内多煮一会儿,也可将煮好的鸡蛋继续泡在药汤里,目的是使药汁更好的渗入到鸡蛋内。每次取2—3个煮好的鸡蛋吃下,最好在一天内将8个鸡蛋全部吃完。3天为一个疗程,一般用1—3个疗程即可。

24、取苍耳子10粒,放入锅内,加入3杯水,将3杯水煎至一杯汁时倒出,在一天之内分两次喝完。连喝5—7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摔伤后落下的眩晕用此方)

25、大枣7个,秋天的黄瓜蔓一把,共放入锅内,加一水舀子水上火煎,待煎至一小碗汤汁时,再加入少许黄酒,趁热一次喝下。喝完此汤后,马上用棉被捂上,直到出一身透汗为止。

26.泽泻单味药50克煎水服,治疗眩晕特效,我家三代都用这单方治疗眩晕。

27.治头晕头痛: 黄芪. 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28.独活鸡蛋治眩晕症
  独活30克,鸡蛋(最好是红皮的鸡蛋)6个,用水同煮。待鸡蛋煮熟时,把鸡蛋取出,把壳敲碎,再放入药锅(最好是吕锅)煮15分钟,去汤、去渣,吃鸡蛋,一次吃两个,每天一次,每付吃三天。轻者一付即愈,重者吃三付。

29.头晕:用才出小鸡的蛋壳,焙干研面,红糖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10克,3日愈

e.头昏晕验方
野生天麻150克,白芷40克,黑桃七150克,白藓皮90克,紫河车120克,春不见200客,响铃草150克,人参90克,头顶一颗珠50克,使用方法,共研面次用10克,于鸡蛋调和蒸服,临床治愈907例头昏晕患者,临床疗效,特效。

30.仙鹤草90克 红枣12枚,水煎服,一日二歺,早晚饭后服,三~五天愈。

31.方药及用法:焦白术20克,泽泻60克。水煎分2次温服。主治:内耳性眩晕(即美尼尔氏综合征

32.肝胆湿热眩晕中医临床
龙胆泻肝汤
方剂组成:   龙明草12g,黄芩9g,泽泻9g,车前子包12g,木通3g,当归9g,柴胡6g,生地15g,栀子9g,甘草6g。
主治疾病:   肝胆湿热眩晕
出现症状:  
头晕、耳鸣、面部及两腿浮肿,小便短少黄赤。形体丰腴,两眼红赤,面部肿胀发亮,下肢肿胀,按之凹陷成坑,眩晕耳鸣,口苦而干,胁肋胀满而痛,小溲短赤,脉弦洪有力,舌质红,苔黄而干。
具体体征:   肝胆湿热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
方剂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方剂功效:   清利肝胆湿热。
典型病例:  
李某某,男,40岁,1975年4月22日初诊。患者体质素健,平日喜于饮酒、嗜食肥甘,半年来经常头晕、耳鸣、面部及两腿浮肿,小便短少黄赤。刻诊见形体丰腴,两眼红赤,面部肿胀发亮,下肢肿胀,按之凹陷成坑,眩晕耳鸣,口苦而干,胁肋胀满而痛,小溲短赤,脉弦洪有力,舌质红,苔黄而干。此乃肝胆湿热循经上扰,清窍被蒙所致。法宜清利肝胆湿热。服上方3剂,4月29日二诊:进药三剂,诸症轻减,黄苔见退,湿邪有将化之机,热邪有渐去之热,唯血压未降,效不更张,依前方加入养血潜镇之品,以抑肝阳。上方加鸡血藤12g,生龙牡(先煎)各30g,3剂。5月6日三诊。经投清泄湿热之剂,头晕、耳鸣、目赤,口苦诸症已除,颜面及腿部浮肿已退。建议其节制饮食,加强锻炼,原方再进,以资巩固。

33.眩晕药酒

桑乐酒
配方:桑叶250克,糯米3斤,酒曲适量。
松花酒
配方:松花粉100克,白酒2斤。
万年青酒
配方:万年青150克,熟地100克,山药200克,桑椹子120克,黑芝麻60克,花椒30克,南烛子30克,白果15克,白酒2000毫升。
菊花地黄酒
配方:菊花30克,干地黄15克,当归10克,枸杞20克,白酒500毫升。
天麻川芎酒
配方:天麻80克,川芎30克,白酒2千克。
菊花白芷酒
配方:当归30克,生地30克,菊花30克,白芷30克,白酒2千克。
叶酸桑椹酒
配方:三叶酸250克,黑桑椹250克,米酒3斤。
菊花枸杞酒
配方:白菊花60克,枸杞子60克,黄酒2斤。
薯蓣酒
配方:薯蓣50克,山茱萸30克,五味子30克,人参30克,白酒 3斤。
枸杞桂圆酒
配方:枸杞子、龙眼肉各60克,好白酒500克。
菊花醪
配方:甘菊花10克,酒酿适量。
菊花酒
配方:甘菊花500克,地黄、当归、枸杞各200克,粳米1000克,酒曲适量。

34.美尼尔病(眩晕)

【白术香酥饼】  
  配方: 白术10克,陈皮10克,鸡蛋2只,面粉300克。
制法: 将白术、陈皮水蒸使软,切成碎末;鸡蛋打至起泡沫,用小苏打、香精、猪油、盐、白糖适量拌和,再与白术末、陈皮末及面粉揉和,捏成油酥面团。将面团摊成薄饼,放在油锅内煎烤15分钟左右,表面成为金黄即成。
功效: 健脾化痰,益气止眩。
用法: 可作早、晚餐主食。

【赤豆茯苓粥】  
  配方: 茯苓15克,赤小豆18克,粳米60克。
制法: 先把赤小豆、粳米加水适量,如常法煮粥;茯苓研成粉,等粥将成时加入调匀。
功效: 益气健脾,化痰除眩。
用法: 早晚分食,连用数天。

【陈皮薏米粥】  
  配方: 陈皮9克,薏米30克,竹茹9克,珍珠母20克。
制法: 先把陈皮、竹茹、珍珠母用布包好,加水煎去渣取汁,用药汁与薏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红糖调味。
功效: 健脾化痰,平肝潜阳。
用法: 每天1剂,顿服或分2次服食。可连用1周。

【黄芪洋参丝瓜汤】  
  配方: 黄芪30克,西洋参片3~4片,丝瓜200克。
制法: 丝瓜切成小块或小片,加入黄芪,西洋参及清水300毫升,煎煮20分钟左右。
功效: 益气养阴,升清降浊。
用法: 喝汤,吃洋参片、丝瓜。

【乌梅桂圆饮】  
  配方: 乌梅15克,当归10克,山药10克,酸枣仁10克,桂圆肉10克,白糖20克。
制法: 将乌梅、当归、山药、酸枣仁四味加水400毫升,煮沸后改文火煮20分钟,滤去药渣,加入桂圆肉、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 益气养血,安神定眩。
用法: 每天1剂,分2~3次饮服。

【山药虾仁豆腐】  
  配方: 山药30克,茯苓20克,嫩豆腐400克,鲜虾仁200克。
制法: 先将鲜虾仁加入生粉、食盐、料酒各适量,腌渍10分钟左右;嫩豆腐切成丁,山药茯苓切成薄片。豆腐置于白色碗内,山药、茯苓铺在豆腐周围,隔水蒸约10分钟,将虾仁、麻油倒在豆腐上面,撤上葱花、姜末,再蒸10分钟即可。
功效: 健脾益气,升阳止眩。
用法: 佐餐食用。

【肝肺汤】  
  配方: 猪肝、猪肺各1副,陈皮、青盐各125克。
制法: 猪肝、猪肺如常法冲洗干净,加入陈皮、青盐,下锅煮至肝肺熟烂。
功效: 益气养血,滋补肝肾。
用法: 饮汤吃肝、肺。

【首乌大枣粥】  
  配方: 何首乌50克,粳米90克,大枣4枚。
制法: 将何首乌加水煎汤,去渣取汁,再与粳米、大枣共同煮粥,粥成时调入冰糖。
功效: 养血补肝,健脾益气。
用法: 每天早晚分食。

【白菊花茶】  
  配方: 白菊花5克,绿茶10克。
制法: 白菊花、茶叶一起放入杯内,开水冲泡。
功效: 清肝泻火,祛风止眩。
用法: 代茶频饮。

【葡萄芹菜汁】  
  配方: 葡萄、芹菜各适量。
制法: 把葡萄、芹菜洗净,捣烂取汁。
功效: 滋阴养阴,清热平肝。
用法: 以上汁液用温开水送服,每天3次,连用1周。

【天麻钩藤羹】  
  配方: 天麻9克,钩藤12克,石决明15克,藕粉20克。
制法: 前三味用布包加水适量,煎取汁液,用煮沸的药液冲藕粉,加入白糖调味。
功效: 平肝潜阳,熄风止眩。
用法: 每日1剂,连用4~5日。

菊花汤

[药物]菊花、山楂、乌梅各 15 克。 [用法]上药水煎,入白糖 15 克于药液中服用。 [疗效]此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 50 例,痊愈 45 例,无效 5 例。 [病例]张××,男,  60 岁。患眩晕 5 年余,经常发作,有高血压病 史,由于长期服用维压静、巯基丙脯酸、降压灵等药而引起食欲减退。后改 服上方,服 2 剂后眩晕即止,续服 3 坚,诸症全消,随访半年未复发。 [来源]詹瑞林,四川中医

治眩晕妙方

1加减地黄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加减地黄汤麦冬,二地二至太子参,

枣皮枸杞五味子,滋补肝肾主眩晕。

【组成】生、熟地各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5克,枣皮12克,枸杞子12克,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滋补肝肾。

【方解】本方系以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减】而成。此方重在补肝肾填精,取地黄汤补肝肾之二地、枣皮而去泽泻、丹皮,是用其专补之力,更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助之,其力更强。太子参,心经之药也,取“心为君主之官”统辖五脏,补心以济水火;麦冬,乃肺经之药也,取“肺为水之上源”,补肺金以助肝肾之故;枸杞子滋补肝肾;五味子益肾敛阴。本方具有润燥生津,滋养肝肾,补髓填精之功。

【主治】眩晕,症见头空痛(午后入晚时眩晕头痛加重,过劳思虑时则剧)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睡眠不安、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2加味柴胡六君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加味柴胡六君汤,参术苓甘夏砂香,

黄芩姜枣建菖蒲,益气健脾心可宁。

【组成】党参12克,焦白术10克,茯苓12克,法半夏、广木香各10克,砂仁6克,柴胡12克,黄芩10克,建菖蒲12克,炙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健脾,利水宁心。

【方解】此方由柴胡六君汤、香砂六君子汤和小柴胡汤相合加建菖蒲而成。方中香砂六君甘温补脾益胃,脾健则可除湿利水;更得建菖蒲芳香辟秽化浊、健胃宁心之力,而使其利水宁心之功更著;方中小柴胡汤畅气机,利胆气,气机畅,水气行,则心可宁矣。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健脾,利水宁心之效。

【主治】眩晕,症见头晕目眩、气上冲胸、心悸、口苦咽干或口淡无味、消化力弱、食少或不欲食、或胸脘滞痛、或胸胁胀满、四肢软弱、小便短少或失眠多梦、苔淡白、脉寸关微沉而弱或兼见弦象。

【加减】心悸失眠多梦者,加枣仁12克;头痛者,可选加白芷、羌活、藁本、川芎诸药中一二味;舌苔白兼淡黄滑润者,加肉桂3克或桂枝尖6克。

 

3镇眩汤

【来源】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歌诀】镇眩汤中四物汤,苓桂术甘龙牡加,

养血利水兼重镇,范围扩大效更优。

【组成】川芎10~16克,当归10~12克,白芍10~16克,生地10~12克,桂枝10~12克,茯苓12~18克,白术10克,甘草10克,生龙骨30~60克,生牡蛎30~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其方中龙牡须先煎。

【功效】养血利水,重镇止眩。

【方解】本方是由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生龙骨生牡蛎而成。也即日本,连珠饮加生龙骨、生牡蛎末治眩晕。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以补虚扶正;配以苓桂术甘汤通阳健脾以利水,共奏养血健脾之功;更重用生龙骨、生牡蛎镇冲潜阳而止眩,其功颇著。

【主治】贫血、动悸、眩晕、或有少寐、或有浮肿。可用于心瓣膜病、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直立性调节障碍、贫血、眩晕(包括耳源性眩晕、神经源性眩晕、眼源性眩晕,疗效可靠)、血管性头痛、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眩晕甚者,加泽泻;头痛甚者,加白芷;浮肿甚者,加四苓散;血压明显高者,加丹参、菊花;失眠严重者,加夜交藤;贫血严重者,加黄芪、党参。

 

4十味天麻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内部资料,龚志贤方)

【歌诀】十味天麻术夏陈,茯苓泽泻白蒺藜,

黄连竹茹生甘草,专主眩晕效更奇。

【组成】天麻12克,白术、法半夏各10克,陈皮、茯苓各12克,泽泻、白蒺藜各15克,黄连3克,竹茹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除湿化痰和中。

【方解】本方由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而成。半夏白术天麻汤方出自《医学心悟》,“有湿痰壅遏者……非天麻、半夏不除是方”。本方即二陈汤(治湿痰之祖方)加白术、天麻而成。《脾胃论》云:“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应;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本方以半夏、天麻为主药,更以茯苓配白术健脾除湿,以治生痰之源;陈皮理气化痰,气行则水行,加之泽泻之行水,湿可去矣;白蒺藜疏风平肝;黄连、竹茹取温胆汤意,实为清利肝胆而设,因气郁湿滞多有生热化火之虑,故取之尔。方实具有健脾利水除湿,熄风化痰之效。湿痰作眩者宜之。

【主治】眩晕阵作、头重如蒙、视物旋转、动则晕甚、恶心、呕吐痰涎、胸闷脘痞、食少、嗜睡、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证属痰湿中阻者。

【加减】若小便不利,舌苔白而厚腻,脉濡缓,水湿特重者,白术应加大剂量为30克,或改用苍术15克,泽泻加大剂量为30克,以增强除湿利水之力。

【附记】加减法中,白术、泽泻加大剂量,或单用白术30克,泽泻60克。此【用法】源于《金匮要略》之泽泻汤,泽泻汤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为水湿阻滞,浊阴上犯之故,重用白术健脾除湿,泽泻利水,使湿从小便去,其“冒眩”可解,法简而效著,余常喜用之。

治眩晕秘方

23.1 气虚眩晕煎

【来源】施治全,《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炙黄芪20克,别直参10克,老鹿角15克(先煎),桂枝、川芎、柴胡(酒炒)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5分钟后进行煎煮,待沸后改用微火,再煎15分钟,滤取药汁;药渣再加少量冷水,如上法煎煮,沸后15分钟滤取药汁倾入前药汁中,分3次服(一日量)。每日1剂。

【功用】益气壮阳。

【方解】眩晕之症,显于头目,患者如坐舟车而旋转也。甚则卒倒而不能坐立。盖头为诸阳之首,清阳出上窍,而目在其中。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血不能上奏于脑,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作矣。其脉多沉、弱、微,口不渴、舌淡、苔白润,以益气升阳为治,方中黄芪味甘气温,为补气助阳主药;伍以别直参则补气助阳之力益强,协以川芎辛香走窜,上行头目,通达气血;鹿角益气补虚、散瘀活血,且血肉有情之品,生于头角,用于巅顶之族,其效弥彰;桂枝、甘草辛甘而气温,补助心阳;酒炒柴胡,味薄气升,鼓动胃气,以达清阳上行。全方配伍,具益气升阳、诱导气血上达头目之功。力专效宏,效果颇佳。

【主治】气虚眩晕。

【加减】伴肢冷畏寒者,加制附片20克,干姜10克,以扶阳祛寒;伴呕吐者,加姜半夏、生姜各10克,茯苓15克,以和胃降逆;伴大便不实者,加苍术10克,茯苓15克,腹毛10克,以振奋脾阳;伴脘痞者,加炒炽壳15克,桔梗10克,以升降气机而除痞。

【疗效】余20年来,创用此方治气虚眩晕,屡收治效。

 

23.2 定眩汤

【来源】张笑平,《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姜竹茹、姜半夏、广陈皮、云茯苓、炙甘草各10克,炒枳实5克,干葛根、紫丹参、双钩藤、生磁石(打碎、先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豁痰泄火,平肝和络,升清降浊,开壅和中。

【方解】本方实即加味温胆汤,从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来看,其病机总不越风、火、痰、瘀、虚五字,本虚标实,虚实挟杂,而其发作期又多为本缓标急之证,故借温胆汤豁痰泄火、开壅宣痹、降逆和中;配干葛根,以升清,协紫丹参以和络;佐钩藤扩张血管,增加脑及内耳血液灌注量,从而迅速收取晕止呕除之效。

【主治】以耳源性眩晕、晕动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代表的各种反复发作性眩晕的发作期。

【加减】痰涎壅盛者加广郁金10克,陈胆星5克;肝阳亢甚者,加明天麻10克,生石决明(打碎、先煎)15克;络脉瘀甚者,加三七4克(研末;分冲),桑枝15克。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得满意的疗效。

 

23.3 川芎白艽汤

【来源】冉雪峰,《冉氏经验方》

【组成】白芷、川芎、秦艽、半夏、钩藤、石决明、泽泻各9克,枣仁12克,刺蒺藜、五味子各9克,细辛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3次分服。

【功用】祛风活血,镇静安神。

【方解】方中以川芎、白芷善治头晕头痛;秦艽祛风兼活血;细辛香窜,助芎、芷之功;半夏降逆止呕;钩藤、石决明、蒺藜、五味子、枣仁安神镇静;泽泻通利小便。诸药配伍为用,用治头风眩晕,有较好疗效。

【主治】眩晕。可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较佳。

 

23.4 清肝汤

【来源】郭士魁,《中医杂志》(2)1986年

【组成】葛根、钩藤、白薇、黄芩、茺蔚子、白蒺藜、桑寄生各12克,磁石30克,牛膝、泽泻、川芎、野菊花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风,清利头目。

【方解】方用茺蔚子、白蔟藜、桑寄生、磁石滋阴潜阳;钩藤、野菊花、黄芩、白薇平肝熄风、清利头目;葛根祛风升清,泽泻清利小便;川芎活血通络,载药上行;牛膝活血通络,引热下行。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之功。

【主治】眩晕,证属阴虚阳亢者。

【加减】阳亢症状明显,加生龙骨;失眠,加合欢皮,柏子仁;肾阴虚症状明显,加女贞子、川断;腹胀纳差,肝胃不和,加陈皮,木香。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较为满意。

 

23.5 定眩汤

【来源】杨笃权,《陕西中医》(7)1988年

【组成】天麻、半夏、全蝎、僵蚕各9克,白芍、夜交藤各24克,钩藤20克(另包,后下),茯苓15克,丹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用】平肝定眩,舒颈醒脑。

【方解】本病多因颈部慢性软组织劳损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衰老,肝肾精血不足,筋脉骨与关节失去濡养而发生退行性改变,经络阻滞,血脉不通,髓海失充,肝风内动,风火上扰神明所致。本方系以天麻钩藤饮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成。方用天麻、钩藤、白芍养阴清热,平肝熄风,解痉止痛;丹参、夜交藤养血活血,补肾安神;半复、茯苓降痰浊、健脾胃;全蝎、僵蚕通络活血、平肝熄风。全方具有平肝定眩、舒颈醒脑之功效。

【主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疗效】治疗60例,治愈36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7%。

 

23.6 平肝清晕汤

【来源】张子琳,《张子琳临床经验选辑》

【组成】生白芍12克,石决明15克,蒺藜12克,菊花9克,生地12克,龙骨、牡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平肝清热。

【主治】肝阳上亢致眩晕,每逢用脑过多,或情绪激动,神经紧张而增剧。伴有目糊,口干、少寐、心慌等症。脉弦数。

【加减】如眩晕甚者,加天麻、钩藤、玉竹等柔肝熄风之品;耳鸣甚者加磁石;大便干者,加当归、火麻仁;手足心烧者,加丹皮、地骨皮;恶心者,加竹茹、赭石;失眠者,加远志、炒枣仁;食少纳呆者,去生地。

【疗效】屡用屡验。

 

23.7 大黄导瘀汤

【来源】萧熙,《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大黄15克,红花、桃仁各9克,钩藤15克,白芷、甘草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泻实导瘀,祛风止痛。

【主治】各种疾病临床表现眩晕、头部胀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脉实大等。

【加减】头胀痛剧烈者加川芎、僵蚕、全蝎;后颈麻木或渴者加葛根;呕吐者加姜竹茹;小便赤涩者加滑石;服药后大便畅下,诸症减轻时减少大黄用量,或随症改用他药。

【疗效】屡用皆效。尤以外伤性脑震荡后遗症头昏、头目胀痛、睡眠欠佳等效著。

眩是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晕是头晕,即感觉 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因二者同时并
见,故统称为“眩 晕”。究其原因有四: 一是外邪袭人,邪气循经脉上扰巅顶,清窍被扰,可发生眩晕。 二是脏
腑功能失调,或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发生眩晕;或是肝阳上亢,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或是脾胃不
足,气血亏虚脑失所养。 三是痰湿中阻,痰湿上犯,蒙蔽清阳而发眩晕。 四是瘀血内阻,清窍受扰,而生眩
晕。
1.丹参红花治晕眩
[配方] 丹参30克,红花9克,泽兰9克,朱茯神9克,钩藤9克,白蒺藜9克,生珍珠母30克,田七3克(研末 2次
分服),甘草3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祛瘀通络,清利头目。用治头目晕眩,失眠多梦,甚至精神恍说,舌边.紫黯,脉涩。
2.天麻钩藤饮治肝阳上亢型眩晕
[配 方] 天麻12克,白蒺藜12克,钩藤飞5克,炒山栀10克,黄芩10克,夏枯 草30克,茯苓12克,夜交藤30
克,生牡蛎30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平肝熄风潜阳。用治肝阳上亢型眩晕(高血压多属此型),症见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痛,性情急
躁,常因恼怒而眩晕加重,烦热面赤,睡眠多梦,口干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3.葛根黄芩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配 方] 葛根12克,钩藤12克,白薇12克,黄芩12克,茺蔚子12克,白蒺藜12克,桑寄生12克,磁石30克,
牛膝12克,泽泻12克,川芎12克,野菊花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滋阴潜阳,清肝平肝。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4.女贞子旱莲草治眩晕
[配 方] 女贞子、旱莲草、熟地、当归、白芍、草决明、玄参、沙苑子、白蒺藜、生龙骨、生牡蛎、何首乌各等

份。
[制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功 效] 滋水涵木,清眩止晕。用治眩晕,证属肝肾阴虚,其症见头目眩晕,身摇如坐舟车,时欲恶心。
5.玉米须治头目眩晕
[配 方] 玉米须30克。
[制用法] 以水两盅煎至1盅力度。空腹服下,连服3-6次。
[功 效] 用治高血压引起之头晕眼花、眩晕。
6.白果红枣汤治疗头晕
[配 方] 白果30克,红枣10枚。
[制用法] 将白果除去壳、膜和胚芽,研末,红枣煎汤送服。
[功 效] 用于老年动脉硬化症、美尼尔氏综合症头晕目眩,
7.鱼鳔山药汤治疗头晕
[配 方] 鱼鳔30克,鲜山药100克。
[制用法] 将鱼鳔浸软、切块,鲜.山药去皮,洗净切片,同放于砂锅中,注入清水500毫升,加入冰糖,小火煮
至酥烂。分2次乘热食鱼鳔和山药,喝汤。
[功 效] 治疗耳源性眩晕。
8.首乌枸杞芝麻饮治疗头晕
[配 方] 首乌20克,黑芝麻、枸杞各15克,菊花10克。
[制用法] 水煎2次,每次用水400毫升,煎半小时,两次混合,去渣留汁,分2次服。
[功 效] 适用于肝肾两虚,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视物模糊,血虚便秘。
9.菊花粳米治眩晕
[配 方] 干菊花1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许。
[制用法] 将菊花去蒂、择净磨成碎末备用。再将粳米加冰糖煮粥,待粥煮好调人菊花末,再少煮片刻即成。每日
1剂,分 2次月员。
[功 效] 疏风清热止眩晕。用于外感风热所至的头晕目眩。
10.猪肉夏枯草治疗眩晕
[配 方] 夏枯草15克,瘦猪肉60克。
[制用法] 将夏枯草、猪肉加水适量,煮至肉熟即可。喝汤吃 肉,每日分2次。
[功 效] 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目赤、 头痛等肝火上炎之眩晕。
11.泽泻治痰火上扰型眩晕
[配 方] 泽泻50克,川牛膝10克,白术15克,粳米50克。
[制用法] 先将泽泻、白术、牛膝同人砂锅中煎水,去渣、取汁。 用净药汁,同粳米煮成稀粥,每日早晚各服1小
碗,连服3~5天。
[功 效] 本方利湿涤痰,适用于痰火上扰之眩晕。
12.荆芥治外感风寒型眩晕
[配方] 荆芥10克,薄荷9克,蝉衣6克,桑叶5克,菊花9克。
[制用法] 水煎服,1日1剂,2次服。
[功 效] 本方解毒祛风,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眩晕。
13.僵蚕治风邪型眩晕
[配 方] 僵蚕9克,荆芥穗、羌活、白芷、明天麻各6克,青皮 9克,鸡蛋2枚。

[制用法] 将上药与鸡蛋加水适量,共煮之,待鸡蛋熟后去皮,再煮,令药味人透,取出鸡蛋即可。
[功 效] 本方祛风止眩晕,适用于风邪所致头目眩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