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5浅表性胃炎(胃脘痛).

 学中医书馆 2014-01-13
治浅表性胃炎(胃脘痛)秘方

凡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痞、解郁、除满功能的中成药,都适用于防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验方一
         组成 灸黄芪15~20克 灸甘草12~20克 赤芍(或白芍)10~15克 当归10克 党参10~15克 延胡索10~15克 佛手柑(或陈香橼)10克 败酱草20~30克 蛇舌草20~30克(或浦公英10~15克)
    功用 和中养胃,疏肝理气,消炎活血。
    主治 浅表性胃炎。
    加减 嘈杂,加山药、玉竹等;泛酸,加吴茱萸、公丁香、乌贼骨等;脾胃阳虚,加炮姜、附块、益智仁等;脾胃阴虚,加麦冬、石斛、天花粉等;胃粘膜出血,加蒲黄炭、地榆炭、大青叶等;胃粘膜糜烂,加蒲黄、青黛、血竭、锡类散等;胃粘膜疣状隆起或息肉样变,加三棱、昆布、苡仁、木瓜等;幽门功能失调,加苏木、枳壳、莪术等;胆汁反流,加半夏、木瓜、蒲公英、公丁香、代赭石等;伴有溃疡,加白芨、乳香等。气滞,加甘松、香附、金铃子等。

验方二
    组成 太子参10克 苍白术各9克 茯苓15克 灸甘草3克 法半夏9克 陈皮9克 木香6克 砂仁6克 蔻仁6克 厚朴6克 佛手片9克 香橼皮9克 川芎6克 丹参15克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除湿化瘀。
    主治 浅表性胃炎,症见食纳减少,食后胸脘胀闷或疼痛,兼见呃逆,脉缓弱,舌淡苔白腻者。
    加减 如患者见舌红、口干、便结者去苍术,加玉竹、石斛9克、生白芍9克、火麻仁15克,见苔厚腻、口粘、便溏者,加藿香9克、佩兰9克、苡仁15克、煨诃子15克;兼食滞嗳气、腹胀者加神曲9克、山楂9克、麦芽9克、大腹皮6克。 10.烤熟大枣泡水治胃寒 用火将大枣烤熟,最好烤脆,每天早、中、晚三顿饭后,用一杯开水泡三四个,泡到水变红色,大枣不太甜了喝下去。

常见中成药有:

  (1)保和丸

  主要成分:六神曲、山楂、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

  功能:消食导滞,和胃健脾。

  主治:饮食停滞胃脘所致纳差、腹胀、泛酸、嗳气等症。

  (2)越鞠丸

  主要成分:香附、川芎、栀子、苍术、六神曲。

  功能:理气宽中,解郁消胀。

  主治:胸脘痞闷、腹中胀满、嗳气吞酸。

  (3)香砂六君子丸

  主要成分:木香、砂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胸脘胀闷,呕吐泄泻。

  (4)香砂养胃丸

  主要成分:砂仁、木香、白术、茯苓、枳实、豆蔻仁、厚朴、香附、陈皮、半夏、甘草、土藿香。

  功能:健脾和胃,理气消滞。

  主治:纳差、乏力、胃痛、腹胀、嗳气、反酸。

  (5)舒肝丸

  主要成分:柴胡、厚朴、川芎、香附、枳壳、沉香、砂仁、木香。

  功能: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主治:两胁胀痛、腹胀、嗳气、恶心。

  (6)气滞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柴胡、枳壳、甘草、香附等。

  功能:疏肝行气,和胃止痛。

  主治:肝郁气滞之胸痞胀滞,胃脘疼痛等。

  (7)良附丸

  主要成份:高良姜、香附。

  功能: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主治:中焦虚寒之脘腹冷痛、喜暖喜温者。

  (8)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分:党参、白术、山楂、黄芪、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助阳暖土。

  主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冷痛、胀气、嗳气、纳差、畏寒。

  (9)阴虚胃痛冲剂

  主要成分:北沙参、麦冬、川楝子、甘草等。

  (八)温胃舒胶囊

  主要成份:党参 白术 山楂 黄芪 肉苁蓉等。

  功能:扶正固本,温胃养胃,行气止痛

  消化道炎症与溃疡病防治186问百病百问沙龙丛书  功能:养阴益胃,缓中止痛。

  主治:用于胃阴不足引起的胃脘部隐隐灼痛,口舌干燥,纳呆干呕等症。

  (10)养胃舒冲剂

  主要成份:党参、黄精、云参、乌梅、白术、菟丝子等。

  功能: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

  主治: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所引起的胃脘灼热,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等症。

  (11)胃乃安胶囊

  主要成分:黄芪、三七、合成牛黄、珍珠层粉。

  功能:补气健脾,宁心安神,行气活血,消炎生肌。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12)胃康灵胶囊

  主要成分:白芍、甘草、元胡、三七等八味药物组成。

  功能: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去腐生新。

  主治: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出血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60.1 竹茹清胃饮

【来源】姚子扬,《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壳、石斛各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日早、晚分2次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功用】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方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哕;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配伍为用,能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蒌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60.2 清中消痞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麦门冬各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丹皮各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方解】本方系由《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方中以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证属阴虚者。

【加减】泛恶欲呕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覆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著。



60.3 和中消痞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蒲公英、白芍各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方解】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等方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同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三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配伍合用,共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且收效颇著。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黏、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60.4 清胃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徐长卿、平地木各15克,旋覆花(包)9克,代赭石(先煎)、丹皮各15克,赤芍、制香附各12克,延胡索、连翘各9克,水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和胃清热,理气止痛。

【方解】肝气失于疏泄,郁热犯胃,症见纳减神疲、中脘胀满、隐隐疼痛、得噫嗳气稍舒。方中徐长卿、平地木健胃止痛;制香附、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旋覆花、代赭石平逆除噫;丹参、赤芍调营活血;连翘、甘草清热缓急。诸药合用,功效非凡。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60.5 益气养阴汤

【来源】危北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白芍、黄芪、白术、茯苓、泽泻各15克,甘草10克,青黛15克,白芨12克,黄连9克,陈皮、蒲公英各15克,三七面1克(冲服)、沉香面1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益气健脾、清热和胃、活血止痛。

【方解】慢性浅表性胃炎(气阴不足型)。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多获良效。



60.6 加味黄芪建中汤

【来源】杨泽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20克,桂枝、白芍各10克,煅瓦楞30克,延胡索10克,虎杖20克,生姜3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300毫升,痛前服100毫升,日服3次。

【功用】益气温中、制酸疗嘈杂。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之属中焦虚寒胃脘痛,或伴嘈杂泛酸者。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治疗,每获良效。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肝胃气滞)方
    处方:佛手、旋覆花、陈皮、香橼各15克,枳壳7.5克,川楝子、法半夏、香附、甘草各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肝胃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连胁,嗳气频作,食后腹胀,或有烧心反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多正常,脉弦。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胃热内蕴)方
    处方:吴茱萸3克,黄连6克,大黄4克,佛手、香橼、谷芽各10克,败酱草、连翘、煅瓦楞、陈皮各15克,蒲公英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泻热和胃。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胃热内蕴型。临床症见患者胃脘灼痛,泛酸嘈杂,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舌苔黄,脉弦数。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脾胃气虚)方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15克,炒薏苡仁、炙黄芪各30克,炒山药20克,枳实12克,陈皮、泽泻、绿萼梅各10克,砂仁5克,生姜3片,大枣6枚。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助运,升脾降胃。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型。症见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食后胀闷,倦怠乏力,便溏,舌淡或胖,苔薄白,脉细弱。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胃阴亏虚)方
    处方:沙参、石斛、佛手、陈皮、元胡各15克,白芍18克,五灵脂、玉竹、麦冬、绿萼梅各10克,黄连5克,蒲公英2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养胃。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胃阴亏虚型。症见胃脘隐隐灼痛,胃中嘈杂,口燥咽干,大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

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方
  方药:半夏、郁金、黄芩、吴茱萸各10克,代赭石12克,蒲公英15克,黄连、干姜、柴胡、熟大黄、炙甘草各6克。

加减:脾胃气虚加党参12克,黄芪15克;肝气犯胃加佛手10克,金铃子12克;肝胆湿热加龙胆草、栀子各10克;胃阴亏虚加麦冬12克,石斛15克;胃气上逆加煅乌贼骨15克,瓦楞子10克;饮食停滞加鸡内金12克,莱菔子10克;气滞血瘀胃痛加乌药、元胡各10克,丹参15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月为1个疗程,一般服3-5个月。治疗时告知患者忌酒,忌浓茶,避免吃辛辣刺激、油腻、生硬难消化的食物,生活规律。

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肝郁胃热型。

治疗慢性胃炎,效果很好。
枳实10-12g黄连10-20g生姜6g半夏10g
厚朴10-15g人参10-20g炙甘草6g
白术10-15g茯苓10g麦芽15g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见胃痛、胃胀、痞满、嗳气、嘈杂、泛酸、恶心、食欲不佳等症状者均可用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合柴胡疏肝散;肝火犯胃者,合金铃子散加黄芩;胃气上逆明显者,加苏梗,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用量可按寒热虚实增减。

处方:
枳实(肤炒)12g黄连(吴茱萸水炒)12g生姜6g半夏(姜炙)10g
厚朴(姜炙)10g人参10g炙甘草6g白术(土炒)15g茯苓10g
炒麦芽15g苏梗12g黄芩8g瓜蒌12g陈皮10g
6剂,每日1剂,水煎服。
嘱:戒烟酒,忌辛辣。
二诊:2003年3月14日,自述胃脘胀痛减轻,食欲好转。
原方加砂仁8g,减黄连4g,连服18剂。
三诊:2003年4月6日,自述胃脘胀痛、嘈杂嗳气基本消失,恶心消失,精神食纳好转。
原方增减服2月余,诸症消失,精神食纳转佳。
随访2年正常。
疗效:治疗40例,治愈26例,显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浅表性胃炎
   理中良附煎
[药物]党参、白术、干姜各 10 克,香附、枳壳、麦芽、乌贼骨各 15 克,良姜、木香、砂仁各 6 克。 [用法]每天 1 剂,水煎饭前分 3 次服,连服 30 剂为 1 疗程。 [疗效]此方加减治疗浅表性胃炎 97 例,痊愈 58 例,好转 33 例,无 效 6 例。 [病例]王×\u65292X女,  38 岁,农民。心下胀满而痛,饥饿尤甚已 2 年。 曾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浅表性胃炎。证见胃脘痛,暖气吞酸,饮食喜热, 大便搪薄(每天 3~4 次),消瘦,纳呆,舌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弦无力。 证属肝郁脾虚型,用理中良附煎化裁,服 28 剂,临床症状消失,继服 12 剂, 以固疗效。半年后胃镜复查正常,随访 3 年未见复发。 [来源]炊积科.陕西中医

治浅表性胃炎(胃脘痛)秘方

60.1 竹茹清胃饮

【来源】姚子扬,《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竹茹12克,芦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壳、石斛各10克,麦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取汁300毫升,日早、晚分2次饭前温服。每周服5剂。

【功用】轻清凉润,理气止痛。

【方解】方中竹茹、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热,止呕哕;公英甘苦而寒,清热解毒,为清胃之要药;枳壳、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气止痛;石斛、麦冬滋养胃阴。诸药配伍为用,能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对幽门弯曲菌有良好的杀灭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溃疡之修复。本方用药轻灵,清热而不伤胃,养阴而不恋邪,且无壅滞之弊。有病可治,无病可养,寓治于养之中,故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偏热者之良方。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偏热者。其特征是:胃脘轻痛、咽干口苦、舌红、苔黄,胃无大热,服清胃散太过者。

【加减】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药(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加儿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蒌20~30克;呕吐者,加生姜10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60.2 清中消痞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麦门冬各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丹皮各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养阴益胃,清中消痞。

【方解】本方系由《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加味组成。方中以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证属阴虚者。

【加减】泛恶欲呕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覆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溏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著。

 

60.3 和中消痞汤

【来源】李寿山,《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制半夏10克,黄连3克,丹参、蒲公英、白芍各15克,炙甘草6克,干姜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气健胃,辛开苦降,和中开痞。

【方解】本方系由《伤寒论》半夏泻心汤、芍药甘草汤、理中汤等方化裁而成。方中党参、炙甘草补中气、健脾胃;制半夏燥湿化痰,与党参同用助运化祛痰湿,以消痞结;黄连清热燥湿;干姜温中祛湿,三药合用,辛开苦降为和中消痞之主药;蒲公英苦味健胃,有清热和中之效;白芍缓急止痛,与甘草合用酸甘化阴以益胃阴而防燥药之急;干姜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扶脾阳而化寒湿之邪。两组药对配伍有益阴济阳、调和寒热之功;伍丹参养血活血,寓补于消以和胃通络。诸药配伍合用,共奏益气健胃、调和寒热、辛开苦降、和中开痞之效,且收效颇著。

【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闷胀,或脘腹痞满、嘈杂不舒、似痛非痛、饭后饱胀明显、纳呆食少、口苦口黏、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象弦滑等,中医辨证属于脾胃气虚,痰湿中阻,寒热夹杂之胃痞症。

【加减】胃痛明显加元胡、香橼皮;胃中冷倍加干姜、肉桂;灼痛口干者干姜易炮姜,加石斛;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枳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等。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显著。

 

60.4 清胃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徐长卿、平地木各15克,旋覆花(包)9克,代赭石(先煎)、丹皮各15克,赤芍、制香附各12克,延胡索、连翘各9克,水炙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和胃清热,理气止痛。

【方解】肝气失于疏泄,郁热犯胃,症见纳减神疲、中脘胀满、隐隐疼痛、得噫嗳气稍舒。方中徐长卿、平地木健胃止痛;制香附、延胡索理气、行滞、止痛;旋覆花、代赭石平逆除噫;丹参、赤芍调营活血;连翘、甘草清热缓急。诸药合用,功效非凡。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60.5 益气养阴汤

【来源】危北海,《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当归、白芍、黄芪、白术、茯苓、泽泻各15克,甘草10克,青黛15克,白芨12克,黄连9克,陈皮、蒲公英各15克,三七面1克(冲服)、沉香面1克(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饭后1小时服。

【功用】益气健脾、清热和胃、活血止痛。

【方解】慢性浅表性胃炎(气阴不足型)。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多获良效。

 

60.6 加味黄芪建中汤

【来源】杨泽民,《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黄芪20克,桂枝、白芍各10克,煅瓦楞30克,延胡索10克,虎杖20克,生姜3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300毫升,痛前服100毫升,日服3次。

【功用】益气温中、制酸疗嘈杂。

【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萎缩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之属中焦虚寒胃脘痛,或伴嘈杂泛酸者。

【疗效】屡用屡验,坚持治疗,每获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