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1疟疾

 学中医书馆 2014-01-13
疟疾


为疟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雌性按蚊的叮咬而感染。周期性的发冷、发热、出汗,脾肿大与贫血。

一、内 治

(一)西药

1.发作期控制发作:用氯喹,第1天4片(每片2.5克),6小时后再服2片,第2~3天每天2片,共计10片,或用奎宁(每片0.3克或0.12克),第1~2天,服0.45~0.6克,每天3次,第3~7天服0.3~0.6,每天2次。凶险发作有脑、肝、肾等严重症状时要送医院抢救。

2.休止期防止复发:用磷酸伯喹,每片13.2毫克,口服,每日3片,疗程8天,或每日4片,疗程4天。

(二)中药

1.鸡骨常山(酒炒)10克,槟榔15克,草果仁6克,柴胡10克,穿山甲6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发作前2~3小时水煎服,或单用常山10克水煎服。

2.鸦胆子仁,每次10~20粒,装入胶囊吞服,连服5~7天。

3.徐长卿全草5~7株(相当于干品9~12克,或鲜品30~60克),加水300毫升,煎至150~200毫升,酌加食糖少许,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之间服药。

4.水蜈蚣30克(干品6~9克),加水400毫升煎透,于疟疾发作前1小时与发作时2次分服,每日1剂,连服3日。服药时间力求准确。

5.蜂蜜15~30克,白酒适量(根据各人饮酒量酌情增减),于发作前10分钟至1小时服用,如发作时间掌握不准,可在发作当日连服3次。

6.仙鹤草20克(大剂量)煎服。
7.胡椒20~30粒,装鸡蛋内,煮熟服,或用胡椒末1.5克拌饭吃。

8.鲜马鞭草全草150克。加水煎浓汁约300毫升,于发作前后4小时、2小时各服1次,连服5~7天。用鲜品效佳,干品效差。

9.鸡胆治三日疟,临发作前2~3小时吞服1个,隔2天再吞服1个,连服3~4个。又治恶性疟疾,用鸭胆1个,泡于1杯酒中,疟未发前服。
10.青蒿15~25克,捣汁服或水煎服或研末,开水送服。

11.青蒿20克,草果5克,水煎服。

12.辣椒子30粒(儿童减半),每天早上空腹服下,连服4天为1个疗程。

13.马齿苋120克,洗净,水煎去渣,在发作前2~3小时服下。

14.青蒿叶晒干,研细末,每次服15克。在发作前2~3小时服用。


15.青蒿20克,水、酒各半,煎一柱香的时间,每天服用2次。

16.香菜籽适量,水煎,打入鸡蛋3个。发作前喝汤吃蛋。

17.大蒜头1个,米酒100克,将大蒜头放火上烧熟,于发作前2小时饮酒吃蒜,一次吃完。

18.常山10克,乌梅肉4个,共研细末,分2次服用,发作前1小时服1次,温开水送下。适用于间日疟。

19.乌龟1只,去内脏,洗净,盐适量,细火慢炖,小的乌龟每日吃1只,大者2日服用1只。对慢性三日疟,久病时好时发效佳。

20.艾蒿根15克,水煎服,每日3次,连服3日。适用于间日疟、三日疟。

21.鲜黄花蒿(青蒿)全草250克,加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成人一次服150毫升;6~8岁服40毫升;9~12岁服80毫升;13~16岁服120毫升。于发作前6小时、3小时各服1次。适用于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

二、外 治

1.生姜捣烂,于疟疾发作前4小时,包敷于两膝盖处,连续数天。有截疟作用。

2.生半夏3克,研末,放脐上,小膏药贴盖。亦可用生半夏,生贝母各等份研末,疟发前2小时贴于第三胸椎。

3.苍耳叶(嫩叶)少许,捣烂搓成圆形,在疟发前1小时塞入左右任何一侧鼻孔内。

4.生辣蓼(细叶)7片,用叶子揉搓极烂,在发作前2小时塞少许于两鼻孔,留2~3小时取出,或同时敷于手腕桡动脉处。

5.巴豆霜、雄黄各等份为末,于疟疾发作前5~6小时置耳郭上方乳突处,外贴膏药。

6.辣椒叶或根适量,加盐少许捶烂,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敷于任何一手腕的动脉处。

7.桃叶7片,胡椒7粒,共研捻成团,在疟疾发作前3小时将药团敷于患者手腕的动脉处。

8.大黄、生姜各3克,共捣蛋如泥,摊成饼状如钱币大。在发作前1~2小时,贴于肚脐上,上敷纱布,胶布固定,发作过后再取下。如时间摸不准时,则应在开始发冷时贴敷。

9.生大蒜1头,捣烂,加食盐少许拌匀。在发作前2小时敷于腕关节内侧横纹二横指处(内关穴)。

10.胡椒10粒,研细末,放于大椎穴上胶布固定。于发作前2小时连用2~3天。

11.丁香研细末(大人2粒,小儿1粒),发作前放入肚脐中,胶布固定。

12.老姜120克,捣烂如泥,于发作前贴在背中心上,敷盖固定。适用于先寒后热,或只冷不热者。

13.大蒜60克(去皮捣烂如泥),白胡椒6克,研细末,两药和匀,贴在手腕动脉搏动处,固定。适用于发病已久,其他药物治疗无效者。

14.鲜桃叶3~5片,生大蒜半瓣,一同捣烂,用棉纸包上拴一细线,每次1个。于发作前2~3小时塞入鼻中,发作后拉出。适用于间日疟。

三、其 他

  针灸疟门穴(位于中指与无名指掌指关节前凹陷处),患者轻握拳式,针呈15°斜刺向掌心,深0.8~1寸,有针感后留针半小时,每10分钟捻转一次。于发作前2小时针刺为佳。

  【防护】①使用蚊香、蚊帐、驱蚊剂等防蚊虫叮咬。②在流行季节,及高疟区使用抗疟药预防。 

疟疾

1.马兰白糖饮治疟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治疟疾。

[处方组成]马兰30克,白糖20克。

[处方备注][制用法] 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发病前半小时服用

2.白酒冲蜂蜜治疟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治疟疾。

[处方组成]蜂蜜l5~30克,白酒适量。

[处方备注][制用法] 白酒稍温热,冲入蜂蜜内调匀。在疟疾发作前半小时服用。如不能掌握发作时间,可在发作的当日按方连服3次。

3.桃叶大蒜塞鼻孔方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杀菌。用治间日疟。

[处方组成]鲜桃叶3~5片,生大蒜半瓣。

[处方备注][制用法] 桃叶与蒜瓣共捣烂,以纱布包裹。于疟疾发作前2~3小时塞人鼻孔内,或左或右,能止疟。

4.胡椒末治间日疟

[功能主治]除寒祛湿。用治间日疟。

[处方组成]原粒胡椒l5粒。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胡椒研成细末。置于胶布中央,贴在大椎穴上。一般敷贴l周,症状消失后再更换贴7日。

5.疟疾外治效方

[功能主治]除寒热,疗诸疟。用治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疟疾。轻者1次即可,重者2或3次可愈。

[处方组成]车前子、樟脑等分。

[处方备注][制用法] 先将车前子炒焦,研成细末,和入等量樟脑粉,和匀即成。在疟疾发作2小时前,用药棉包粉末如蚕豆般大,塞人鼻内,男左女右。

6.炒花生仁治三阴疟

[功能主治]治三阴疟

[处方组成]花生仁。

[处方备注][制用法] 炒熟。每日吃50~100克。 注据《本草纲目拾遗》载:安定臣昔曾患三阴疟(即四日两头疟),诸方莫能疗,有人教服炒熟花生,不半月而愈

7.鸡蛋清防治疟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有预防和治疗疟疾之作用。

[处方组成]新鲜鸡蛋l个,白酒20毫升。

[处方备注][制用法] 取鸡蛋清和人酒内,调匀。一次口服,每周1次,连服2或3次有预防作用。用于治疗者剂量加倍,发作前2小时顿服。

8.新鲜鸡蛋治疟疾

[功能主治]补虚损,理气血。用治疟疾。

[处方组成]新鲜鸡蛋3个,陈醋l20克。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蛋打破调匀,和好陈醋置沙锅内煎开。待稍冷顿服

9.熬羊骨汤治疟疾

[功能主治]补肾,强筋骨。用治疟疾。

[处方组成]羊骨250克。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羊骨洗净,砸碎,加水煮汤。在疟疾发作前3小时服饮。

10.焖黄狗肉治疟疾

[功能主治]养血理虚。用治疟疾,对半年以上不愈的三日疟尤效。

[处方组成]黄狗(生后5个月之内者)肉、酱油、酒各适量。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狗肉切成大块,纳入罐中,加酱油、酒等密封好,将罐置于灰火掺半的火堆中,2日即可。食之。

11.辣椒根治疟疾

[功能主治]除寒湿。用治疟疾

[处方组成]辣椒根15克,盐少许。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辣椒根洗净,加盐共捣如泥糊。发作前2个小时敷于寸口脉(手腕桡动脉)处,l小时可见效。 注据《福建中医药》介绍,取辣椒叶加水、酒各半,浸2小时取出晒于,研末.贮瓶,用时以温酒调匀,敷脐部(神阙穴)及寸口脉上(男左女右),最多l小时见效。

12.独头蒜止疟

[功能主治]用治疟疾。

[处方组成]独头大蒜(紫皮)40克。

[处方备注][制用法] 蒜去皮,捣烂,加少量食盐拌匀。在发疟前3小时敷在两臂内关穴上,可防止发作。 注内关——腕横纹上2寸(同身寸),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

13.猪油炖团鱼治慢性疟疾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止疟。适用于慢生疟疾久治不愈。

[处方组成]团鱼(鳖,圆鱼)1只,猪油20克,盐少许。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将团鱼宰杀,去肠及杂物,切块,连同甲壳、裙等放入炖盅内,加入猪油、清水适量及盐少许,隔水炖4个小时。待鱼肉熟时趁热吃饮。

14.桃叶治疗疟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杀虫。用治疟疾。据福建《中医验方》载,本方曾经治愈几百例,值得推广。

[处方组成]桃叶7张,胡椒7粒。

[处方备注][制用法] 共研捻成团。在疟疾发作前3小时将药团敷于患者桡动脉搏动处。

15.白矾胡椒丸治疗疟疾

[功能主治]解毒杀虫,温经,治疟。用治寒性疟疾。

[处方组成]白矾l.5克,胡椒0.3克,发酵面3克。

[处方备注][制用法] 白矾、胡椒研细,以发酵面和为丸。发作前3个小时顿服。

16.羊肉甲鱼汤治久疟

[功能主治]暖中祛寒。用治虚寒疟疾及久疟不愈。

[处方组成]羊肉、甲鱼、糖、盐各适量。

[处方备注][制用法] 羊肉切作小块,甲鱼去头爪及内脏,加糖、盐共炖熟。每日饮汤1碗并吃肉。

17.鸡苦胆治疟疾

[功能主治]用治疟疾。据《中医验方汇编》介绍,此方经治多人有效。

[处方组成]鸡苦胆(新鲜者)1枚。

[处方备注][制用法] 取刚宰杀的鸡的苦胆。吞服,每次1枚,隔2天服l次,连服3~4枚可愈。

18.赤小豆方治久疟不愈

[功能主治]除湿散寒,清热解毒。用治间日疟,三日疟或久治不愈的疟疾。

[处方组成]赤小豆100克,红鲤鱼1条,枣10个,陈皮5克,生姜50克。

[处方备注][制用法] 小豆洗净,鱼去内杂,加盐,与陈皮、生姜共煮烂熟。顿服。女六

治痢疾妙方

1白头翁汤

【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施,

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治痢在清肠。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本方所治湿热痢,为热毒深陷血分,纯下血痢之证。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凉血,俾热毒除,则血痢自止。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配以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以助白头翁清热解毒以止痢。合而用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主治】热毒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可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肺炎、泌尿系感染、滴虫性阴道炎、阳痿、角膜炎等病症。

【加减】若见恶寒发热、表邪未解、里热又炽盛者,加葛根、银花以增强解肌清热作用;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加木香、槟榔、大腹皮以行气导滞;夹有食滞、腹痛拒按、苔厚腻,加枳实、山楂以消食导滞;发病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紫草、丹皮、赤芍以滋阴凉血。

 

2芍药汤

【来源】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芍药汤中用芩连,当归槟榔与绵纹,

木香甘草配肉桂,湿热痢疾疗效优。

【组成】芍药15克,当归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木香5克,槟榔9克,肉桂2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方解】痢疾初起,多由湿热之邪所致,湿郁化热,郁腐肠道、中焦失运、气血失调、发为痢疾。治宜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故方用芍药、黄芩、黄连、大黄(即绵纹)清热燥湿,且大黄又能通里导滞而缓里急;芍药又与当归、木香、槟榔合用,理气血而行郁滞;芍药与甘草相伍,缓急止痛,和中调药;妙在配入少量之肉桂,性热反佐而且诱导之功;服后痢下不减者,因积滞较重,可再酌情增加大黄之量以攻下去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通里导滞之功。

【主治】湿热泻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肠梗阻等病症。

【加减】若见舌苔黄干、热甚伤津者,去肉桂之温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去甘草,加山楂;腹胀满、气滞较重者,去肉桂、甘草,加枳壳;泻下赤多白少,甚或纯下赤冻者,改当归为归尾,并加丹皮以加强止血之力;伴有表证者,加葛根。

【附记】若表证重者,不宜应用本方。

 

3香连化滞丸

【来源】清·沈金鳌《妇科玉尺》

【歌诀】香连化滞青陈皮,厚朴枳实配黄芩,

当归白芍生甘草,槟榔再与滑石襄。

【组成】青皮、陈皮、厚朴、枳实、黄芩、黄连、当归、白芍、滑石、木香、甘草、槟榔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理气化滞,清热燥湿。

【方解】方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厚朴、枳实理气化湿而导滞;配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当归、白芍和血;滑石、甘草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滞,清热燥湿之功。

【主治】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腹痛肠鸣、泄泻呕恶、下痢赤白、稠黏臭秽、里急后重、发热口苦、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腹胀,胃纳减退、胃脘疼痛、大便不畅,甚或便秘、消化不良、胁肋疼痛、喛气脘闷、饮食停滞、胸中烦热痞闷、脏毒便血、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

【加减】若见急性肠炎较重,可加车前草、小飞蓬、鸡眼草、葛根;细菌性痢疾便下脓血明显,加地榆、马齿苋、赤芍、丹皮;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秦皮、黄柏、地榆。

【附记】凡属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泄泻;肾阳虚衰的溏泄以及寒湿阻滞的腹泻、痢疾,均非本方所宜。孕妇忌服。

 

4参连开噤汤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参连开噤汤石莲,湿热疫毒蕴结肠,

脾胃已虚噤口痢,扶正祛邪两皆宜。

【组成】人参9克,黄连3克,石莲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益气健脾,清热止泻。

【方解】方用人参益气补虚;黄连清热燥湿;石莲子健脾涩肠,既助人参益气健脾之力,又增黄连清热止泻之功。综观全方,扶正祛邪,药少力专,其效不凡。

【主治】噤口痢,症见呕不能食、发热口渴、舌红。可用于慢性痢疾、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尿崩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

【加减】若见口渴明显,加麦冬、石斛、芦根养阴生津;呕吐不止,加半夏、姜、竹茹和中降逆;肢怠乏力,加扁豆、山药、粳米健脾和中;屡饮屡吐,可先服少量玉枢丹,再服本方。

 

5燮理汤

【来源】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燮理汤方止痢好,金银花与生山药,

萸连肉桂寒热用,牛蒡白芍生甘草。

【组成】生山药24克,金银花15克,生杭芍18克,牛蒡子(炒捣)6克,甘草6克,黄连45克,肉桂(去粗末)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燮理阴阳,清热止痢。

【方解】痢证是因为寒火凝结下焦,瘀为脓血,留滞不下,而寒火交战之力又逼迫之,使之下也。故方中黄连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药等分并用,阴阳燮理于顷刻矣;白芍能泻肝胆之火,协同甘草(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痢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里急后重者,必是肝火下迫大肠,故白芍能治之。滞下久则阴分必亏,气化不固,故用山药滋脏腑之真阴,固下焦之气化;牛蒡子能通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金银花善解热毒,以防肠中之溃烂。单白痢,病在气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病在血分,故加地榆以凉血;痢中多带鲜血,其血分尤热,故加鸭蛋子,大清血分之热。此方治痢,卓有成效,尤宜于妇幼老弱之患者,至剧者,连服数剂亦必向愈。

【主治】红白痢,噤口痢。

【加减】单红痢,加生地榆6克;单白痢,加干姜6克;血痢,加鸭蛋子20粒(去皮),药汁送服。

【附记】据(《陕西中医》(7)1987年)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00例,分别服药3~5剂,治愈率95%。

 

6黄芩汤

【来源】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黄芩汤用芍甘并,二阳合痢枣加煮,

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止痢,和中止痛。

【方解】太阳、少阳合病,虽无先后次第之分,然受邪有轻重、主次之别。本方之治,是以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较重而太阳表邪不著,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传化失司,故自利腹痛或大便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方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阳明之热;芍药酸寒,益阴和营,土中泻木;甘草、大枣益脾和中,顾护正气。综观全方,可使少阳邪热得清,枢机得利,里气因和则腹痛下利诸症可愈,太阳表邪自然解除。后世治痢之方,多是从本方化裁而成。

【主治】太阳、少阳合病,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后重、大便脓血、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加减】若兼呕吐,加半夏、生姜(即黄芩加生姜半夏汤);若腹痛者,去大枣,加木香、槟榔;大便脓血者,加山楂、炒地榆;湿食交阻而小便短少者,去大枣合四苓散,再加陈皮、厚朴、木香。

【附记】寒湿痢疾、舌苔白滑、脉迟而缓、口不渴者,不宜使用本方。

 

7驻车丸

【来源】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驻车丸中用黄连,干姜阿胶与当归,

久痢伤阴兼便血,清热养阴止痢良。

【组成】黄连180克,干姜60克,当归90克,阿胶90克。

【用法】上药(前3味)共研为细末,以醋烊化阿胶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米汤送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清热养阴止痢。

【方解】方用黄连清热止痢;配以当归、阿胶养阴和血,并佐干姜温中止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养阴、止痢止血之功。

【主治】久痢伤阴、便血、或有滑脱不禁、或泻下不畅、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以及便血等病症。

【加减】若久痢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烦渴、舌红绛少津等阴虚证者,加炒白芍、熟地黄、麦冬、山药。

【附记】凡急性痢疾、泄泻,或慢性痢疾、泄泻而证属脏腑虚寒者,不宜应用。

 

8没食子丸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没食子丸用黄连,黄柏再配生地榆,

肠虚血热痢下证,收涩止痢石榴皮。

【组成】没食子15克,地榆15克,黄柏60克,黄连45克,石榴皮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10~20丸,温米汤送下,空腹时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清热凉血,收涩止痢。

【方解】方用没食子、石榴皮收涩止痢;配以地榆、黄连清热凉血;黄柏清热坚阴止痢。综观全方,清中有敛,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功。

【主治】肠虚血热、泄痢频数、大便夹有鲜血、或便赤汁、腹痛不甚剧者。可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症。

【加减】一般可酌加木香、槟榔。若见脾虚证者,加党参、白术、扁豆;血多者,加黄芩炭、丹皮炭。

【附记】若痢下初起,实邪积滞者,不宜应用。

 

9清利消食汤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清利消食高良姜,木香槟榔肉蔻襄,

山楂建曲石菖蒲,秦皮黄芩水灯芯。

【组成】煨肉豆蔻10克,广木香9克,槟榔9克,山楂炭12克,建神曲12克,秦皮12克,高良姜12克,黄芩10克,石菖蒲15克,水灯芯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消食化积,清解湿热。

【方解】方用肉豆蔻、神曲、山楂、槟榔消食化积散瘀;配以广木香、高良姜行气止痛,以消中焦之积食;秦皮、黄芩、石菖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水灯芯清热利水;广木香、槟榔还有理气行水的作用,气机畅,水气行,则湿可除,下焦湿热可解。合而用之,共奏消化中焦之积食,清解下焦郁滞之湿热之功。

【主治】痢疾(积滞湿热型),症见腹部微痛、大便泻白色稠黏液汁、坠胀欲解、解便次多量少,一昼夜达八、九次至二、三十次不等,小便色微黄不畅,或与大便同解,中脘常微胀痛、噫气多、矢气少、或口干苦、手心发热、舌苔微白或痰黄,脉沉或微沉不浮,或微弦或微紧,或涩。

【加减】积食甚者,去肉豆蔻,加草果仁9克;湿甚、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2克,苍术9克。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此为积食与湿热兼杂之病,非寒与热感染之病,不可用黄连、黄柏、栀子一类苦寒之品,免伤脾胃之阳气;亦不可用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辛热之药,以防耗伤阴津。

 

10养阴凉血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养阴凉血生地黄,银花地榆枯黄芩,

芍首甘麦明玉竹,沙旱阿胶茜草根。

【组成】金银花30克,生地榆10克,干生地15克,枯黄芩10克,杭白芍15克,生首乌24克,生甘草10克,杭寸冬10克,南沙参15克,明玉竹15克,旱莲草15克,茜草根10克,阿胶15克(另烊化分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养阴增液,败毒泻火,清热凉血。

【方解】痢下多日,全为血便,有时带花红冻子,口干不欲饮,为热毒深入血分,脉数舌红,不饥不食,为肺、脾、胃与大肠之阴皆伤,故方中重用金银花甘寒无毒,能治肠澼血痢;佐以干生地甘寒泻火,润燥补阴,凉血生血;白芍善收阴气,和血脉,能止下痢腹痛;阿胶滋肾养肝,益气和血,治肠风下血,为治热痢调大肠之佳品;地榆能治诸血疾、冷热痢、疳痢与血痢不止;茜草根既能补中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旱莲草益阴止血,为治血痢之妙品;更用寸冬、甘草、沙参、玉竹益气养阴;仅以一味黄芩,泻大肠之火,善治澼痢腹痛;用何首乌,能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考首乌人皆用以为滋补肝肾之良药,少有知其为“消痈肿”、“肠风脏毒”之妙药者。《纲目》名此为疮帚,亦名红内消,草药家多生用捣敷恶疮有效;《太平圣惠方》用“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故本方中亦加之。本证为阴虚血痢,正气大亏,真阴大伤,所以不用黄连、黄柏等恐苦寒化燥,更伤其已耗之阴,故只用既能止血、止痢,又能养阴生血之品,复加甘平益气,养阴生津之味,组合成方,用之颇验。

【主治】阴虚血痢,症见痢下多日不愈、全为血便、有时带红花冻子、脉沉细数、舌红苔少、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小便短赤。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用屡验,其效如神。

 

治疟疾妙方

1清脾饮

【来源】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楷,

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裁。

【组成】青皮、厚朴各6克,白术9克,草果仁3克,柴胡9克,茯苓12克,黄芩、半夏各9克,甘草3克,生姜5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燥湿化痰,和肝清脾。

【方解】疟不离少阳,为肝胆之病,然多由脾胃受伤,痰湿阻结膜原而成。本方为脾虚痰湿内阻,少阳不和者而设。方用柴胡、黄芩清泄肝热和解少阳;青皮破滞疏肝;半夏、厚朴散满化痰而和胃;茯苓、白术、炙甘草渗湿健脾而调中;草果辛烈,既可燥湿温中,尤擅除痰截疟。合而用之,燥湿清热并施,和肝清脾,疏达少阳,祛痰止疟,为临床常用治疟妙剂。然只宜于痰湿内遏之实疟,虚疟非宜。

【主治】疟疾,症见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胸膈满闷、口苦咽干、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者。可用于疟疾、胃肠炎、急性血吸虫病、淋证等病症。

 

2何人饮

【来源】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何人饮是景岳方,参首陈皮归生姜,

体虚久疟无休止,扶正祛邪服可康。

【组成】何首乌9~30克,当归9克,人参9~30克,陈皮6克,煨生姜3片。

【用法】水煎,或酒水共煎,于疟发前2~3小时服。

【功效】补气血,治虚疟。

【方解】本方乃为久疟气血两虚者而设。治宜养血益气,扶正祛邪。方用养血截疟之何首乌(何首乌益阴补肝,为治疟疾要药)和补气之人参为君,可达截疟养血补气之功;配合当归为臣,协助首乌以加强养血之用;复用陈皮芳香,生姜辛散为佐使者,助本方理气和中,补而不腻,配方之妙,此之谓也。

【主治】疟疾反复发作不止、气血两虚,症见精神疲乏、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缓大而虚。可用于疟疾反复发作。

【加减】在疟疾发作之时,宜加青蒿和常山以祛邪截疟;左胁下有痞块者,可与鳖甲煎丸同用。

 

3常山饮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常山饮中知贝取,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之服,劫痰截疟功堪诩。

【组成】常山9克(酒炒),草果9克,槟榔9克,知母9克,贝母9克,乌梅9克,煨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煮沸后入陈酒一匙,于疟疾发作前3小时左右服。

【功效】截疟祛痰。

【方解】古人有“无痰不成疟”的说法,尤其对于疟疾久发不已,而体质壮实者,多主张用劫痰的方法治疗。方用常山破除疟痰,槟榔下气破积、消食化痰,草果温脾去寒,三药合用,截疟之功甚著;合以知母滋阴清热,贝母清化热痰,助常山、槟榔除痰;乌梅生津清热;姜、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劫除疟痰,截止疟疾发作之【功效】。对于疟疾屡发不止而体质不太虚弱之患者,奏效甚捷。

【主治】疟疾发作较久不止,体质壮实,热较高,舌干口渴者。

 

4截疟七宝饮

【来源】宋·杨倓《杨氏家藏方》

【歌诀】截疟七宝饮常山,槟果朴草青陈皮,

水煎沸后再加酒,阳经实疟服之良。

【组成】常山3克,厚朴3克,陈皮3克,青皮3克,炙甘草3克,槟榔9克,草果仁3克。

【用法】水煎,煮沸后入黄酒一匙。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

【功效】截疟祛痰。

【方解】疟疾一病,成因虽多,但每与痰湿有关。本方所治之疟,亦属痰湿所致,故理脾去湿化痰,为治疟之法。方中常山、槟榔、草果皆有截疟之效;配以厚朴、青皮、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化痰;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具有燥湿劫痰之功,为截疟常用之妙方。然本方终究属温燥之剂,只适宜治疗实疟。

【主治】疟疾数发不止,体壮痰湿盛,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者。可用于各型疟疾。

【加减】本方如加入青蒿或与小柴胡汤合方【加减】,可使抗疟与解热作用均明显加强,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

【附记】对于久疟不已而属虚证,或内有郁火者,均不宜服用。

 

5达原饮

【来源】明·吴又可《温疫论》(又称达原散)

【歌诀】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知甘草果仁,

邪伏膜原寒热作,透邪逐秽此先行。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方解】本方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之半表半里证而设。治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用厚朴芳香化浊、祛湿理气;草果仁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共为君药;凡温热疫疠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配以黄芩、白芍、知母为臣佐,泻火解毒,清热滋阴,并可防止诸辛燥药之耗散伤阴;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助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故推为治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之首要方剂,实为开达膜原之妙方。

【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症见憎寒壮热、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如积粉。可用于疟疾、高热、流行性感冒、淋证、湿热痢、黄疸、失眠、小儿病毒性肠炎等病症。

【加减】如见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加柴胡;腰背颈项疼痛,加羌活;眉棱骨痛、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等,加葛根。

 

6柴胡达原饮

【来源】近代·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

【歌诀】柴胡达原荷叶梗,枳朴青皮草果仁,

桔芩槟榔炙甘草,透达膜原效堪珍。

【组成】柴胡6克,生枳壳6克,川厚朴6克,青皮6克,炙甘草3克,黄芩6克,桔梗3克,草果仁6克,槟榔6克,荷叶梗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方解】对于湿温痰浊阻于膜原,湿遏热伏之证,治宜宣湿化痰,透达膜原为法。方用柴胡、黄芩清泄邪热;枳壳、桔梗一升一降,以开发上焦之气;川朴、草果辛烈辟秽、燥湿化痰,以宣畅中焦之气;青皮、槟榔下气破结、消痰化积,以疏利下焦之气;荷叶梗透达化浊;甘草和中。诸药相伍,具有透表和解三焦之功,湿化热清,诸症可愈。

【主治】胸膈痞满、心烦懊、头眩口腻、咯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者。可用于疟疾、病毒感染性发热、失眠等病症。

【加减】热邪较重,加山栀、知母;湿浊较重,加藿香、佩兰等;也可酌加青蒿、常山,以增强解热治疟之功。

【附记】原书云:此方用于“湿重于热,痰阻膜原,始为适宜。如湿已开、热已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故宜忌。

 

7四兽饮

【来源】宋·王硕《易简方》

【歌诀】四兽饮用参夏苓,白术草果化橘红,

乌梅姜枣同入煎,化痰截疟是良方。

【组成】半夏、茯苓、人参、白术、草果、橘红、乌梅、生姜、大枣各等份(临床可根据各药常规剂量酌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开始服用。

【功效】健脾燥湿,化痰截疟。

【方解】疟疾痰多,多因脾虚生湿,故治疟先治痰,治痰当理脾。方用六君子汤健脾化痰,燥湿和中;配以乌梅清热化痰柔肝;草果燥湿化痰,并能截疟。合而用之,标本兼顾,具有健脾燥湿,化痰截疟之功。

【主治】疟疾。

【附记】疟发热盛,体质壮实者不宜应用。

 

8鳖甲煎丸

【来源】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鳖甲煎丸乌扇芩,柴胡鼠妇牡丹皮,

姜黄芍桂亭苈子,厚瞿石韦半夏制,

紫葳蜂巢人参入,虫阿胶赤硝随,

疟母引起脾肿大,蜣螂桃仁酒和丸。

【组成】鳖甲33克,乌扇9克,黄芩9克,柴胡18克,鼠妇9克,干姜9克,大黄9克,芍药15克,桂枝9克,葶苈子3克,石韦9克,厚朴9克,牡丹皮15克,瞿麦6克,紫葳9克,半夏3克,人参3克,虫15克,阿胶9克,蜂巢12克,赤硝36克,蜣螂18克,桃仁6克。

【用法】先煮鳖甲令烂,余药研细末,两者合并,加清酒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日服2次,温开水兑酒少许送下。

【功效】活血消痞化积。

【方解】疟母引发脾肿大及腹部癥瘕积聚之证,治宜活血消痞化积。方用软坚散结之鳖甲为主药;配以大黄、虫、桃仁、赤硝、蜂巢、蜣螂、芍药、紫葳等破血攻瘀;人参、阿胶补益气血。全方补气与活血同用消导与扶正并施,以消为主,以补为辅。

【主治】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块,成为疟母以及各种癥瘕积聚之症。可用于因疟母引起的脾肿大、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原发性肝癌、腹腔肿瘤等病症。

 

9鳖甲饮子

【来源】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鳖甲饮子治疟母,甘草芪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乌梅姜枣同煎服。

【组成】鳖甲(醋炙)、白术(土炒)、黄芪(炙)、川芎、白芍(酒炒)、槟榔、草果(面煨)、厚朴、陈皮、甘草各等份。或炙黄芪45克,余药各3克,乌梅少许,加生姜3片,大枣1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扶正祛邪,破结治疟。

【方解】疟久不愈,耗气搏血,顽痰扶瘀结于胁下,则成痞块,是为疟母,古云:“肝之积也”。治当活血祛瘀,行气除痰,散积消坚。然久病体虚,又当邪正兼顾、消补兼施。方中鳖甲益阴补虚,清热散结;川芎、白芍和血行瘀,敛营平肝;槟榔、厚朴攻积破坚,行气除满;草果、陈皮暖中祛湿,截疟消炎;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肺,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可使痞消积散、疟疾痊愈,邪去正安。

【主治】疟久不愈,胁下痞硬有块,成为疟母。可用于疟母引起的脾肿大及因肝脾失调,正虚邪实所致的多种痞块癥瘕之症。

【加减】症状如属寒者可加干姜;如挟热者可加黄连;便秘者可加大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