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名家云集的年代 ――国学泰斗徐复先生回眸金陵“求学生涯” (11/15 07:08) 徐复,字士复,一字汉生,自号鸣谦。1912年1月8曰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国语言文字学家、训诂学家、文献学家、辞书学家,享受国家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出版学术专著《后读书杂志》、《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论稿》、《訄书详注》等,担任《广雅诂林》、《传世藏书》等主编,《汉语大词典》副主编,《辞海》语词分科主编。 1929年,我在常州中学读了两年书,就跳级考大学。那时大学主要集中在南京。我就离开家乡到南京来读书了。 虽然现在我是中文系的教授,但起初我本不想考中文系,我想考的是金陵大学的农科专业,因为我们中国的农业太落后了,我想在农业方面作一番努力的,尤其是我父亲希望我出国,到曰本去学习,他觉得曰本的科学文化值得我们学习。我也想读完大学后,到曰本继续学习农业。可是后来我并没有报农科专业,因为这个专业须要考学生种地方面的技能——对此方面我真是一窍不通。没办法,我只好报了中文专业。为什么报中文呢,因为家里书多,特别是我父亲是办学的,欢喜买书,家中藏书有好几千册,其中自然是中文方面的书最多,我也最熟悉——这些书后来都捐给南京师范大学了,家里也放不下。大学,过的是读书生涯。现在还记得,由于我们是教会大学,考卷都是厚厚的一本。 寄食小馆子 我读书那个时候南京只有两所大学,一所是中央大学,一所是金陵大学。金陵大学是教会学校,虽然是外国人办的,但那时已是中国人做校长了,我那时的校长名叫陈裕光;文学院院长是刘国钧,他教过我读《老子》,解放后到北京大学去了。 平时我们学生吃饭,都是在学校四周的小饭馆里。那时学校附近都有不少小馆子,一元钱可以向小馆子买七张饭票,中饭与晚饭就凭票去吃,那每顿饭就不到二角了,七张饭票可以吃三天半。吃的菜,一荤一汤,汤与饭随便吃,菜比如炒肉丝、炒鸡蛋等,都是带荤的。早晨的一顿则自己另外解决,吃油条、烧饼、豆浆都可以,你要吃什么早点,他可以送到你住的宿舍里。这样算起来,一个月膳食费十元钱就够了。此外一学期学费四十五元,杂费十元,还有住宿费十元。 不过,那个时候货币有大洋与小洋之分。一元钱作十二角钱,是小洋,一元钱作十角钱,则为大洋。一块大洋兑三百个铜板。去买东西要问清楚,价格是依小洋算还是大洋算。当时社会上基本上都是小洋。这是那个时候的一种特殊现象,现在的人是不可能想像的。 名师多风采 说读书,自然不能不说老师。三十年代南京的高等学府中,名家大师云集,分别在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兼课。现在想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我跟黄季刚(侃)先生学过经学通论、《诗经》、《说文》、《文心雕龙》等课;从胡小石(光炜)先生学过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甲骨文、《楚辞》;从刘衡如(国钧)先生学过目录学、《汉书艺文志》;从刘确杲(继宣)先生学过古文;从胡翔冬(俊)先生学过诗;从吴瞿安(梅)先生学过词曲;从汪辟疆先生(国垣)学过唐人小说。其中本师黄季刚先生,暂且不提,这里先讲其他几位老师。 首先是胡小石。这位老师是书法名家。他的学问,我其他没有学到,但对于甲骨文、钟鼎文学到了不少东西。现在看起来,他研究这些学问算是比较早的。我的《说文五百部首正解》这部书里引用了不少他的说法。这书里讲到甲骨文、钟鼎文,引用了郭沫若、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研究成果,由于胡小石是我的老师,我引用得较多,凡是能取的,我都取了。胡小石先生还教我《程瑶考古学》以及诗文方面的学问。他上课的特点,条理清晰,内容严谨,把他的讲课内容,从头到尾写下来,就相当于一篇流畅的散文。 还有一个老师,刘继宣先生,他教我“刘章史学”,刘是刘知几的《史通》,章是章学诚的《文史通义》。这两部书都是很重要的书,我得到它的好处。我对历史有兴趣,与刘先生是分不开的。还有吴梅先生、胡俊先生、汪国垣先生,都是学界泰斗,时向问业,终身服膺。 “泡”在图书馆 我们学生一般在学校看书,但学校图书馆比较小,有的书没有,我就到龙蟠里的国学图书馆去看书,地点在现在的南京市第四中学附近。当时的馆长是柳贻徵。这个图书馆里书很多,在里面可以看到外面看不到的书,而且看书很方便,你要什么书,他就帮你找了拿出来。天天看书,还可以在里面吃中午饭,当时一顿午饭二角钱,相当于现在的“工作餐”吧,伙食应该算是很不错的。我不上课就到图书馆看书。从学校到图书馆,要走一段路。现在南京大学与龙蟠里都是高楼大厦,但当时金陵大学与图书馆之间还有一部分土地是农田,我们要走过一段田埂才能到图书馆。图书馆四周很冷清,附近也没什么饭馆子。上午看完书,到中午12点,图书馆要关门,怎么吃饭,就向图书馆交二角钱,吃完饭就散散步,天天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对这一带还是比较熟悉的。 这样子一年又一年,四年过去了,不容易呀。那时候上课看书还要写文章,再加上出去游览,真是可以说忙得不亦乐乎。徐复 口述 陈明明 记录/整理 |
|
来自: 昵称12149590 >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