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更由于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又常易发,并与结肠癌的发病亦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1  医案
本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18~58岁;病程3个月~20年。全部病例符合1992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1)有持续或反复发作性慢性腹泻,如黏液便、脓血便等;(2)排除肠道及寄生虫感染;(3)结肠镜检查或组织学检查有慢性炎症、腺体变形、黏膜溃疡等。
治疗方法  本方药物组成: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加减用药:湿热偏重者,去附子、干姜、蜀椒,加黄柏、秦皮;脾胃虚寒者,黄连减量为3g;脾肾阳虚者,加重附子量为15~30g,加补骨脂、赤石脂;腹痛甚加白芍;便血加侧柏叶。全部病例服用此方,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本组39例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正常,大便化验正常,停药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纤维结肠镜检黏膜轻度炎症反应及部分假息肉形成,大便化验较前明显好转;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镜检、化验均无改善。
结果  本组39例痊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3例(7.69%),总有效率92.31%。

2  典型病例

    患者,男,46岁,干部。腹胀肠鸣,黏液血便,每日5~6次,持续2年余,曾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复发2个月,经外院肠镜检查示:距肛门30cm以下结直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糜烂,浅溃疡形成,上覆黄白苔样物及黏液。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于2002年5月12日来我处就诊。证如上述,形体较瘦,口苦,饮食减少,精神不佳,腹部叩之如鼓,但轻轻揉按后腹壁较软,舌苔白腻,脉细。中医辨证为寒热虚实错杂,气血不调。给予乌梅丸加减:乌梅60g,细辛5g,炮姜8g,黄连8g,当归15g,附子8g,蜀椒8g,桂枝10g,党参20g,白头翁15g,地榆15g,炒枳壳10g,木香12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症状明显减轻,腹泻每日2~3次,继用乌梅丸加黄芪30g,改党参为人参10g,连用15剂症状完全消失。1个月后复查肠镜病变处黏膜稍充血,血管纹理模糊,糜烂及浅溃疡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获临床治愈。 作者重庆,重庆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


3.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方:
白头翁50克、黄连25克、苦参50克、白芍25克、大黄15克、土茯苓20克、黄柏20克、白芨30克、丹参40克、云南白药2克、乌梅30克。
治疗方法  
每日1剂,加水1000ml浸泡2h。文火水煎2次,每次40min取汁,合并2次煎液后再浓煎至约200ml,放置沉淀后取汁150ml直肠给药。
晚睡前排空大便,取头低臀高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Ocm,将18号导尿管轻轻插入病变部位,直肠病变者深约15cm,灌肠成功后继续保持臀部抬高1Ocm,左侧卧位30min。乙状结肠或以上者深约30cm,灌肠成功后,改为胸膝卧位15min,使药液到达整个结肠保留4h以上。
若药液很快排出,半小时再重灌1次。每晚1次,30次为1个疗程,休息2d后开始第2疗程,共用2个疗程。
治疗过程中停用治疗UC的其他药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酒类。
保留灌肠不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消肿抗炎,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而且还可以通过直肠中下段血管直接进入大循环,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化学变化,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吸收途径不经过胃和小肠,完全避免了胃肠酸碱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对上消化道的刺激。
据现代医药研究,白头翁、黄连、土茯苓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炎、抗菌、抗渗出、抗过敏作用,白头翁对肠粘膜有收敛止血作用;白芍能改变大脑皮层的紊乱状态,具有解痉、镇痛、消炎和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大黄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及出血时间缩短,有利于肠道粘膜屏障的建立而控制出血;苦参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作用,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过敏作用;黄柏外敷促进皮下溢血吸收,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使其不易破碎;五倍子所含鞣酸有沉淀作用,使粘膜溃烂局部蛋白凝固成胶状,以保护创面,加快粘膜修复,同时使小血管被压迫收缩而起止血功效,并对多种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大量白芨,可使药液粘度增大,有利于药物覆盖于肠粘膜溃疡面,能使血细胞凝聚,形成人工血栓,达到良好的止血生肌目的;丹参中丹参素可透过细胞膜,清除细胞中的氧自由基,抑制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并能部分地保护组织中的SOD活性,稳定细胞膜通透性,纠正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丹参的活血功能,乌梅的收敛功能可使肠管痉挛得到缓解,加之云南白药的止血功能,故收效良好。

3.朱良春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或过敏性结肠炎多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病.中医属 大瘕泄 (病名首见于(难经,五十七难)或“下和”、“脏毒”范畴。临床有急慢性之分,急者本文不加论述。慢性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甚至多年不愈,故亦称久泻。主证为腹泻伴粘液或脓血便,有似痢非痢,似泻非泻之说.有轻度里急后重腹痛或无里急后重者。亦有久泻粘液无脓血者。其病位虽在肠。但相关多脏之功能,盏肺和大肠相表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相关大肠之传导,又因肝司疏泄,脾主运化,肝气横逆太过则伤脾,运化失司则痛泻由生,敌本病“肝郁脾弱乃其本,痰瘀滞留乃其标。”朱良春先生指出,久泻咎于脾虚,久泻病在气机。故注重运枢机、制肝木、健脾胃、化痰瘀、涩滑脱,首创“仙桔汤”等方应用临床,疗效颇著,其组方用药之妙试述如下。
泄木制肝补脾土仙桔汤方轻灵图
       朱师早年制订之仙桔拓由仙鹤草30g,桔梗8g,乌梅炭4.5g,白槿花(即木槿花)、炒自术各9g,广术香5g,炒白芍9g.寨艽lOg,炒槟榔1.2g,甘草4.5g组成。用治慢性结肠炎历验不爽。肝郁脾滞,湿热蕴结之候加柴胡5g以疏肝解郁;有失禁不固者加诃子肉12g,或石榴皮log;腹痛甚倍白芍;气虚甚加参芪、升麻,(无木槿花,笔者代以藿香、紫苏各6g,地锦草20g)。
      本方选仙鹤草为主药。乃固仙鹤草涩中有朴,轻灵止泻,止中寓通,强壮强心,补脾健胃,对慢性泻痢虚实夹杂者有标本同治之功,如临床广用于治劳伤脱力、止汗、止咳、止血、止痢、止泻、眩晕、赤白带下、血小板减步性紫癜等,即是明证。亦以其味辛而涩,微温无毒,伍桔梗辛苦甘平,以其辛制其肝,开其肺,以其涩去其脱,除其滑。盏肺气开则府气通,故能治腹痛、下痢、久泻。古有(药性论)(奉草经疏)(重庆堂随笔)等均载桔梗治下痢。清代温病家柳宝诒最喜用桔梗伍枳壳治泻痢而多方不离,其疏畅气机。斡旋气化之用。更重于桔梗升挺肺气和排脓榜痰之功。朱师抄伍少量摈榔。一升一降,清升浊降则枢机运转如常,探得王孟英调正气化柩机之旨。久钙或久痢多清气下谎,请浊相混,运传失常,槟榔本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但槟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较枳壳、青皮尤甚之说,故朱师用量为1.2g,有久病用小方,以少胜多,事半功倍之用药特色,对久泻久痢腹痛较甚者亦有著效。白槿花轻清滑利,能井能辟,拨动气机,上清肺热,下利水道,消积导滞,凉血和营,消肿排脓,止泻止痢,对清化下焦湿热颇有速效,故有消炎、退热、抗菌、通淋、止泻、止痢等功,朱师历年用白槿花治肾盂肾炎、菌痢,每每应手,是一明证。白术、术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醌甘敛阴,且泄木制肝。缓急止痛,圊脱止滑;秦艽有抗菌、消炎、镇痛和类激素之作用,能斡旋脾胃,拨动气机.助桔梗升提,大有喻氏“逆流挽舟”之意;乃与败毒散用防风、羌独等异曲同工耳。且能祛风、通络、理湿、清热、利尿,宣通诸府,引导湿热.直走二阴而出。一药多功,颇合慢性肠炎脾虚湿热型之病机,诸药共奏升清降浊.通塞互用,气营兼调,补脾敛阴,清化止泻之功。既无参芪之峻补,亦无芩连之苦降.更无硝黄之攻伐.对久病正虚,攻不胜攻,清不耐清,补不能补之久泻、便溏,夹有粘冻,纳呆腑呜,腹胀乏力.舌尖红,白腻苔,脉满细之慢性结腑炎、过敏性结肠炎及慢性痢疾,疗效确切。但朱师指出,”对久泻久痢证属脾肾阳虚或肾阳不振者.或大寒凝内多年不愈者仙桔汤当不适用。
4.曾治郭某,男,38岁。起病2年。泄泻1天多达20余次,少则10条次,肠鸣不停,作乙状镜检,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多次住院,中西药治疗罔效,诊见面色苍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纳呆肠鸣,腹泻有粘冻,无里急后重,时有失禁不固,舌尖红苔腻,脉细,证屠脾虚湿热,投仙桔沥加减.仙鹤草30g,桔梗6g,白槿花、炒白术各12g,乌梅炭5g,诃子肉12g,炙黄芪15g,党参log,升麻、柴胡各5g,4剂药后,大便好转,日1~2次,粘冻消失,精神明显好转,原方再进l0剂,诸症全除,守原方l4剂善后,嘱愈后用参苓白术丸、香砂六君丸各500g守服以复脾胃功能。
        又治许某,男,52岁。大便溏泄4个月.日2~3次,杂有粘冻,脐左攻痛,叠进中西药物无技,舌中腻,尖红,右关脉弦按之弱,经己状镜确诊为慢性结膜炎、肠痉挛,证嘱肝郁脾滞,予仙桔汤加减:仙鹤草l5g,桔梗8g,白槿花12g,炒白术15g,炒白芍18g,乌梅炭5g,秦艽l0g,萆解15g,广木香6g,柴胡5g,甘草3g,药服10剂,诸证悉除。
       按久泻大便杂有粘冻,当有湿热留着。脾运失常气机阻滞,则纳呆肠鸣。脾胃虚弱,气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则便次增多。如泄泻不爽,则内有积滞阻碍气机。肝强脾弱则弦脉独见于右关,按之细弱。
      
5.于己百教授诊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18岁随父学习中医,1955年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院长、甘肃省中医学会会长等职务。于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从基础到临床,从教学到科研,已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分课题“于己百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对于己百教授临证经验作了系统总结,现介绍于己百教授诊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乙状结肠为主的非特异性炎症,常有糜烂和溃疡。临床基本表现有 腹泻 或腹泻与 便秘 交替出现、 腹痛 及黏液血便,多伴有里急后重等症状。属常见多发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病程漫长难愈,容易复发,并发症多,为临床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一般需通过X线气钡双重造影、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以及黏膜活检确诊。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古籍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记载,但根据其腹泻便溏、湿泻水泻、黏液血便、便前腹痛、里急后重及久泻不止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临床特征,于教授认为本病似  1基本处方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药用: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2g,炙甘草10g,炮姜10g,桂枝10g,焦山楂15g,白术10g,茯苓12g,芍药30g,白芷12g,椿根皮12g,乌梅10g,补骨脂12g,吴茱萸10g。功用:清热利湿、温中散寒,补脾益肾,止泻止痢。方义: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宜于寒热互结、升降失常、虚实错杂之痞满疼痛、呕吐泄泻的治疗。黄连汤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去黄芩加桂枝而成,桂枝在本方一则与干姜为伍以散脾胃之寒,二则温经通阳以降寒气之上逆,故本方可治上焦有热、胃热肠寒所致呕吐暖气、腹痛腹泻诸证。于教授以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为主,四君子汤、四神丸(汤)为辅,又随证增损,用治溃疡性结肠炎,也取得了满意的疗效。这是因为方中半夏、炮姜(仲景原方为干姜)并桂枝散寒和阴,温中降逆,黄芩、黄连及椿根皮清热和阳,燥湿止泻,以上辛苦寒温并用既能散寒清热,除湿止泻,又能行气降气,止痛除噫。四君合四神益气助阳,脾肾双补,固肠止泻;炮姜、焦楂温中散寒消食,行气和血止泻;白芷、桂枝、芍药、炙甘草行气通阳散寒,缓急解痉止痛;椿根皮、乌梅清热凉血,涩肠止泻。全方合用即具平调寒热、燥湿止泻、行气和血、脾肾双补的功效,所以溃疡性结肠炎服之有效。
  3.2常见加减脘胁疼痛:加川楝子12g,元胡12g以疏肝,活血,止痛;便血较多加地榆20g,白头翁30g以清热凉血,涩肠止泻;泄泻清稀、次数较多,或有滑脱,合桃花汤(炮姜易干姜,山药易粳米,赤石脂30g,炮姜10g,山药30g),以温中,涩肠,止泻;久泄久痢,或是下坠、里急,加诃子10g,米壳10g以涩肠止泻;大便干结去桂枝,加枳实10g,玉片10g以行气,导滞,通便;易生口疮加茵陈30g,桑白皮30g,白芷12g以清热祛湿、散瘀止痛;胃脘痞闷、呃逆嗳气:加代赭石20g,莱菔子15g以降胃,除痞,止噫;纳呆纳差加陈皮10g,砂仁6g或炒麦芽15g,焦楂15g,莱菔子15g以醒脾开胃、消食导滞。

6.  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型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 槐角 地榆 丸或清肠饮加减。
  槐角12克,地榆12克,生苡仁30克,银花12克,木香6克,川连6克, 苦参 15克, 仙鹤草 30克, 白花蛇 舌草30克,归尾9克,积壳9克, 败酱草 30克。

  2.瘀毒型

   治法:化瘀解毒。

  方药:隔下逐瘀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当归 9克, 赤芍 12克,桃仁9克, 红花 9克,木香6克,川连6克, 红藤 15克,白头翁30克, 三棱 12克, 莪术 12克, 枳实 12克,八月札30克。

   3.脾亏肾虚

  治法:健脾固肾,消症化积。

    方药:参苓 白术 散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 15克,炒白术12克,云苓15克,生薏仁30克, 陈皮 6克, 罂粟壳 6克,肉豆蔻9克,淡吴萸6克,野葡萄藤30克,方 儿茶 12克, 五倍子 12克,北芪20克。

7. 饮食疗法:

    1、银花红暮粥:红薯,大米, 金银花 , 生姜 。红薯切成小块或研成细粉,加入金银花(视临床症状轻重酌量)、生姜,按常法煮饭、煮粥均可。每日3餐均吃,要坚持吃,不少于3^4个月,方可逐步收效。红薯含大量食物纤维,可加强肠蠕动,其所含的多量维生素E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而含有的大量胡萝卜素对上皮组织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在红薯饭内加入金银花无疑会增强抗菌、抗炎功能,与生姜调胃和中的作用相结合。腹胀、腹痛症状均可减轻。

    2、 马齿苋 饭:马齿苋,大米。马齿苋洗净切细,和大米调和。加水常法煮饭。可早晚服食。连服15日以上。本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时有效。马齿苋是常用的清热解毒、痢止泻的中草药,也可作食物用。乡间以马齿苋加肉作馅,包饺子、做包子等均可,有防治胃肠炎、细菌性疾等作用。

    3、 山药 芡实 扁豆糕:鲜山药, 赤小豆 ,芡实米。 白扁豆 、云茯苓各。 乌梅 。先将赤小豆制成豆沙,加适量白糖待用;将云茯苓、白扁豆、芡实米研成细粉。加少量水蒸熟;鲜山药蒸熟去皮,加入茯苓等蒸熟的药粉,拌匀成泥状。将药泥在盘中薄薄铺一层,再将豆沙铺一层,如此铺成六七层,成千层糕状,上锅再蒸。待熟取出。以乌梅、白糖熬成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即可食用。山药益气健脾治本,芡实固涩。白扁豆、云茯苓助山药,乌梅配伍芡实收敛。本方标本同治,而更适宜于疾病缓解期食用,能健脾止泻,但抗菌、消炎、解毒功能稍差。

    4、荞麦 山楂 石榴饼:养麦面,鲜山楂,橘皮、 青皮 、 砂仁 、 枳壳 、 石榴皮 、乌梅各10g,白糖适量。先将橘皮、青皮、砂仁、枳壳、石榴皮、乌梅加适量白糖。用水1000mI煎煮。30分钟后滤渣留汁。鲜山楂煮熟去核碾成泥状待用;荞麦面用药汁和成面团。将山楂泥揉入面团中。做成小饼烤熟。每日2次,1次1块即可。以上配量是1剂量,服完后可继续再做。养麦又名净肠草,有清利肠道污物之效。

    结肠炎患者需要忌口的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牛奶 牛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维生素,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

    瓜果 主要指各种新鲜瓜果,如 西瓜 、香瓜、黄瓜、香蕉、桃子、柿子、 枇杷 、生梨等。虽然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等营养素,但对大多数 慢性结肠炎 患者来说,也在禁忌之列。因为瓜果大都性属寒凉,会损及脾阳,又易滋生湿邪,困阻脾胃的运化功能,有的还有滑肠作用,从而导致腹泻频作,影响疗效。很多患者夏季吃西瓜往往会引起腹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 子


8.名老中医王瑞麟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一.概述

1.属于祖国医学“肠辟”,“肠泻”,“便血”等内容,主见大便次数多,粘液便,或杂有血便,大便稀溏,腹痛,食欲不振等症。常合并有胃炎,外痔,胃下垂,胆囊炎,附件炎,息肉等。

2.肠镜检查:

(!)。病位:直肠—乙状结肠—结肠

(2)。局部粘膜:水肿,充血,血管紊乱,花斑样改变(进入慢性期),大理石样改变(病变时间长)。

(3)。糜烂,溃疡,出血。(4)。肠痉挛(5)。息肉

二.病因病机:脏腑本虚,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毒邪内侵,肠管不畅,脏腑失和,郁久化热,湿热交蒸,肉腐溃烂。或脾虚湿盛,身困水肿,或久病伤及肝肾,活气血不荣等。

三.辩证施治

1.热毒夹湿型:见于发作期或毒盛重症期,肠镜见局部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渗出增多,wbc升高,n升高,合并感染等

主证:发热或发热恶寒,汗出,纳差,腹痛或阵发,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便次增多,脉数有力或滑数,舌质红。苔薄黄或腻。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清肠解毒汤

金钱草30-60 柴胡10-15 黄芩15-30 葛根15-30 白头翁20-30 二花25-30 秦皮10-15

黄柏15-25   黄连6-12  甘草6-12

加减:高热口渴加生石膏 知母 花粉

      寒热往来加量柴胡  黄芩

      湿热内盛加马齿苋 薏仁 车前子 败酱草

      毒热炽盛加生地 丹皮 栀子 元参

      里急后重加厚朴 枳壳 大腹皮 萝卜子

注意:(1)治疗已解毒清热利湿,因势利导,切忌固涩。(2)。溃烂出血,血瘀相兼。(3)。急性期不宜灌肠。钡灌肠,肠镜要无菌操作。

     (4)。上药也可30—50ml灌肠,但局部有刺激。

2.脾虚湿盛型:常见于慢性结肠炎的早期,亦见于急性转慢性期,肠镜见肠粘膜出血水肿伴花斑样变,糜烂,溃疡,渗出或出血。

主证:身困乏力,身体虚弱,面黄或郁胀,下肢浮肿,食少纳差,大便稀溏或腹泻,大便脓血或粘液多,少腹隐痛或下坠或腹胀,大便不利,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消肿

方药:健脾消肿汤

党参10-20 黄芪12-30 当归6-15 白术6-15 山药10-30 薏仁15-30 云苓10-20 赤石脂12-25

吴茱萸6-10 甘草3-6  车前子15-30

加减:阳虚加制附子 肉桂 干姜

      血虚加龙眼肉 阿胶

      呕噁加姜竹茹 良姜 丁香

     中气不足加柴胡 升麻 枳壳

     大便稀薄加牡蛎 冬瓜子

     便秘加柏子仁 火麻仁 田大云

注意:(1)。本型常与其他型相兼,常随其偏,随其症兼而治之。(2)。脾虚切忌苦寒伐之。(3)。也可30-50ml灌肠。

(三).血於出血型:见于慢性结肠炎发生糜烂,溃疡出血,肠粘膜脆弱,渗出较多,局部出血暗红。

主证:精神不振,面色晦暗,腹痛时作,或粘液血便,紫黯或晦暗不鲜,肛门坠胀,大便不利,脉虚,舌质暗或有瘀点。

治则:化瘀止血

方药:化瘀止血汤

三七粉1-3(冲服) 当归12-15 白芍10-20 生地6-15 白芨10-15 川芎6-15 仙鹤草15-20

大黄炭15-30   椿根白皮15-30 甘草6-10

加减:瘀血重加红花  桃仁

便血重加地榆炭 侧柏叶碳 血瘀腹痛加五灵脂 蒲黄 制乳没 粘液便或便次多加麝香 石榴皮 赤石脂 下痢纯血加生地 玄参 鸦胆子 血虚加黄精 黄芪 阿胶 旱莲草 气虚加人参 黄芪 白术 热重加西洋参 脾虚加山药 莲子仁 大枣 阴虚加沙参 麦冬 玉竹 地骨皮
阳虚加骨碎补 补骨脂 仙灵脾

(四)。肝郁肾虚型:见于慢性初发早期或慢性期,肠镜见肠粘膜色淡,水肿,肠壁呈花斑样或大理石样变,或糜烂,溃疡出血。

主证:精神不振,面色滞暗,食少,喜热饮,腹痛或胀满,喜暖喜按,大便晨泻,或粘液便或有便干秘结,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则:活肝补肾

方药:补肾理血汤

柴胡6-12 当归12-20 白芍6-15 益母草12-20 骨碎补12-20 制附片6-15 肉桂3-10

自然铜10-20 甘草3-6

加减:便溏粘液便加石榴皮 五倍子 白术 牡蛎

      大便秘结重用白芍 加白术 草决明 田大云

注意:(1)。本型易治,但易复发。

(五)。气血两虚型:见于慢性结肠炎之后,或急性出血后,或慢性后期。

主证: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苍白,精神倦怠或萎靡不振,语声低微,便次增多,但量少,便稀溏或血便,少腹痛,下坠欲便,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沉细无力。

治则:益气养血

方药:益气养血汤

党参15-30 黄芪15-30 当归6-12 白术15-20 川芎6-12 茯苓10-15 赤芍10-15 熟地15-20  

陈皮6-12  甘草3-6

加减:脾虚有湿重用参 芪  苓  加薏仁 扁豆

       热盛肿痛加公英黄柏

       中气不足重用参 芪 加柴胡 升麻

       心悸气短加王氏补心丹 或柏子养心丸

注意:(1)。补血勿忘补气(2)。补益应因势利导(3)。长期本病常缺微量元素,以锌 钙最为常见。

==============================================

9.长期腹泻腹泻一症临床很常见,尤其是慢性的,西医多谓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长期服用抗生素效果不理想,转治中医亦是疗效参半,所以有的医生就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处理。下面借一例子说明。
唐某,男,45岁,西安南郊东大人,2006年9月18日就诊。主述慢性腹泻多年,中西治疗多人,一直未有痊愈,甚为苦恼。刻诊:中等个子,面黄中带黑,舌红苔腻,脉弦滑有力,口苦不渴,饮食正常,就是每天3-4次大便,稀溏粘腻,臭味较大,偶有腹痛,粪便化验排除痢疾,肠镜捡查西医诊断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辨证下焦湿热,郁滞肠道。处方:龙胆泻肝汤合痛泻要方加减。
龙胆草l5g  车前子30g  木通12g  黄连15g  黄芩18g  当归50g  生地15g  泽泻30g  柴胡15g  生甘草10g  白芍50g防风10g  陈皮12g  玉片15g  木香10g  五剂  水煎服。并告曰:服后前两天可能泻得厉害,过后就会好了。
一周后复诊,病人一进门就说,你的药真灵,正向你说的,服完前两付拉得更厉害,一天五六次,后三天就不拉了,现在一天只便一次,有时两次。你真神了,我过去吃了长时间的补脾益肠丸和四神丸,越吃越重,好多老中医都是开了大量的补益涩肠药,说长期腹泻脾肾阳虚,必须进补,结果没有一点疗效。我说慢性腹泻不一定都是虚证,你以前药用反了,不对证,故无效。后又开葛根芩连汤合平胃散加乳香没药七剂,服完病愈。
按:慢性腹泻一证,临床上很常见,中医治疗一定要辨证,分清虚实寒热,切不可一咕脑都认为是虚是寒,大量温补固涩。实际上,还有很多是热是实,或者虚实挟杂。该案就是明例,湿热腹泻,其辨证要点为:舌红,脉实,大便稀臭粘腻。另外长期是温热收涩之药不效也是反证非虚寒肠脱。这一点也是有参考价值的。


10.自制消化性溃疡胶囊

彭岳宣  单位:山东彭氏中医门诊
组成:痢特灵135片,生黄芪150g,制大黄100g,黄连100g,败酱草200g,炒白术200g,白芷100g,白芨100g,乌药100g,枳实100g,仙鹤草30g    摘自《彭氏秘方验方全集》

功能:舒肝理气,温阳和中,清热解毒,祛腐收敛,止血镇痛。

适应症:用于各种消化性溃疡,外用既可用于老烂腿、褥疮、脓包疮等皮肤溃疡。

制作方法:把上药洗净烘干,粉碎过100目筛,装入“0”号胶囊,每粒重0.5g。

服用方法:每次6粒,每日3次,饭前温开水送服。3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

          外用取药分用麻油调敷,隔日一次换药,一般溃疡1至5次就能愈合。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食物,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

疗效标准:症状消失,医院检查,溃疡面愈合的患者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医院检查溃疡面大部分愈合的患者为显效;症状改善,医院检查溃疡面较治疗前明显缩小的患者为有效;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无任何改善,医院检查溃疡面无明显好转者为无效。

治疗结果: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一般一至三个疗程治愈,随访六至一年,总有效率96.65%,复发率14.36%。

=======================================

11.结肠炎治疗一绝
    这是我在上卫校时,我的恩师告诉我的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偏方,可谓一绝! - -
      其方为;栗壳10g,金银花10g放于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温水一次 -冲服.一般两次即可.效果神速. -可以治愈。

=====================================

12.赤脚医生治疗肠炎腹泻的神奇药粉
        父亲是个普通的赤脚医生,在基层行医将近40载。虽然专业知识低,但对一些疾病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附近的老百姓都知道父亲有一个绝招----专治腹痛泄泻俗称拉肚子。都说他配制的药面一吃就好。  有些患者把父亲都神化了,所以临近的好多老百姓有久痢久泻,几十年治不了的老肠炎,花上几元钱就能治好。
       组方特别简单就一味药。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此药可导小肠热,止暑泄痢。那就是车前子,用法将车前子打粉,每次5克加红糖适量温水送服。一日三次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犹能明目     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现代研究还有抗微生物的作用

13.溃疡性结肠炎病中医临床

溃疡性结肠炎方
方剂组成;白头翁15g,黄芩10g,黄连5g,秦皮10g,丹皮10g,白术10g,白芍20g,薏苡仁15g,忍冬藤30g,败酱草30g,蒲公英30g,石榴皮10g。
主治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
出现症状:  腹痛腹泻反复发作,便中夹脓血,里急厚重,肛门灼热,口苦口臭,脘痞呕恶。小便短赤。
具体体征:   舌红苔黄腻,脉数或滑。
方剂用法:   日1剂,水煎服。
方剂疗效:   1例,显效。
典型病例:  
王某,男,36岁,腹痛腹泻间作2月余,便中时夹脓血,口干苦,纤维结肠镜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粘膜表面炎性渗出多,见有糜烂,大小不等的浅表溃疡,上方5剂症减,原方加减续服25剂,1月后复查纤维结肠镜:结肠粘膜稍充血,无出血点,浅表溃疡渐愈合。


14.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5例,并与西药柳氮磺胺吡啶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治疗组35例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19~47岁,平均33.5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3年;其中病情属轻度者9例,中度者23例,重度者3例.对照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8~44岁,平均33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2.8年;病情属轻度者12例,中度者26例,重度者2例.两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基本方为:制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党参10g,干姜6g,甘草6g,大枣6g.辨证加减法:湿热下注证为主者,加白头翁、制大黄、黄柏、败酱草;肝郁脾虚证为主者,加当归、白芍、防风、木香、炒山药,去黄连;脾肾阳虚证为主者,加吴茱萸、制附子、补骨脂、乌梅,去黄芩、黄连;气滞血瘀证为主者,加蒲黄、五灵脂、刘寄奴,兼服云南白药;阴血亏虚证为主者,加麦冬、五味子、白芍、山药,去干姜、半夏.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5.溃疡性结肠炎偏方 食疗方法

柴胡桂枝饮

配方:柴胡25克、人参10克、半夏20克、桂枝15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甘草6克、白糖20克
制作:
1.将以上药物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
2. 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煎煮20分钟,停火,滤去渣,在药液内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食法:每日三次,每次喝50克。
功效:消炎,止痛。对便血患者尤佳。

--------------------------------------------------------------------------------

粟米粥

配方:粟米5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桂枝10克
制作:
1. 将当归、白芍、川芎、人参、白术、茯苓、桂枝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煮25分钟,停火,滤去渣,留药液。
2. 将粟米淘洗干净,放入铝锅内,加入药液,清水适量,煮3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粟米50克。
功效:祛痛止痢。对直肠部位溃疡,绞痛,便中带血患者尤佳。

--------------------------------------------------------------------------------

白芨燕窝汤

配方:白芨10克、燕窝3克、冰糖15克
制作:
1. 将燕窝用温水泡发,用镊子夹去燕毛;冰糖打碎;白芨切薄片。
2. 将燕窝、白芨放入炖杯内,加清水300克,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炖煮15分钟,加入冰糖屑,再煮3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一杯,单独服用。
功效:止血,消肿,生肌。对大肠便血患者尤佳。

--------------------------------------------------------------------------------

白芨粥

配方:白芨10克、大米100克
制作:
将白芨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大米淘洗干净。
将大米、白芨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一次,每次吃粥100克。
功效:养胃,止血,消肿。对大肠溃疡便血患者尤佳。

--------------------------------------------------------------------------------

马蹄炖鹌鹑

配方:马蹄60克、鹌鹑2只、料酒10克、生姜6克、盐4克
制作:
1.将马蹄去皮洗净,一切两半;鹌鹑洗净,去毛桩、内脏、爪;生姜切片。
2.将马蹄、鹌鹑、生姜放入炖杯内,加入清水适量,炖50分钟,加入盐搅匀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鹌鹑1只,马蹄50克。正餐佐食。
功效:清热解毒,散结消痛。大肠溃疡便血患者食用有一定疗效。

--------------------------------------------------------------------------------

乌梅汁

配方:乌梅1000克、砂糖50克
制作:
1. 摘取未熟乌梅1000克,洗净,放入瓶中,将砂糖放入乌梅中浸渍10天。
2. 将乌梅汁取出装入空瓶中即成。
功效:止血消肿。对大肠炎患者有一定疗效。

--------------------------------------------------------------------------------

醋花生

配方:花生500克、米醋1000克
制作:
1.将花生洗净,放入瓶中,再将米醋放入瓶内,浸泡10天。
食用时从瓶内取出即可。
食法:每日2次,每次吃花生30克。
功效:消肿止泻。对大肠炎疗效较佳。
对我有帮助

丹皮10当归10白芍20元胡10枳壳15川芎10腹皮10生地榆10云苓15苡米20砂仁10白术10甘草3水煎服5副试试有效再联系,随加随减


以下附上医生给的饮食指南和注意事项,可以参考:

饮食禁忌:牛肉、海鲜、鸡蛋、花生、白萝卜、红薯、瓜类、豆类、牛奶、辣椒、酒、醋、咖啡、巧克力、水果、冷
冻食品、过腻、过甜、包装饮料、糯制品、饼食、竹笋、韭菜、芹菜、洋葱、茄子、木耳等,凡含高纤维蔬菜均忌。

七不宜:
不宜饮食过饱
不宜剧烈运动
不宜久坐久立
不宜过于用力排便
不宜走路时间过长
不宜急于补充过多营养
不宜过度用力搬动重物

偶遇暑湿,可用藿香正气胶囊调治
绝对戒辣戒酒,肠道出血时建议卧床休息。

饮食指南:
大米饭、大米粥(可用排骨久炖后将其汤冷却,去表面油脂,再用来煮粥煮面条)、面包、烤包、稚嫩菜叶、菜汁、少量瘦肉、猪肝、淡水鱼、鸡鸭鹅肉去皮嚼烂可吃,急性感染期建议流质饮食。
好消化、少刺激、不过腻、不过饱为饮食原则。



针灸可以作为本病的主要疗法之一。

   【治疗】        艾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中脘、天枢、关元;2、上巨虚。
    配穴:脾俞、肾俞、大肠俞、足三里、太溪、太冲、三阴交、中膂俞。
    (二)治法
    主穴任选一组,亦可一组无效时改为另一组,或两组同用。配穴据症酌取,每次2~3穴。均用艾灸,但方法不同,分述如下:
    第1组主穴灸法:取艾灸盒二个,将1~3寸长艾条4~5段,点燃后,放在艾灸盒内。令病人平卧暴露腹部,然后,将艾灸盒分别置于可覆盖中脘、天枢至关元的穴区(中脘穴上可用小号艾灸盒,天枢至关元穴,须用大号)。盒盖留1~2毫米孔隙。灸治部位温度渐升,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如太烫,可将盒内艾段分散,或略抬高艾灸盒。30分钟后温度渐减,40分钟灸毕。
    第2组穴灸法:选双侧上巨虚,取准穴后以2%普鲁卡因注射液作一局麻皮丘,并涂以蒜汁,用黄豆大之艾炷,连续行直接灸,一般灸21~25壮,使穴区形成一直径0.8~1毫米的焦痂,痂下硬结厚度须达0.5毫米以上。5~7日形成灸疮,注意保持清洁,灸疮在3~5周内愈合。
    配穴灸法:用艾条以雀啄灸,每次15~20分钟,以穴区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15次~20次为一疗程。
    为加强疗效,尚可配合捏脊法:共分5条线,即大椎至长强穴1条,大杼至白环俞左右2条,附分至秩边左右2条。病人伏卧,术者双手拇食指指腹相对,自长强穴捏起肌肤,边捏边推,渐到大椎穴,如此反复3~5遍,每次捏至腰俞、肾俞、脾俞时,用力往上提拉几下肌肤,依上手法再捏其他诸线。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检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镜检正常,肠镜或钡透示粘膜为轻度炎症性改变;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肠镜及钡透示病变程度有减轻;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肠镜、钡透病变均无改善。
    艾灸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65%~98%。50例以上法艾灸并以上述标准评判,基本痊愈为37例(74.0%),显效10例(20.0%),有效2例(4.0%),无效1例(2.0%),总有效率迷98.0%,另观察50例,总有效率为92.0%,一年后随访,复发率为30.0%,再于足三里施以化脓灸,全部有效。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天枢、关元、气海、大肠俞、长强。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二)治法
    天枢、气海、关元、针深1~2寸,得气后,以高频小幅度提插加捻转之补法,使针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斜向脊柱针刺1.5~2寸,长强、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5寸,以得气为度,并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亦可于进针得气后,采用温针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效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5例,基本痊愈14例,有效1例。治疗次数最多21次,最少3次。远期疗效亦较满意。
    穴位埋植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巨阙俞透神道(或神道透灵台)、脾俞透胃俞(双);2、上脘透中脘、天枢。
    配穴: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者配大肠俞(双) 、肾俞,体弱,慢性消化不良者配足三里。
    巨阙俞穴位置:第四椎下陷中,即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二)治法
    主穴二组任取其一。每次取3~5穴,单取主穴,或与配穴搭配取用。采取注线法埋植,取12号腰穿针,将01号消毒肠线1.5~3cm,穿入针孔内。穴区消毒局麻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执针,快速刺入皮下,至所需的深度后,固定针芯向上提腰穿针至针芯平齐时出针,肠线即埋入穴内,覆盖消毒敷料并固定。10~15天埋植1次。穴位可轮用。
    (三)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慢性结肠炎1623例,痊愈1275例(78.5%),显效237例(14.6%),有效71例(4.4%),无效40例(2.5%),总有效率96,9%。与西药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5),以穴位埋植为优。对穴位埋植32例,作3年随访,复发率为14.5%。
    耳针
    (一)取穴
    主穴:大肠、小肠、交感。
    配穴:脾、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酌加配穴。第一疗程,宜用毫针刺,并配以电刺激,用疏密波,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1次。第二疗程起,根据症状改善情况,采用耳穴磁珠压丸法。对于顽固难愈者,用点燃的线香,对准所选的耳穴灸治,以病人感到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每穴灸治2~3分钟,每次约灸10~15分钟。耳穴压丸每隔1~2日换贴1次,每次1侧耳,左右交替;耳穴灸治隔日1次。一般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应用耳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效果,即使治疗后复发,再治亦有效。为提高疗效,应根据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穴位刺激法[8]。
    针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中脘、气海;2、神阙、天枢。
    配穴:分2组。1、足三里、三阴交、公孙;2、大肠俞、胃俞、脾俞。
    (二)治法
    主穴与配穴之第一组用于针刺,第二组用于灸治。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针刺法: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留针15分钟。灸法,系采用灸疗仪照射。先在选好之穴位上涂以艾油,然后将灸疗仪之灸头对准穴位,并作固定,打开机器开关,灸头发亮,直至患者感到温热为宜。每穴照射15~30分钟。针刺灸疗可轮用,亦可合用,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评判标准:基本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形状、便次正常,连续镜检阴性,结肠镜检查肠壁表面光滑,钡剂灌肠无钡剂停留;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镜检有少量上皮细胞或脓球,结肠镜检查,肠粘膜轻度充血,溃疡面消失或变浅,钡剂灌肠肠壁微粗糙;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未改善。
    共治82例,基本痊愈62例(75.6%),有效20例(24.4%),有效率达100%。
    针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分2组。、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阿是穴;2、俞、胃俞、大肠俞、上   、次   。
    配穴:脘腹胀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者加合谷、太冲;下痢赤白,赤多白少者加三阴交血海;脾胃虚弱者加中脘;肾阳虚衰加肾俞。
    阿是穴位置:腹部疼痛最敏感处。
    (二)治法
    主穴单取第一组,也可两组交替,配穴据症加用。局部常规消毒,以28号1.5~2寸毫针快速捻转进针,得气后针感放射至下腹部,留针30分钟,5分钟捻转1次,关元、足三里用补法,天枢、上巨虚用泻,余用平补平泻,出针后按压针孔。然后用神灯治疗仪照射关元穴,无条件者可用艾条雀啄灸神阙及上   、次   穴各30分钟,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1次,7~10次为一疗程,休息3天行第二疗程。
    (三)疗效评价
    用上述方法共治疗143例,近期治愈100例,好转3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1%。                          
    隔饼灸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中脘、气海、足三里;2、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温热蕴结加水分;脾虚肝郁加脾俞、肝俞;脾肾阳虚加关元;便秘加中注;脓血多加隐白。
    (二)治法
    药饼制作: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温热蕴结以黄连、丹参、红花、木香为主药;其他各型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木香、丹参等药。每次取药粉2.5克,加黄酒3克,调成厚糊状,并制成直径2.3毫米,厚度0.5毫米的药饼。
    主穴均取,每次1组,配穴据症而加。将药饼置于穴位上,上放置底径2.1毫米,高2毫米,重约2克之艾炷灸灼。脾胃虚弱型各灸3壮;温热蕴结各灸2壮,其中足三里、上巨虚各灸4~7壮,要求有较强的感应。脾虚肝郁均灸3壮,脾肾阳虚主穴3壮,配穴4壮;便秘者中注灸2壮,天枢少灸或不灸;脓血甚者,隐白灸4~7壮。
    (三)疗效评价
    以类似上述标准评判,共治42例,基本痊愈24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达100%。
    化脓灸
    (一)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脾俞、章门。
    配穴: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2穴,据症加配穴。采用3年陈艾绒,加少量人工合成麝香,做成0.7×0.7cm艾炷直接灸,每穴3~5壮,灸后小膏药贴灸穴区,使之化脓,直到灸疤愈合为止。
    另外可配合中药内服:广木香5g(冲),槟榔10g,青陈皮各10g,吴萸炒黄连5g,吴萸炒黄柏10g,炒枳壳10g,制大黄10g,焦楂25g。腹痛甚加红藤、元胡;脓血便加白头翁、地榆、赤芍;粘液便加苍术、姜半夏;腹冷喜暖或进冷食症状加剧者加吴萸、炮姜。每日1剂水煎服。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56例,临床治愈7例(占66.1%),显效11例(占19.6%),有效6例(占10.7%),无效2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者,可以使用如下方法:诺氟沙星胶囊两粒、复方地芬诺酯片(又名复方苯乙哌啶片)一片、次苍片(次炭酸铋片或次硝酸铋片)两片,维生素B6片两片,地塞米松片一片,维生素K3片两片,上述各药同时服用,一日三次,饭后服。临床效果真实可靠。献方人:潘医生  (河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大瘕泻”、“泄泻”、“痢疾”、“腹痛”等范畴。多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湿热内蕴等,使大肠气机阻滞、络脉受损、传导失常、久致脾胃亏虚而成。病位起初在脾胃,日久累及肝肾。病性多属虚实夹杂。笔者将其中医辨治分为以下六型,每获良效,现简述如下:

  肠道湿热  症见腹痛腹泻反复发作,大便夹带黏液或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口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理肠道湿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合白头翁汤或芍药汤加减。药用葛根、白头翁、黄芩、黄连、黄柏、秦皮、马齿苋、广木香、槟榔、炙甘草等。

  肝郁脾虚  症见腹部胀痛,腹泻黏液脓血,两胁作痛,脘痞纳少,情志抑郁,神疲乏力,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舒肝健脾止泻。方用痛泻药方合六君子汤、胃苓汤化裁。药用白芍、白术、陈皮、防风、党参、茯苓、炙甘草、炮姜、苍术、厚朴、半夏、猪苓、泽泻、乌药等。

  脾肾阳虚  症见久泻不愈,腹痛隐隐,肠鸣腹胀,大便稀溏夹带黏液脓血,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减纳呆,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弱。治宜温补脾肾,固肠止泻。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或用真人养脏汤出入。药用制附子、党参、白术、炮姜、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炙甘草等。

  寒湿阻滞  症见大便稀溏,久泻不止,夹有赤白黏液,白多赤少,里急后重,腹痛拘急,神疲乏力,腹胀不适,口淡乏味,纳差,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濡。治宜温化寒湿、活血理气。方用理中汤和胃苓散加减。药用人参、白术、干姜、桂枝、苍术、茯苓、泽泻、厚朴、陈皮、当归、甘草等。

  气滞血瘀  症见肠鸣腹胀或腹痛拒按,泻下不爽,时有紫黑血块,胸胁胀痛,少腹下坠,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涩。治宜活血散瘀、行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川芎、赤芍、元胡、小茴香、蒲黄、五灵脂、干姜、官桂、没药等。

  阴血亏虚  症见久泻不止,便下脓血或黏液,虚坐努责,腹中隐痛,午后低热,头晕目弦,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健脾固肠。方用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加味。药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芡实、旱莲草、麦冬、五味子、知母、乌梅等。□

治疗:
       主证主方,变症加减:
      主方: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莲子肉(去皮、去心)、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枣汤调下。


久泻及肾型:证见; 五更泻,不思饮食,腹痛肢冷,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中医治疗: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肉豆蔻(煨)200g 补骨脂(盐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吴茱萸(制)100g 大枣(去核)200g
功用:温肾散寒,涩肠止泻。
方义
  (1)补骨脂:辛苦大温,能补相火以通君火,火旺乃能生土,故以为君。
  (2)肉蔻:辛温能行气消食,暖胃固肠,五味咸能补肾,酸能涩精。
  (3)吴茱:辛热除湿燥脾,能入少引厥阴气分而补火。
  (4)生姜:暖胃;大枣:补土,所以防水。
  (5)盖久泻皆由于肾命火衰,不能专责脾胃,故大补下焦元阳,使火旺土强,则能
  制水而不复妄行矣。
方论
本方是《普济本事方》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二方组合而成。方中补骨脂温肾暖脾为君;吴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为臣,二者相配,脾肾兼治,使命门火足则脾阳得以健运,温阳涩肠之力相得益彰,五味子酸敛固涩,合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养胃,共为佐使。



溃疡性结肠炎
   陈荷散
[药物]陈皮 15 克,干荷叶 10 克,砂仁 2 克。 [用法]上药以开水泡服,每天 2 剂,早晚各服 1 剂。里急后重者加木 香 5 克,有脓血便者加秦皮 6 克。 [疗效]此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30 例,痊愈 17 例,显效 6 例,好转 4 例,无效 2 例,1 例因并发症转科治疗。 [病例]柴×\u65292X女,  26 岁。患者 4 年前出现里急后重,腹痛腹泻,反 复发作,曾到当地医院行乙状结肠镜及 X 线钡剂灌肠检查,诊断为慢性非特 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 月前再次发作,住入某医院内科,服用中西药多剂, 症状无改善。刻诊:便稀、腹痛、里急后重,每天大便 10 余次,伴头晕、烦 躁、胸闷不舒、善大息。舌淡红、苔薄白微腻,脉沉缓。用上方治疗,6 剂 后复诊,头晕、烦躁、胸闷等症消失,大便每天 4—6 次,仍感腹痛隐隐。再 服 30 余剂,诸症消失,大便软硬适中,每天 1—2 次。结肠镜检查示:乙状 结肠粘膜恢复正常,随访 2 年未复发。 [ 来源] 吕德?浙江中医杂志


乌贼糊剂   
[药物]鸦胆子 50 克,乌贼骨、藕粉各 30 克。 [用法] 将乌贼骨研细粉,过 200 目筛,与藕粉混合均匀,将鸦胆子 加水 500 毫升,煎至 100—150 毫升,取药液与上两药粉共调成糊状,其浓稠 度以甘油注射器抽注顺利为准。药糊以随灌随配为宜。用药前,先用 3%双 氧水 50 毫升、温开水 1000 毫升混合灌肠清洗 2 次,以洁肠道。用鼻饲管缓 慢插入肛门 20 厘米,用注射器抽取药糊 50 毫升,经鼻饲管注入肠内,注后 将臀部垫高,卧床休息 10 分钟,每天 1 次,7 天为 1 疗程,疗程之间休息 3 天。 用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辛辣等食物,戒烟酒,节房事;不用其他药 物。 [疗效] 此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36 例,痊愈 27 例,好转 8 例,无效 1 例。 [病例] 梁×\u65292X女,  44 岁。腹痛腹泻,粘液血便反复发作 8 年,常 因受凉、情绪波动、饮食不慎而诱发。先后在多家医院诊治,确诊为慢性非 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屡用中西药物不见好转。刻诊:形体消瘦,面色晦滞, 纳差腹胀,肠鸣食后尤甚;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慢性炎症,充血水 肿,有 0.  2X0. 3 厘米溃疡一处,触及易出血,溃疡面有白色粘液,大便多 次培养均为阴性,病理活检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用上方治疗,每天灌肠 2 次,治疗 3 天后诸症减轻,大便每天 1—2 次,已成形。改为每天 1 次,用药 1 疗程,诸症消失。又继用 2 疗程,以巩固疗效。后经纤维结肠镜复查,溃 疡面愈合,粘液恢复正常,随访未见复发。 [来源]李留记,等,浙江中医杂志
   

溃结灌肠汤   
[药物]血竭 6 克,乌贼骨、赤石脂各 15 克,大黄 6—10 克(大黄用 量以不引起腹泻为原则)。 [用法]   上药加水煎至 100—150 毫升,保持药液温度在 37℃左右。 于每晚睡前排净大便,垫高臀部,将导尿管插入肛门 20 厘米以上处,推注药 液 100 毫升,保留时间愈长愈好,  30 天为 1 疗程。 [疗效]  此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30 例,痊愈 23 例,显效 6 例,无效 1 例。 [病例]  张 X,男,  33 岁。患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排稀糊状便 10 年、粘液血便 5 个月,每天大便 4—6 次,伴腹痛、里急后重、低热。经 用溃结灌肠汤治疗 1 个疗程,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纤维结肠镜复查溃疡愈 合,炎症消失,粘膜光滑。随访 1 年半未复发。 [来源]  孟保?辽宁中医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