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黄饮子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地黄饮子 . 方剂来源 金.《宣明论方》。 组成与用法 生地黄90克 巴戟天30克 山茱萸30克 肉苁蓉30克 石斛30克 附子(炮)30克 茯苓30克 石菖蒲30克远志30克 肉桂30克 麦门冬30克 五味子15克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薄荷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剂量酌减至汤剂常规用量。 功效与主治 功能补肾益精,化痰开窍。主治瘩痱症,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行,口干不欲饮,苔浮腻,脉沉迟细弱。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睑痉挛,小脑共济失调症,帕金森氏病,脑动脉硬化症,脊髓病,乙脑后遗症,脑挫伤后遗症,有机磷中毒性周围神经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神经衰弱症等病症。例如: (1)脑血管意外症 本方为主,治疗30例。其中脑血栓9例,视网膜下腔出血11例,脑溢血10例,病程分别为6小时一12天;神志改变属浅昏迷16例,嗜睡7例,清醒7例。结果:痊愈24例,好转6例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治疗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栓各 1例。结果:服药1一2月后,均能活动自如、言语清晰(《四川中医》 1985年第12期)。 (2)睑痉挛 本方合牵正散,治疗2例睑痉挛一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症。结果:服药20剂,症状明显好转;再服30剂,症状痊愈({北京中医》1988年第3期)。 (3)高血压 本方加半夏,治疗肾动脉硬化、肾陆高血压、慢性肾功能衰竭。结果:服药10剂后,眩晕减;再进30剂后,血压正常;守方半年,肾功能基本正常(《四川中医》1985年第12期)。本方加杜仲、泽泻,治疗属阴阳两虚型22例。结果:取得满意疗效(《河北中医}1989 年第5期)。 (4)脑动脉硬化症 本方为主,治疗5例。结果均取得满意疗效 (《山西中医》1985年第3期)。 (5)小脑共济失调症 本方加黄芪、龟板、杜仲等治疗。结果。服药10剂后,眩晕减,两腿较有力;续服5月后,诸症消失(《吉林中医药} 1988年第2期)。 (6)帕金森氏病 本方加胆星治疗。结果:服药19剂后,症状减轻;再服20剂后,震颤消失,守方半年,病情康复(《四川中医》1985年第12期)。 (7)脊髓病 本方为主,治疗脊髓空洞症、脊髓炎截瘫、先天性脊椎裂各1例。结果:服药20剂左右,肌力恢复,下肢能活动,再服30一 50剂,能自行行走,生活自理(《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8)有机磷中毒性周围神经炎 本方制成冲剂,治疗3例。结果,服药1—2周后,皮温回升,有痛觉;再服2月后,肌力回升至4—5 级,生理反射存在,感觉恢复正常(《中医药学报》1985年第5期). (9)乙脑后遗症 本方加贝母、郁金、竹沥,治疗乙脑40天后留下的偏瘫失语耳聋者。结果。服药7剂后,口能言,耳亦聪(《江西中医药} 1986年第1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肾虚内夺,语声不出,两足痿弱症。方用附子、肉桂、巴戟天等补肾温阳,生地黄、山茱萸、石斛等益肾滋阴,配以远志、茯苓、菖蒲化痰开窍;阴阳并补,心肾同调,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 用以下肢清冷无力、语声不出、形哀神疲、尿频或失禁、苔浮腻、脉沉细无力,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中风后遗症,加黄芪、丹参;肌营养不良,加鸡血藤、牛膝、千年健、木瓜等,大便溏薄,加补骨脂、淮山药;小便频数,加菟丝子,金樱子等;夜寐不安,加太子参、枣仁。 历代方书中与本方同名者,尚有。 (1)<外台秘要》地黄饮子,由生地黄汁、生麦门冬、人参、生姜、陈皮、芦根、白蜜组成;功能清热和胃,主治虚热,呕逆不下食,食则烦闷。 (2)《丹溪心法》地黄饮子,由人参、黄芪(炙)、甘草(炙)、生地黄、熟地黄、天门冬、麦门冬、枇杷叶(炙)、石斛、泽泻组成;功能滋阴清热;主治消渴烦躁,咽干面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