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8位徒弟的“影子培训”工作来到我校,安排了系列的听课、研讨和交流活动。其中,8位徒弟参加了我校周四上午语文教研组的活动,聆听了语文组何老师参加国培的体会。我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人员受邀参加并“被发言”,那就只有从“学生”的角度,谈谈自己心中的语文课堂,说的不对的地方请内行老师多批评。
我心中的语文课堂什么样 ——在语文教研活动上的发言 孙明霞
面对语文教学,似乎全社会的人只要会说汉语的,都可以说三道四、指手画脚的指责一番、指导一番,似乎人人都是语文教学的专家。这实在是对语文课的误读。我相信,每个学科的教学都需要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智慧,需要教师对该学科的真正理解,才能对所教学科拥有话语权。 作为一个外行,尤其是我自身学理科,对语文教学是没什么话语权的,只因为我是学校教科所的主任,受教研组的邀请参加教研活动,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说几句。那就从一个学习者的视角谈谈我心中的语文课堂(或者说,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语文课什么样?)。 对于语文教学,讨论最多的还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从新课改以来,专家强调最多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统一起来,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本身的属性。但日常却常常听到一些包括语文名师或者某些专家在内的对语文课的别样理解——有的人认为,语文就是指语言和文字,它只是个工具,我们只要掌握这个工具了,我们就会说话、能表达,这就够了,并且有人用西方一些国家专门开设语言类课程而另外开设文学课来佐证这一观点,批判我们现在的语文承载了太多太多不该承载的东西,比如把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科学课、历史课、环保课,于是就提出 “切莫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该你干的好好干,不该你干的莫干,只把属于语文的语言和文字给学生就可以了,因为考试更容易考的就是语言和文字。另一种观点的人认为,语文不只是语言文字,还有人文、文化,尤其强调人文的重要,要突出语文的人文性,课堂必须要上的泪水连连、痛哭流涕才叫打动人心;课堂必上的慷慨激昂、满腔悲愤才叫培养了爱国热情…… 个人觉得,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点走极端。有时我就想:为什么我们要学语文?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什么是语文工具性?一篇文章中,是不是字词句就是工具,感情就是人文?我过去也跟语文老师说过,要重视语文的双重属性,既不要只重知识忽视人文,也不要只为了人文忽视其工具性,现在我突然觉得貌似没那么简单——就一篇具体的文章来说,你怎么分离开其中那些属于工具的那些属于人文的?“情动而辞发”,没有情,作家哪来的好文章?那我们读文、学文,读什么?学什么?为什么有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无需推荐人们也会主动读?那一定这篇文章表达好,任何字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这些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情感、文化、生活、理想等等能为我们所接受。而有的文章你无论怎么“塞”给学生,他们也不接受,所以,我希望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课堂。周二早晨,我去听了一节本校孟敏老师的课,讲的是《诗经》里的一首爱情诗“蒹葭”,我唯一的感觉就一个字——美,无论从那个角度,都美。不是因为孟老师长的美,即便我们闭上眼睛去听这样的课,同样也是美的。那美在哪里?就在于她能把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带入到文字所表达的美中去了,那是没法用语言和文字表达的美,很丰富、很深厚。既有文字本身的美,还有文字表达的那种情感的美。假如所有的语文课都能那么美,一定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美的熏陶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 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课堂。不是讲诗歌才要有诗意,而是语文本身就是诗。我总感觉,走进语文课堂,必定不同于其他的课堂,那就是她的诗情画意。因为语文必定包含着文学,所教授的所有文章都是文学作品,当然应该是诗情画意的。 语文课堂,应该是文化的课堂。因为文字本身承载着文化,从古到今,不同历史年代的文字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怎么能抛开这些文化的因素只剩下字词句?“千江有水千江月”,难道只是写的一种景象——那里有水那里就能映照出月亮?“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也不是只为表达在高处不怕浮云遮住了眼睛,而是作者的一种信念。所以,不能抛开文化学文章,不能忽略文化讲字词,所有的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表达。 语文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因为语文本身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语言,有语言就有交流,就有对话。没有对话的课堂,那是老师在一言堂、满堂灌,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没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没有智慧的分享与碰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是空话。所以,语文课堂,一定是对话的课堂,有师生之间的对话,还有生生之间的对话,这是所有课堂都应具备的特征,对语文课来说,还有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等。只有真正发生了对话,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进而超越文本。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一篇好的文章,一定是有血有肉的,假如你抽掉了其中的血和肉,剩下的什么?骷髅。所以,我们讲一篇一篇的课文,一定不是给学生一个个骷髅,而是给他一个个鲜活的、灿烂的生命。而语文课堂的生命,既体现在文字中、文章中,也体现在教学过程的生动、生成中,同时,也能将这种学习、阅读很自然的延伸到学生生命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和空间中。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课堂。假如说,学生学了10年的语文不会写情书,甚至连一张请假条也写不好,不能准确表达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那语文教学必定是脱离生活的语文。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既如此,那就要让语文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用语文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语文的方法记录自己的生活。莫言为什么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无论怎么形容如何比喻,语文课堂不是别的,她就是语文课堂,而语文课堂呈现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的知识和能力,而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的、多元的东西,她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她不是只靠老师教才能获得的,那老师的作用是什么?唤醒学生心中的语文生命,让学生自己走进语文,感受语文,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进而,爱生命,爱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