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附子细辛汤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麻黄4.5克 细辛3克 附子(炮)9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主治素体阳虚,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恶寒,寒重热轻,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寒性哮喘,风湿性脊柱炎,头痛,脊背冷痛, 腰腿痛,肾绞痛,面神经瘫痪,三叉神经痛,太阳穴痛;也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房颤动,瘰疬,脱疽,咽痛,暴盲,瘾疹,克山病等病症。例如。 (1)寒性哮喘 本方加半夏、陈皮、五味子、百部、茯苓、枳壳、苏子治疗。患者喘急,咳痰如水,恶寒发热,体温39。C。结果:服3剂后,体温降至37.4。C,不恶寒,喘减痰少,头痛减轻;原方去五味子加白术,4 剂后病大减;再进3剂则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本方加沉香(后下)3克内服,并用五子定喘丸雾化吸入,治疗肺气肿合并感染,3 剂而平(《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2)风湿性脊柱炎 本方加苍术、薏米、威灵仙、秦艽、独活、五加皮、石楠藤治疗。结果:服药4剂后,微汗出热退,疼痛大减,可以步履;守前方,再进8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工期)。 (3)头痛 本方加秦艽、川芎、半夏、薄荷、神曲,吴萸、炙甘草治疗。结果:3剂后头痛明显减轻;再进3剂,头痛大减,吐止,食纳增;去吴萸、薄荷,加陈皮、白术,3剂而愈(《江西中医药》1986年第1期)。 (4)三叉神经痛 本方加川芎、吴萸治疗.结果。服药5剂而愈 (《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5)太阳穴痛 本方加薏仁、熟地、干姜、红枣,治疗两侧太阳穴阵发性痛半年者。结果;1剂痛止,3剂痛除(《浙江中医杂志》1986年第 1期)。 (6)脊背冷痛 本方加鹿角胶、狗脊,治疗因骨刺增生而脊背冷痛者。结果:7剂痛减,再7剂痛止,骨刺仍在,无变化(《新中医》1985年第10期)。 (7)腰腿痛 本方加味,治疗103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41例,原发性坐骨神经痛9例,腰椎管狭窄15例,腰神经根炎5例,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33例.如肾虚受寒,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干姜、桑枝、杜仲,肾虚血瘀,加重附子量至20克,并加川芎、赤芍、玄胡、山甲。结果,治疗3----6周,症状消失,半年无复发者39例;3—6周基本缓解,伹半年内或有复发者46例;无效18例。一般用药2—3天后症状可改 善,坚持治疗10-14天左右,症状明显缓解或基本消失(《北京中医, 1990年第3期)。 (8)肾绞痛 本方加重剂量各半倍,治疗工2例。用武火急煎本方药,去上沫,顿服。结果。服药后半小时均痛减,1小时后疼痛消失。痛势越急重者,效果越明显(《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6期)。 (9)面神经瘫痪 以本方加薏仁、白术、黄芪、当归、生赭石、甘草为基础方,治疗132例。其中发病在2周以内者116例,2周以上者16 例。若风胜者,加防风、僵蚕;寒胜者,去当归、黄芪,加桂枝、羌活;湿胜者,加苍术,防己;病久者,加全蝎、牡蛎、乌梢蛇等。结果:治愈118例,好转11例,无效3例(《四川中医》1985年第11期)。 (10)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加重本方剂量治疗6例,卧位平均心率为47次/分,其中4例经常昏厥。若气阴两虚者,加党参、沙参、玉竹、五味子等;阳虚甚者,加仙灵脾。服药最少6剂,最多54剂。结果:卧位平均心率64次/分,平均增加17次/分;其中4例恢复正常心电图;晕厥未再发生(《新疆中医药》1988年第1期)。 (11)心房颤动 本方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桂枝、茯苓、白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引起心房颤动并发循环障碍者。结果:服药15剂,已能平卧,不喘;改拟麻黄附子甘草汤加益气养阴活血之品,连服21剂。病情转佳,能参加一般劳动(《中医杂志》1984年第工0期)。 (12)痛疬 本方加白芥子、甘草,治疗瘰疬久溃不愈者。结果:2 剂后自觉瘰疬有痒感,背寒减轻,继进8剂,肿块渐消,脓液变稠,疮V-I 渐趋愈合,疼痛已除;再服5剂,随访2年未发(《陕西中医>1986年第 10期)。 (13)脱疽 本方加量,附子60克、细辛6克、麻黄10克,治疗21 例。先将附子煮2小时,再纳入余药同煮30分钟。结果。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15例;症状减轻4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88年第 6期)。 (14)咽痛 本方加蝉蜕、前胡、杏仁、枳壳、桔梗等,治疗咽痛伴失音者。结果;1剂减,2剂愈(《四川I中医》1985年第1期)。本方加党 参、白术、茯苓、薏仁、木蝴蝶,治疗声带小结术后咽痛咽干者。结果:连服2剂,症状减轻,再服4剂,诸症悉平。随访至今未发(《四川中医} 1984年第3期)。 、 (15)暴盲 本方加蝉蜕、熟地、枸杞、菟丝子,治疗受寒后致病者。结果。1剂好转,2剂痊愈,视力恢复正常(《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6)瘾疹 本方加苍耳、地肤子、白鲜皮、蝉蜕治疗。结果。3剂而愈(《四川中医》1985年第1期)。 (17)克山病 本方加干姜,治疗急性克山病属阳衰型者,取得较好疗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阳虚而兼外寒,即<伤寒论》所说的少阴与太阳两感证。方用麻黄发表散寒,又用附子温经助阳,更以通彻表里之细辛,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药虽三味,合之可使发汗而不损阳,扶阳而助解表,立法可谓缜密,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脉沉细、四肢不温、欲卧,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因恣食生冷而致腹痛者,加干姜、公丁香,以温胃肠、祛寒止痛;受寒遭冻而下肢疼痛者,加木瓜、牛膝、威灵仙、当归、五加皮,产后水肿,可与五苓散合用. 本方虽为阳虚外感而设,若阳气衰微,巳见下利清谷,脉微细欲绝,纵兼外感.当以救里为急,非此方所宜,应加注意。 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即本方去细辛,加甘草;功能助阳解表,主治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四肢不温,脉沉细。麻黄附予汤({金匮要略》).与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成相同,伹麻黄用量减少三分之一,主治肾阳不足.水气在表,身面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