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华盖散药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11 发布于山东

5.华盖散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华盖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炒紫苏15克  麻黄15克  杏仁15克  陈皮15克  桑白皮15克  赤茯苓15克  甘草7.5克
加减;   
1.表寒重,加生姜、苏叶、防风等。
2.鼻塞,加入苍耳子、辛夷花。
3.胸闷,加入枳壳、桔梗、厚朴。
4.咳嗽,加入前胡、半夏、白芥子。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肺感寒 邪,内挟痰湿者。小儿哮喘  华盖散素体痰多,又感风寒宣肺解表,祛痰止咳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 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外寒内痰, 小儿更宜。无汗。
华盖散
    (《博济方》卷2)
[异名]  华盖汤(《圣济总录》卷48)。
    [组成]  紫苏子炒  麻黄去根节  杏仁去皮尖  陈皮去白  桑白皮  赤茯苓去皮各一
两(30g)  甘草半两(15g)
    [用法]  上为末。每服2钱(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作
汤剂煎服,按原书用量比例酌情增减)。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
塞声重,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
    [病机分析]  素有痰湿之体,又遇风寒相加,风寒袭肺,痰湿壅肺,以致肺失宣
降,气机不畅,痰阻气道,与气相搏,故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痰阻气
滞,故胸膈痞满;肺开窍于鼻而鼻属肺系,肺气失宣,肺系不利,故见鼻塞声重。恶寒
发热,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征;苔白润为痰湿为患之象。综上表明,本方证的病机为
风寒袭肺,痰壅气逆。
    [配伍意义]  寒侵痰壅而肺失宣降,法当宣肺降逆,解表祛痰。方中麻黄为“肺经
本药”(《医学启源》卷下),“盖哮喘为顽痰闭塞,非麻黄不足以开其窍”(《幼幼集成》
卷3),“凡风寒郁肺而见咳逆上气,痰嗽气喘皆可加用”(《医方十种汇编.药性摘录》),
故本方用之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为君药。苏子“主降,味辛气香,主散。降而且散,
故专利郁痰。咳逆则气升,喘急则肺胀,以此下气定喘”(《药品化义》卷8);杏仁
“辛苦甘温,人肺而疏肺降气,解邪化痰,为咳逆胸满之专药”(《徐大椿医书全集.药性
切用》卷4),二药降利肺气,祛痰止咳,为臣药。君臣相配,一以宣肺为主,一以降
肺为主,合用则宣降相因,意在恢复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陈皮辛苦而温,燥湿化痰,
理气行滞,其调理气机之功,既可治疗气滞之胸膈痞满,亦有助于消除痰湿之患,即
“气顺则痰消”之义。桑白皮味甘性寒,一般多用于肺热咳喘,而本方用之,主要取其
泻肺利水平喘之功,一则加强君臣药物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力;二则为痰湿寻求出
路。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三药不专治痰,确有使湿去痰消之功,共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于宣降寒温之间,为使药。诸药配伍,共成解表宣肺,祛痰止咳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为:解表药与祛痰药并用,以除风寒痰湿之致病原因;宣肺药与降气
药同施,以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类方比较]  本方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两方皆用麻、杏、草三药而
有解表、宣肺、平喘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肺失宣降之咳喘。然麻黄汤配有桂枝,则发
汗解表之力著,宜于表闭较甚之风寒表实证。华盖散配有苏子、桑白皮、陈皮、茯苓祛
痰除湿、降气平喘药,则化痰止咳平喘之功较强,宜于表寒不重,痰湿壅肺,肺气失宣之证。    .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风寒袭肺,内兼痰湿之常用方剂。临床应用时以咳喘,喉
间痰鸣,恶寒发热,苔白润,脉浮紧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表寒较重者,可加生姜、苏叶、防风等以解表散寒;鼻塞流涕明显者,
可加苍耳子、辛夷花以宣表通窍;胸膈痞闷甚者,宜加枳壳、桔梗、厚朴以行气宽胸消
痞;咳痰甚,选加前胡、半夏、白芥子等以化痰止咳。
    3.本方现代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证属肺感寒邪,内挟痰湿者。
    [使用注意]  本方虽有甘寒之桑白皮,但全方药性偏温,故痰热咳喘者忌用。
    [源流发展]  本方系《伤寒论》之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陈皮、茯苓
衍化而来。原治“肺感寒气,有痰咳嗽,久疗不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又将本
方用于“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
不利,呀呷有声”。可见,本方对新咳、久咳皆可应用。后世运用,或宗《博济方》
治久咳,加益气收敛之品,防止肺气耗散,如《普济方》卷368之华盖散,即本方
去陈皮,加知母、人参、乌梅、五味子、葱白、葶苈子组成。或从《局方》治新
咳,增人散寒宣肺化痰之品,加强解表止咳平喘之功,如《医学启源》卷4之华盖
散,以本方去甘草,加枳壳、生姜、半夏组成;《医学集成》卷2之华盖散,以本
方加前胡、生姜组成。
    [疑难阐释]  本方方源过去和现在的许多文献及各版《方剂学》教材均谓本方出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经考证,宋。王衮《博济方》成书于1047年,较之Ck平惠民和
剂局方》(1078年)早31年,故本方方源宜改作《博济方》。
    [方论选录]
    1.徐大椿:“风寒伤肺,遏热于经,失其分布之常,故呼吸不利,喘促不止焉。麻
黄开发肺气以散风寒,杏仁疏降肺气以散痰逆,苏子散痰解郁,桑皮清肺肃金,橘红利
气除痰,茯苓渗湿清肺,甘草缓中气以和胃,姜、枣益心脾以散寒也。使风邪外解,则
遏热顿化,而肺络清和,奚有呼吸不利,喘促不止之患哉?此发散之剂,为邪遏喘促之
专方。”(《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22)
  2.李畴人:“麻黄为肺家专药,佐以紫苏子则表散风寒而兼泻肺顺气。杏仁、橘皮
化痰润肺,桑白皮清肺,赤茯苓利水,甘草和中。其因感风寒而致哮喘者,自可气平痰
降矣。”(《医方概要》)
    [评议]  医家皆认为本方有解表散寒,降气化痰功效,是“邪遏喘促之专方”。关
于方中桑白皮配伍意义,徐、李二人均从“清肺”论之,且徐氏尚认为本方证是“风寒
伤肺,遏热于经”所致,似欠妥贴。该药性虽寒凉,然与大队辛温药相配,则寒凉之性
减,功以泻肺平喘为主。    .
    [临床报道]  小儿哮喘  以本方加味治疗小儿哮喘,获得满意疗效。56例患者中,
门诊44例,住院12例;男40例,女16例;年龄5个月一12岁,其中1岁以内者10
例,2—7岁者37例,8岁以上者9例;病程1—10天,平均2.5天;伴轻度发热者12
例。药物组成:炙麻黄5g,杏仁6g,陈皮5g,茯苓8g,苏子6g,川贝5g,桔梗6g,
桑皮5g,前胡6g,甘草3g。服法:水煎,日1剂,每剂煎2次,分4次服,1岁以下
者药量减半,2岁以上者,药量加重1/3。加减法:风寒表实无汗而喘者,用生麻黄;
伴发热者,加石膏、柴胡;痰热者,加黄芩、鱼腥草;胸闷痰多者,加法夏、葶苈子;
食纳差,大便稀者,加山楂肉、鸡内金;脾肺两虚者,加太子参、山药。结果:治愈
(用药5天,哮喘及其他症状全部消失,听诊两肺无哮鸣音)42例,占75%;显效(用
药10天,哮喘及其他症状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偶闻及哮鸣音)12例,占
21.4%;无效(用药10天以上,哮喘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