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清胃散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清胃散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 生地黄6克 当归6克 牡丹皮9克 黄连6克 升麻9克 加减; 1.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 2.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之。 3.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1。牙龈肿痛 2。便秘 3.瘾疹 4.白疙 5。痤疮 1.口腔溃疡 2。复发性口疮 3.牙周炎 4.痤疮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 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烂,舌红苔黄,脉滑数。 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小儿鹅口疮等属心脾积热者。1.唇疮 2.小儿牙关紧闭 3.重舌 4.小儿黄疸 5:带下 6.风赤疮痍 1。口腔溃疡 2.小儿口疮 3.过敏性紫癜 清胃散 (《脾胃论》卷下) [异名] 清胃汤(《疮疡经验全书》卷1)、消胃汤(《不知医必要》卷2)。 、 [组成] 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6g) 牡丹皮一钱(9g) 黄连六分如黄连不好, 更加二分,如夏月倍之(6g) 升麻一钱(9g)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放冷服之。 [功用] 清胃凉血。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 龈红肿溃烂;或唇舌颊腮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烂,舌红苔黄,脉滑数。 [病机分析] 《脾胃论》言此方证病机为“阳明经中热盛”,故症见阳明热盛循经外 发的表现。足阳明胃经循鼻人上齿,分布于耳前、前额并绕口唇,胃中热盛,火热循经 上攻,则见牙齿疼痛,腮颊唇舌肿痛,乃至牙龈溃烂,口气热臭。手阳明大肠经上颊贯 颊络下齿,胃热则大肠亦热,肠热循经发病,则下齿亦痛。牙齿因热而痛,得冷则痛 减,遇热则痛剧,因而喜冷恶热;足阳明胃经循发际上额颅,故由牙痛而延及额颅面颊 发热,牙痛牵引头痛。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伤及血络,故见牙宣出血。热伤津液, 则觉口干舌燥。胃热炽盛,故其脉滑大而数。舌红苔黄,口干舌燥为胃热津伤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为胃火牙痛而设,故用黄连为君,因其味苦性寒,直清胃腑之 火。升麻为臣,清热解毒,升而能散,可宣达郁遏之火,有“火郁发之”之意,《药性 论》卷2言升麻“能治口齿风匿肿疼,牙根浮烂恶臭”,升麻与黄连相配,则泻火而无 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二药清上彻下,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热毒 尽解而牙痛可止。胃热则阴血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用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苦寒清胃为主,辅以升阳散火,如此苦寒得升散而不凉遏,升 散辅苦寒而不助热;又辅以凉血滋阴,则苦寒无燥伤阴血之虑,且凉血又助清胃之功。 配伍之妙,堪为典范。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治牙痛的常用方剂,凡胃热证,或血热火郁者,均可使用。 以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若兼肠燥便秘者,可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者,加石膏并重用 之,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可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3。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使用注意] 凡属风火牙痛或肾虚火炎所致的牙龈肿痛,牙宣出血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本方为元。李呆制订,载于《脾胃论》卷下,用于治疗“因服补胃热 药,阳明经中热盛,而致上下牙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而热发大痛,喜寒恶热”。不 过,清胃散之方名,则首见于南宋刘防《幼幼新书》卷28引张涣方;但两方的配伍用药和主治,并不相同。 后世医家遵循本方之立方大法,而随证加减衍化的方剂较多。例如,同名异方有: 《外科正宗》卷4方,为本方去当归,加石膏、黄芩而成,其清胃之力较强,治疗胃经 有热,牙齿或牙龈作肿,出血不止。《疡科选粹》卷3方,系本方加味石膏、细辛、黄 芩,治疗胃脘痛,胃火盛者。 《证治汇补》卷4方,即本方加芍药,治疗阳明经齿痛。 《医宗金鉴》卷51方,乃本方加石膏,治疗小儿胎热,蓄于胃中,牙根肿如水泡,名曰 重龈。《幼幼集成》卷3方,即本方加白芷、细辛,治疗走马牙疳。《治疹全书》卷下 方,即本方加连翘、元参、甘草、粳米,治疗牙痛,牙宣,口臭,:口疮。、《麻症集成》 卷4方,为本方去升麻,加石膏、黑栀而成,治疗热盛于胃,牙根溃烂出血,唇口肿 痛。《喉症指南》卷4方,系本方去当归,加石膏、连翘,治疗阳明实火,牙痛,口疮。 此外,以本方加减衍化而成同名为清胃汤者,有《痘疹仁端录》卷11方、《幼科铁镜》 卷6方、《伤寒大白》卷1方、《疡医大全》卷17方等,其组成和主治不再一一列举。 可见本方对后世同类方剂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疑难阐释l 关于本方君药的认识 本方具清胃凉血功效,用治阳明经中热盛,火 热之邪循经发热,以牙痛、牙宣出血为其突出症状,对此历代医家意见一致,但对方中 究竟何药为君,却意见分歧。如唐宗海认为是升麻(《血证论》卷下),罗美认为是生地 黄(《古今名医方论》卷4),汪昂则在.《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中阐述其君药当为黄连 等。综合本方证治及方剂配伍意义等情况,当以黄连为君较妥:其一,黄连苦寒善清胃 中积热,清胃散顾名思义,即清胃热之方,故以黄连为君;其二,李呆对黄连的用量, 可谓谨慎斟酌,分厘必争,其在黄连后注云:“拣净,六分”,“如黄连不好,更加二分; 如夏月倍之。大抵黄连临时增减无定”,李呆着重强调本药的用量,必负其重任,亦当 以其为君药;其三,升麻在方中用量独重,但其必借黄连之苦寒泻火于下,始不致助火 上炎,陈士铎说:“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难于解,此所以必须多 用,而大热之毒,随元参、麦冬与芩、连、栀子之类而行尽消化也。大约元参、麦冬用 至一、二两者升麻可多用至五钱,少则四钱、三钱,断不可止用数分与一钱已也。”又 说:“止血必须地黄,非升麻可止,用升麻者,不过用其引地黄人肺与胃耳。此等病升麻 又忌多用,少用数分,便能相济以成功,切不可多用至一钱之外也”(《本草新编》卷 2)。可见升麻用量独重,是为清泻胃中火热而设,寓“火郁发之”,无黄连则恐升散其焰,故当为臣药。 [方论选录] 1.吴昆:“牙疳肿痛者,此方主之。牙疳责胃热,肿责血热,痛责心热。升麻能清 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能凉血。乃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耳。”(《医 方考》卷6) 2。罗美:“阳明胃多气多血,又两阳合明为热盛,是以邪入而为病常实。若大渴、 烦躁,此伤气分,热炙大腑,燥其津液,白虎汤主之。若醇饮肥厚,炙博过用,以至热 壅大腑,逆于经络,湿热不宣,此伤血分,治宜清胃。方中以生地凉血为君,佐以牡丹 皮,去蒸而疏其滞;以黄连彻热燥湿为臣,和之以当归,辛散而循其经;仍用升麻之辛 凉升举,以腾本经之清气,即所谓升清降浊,火郁发之者也。如是而喉咽不清、齿龈肿 痛等症,廓然俱清矣。”(《古今名医方论》卷4) 3.汪昂:“此足阳明药也。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者也。 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也。石膏泻阳明之大热,升麻升阳明之清 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矣.”((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评议卜诸家皆认为本方所治为阳明热盛,邪热循经发病。吴氏认为牙疳因于胃 热,肿因于心热,故用升麻清胃,黄连泻心,更用当归以益阴,使阳不亢于上而作祟。 罗氏认为此方为热伤血分,而以生地凉血为君,佐以丹皮去蒸而疏其滞,用升麻以升清 降浊,火郁发越。汪氏认为黄连泻心脾之火,一药具母子、表里同治之妙,升麻升清 阳,使清升热降,则肿痛自消。诸家对方中君臣的认识有所不同,已在“疑难阐释”项作了分析,请参见。. . [验案举例] 1。牙龈肿痛 《吉林中医药》(1994,3:36):某女,37岁。牙龈肿痛5个月,上下 牙龈肿胀,疼痛难忍,不能咀嚼。入睡困难,溲黄便结,苔黄腻,脉滑数。证属阳明热 盛,循经上冲。治以清胃散加减:代赭石50g,升麻、黄连、桃仁、丹皮各lOg,当归、 生地各20g,蒲公英lOO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5剂,疼痛肿胀减轻,守上方易代赭石为20g,继服5剂,病瘥。 2。便秘 《吉林中医药》(1994,3:36):某男,63岁。便秘史2年,投中西药物, 用之有效,歇之复患。口渴饮冷,纳呆乏力,少腹痛满。溲黄,便结七、八日一行,苔 黄少津,脉滑数。证属胃蒸中焦,传导失职,治宜清胃热,通三焦。方以清胃散加减: .大黄lOg,升麻lOg,黄连7g,当归20g,生地20g,丹皮lOg,黄芩10g,杏仁lOg。日l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10剂病愈。 3.瘾疹 《新中医》(1994,12:37):某女,30岁。诉全身出现红疹,瘙痒2天。症 见全身密布大小不等的红色疹块,瘙痒难忍,夜间尤甚。皮肤俽热,心烦lZl渴,咽喉肿 痛,神疲纳呆,小便黄,舌红,苔黄,脉细数。证属胃热蕴结,血热郁于皮肤。方以清 胃散加味,处方:黄连6g,生地30g,丹皮、升麻、当归、僵蚕、蝉蜕各6g。连服5剂,病瘥。 4.白疙 《新中医》(1994,12:37):某男,35岁。双下肢出现紫红色斑丘疹伴瘙 痒,反复发作5年余。诊为银屑病,经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近1月余,皮损增 多,瘙痒剧烈,伴见口干舌燥,心烦不寐,小便黄,大便难。检查:双下肢紫红色斑丘 疹,上有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皮损呈对称性分布,以两足、胫部为多,形似环状、银 币状,融合成片者呈地图、苔藓样。刮去鳞屑,可见暗红发亮的薄膜,挤压、抓破后可 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抓痕累累。舌红少津,.苔黄,脉弦滑。证属火毒瘀积,风盛血热。 治以泻火解毒,疏风清热。方以清胃散加味:生地45g,生首乌30g,黄连、丹皮、当 归、升麻、蝉蜕、白蒺藜各10g,小白花蛇1条(研末兑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 服。服药期间禁食牛、羊、鱼肉等腥味之品。同时外搽清热燥湿、疏风止痒之品。前后 服药30剂,皮疹全部消退,遗留少许色素沉着。随访1'年,未见复发。 5。痤疮 《吉林中医药》(1994,3:36):朴女,23岁。面部痤疮3年,每食辛辣刺 激食物而加重。诊见颜面散在性、油脂样丘疹,有大小不等脓点,挤则溢出脓性分泌 物,有刺痒微痛感。大便干结,小便赤短。苔黄厚,脉弦数。证属脾胃实热,上壅头 面。治以清阳明之热,活血化瘀。方以清胃散加减:大黄50g,升麻10g,黄连、生地 各20g,当归、丹皮、桃仁各10g,蒲公英100g.以上方随症变更,服药30余剂病瘥,随访20年,未复发。 按语:案1牙龈肿痛属阳明热盛,循经上冲,故用清胃散加减以清胃而奏效。案2 便秘,责之阳明热结,故用清胃散加大黄以泻热通便。案3瘾疹系胃热蕴结,郁发于皮 肤所致,故用清胃散加僵蚕、蝉蜕以疏风止痒。案4白疙胃热郁结,风盛血热,火毒搏 于肌肤,致皮肤气血失畅,营卫失和,故用清胃散清泻胃中瘀热,凉血解毒。重用生地 以清热凉血,佐以生首乌、白蒺藜养血润燥,蝉蜕疏风止痒,配以小白花蛇以搜风通 络,诸药合用,切中病机,多年顽疾获愈。案.5,痤疮系阳明热盛,上壅面部、气滞血 瘀,毛窍闭阻,热不解透,壅滞而成,故治以清胃散以清胃凉血;佐以清热解毒,化瘀活血之品。 [临床报道] 1.口腔溃疡 以本方加味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75例。症见:口腔粘膜多处溃疡, 局部凹陷,边周红肿,上有黄褐色分泌物,灼痛难忍,说话饮食不便,多伴喜寒恶热, 咽红,齿龈肿胀疼痛,甚则牵引头脑,满面热感,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处方:黄 连、升麻、当归各6g,生地、射干各15g,丹皮10g,银花、连翘各20g,水煎2次取 汁300ml,服药前用少量药汁漱口,温含口中片刻,待口腔溃疡疼痛减轻后吐出药液, 连续漱I:1 3--5遍,服下剩余药汁,用药3--9剂,一般6剂。结果全部治愈¨j。又有以 本方加减治疗口腔溃疡,基本方:生地20g,当归、黄连、丹皮各10g,升麻6g。胃热 烦躁不安,I:2I渴多饮者加知母15g,生石膏30g;便秘加大黄30g;火热壅盛,溃疡严 重者加金银花30g,连翘20g,黄芩10g。6天为1疗程,一般停用其他药物。治疗86 例,结果,治愈8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8%。其中3天内治愈22例,4—6天治愈41例,6--9天治愈10例。 2。复发性口疮 以清胃散为主治疗本病胃肠热壅型7例。症见:发热便秘,口渴 多饮,多食易饥,口臭,烦躁不安,牙龈肿痛出血,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胃凉血,泻 火通便。处方:黄连10g,生地15g,丹皮10g,当归10g,升麻6g,知母10g,天花粉12g,大黄6g。疗效显著。 3.牙周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牙周炎40例。基本方:黄连5g,生地20g,当归、丹 皮各12g,升麻15g,生石膏30g。发热明显,伴El温,重用生石膏30--100g;牙龈充 血,肿胀明显者,加山栀15g,黄柏12g;舌红、口干等阴亏之症明显者,加石斛、北 沙参各15g,芦根、花粉各20g;化脓者加桔梗、皂角刺各3—5g;出血明显者,重用 生地至30g,加水牛角20g;伴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15g。结果:治愈27例,有效 12例,无效1例。其疗效明显优于西药螺旋霉素组(P<o.01)L4j。 4.痤疮 以本方加味治疗寻常痤疮。该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损伤脾胃, 水湿内停,郁久化热,湿热之邪困脾犯肺,致使腠理不密,毒邪乘虚而人,故治当以清 胃散加味,清肺胃湿热,凉血解毒。处方:当归20g,生地25g,丹皮20g,升麻15g, 黄连5g,黄芩20g,连翘20g,蒲公英20g,白芷15g,知母15g,石膏25g,甘草15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并配合清热解毒燥湿中药外洗。治疗50例,结果用药3—9剂,一般用药6剂,全部治愈L5j。 [实验研究] 对实验性炎症的抑制作用 清胃散对蛋清及甲醛致炎的试验动物足跖 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纸片法形成的大鼠肉芽肿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清胃散煎剂 具有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显著增大。但体外并无明显的抑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