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胃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图书 馆员 2020-05-17

清胃散《中医治法与方剂》

清胃散(《外科正宗》)

【组成】黄连 黄芩各10g 石膏 生地黄各20g 牡丹皮15g 升麻1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胃经积热,眼睑红肿热痛。

【证析】眼睑红肿热痛,病名眼丹。用脏腑辨证定位,病在脾系;用八纲辨证定性,病性属热;用气血津液辨证察其虚实,是因气郁化热,血郁津凝成肿,属于气血两燔实证。

【病机】气血两燔。

【治法】清胃凉血,气血两清法。

【方义】眼睑气郁化热,血郁于络而呈气血俱热,自宜气血两清。方用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外邪侵犯者,用此可以消除致病之因;脾胃郁热者,可合石膏清其气分郁热;眼睑红肿除因血郁之外津凝也是致肿原因,黄芩、黄连苦能燥湿,也可兼顾。热人血分,故用生地黄、牡丹皮凉其血热,与黄芩、黄连、石膏相伍能呈气血两清功效。牡丹皮又可行血散血,肿因血郁又赖此以散之。前人认为病在脾系眼睑,当用升麻引药上达病所,仔细揣摩,实不尽然。本品既可配合芩连清热解毒,又可发散郁结不伸之阳,用此符合火郁发之治则,オ是配伍此药真意。眼睑红肿是津凝血滞两种病理并存,黄芩、黄连虽能燥湿但其力甚微,加入木通、车前之属其效始著;牡丹皮虽能散血但单用也嫌力薄,可加赤芍;若兼便秘,尤宜加入大黄;如果热毒较重,可加金银花、蒲公英以增强解毒力量。

【应用】

1.以眼睑红肿热痛为使用本方指征。

2.常用于眼睑蜂窝织炎。

【歌括】

《外科正宗》清胃散,芩连膏地牡丹皮,再佐升麻散郁火,眼睑肿痛服之宜。

清胃散
清胃散,中药方剂,出自《脾胃论》,主治:胃火上攻,齿龈肿痛,或牵引头脑,或面发热,或牙宣出血,口气臭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大而数。现用于治疗胃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之牙痛、牙龈溃烂、牙宣出血;此方加减治疗便秘、胆囊炎、尿血等病证。牙痛属于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来源:《脾胃论》卷下。

  组成:生地黄 当归身各0.9克 牡丹皮1.5克 黄连1.8克(如质次,更加O.6克。夏月倍之) 升麻3克

  用法:上为细末,都作一服。用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冷服。

  辩证要点:牙痛牵引头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证加减:口渴饮冷,重用石膏,加玄参、天花粉;胃火炽盛之牙衄,加牛膝。

  现代运用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病机:胃有积热,循经上攻。

  功用:清胃凉血

  方论:方中黄连苦寒泻火,以清胃中积热;生地、丹皮滋阴凉血清热;当归养血和血;升麻散火解毒,兼为阳明引经之药。五药配合,共奏清胃凉血之功。

  配伍特点:苦寒与升散相伍――黄连苦寒泻胃火,得升麻之升散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清胃解毒,升散郁遏之伏火,得黄连苦寒沉降相制,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二药相配,使上炎之火得散,内郁之热得降。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现代应用: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痤疮等属胃火血热,循经上攻着。

  方 义:

  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不仅清胃火、解热毒,而且升阳散火,寓“火郁发之”之意。

  方 歌: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泄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清胃散

中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胃火牙痛与牙宣,清热泻火止血专。

【组成】  黄连夏月倍之,六分(2g)  升麻一钱(3g)  生地黄  当归身各三分(各1g)  丹皮半钱(1.5g)

【用法】  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防冷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清胃凉血。

【药理】  具有保护胃黏膜、抗菌、抗炎、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中医证】  胃火牙痛(胃热证)。牙痛牵引及面颊而红肿发热,或牙龈红肿溃烂,或牙宣出血,口气热臭,口舌干燥,舌红,苔黄,脉数;或胃脘灼热,或脘腹不适,或饮食有烧灼感。

【西医病】  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口腔炎,牙龈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胃热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胃热蕴结,灼伤胃络所致。胃热循经而灼脉络,则牙痛牵引面颊,红肿发热,或牙龈红肿溃烂;热伤脉络,迫血外溢,则牙宣出血;胃热浊气上冲,则口气热臭;热伤阴津,则口舌干燥;热蕴胃脘,灼伤脉络,则胃脘灼热;壅滞经气,则脘腹不舒;胃热浸淫,则饮食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热扰胃气之征。治当清胃凉血。

方中黄连清泻胃热,凉血消肿,为君药。火热内扰,升麻辛散透达,清热解毒,与黄连相用,既使胃热从内而消,又使胃热向外透散,为臣药。火热迫血,生地黄、牡丹皮,以清热凉血,消肿散瘀;血得温则行,当归活血养血,并监制寒凉药太过,与生地黄、牡丹皮相伍,以凉血消肿止痛,为佐药。诸药相互为用,以奏清泻胃火,凉血散结之效。

配伍特点:辛凉药与苦寒药相配,透热于外泻热于内;凉血药与活血药相配,凉血活血而不凝滞。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主治胃热证的基础方,以胃脘灼热,或牙痛红肿,或牙宣出血,舌红,苔黄,脉数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火下行;若牙龈出血明显者,加藕节、棕榈,以收敛止血;若口渴明显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生津;若胃痛者,加赤芍、玄胡索,以凉血活血止痛等。

3.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证者慎用本方。

【附方】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决》)藿香叶七钱(21g),山栀子一钱(3g),石膏五钱(15g),甘草三两(90g),防风四两(120g)。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g~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功用:清泻伏火,芳香透达。主治:脾胃伏火证。烦渴易饥,口唇干燥,口臭口疮,舌红,苔薄黄,脉数。以及弄舌证等。

清胃散与泻黄散皆能主治脾胃热郁证,清胃散用黄连、升麻、生地黄、牡丹皮、当归,功用是清胃凉血活血;而泻黄散用石膏、栀子、藿香、防风、甘草,功用是清泻伏火,辛散透达郁热。

【方论选录】 

吴崐:“升麻能清胃;黄连能泻心;丹皮、生地黄,能凉血;乃当归者,所以益阴,使阳不得独亢耳。”(《医方考》)

清胃散、清胃汤 、泻黄散

方 名:清胃散(泻火之剂)

  总 结:胃火牙痛

  组 成:升麻、生地黄、当归、川黄连、牡丹皮、石膏

  归 经:此足阳明药也。

  方 义:

  1.黄连:泻心火,亦泻脾火,脾为心子,而与胃相表里。

  2.当归:和血,生地、丹皮:凉血,以养阴而退阳。

  3.石膏:泻阳明之大热。

  4.升麻:升阳明之清阳,清升热降,则肿消而痛止。

〖方歌〗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清胃热,口疮吐衄与牙宣。

君 黄连 ── 直泻胃腑之火┐

├ 两药相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散火而无升焰之虞。

┌ 升麻 ── 清热解毒┘

臣 ┼ 生地 ── 凉血滋阴

   └ 丹皮 ── 凉血清热

佐 当归 ── 养血和血。

使 升麻 ── 兼以引经为使。

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组成】

  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主治】

  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正文】

    功用:清胃凉血。

    用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清胃汤

  清胃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升麻 黄连 生地 山栀 甘草 干葛 石膏 犀角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积热,鼻中出血,右关脉数。

  清胃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六十五。

  【组成】石膏(煅)12克 黄芩 生地各3克 丹皮4.5克 黄连 升麻各3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功用】清胃泻火。

  【主治】胃经实热之牙衄,血出如涌,口臭而牙不动。

  清胃汤

【组成】山栀仁(炒黑)6分,枳壳6分,苏子6分,石膏(煅)8分,川黄连(炒)8分,陈皮8分,连翘8分,归尾8分,荆芥穗8分,黄芩8分,防风8分,甘草(生)3分。

  【来源】《审视瑶函》卷四。

  【主治】脾生痰核,眼胞红硬。

  【用法】上锉1剂。以白水2钟,煎至1钟,去滓热服。

【方名】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异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藿香叶(21克) 山栀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风(120克)

【功用】 泻脾胃伏火。

【主治】 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用法】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禁忌】 斟酌。

【注意事项】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之弄舌者禁用,阴虚有热者禁用。

【方论】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附注】 本方与清胃散同有清热作用。泻黄散泻脾胃伏火,主治脾热弄舌、口疮口臭等;清胃散清胃凉血,主治胃热牙痛、或牙宣出血、颊腮肿痛者。前者是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后者是以清胃凉血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为两方同中之异。

2 方剂名称:泻黄散

3 药物组成:石膏(煅)5钱,栀子仁(生)1两,甘草(生)3两,防风(酒拌,微炒香)2两,豨签草(酒蒸,晒干)4两。

4 处方来源《金鉴》卷六十五。

5 方剂主治:皮翻证。眼皮外翻,状如舌舐唇,因胃经血壅气滞,胞肿睫紧所致者。

6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7 用法用量:每服壮人2钱,弱人1钱,小儿6-7分,白滚水送下。

8 药性:脾属中土,其色为黄,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脾火亢盛,则口疮、烦渴诸证由生。本方「为脾胃蕴热而设」(张山雷),既清泻脾中伏热,又振复脾胃气机,虽名「泻黄」,而独以风药为重,是散火即所以泻火。立此方者,可谓深得《内经》「火郁发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清泻而正气无伤,诸证得愈。「泻黄」,即泻脾经之热,故名「泻黄散」。

9 用药禁忌:1.胃阴虚有热者禁用;2.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舌色淡白而弄舌者禁用。

口臭辨证用药

口臭治疗以降逆清热、和胃健脾为法。方用清胃散加减。

处方: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升麻、黄连、生石膏(《医方集解》载有石膏)。

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除胃中郁热;生地黄滋阴凉血;牡丹皮凉血清热;当归身养血和血除瘀;升麻散火解毒,为阳明引经药,与黄连配伍能散上炎之火,降内郁之热;石膏加强清泻胃火之力。诸药合用则清胃凉血,使上攻之火从泻火而降,血热从甘凉滋润而清。

清胃退热按三穴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  程  凯
        “上火”的 “火”字大有学问,不但有实火、虚火之分,还有心火、胃火之别。其中胃火盛的人常常会出现牙痛、牙龈出血、口苦、口臭、痤疮等症状,一般由中药方剂“清胃散”来治疗。

      清胃散由升麻、生地、当归、黄连、牡丹皮、石膏六味药组成。黄连泻心火,升麻清胃火、解热毒,石膏泻胃经之热,三味药共同起到清热泻火的作用;当归有补血调血的作用;生地、牡丹皮有凉血之效,共同通过养阴的方法来起到退热目的。

      与药方相似,我们身体上也有自带的清胃散———商阳、内庭、三阴交三个穴位。商阳是大肠经的穴位,可清大肠之热;内庭(2、3趾间)是胃经的穴位,可清胃热。按照经脉循行理论,大肠经入下齿,胃经入上齿,两条经脉环绕经过口唇,刺激这两个穴位可缓解口臭、口疮等热性症状,功效相当于清胃散中的黄连、升麻、石膏三味药。临床上,我们推荐在商阳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再掐按内庭穴5分钟。三阴交穴则与肝脾肾三阴经相通,经常按揉有调血的作用,功效相当于清胃散中的当归、生地、牡丹皮三味药。
      商阳、内庭、三阴交组成了身体自带的清胃散,有口腔炎、牙周炎等的朋友不妨一试。需要注意的是,商阳穴放血前,应先将针具用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刺破皮肤后,挤出3~5滴血即可,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建议由医师指导,不可过分追求出血。

清瘟败毒饮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出处来源(《疫疹一得》)

药物组成:生石膏30g,生地黄、栀子、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牡丹皮各9g,竹叶6g,桔梗、甘草各5g,犀角、黄连各3g。

功效主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所致大热烦躁,心烦不眠,渴欲干呕,头痛如裂,神昏错语,咽痛,或发斑吐衄,唇焦舌绛,脉沉细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方解:本方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药物加减组成。体现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经火热;牛角、生地黄、玄参、赤芍、牡丹皮,清营凉血解毒;黄芩、黄连、栀子、连翘清热泻火解毒;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载药上行。各药之中,有白虎汤大清气分热,泻胃火;有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解毒;有黄连解毒汤苦寒泻火解毒。相辅相成,为其配伍特点。

药理研究: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抗凝血,溶血栓,促凝止血,强心,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其中石膏、知母解热。知母抗多种细菌,化痰,利尿,降血糖,抗血小板聚集。石膏镇静,解痉,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机体抗疫机能,黄连、黄芩、栀子、连翘广谱抗菌,解热,抗炎。黄芩、黄连、栀子抗病毒,护肝,降血压。栀子、连翘利尿。连翘强心,扩张血管,镇吐。黄连抗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肌缺血,抗阿米巴原虫和阴道滴虫。黄芩抗过敏,抗血栓,解痉,犀角、玄参、牡丹皮、赤芍解热,镇静,抗惊厥。犀角、生地黄强心。犀角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生地黄促凝止血。生地黄抗皮肤真菌,玄参杀菌,降血压。牡丹皮消炎,解痉,抗痉挛,降血压。赤芍解痉,镇痛,抗凝血,抗心肌缺血。桔梗解热,抗炎镇静,镇痛,解热,抗菌,抗肿瘤,利尿。

临床应用:本方治瘟疫热毒,充斥内外,气血两燔所致之证。以高

热烦躁,大渴引饮,斑疹吐衄,唇焦舌绛,脉数有力为据。大便燥结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火通便;热毒炽盛,发斑色紫暗者,加大青叶、紫草,以清血热,凉血散瘀;痉厥抽搐者,加僵蚕、蝉蜕、石菖蒲,以息风开窍,亦可与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同服。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小儿腺病毒肺炎,红斑性狼疮,脓疱疮,急性全身化脓性感染,化脓性髋关节炎,产后高热,血崩,剥脱性皮炎等属气血两燔者。

现代制剂:现改制为清瘟败毒丸、合剂。丸剂,水泛丸,每丸1g;大蜜丸,每丸9g;合剂,每瓶250ml。

用藏用法:口服,水泛丸,每次6-9g,一日2-3次;大蜜丸,每次1丸,一日2-3次。均用温开水送服;合剂,每次30-50ml;汤剂、石膏先煎,再人它药,犀角磨汁和服,或研细,或先煎。一剂分3次服。一日一剂。

使用注意:本方药性大寒,非属热极毒盛者,不可妄用。方中犀角可改用水牛角。

本方歌诀:清瘟败毒生地玄,膏犀知桔芩翘连,丹皮栀竹赤芍草,瘟疫热毒气血燔。

黄连15  肉桂10  莲子10  治上热下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