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6.泻青丸药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8 发布于山东


76.泻青丸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泻青丸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龙胆草10克 当归10克 川芎10克 山栀子仁10克 川大黄10克 羌活10克 防风10克   
本方现代常用治全眼球炎、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带状疱疹、失眠、 儿童高热惊厥等辨证属于肝经郁火证者。 1.惊风  2,发热   3.巅顶痛   4.不寐  5.带状疱疹  小儿发热  [功用] 清肝泻火。 [主治] 肝经郁火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
,脉洪实,以及 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本方乃清肝泻火之剂,主治肝经郁火证。以目赤肿痛,烦躁易怒, 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为证治要点。
   泻青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  凉肝丸(《世医得效方》卷11、泻肝丸(《普济方》卷362)。
    [组成]  当归去芦头,切,焙,秤  龙脑焙,秤  川芎  山栀子仁  川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  防风去芦头,切,焙,秤  各等分。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叶汤同砂糖温水送下。
    [功用]  清肝泻火。
    [主治]  肝经郁火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以及
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病机分析]  本方证乃肝经郁火所致。肝开窍于目,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火热
内郁,扰乱心神,则见烦躁易怒,不能安卧;火郁于肝,热结津伤,故大便秘结,小便
赤涩;肝主筋,肝经郁火,经脉拘急,故见小儿急惊及抽搐。脉洪实亦为火热内盛之象。
    [配伍意义]  本方证乃肝经郁火所致,故治当清肝泻火。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归
经于肝,直泻肝火,用为君药。大黄、栀子助龙胆草泻肝胆实火,导热下行,从二便分
消,用为臣药。肝火郁结,木失条达,羌活、防风取其辛散,符合《素问.脏气法时论》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意,且羌、防能祛风邪,散肝火,能畅遂肝木条达上升之
性,乃“火郁发之”之意;竹叶清热除烦,引热从小便而出,当归、川芎养肝血以防火

热伤及肝血,使泻肝而不致伤肝,俱为佐药。蜂蜜、砂糖调和诸药,同为使药。诸药合
用,共奏清肝泻火,养肝散郁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以清泻肝火为主,辅以升散之品,以散郁火,清中有疏,寓升
于降,泻火而不凉遏,升散而不助火,更佐以养血之品,可使泻肝不伤肝,相辅相成,故为泻肝之良方。
    [类方比较]  本方与龙胆泻肝汤均有清肝泻火之力,主治肝经实火之证。但龙胆泻
肝汤泻火之力较强,而且能清热利湿,用于治疗肝经实火上炎或肝胆湿热下注,为苦寒
直折之方;泻清丸泻火之力较弱,但兼能疏散肝经郁火,用于治疗肝经郁火,为火郁发越之剂。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乃清肝泻火之剂,主治肝经郁火证。以目赤肿痛,烦躁易怒,
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常用治全眼球炎、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带状疱疹、失眠、
儿童高热惊厥等辨证属于肝经郁火证者。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发展]  本方为钱乙所制,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原治小儿惊风,“肝
热搐搦,脉洪实。”后世医家不断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例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卷3用于中风自汗,昏冒发热,不恶寒,不能安卧,此是风热烦躁。《张氏医通》卷工4
用于肝经实热,大便不通,肠风便血,'阴汗臊臭。《医方集解;泻火之剂》则以之治疗
肝火郁热,不能安卧,多惊多怒,筋痿不起,目赤肿痛。现代一般多宗《医方集解》之
说,以本方主治肝经郁火证。    .
    以钱氏泻青丸化裁而成的方剂,主要有以下4首:其一,  《明医指掌》卷10同名
方,即本方加生地、琥珀、天竺黄而成,兼可凉血化痰镇惊,治疗肝热惊风,目窜或暴
赤,抽搐。其二,《丹台玉案》卷3同名方,即本方加柴胡、白芍,兼可疏肝柔肝,治
疗肝经发热。其三,《症因脉治》卷11泻青汤,即本方去大黄、竹叶,加黄芩,改丸为
汤,有清肝胆风热之效,治疗肝火头痛,恼怒即发,痛引胁下。其四,《片玉痘疹》卷
3泻青散,即本方去大黄、竹叶,加滑石、甘草、灯心,改丸为煮散,治疗痘疮心肝两
经之火甚,服辰砂导赤散后惊不退者。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中龙脑为何物?一说为龙胆草,一说为冰片。考宋以后方书
所载泻青丸,均用龙胆草,惟用澄之本作龙脑,但从龙脑下有一“焙”字分析,龙胆草
为草本植物药,可以焙用;而龙脑为冰片之异名,乃樟树之脂加工而成,人药可研而不
可焙。又如《小儿药证直诀笺正》曰:“此方本是仲阳自制,而诸书引用极多,龙脑皆作
龙胆草。惟周刻此本独作龙脑。按龙胆大寒.…..清肝之力,胜于龙脑,药虽异而理可
通,但此是树脂熬炼而成,已是精华,气味皆厚,与其他草木之质不同,故人药分两,
无不轻用,即仲阳此书诸方,凡用龙脑,比较他药,不过十分之一,独此方与诸药等
分。”可见,龙脑的“脑”字乃为“胆”字传抄之讹。用本方者,当以龙胆草为宜。
  [方论选录]
  1.吴昆:“中风发热,不能安卧者,此方主之。肝主风,少阳胆则其府也。少阳之
经行乎两胁,风热相干,故不能安卧。此方名曰泻青,泻肝胆也。龙胆草味苦而厚,故
入厥阴而泻肝;少阳火实者,头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阳火郁者,必生烦躁,故佐以
栀子;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势不容易以治,故又夺以大黄。用当归者,培养乎
血,而不使其为风热所燥也。复用乎羌活、防风者,二物皆升散之品,此火郁发之、木
郁达之之意。乃上下分消其风热,皆所以泻之也。”(《医方考》卷1)
    2.汪昂:“此足厥阴、少阳药也。肝者将军之官,风淫火炽,不易平也。龙胆、大
黄,苦寒味厚,沉阴下行,直人厥阴而散泻之,所以抑其怒而折之使下也。羌活气雄,
防风善散,故能搜肝风而散肝火,所以从其性而升之于上也。少阳火郁多烦躁,栀子能
散三焦郁火,而使邪热从小便下行。少阳火实多头痛目赤,川芎能上行头目而逐风邪。
且川芎、当归乃血分之药,能养肝血而润肝燥,又皆血中气药,辛能散而温能和,兼以
培之也。一泻、一散、一补,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惟肝常有余,散之即所以补
之,以木喜条达故也。”(《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3.吴谦,等:“龙胆草直人肝经,以泻其火,佐栀子、大黄,使其所泻之火,从大
小便而出,是治火之标也。肝主风,风能生火,治肝不治风,非其治也,故用羌活、防
风散肝之风,即所以散肝之火,是治火之本也。肝之情欲散,故用川芎之辛以散之;肝
之质喜滋,故用当归之濡以润之,是于泻肝之中,寓有养肝之意。泻肝者,泻肝之病
也;养肝者,悦肝之神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
    [评议]  泻青丸为清肝泻火之剂,集清、泻、散、补于一方。吴昆认为本方主治
“中风发热,不能安卧”,泻青者,泻肝胆也,分析方中诸药,实为上下分消其风热。汪
昂阐明方中龙胆、大黄沉阴下行,人厥阴而散泻肝胆,使邪热从小便下行;羌、防搜肝
风散肝火,从其性而升于上;方中除川芎、当归养肝血、润肝燥为补外,另从肝的生理
特点出发,阐明“散之即所以补之”的道理是“木喜条达”。吴谦认为龙胆、栀子、大
黄泻火,使火热从二便而解,是治火之标,羌、防散肝之火,是治火之本,因为“治肝
不治风,其非治也”,并认为本方的特点是“泻肝之中,寓有养肝之意。泻肝者,泻肝
之病也;养肝者,悦肝之神也”,所论十分精辟。
    [验案举例.]
    1.惊风  《续名医类案》卷29:罗田令治朱女,未周岁,病惊风。万(指万蜜斋)
用泻青丸,服之而搐转甚,盖喉间有痰,药末颇粗,为顽痰裹住,粘滞不行之故。乃煎
作汤,用薄棉纸滤去滓,一服而愈。
    按语:肝经热甚,发为惊风,投泻青丸,理当奏效,然“服之而搐转甚”。罗氏认
为系剂型不当所致,乃改为煎剂,一服而愈。说明临症用方,不仅要审证准确,而且要
灵活运用方剂的剂型。    .
    2,发热  《续名医类案》卷29:万密斋治黄学仪子,病热不退,其父治之已八日不
效。全叩之,曰:日夜发热,小便赤,大便难;再叩药,曰:先与胃苓丸,今与镇惊
丸。全曰:,不效宜矣。其父曰:汝能已此病乎?全对曰:此名风热,乃肝病,宜用泻青
丸,热即退矣。黄氏相招,:即令全往如法治之,五日而愈。
    按语:本案发热既属肝经风热,用胃苓丸、镇惊丸,药证不合,自当无效。泻青丸
清疏肝经风热,故能治之而愈。
    3.巅顶痛  《浙江中医杂志》(1983,6:274):某女,36岁。痛从头发,沿眉中上
巅,痛剧则欲呕,已10余年。平日抑郁寡欢,大便常干结,口苦,耳鸣耳聋。据述因
大怒而得,后遇情志刺激则举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紧。证属肝火上炎,巅顶受
灼。治宜清肝泻火为主。方用龙胆草、制大黄、柴胡、当归、川芎、防风、羌活、石菖
蒲各6g,栀子、牛膝各9g,磁石15g,木通5g。5剂后痼疾若失,原方参人养血柔肝之
品,以善其后。
    按语:古人谓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肝火挟风上煽,亦可导致此患,以疼痛呈阵发
性加剧,并有耳聋、口苦、便结、舌红、脉弦等症为辨,方以泻青丸直泻肝火,加牛
膝、木通导火下行,柴胡疏畅气机,菖蒲、磁石交通心肾。
    4.不寐  《浙江中医杂志》(1983;6:275):某女,23岁。不寐已5月,入夜心烦躁
扰,精神亢奋,寐则多梦,尽是恼怒之事,白昼头胀目赤,大便3—5日1行,禀性急
躁易怒,不能自制。迭服中西安神之药不效。舌质红,边有唾液泡沫,脉关上滑大。证
属肝火扰动,魂失所归。治宜清肝泻火,安神定志。方用龙胆草、制大黄、川芎、防
风、羌活、木通各6g,炒栀子、当归、杞子、钩藤(后人)各9g,地骨皮12g,珍珠
母15g。3剂后夜已人寐,唯多梦易惊,前方增养血柔肝之品,调治而愈。
  按语:本例不寐因肝火扰动,神不得安,魂不得归而致。故方用泻青丸清肝泻火,
加木通导火从小便而出,珍珠母、钩藤安神定志,杞子养血柔肝,地骨皮清金制木。药
证合拍,效如桴鼓。
  5.带状疱疹  《新中医》(1995,6:49):某男,50岁。患者10天前因旅途劳累,出
汗受风后感右侧胸胁肌肤针刺样疼痛,继之发红色丘疹,丘疹外围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小
水疱。经外科诊断为带状疱疹,住院治疗,经肌注聚肌胞、维生素岛z针,口服病毒灵,
维生素B1和维生素C片等药无效。后邀中医会诊,诊见:右胸胁皮肤有17cm×9cm黄
豆般大小水疱群,疱疹基底呈红色,排列成带束状,疼痛如针刺,时有呻吟,伴夜卧不
安,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肝经湿热,浸淫肌肤,外感风毒之
邪,内外合邪,损伤营血。治宜清泻肝胆湿热,泻火解毒,祛风除湿,活血止痛。方用
泻青丸加味:当归、川芎、羌活、防风各9g,龙胆草、山栀子、重楼各15g,土茯苓
30g,大黄、甘草各6g。并忌食辛辣、.鱼腥之物,服药3剂后疹见结痂,但仍感疼痛,
再用原方又进8剂,诸恙悉除。
  按语:此证系心肝火盛,湿热内蕴,外感风毒之邪,内外合邪,浸淫肌肤,损伤营
血所致。方用龙胆草、土茯苓清利湿热,羌活、防风疏风散邪,栀子、大黄、重楼、甘
草清热泻火解毒,当归、川芎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切中病机。
  [临床报道]
  小儿发热  以本方加减:羌活、川芎、防风各3--6g,大黄4—6g,栀子10—12g,
胆草lOg。若扁桃体肿大,加蚤休或青黛。水煎,凉服,每2小时服1次,大便通,日
2-3次后即可停服。治疗/]UL发热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最小9个月,
最大17岁(1例);病程最短半天,最长7天。结果:62例中,1天半以内退热者占
73.1%[1I。
  [附方]  当归龙荟丸(原名龙脑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4)  当归  龙胆草  大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各30g)  芦荟  青黛  大黄各半两(各15g)  木香一
分(4.5g)  麝香半钱(1.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
下,每服二十九。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
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本方为肝胆实火证而设。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专泻肝胆实火。栀子泻三焦而导热
从小便而解,大黄、芦荟通腑泻热,引热从大便而出,助龙胆草揭肝之力,使邪有出
路。黄芩、黄连、黄柏、青黛泻火解毒。更用木香行气散结,麝香开窍醒神。当归养血
补肝,以防诸苦寒性燥之药损伤阴血:诸药合用,共清肝胆之实火。
    本方首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4(千顷堂本),名龙脑丸,此书四库全书本
作“当归龙胆丸”。《丹溪心法》卷4始名当归龙荟丸,遂成通行方名。
    泻青丸、当归龙荟丸同为泻肝胆实火之剂,其不同点在于:泻青丸泻肝火,兼能疏
散肝胆郁火,宜于肝火内郁证;当归龙荟丸的组成为大苦大寒之药为主,着重于泻实
火,使之从二便分消,乃攻滞降泻之剂,用于治疗肝经实火证,若非实火上盛之证,不可孟浪用之。 
附方;当归龙荟丸           
当归30克 龙胆草30克 山栀子30克 黄连30克 黄柏30克 黄芩30克 芦荟15克 青黛15克 大黄15克 木香4.5克 麝香1.5克
清泻肝胆实火。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谵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附方]  当归龙荟丸(原名龙脑丸,《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4)  当归  龙胆草  大
栀子  黄连  黄柏  黄芩各一两(各30g)  芦荟  青黛  大黄各半两(各15g)  木香一
分(4.5g)  麝香半钱(1.5g)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小儿如麻子大。生姜汤
下,每服二十九。功用:清泻肝胆实火。主治:肝胆实火证。头晕目眩,神志不宁,语发狂,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