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异名] 泻肝汤(《类证治裁》卷4)。 [组成] 龙胆草酒炒(6g) 栀子酒炒(9g) 黄芩炒(9g) 泽泻(12g) 木通(9g) 车前子(9g) 当归酒洗(3g) 生地黄酒炒(9g) 柴胡(6g) 生甘草(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脉眩数有力。 [病机分析] 本方证由于肝胆实火或湿热循经上炎或下注所致。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臁,去内踝一寸,……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环唇内,……别贯膈,上注肺。若肝胆经实火炽盛,循经上炎,则见巅顶疼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症;实火循经至肋胁则见胁肋胀满疼痛;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则见小便淋浊,阴痒阴肿及阴汗,在妇女则见带下黄臭。至于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主肝胆有热。 [配伍意义] 本方为肝胆实火、湿热为患而设,治宜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人肝、胆经,为“凉肝猛将”(《笔花医镜》卷2),“厥阴、少阳之正药”,且“大能泻火,但引以佐使,则诸火皆治”(《景岳全书.本草正》卷48),《药品化义》卷9谓龙胆草:“专泻肝胆之火,主治目痛颈痛,两胁疼痛,……凡属肝经热邪为患,用之神妙。其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可见龙胆草在上能清肝胆之实火,在下则泻肝胆之湿热,两擅其功,切中病情,故为方中之君药。黄芩、栀子两药性味苦寒,归胆及三焦经,泻火解毒,燥湿清热,能清上导下,用为臣药。湿热壅滞下焦,故用渗湿泄热之车前子、泽泻、木通导湿热下行,使邪有出路;肝乃藏血之脏,肝经实火,易耗伤阴血,且上述诸药又属苦燥渗利伤阴之品,故用生地养阴,当归补血,使祛邪而不伤正;肝脏体阴用阳,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火邪内郁,肝气不舒,用大剂苦寒降泄之品,恐肝胆之气被抑,故用柴胡疏畅气机,并能引诸药归经肝胆,且柴胡与黄芩相配,既解肝胆之热,又增清上之力,以上六味皆为佐药。甘草为使,一可缓苦寒之品防其伤胃,二可调和诸药。诸药相伍,使火降热清,湿浊得消,循经所发诸症,皆可相应而愈。 本方配伍特点为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配伍严谨,减为泻肝之良方。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清肝胆,利湿热,凡属肝胆实火上炎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各种证候,均可使用。但诸症不必悉具,以口苦溺赤,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利湿之功;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以泻火解毒;肝经湿热,带下色红者,可加莲须、赤芍等以清热燥湿凉血;肝火上炎致头痛眩晕,目赤多眵,口苦易怒, 可加菊花、桑叶以清肝明目;木火刑金,见咳血者,可加丹皮、侧柏叶以凉血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鼻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病,属于肝经实火及湿热下注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性苦寒,易伤脾胃,且以清泻肝胆实火为主,故不宜用于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者。 [源流发展] 关于本方的方源,现代《方剂学》教材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方剂学》统编2版教材认为出自《医宗金鉴》;上海市大学教材《方剂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认为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学》统编5版教材则认为“本方之源,暂时尚难确定。有认为本方是李东垣方,查《兰室秘藏》所载本方,是名同药异;有认为出自《医宗金鉴》所载,方凡二见,一见于《外科心法要诀》,其方引自《外科正宗》;一见于《删补名医方论》,其方引自《医方集解》,故方源暂用‘录自《医方集解》”’。 以龙胆草、栀子、黄芩等10味药组成之龙胆泻肝汤,从现有文献考查,首见于《医方集解。泻火之剂》。该书在方下又注出自“《局方》”,其后的方书多宗其说,如《成方切用》卷8、《成方便读》卷3等载此方,俱云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细检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据元。建安宗文书堂郑天泽刊本排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未见此方的记载。由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在历史上有多次增补及刊本众多的情况,故不可以今本无此方记载,而否定《医方集解》的观点。因此,本着审慎而客观的态度,本书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录自《医方集解.泻火之剂》)作为本方的方源。 据《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龙胆泻肝汤的同名异方多达25首。兹将以本方为源而加减衍化之剂,按时间先后为序,略述如下:元。李呆《兰室秘藏》卷下方,较本方少栀子、黄芩、甘草,则清热泻火之力稍轻,治疗阴部时复热痒及臊臭,因方由7味药组成,故《景岳全书》卷57称此方为“七味龙胆泻肝汤”。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卷 12方,较本方少生地、当归、车前子、木通、泽泻,而多人参、天冬、麦冬、五味子、黄连、知母,则无养血柔肝和利水渗湿之功,而兼有益气养阴之效,且长于清热,治疗胆瘅。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卷24方,一名加减龙胆泻肝汤(《外科发挥》卷6),较本方少柴胡一味,治疗肝经湿热诸症。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3方,较本方少柴胡,而多连翘、黄连,其清热泻火之功较强,亦治肝经湿热诸症。明.秦景明《症因脉治》卷l方,较本方少生地、当归、车前子、木通、泽泻,多黄连、知母、麦冬,此方实由罗天益方减味而来;秦氏又以此方为基础,在卷1、卷3和卷4(2方)化裁出同名异方4首。清.秦之桢《伤寒大白》卷2方,乃罗天益方减天冬、五味子而成,治疗肝经伏火,施泄下血;又卷3方乃罗天益方减天冬、五味子、人参,加陈胆星、青黛而成,治疗肝胆有火,目不能合。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卷5方,又系罗天益方减人参而成,治疗肝经湿热之阴挺、筋疝。随霖《羊毛瘟证论》方,较本方少泽泻,且易柴胡为银柴胡,治疗温邪病退,余毒留于肝肾诸症。翁藻《医钞类编》卷22方,较本方少柴胡,多连翘、大黄,治疗缠腰火丹。鲍相墩《验方新编》卷11方,较本方少栀子、柴胡,治疗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竹林寺僧《竹林女科证治》卷3方,是系 罗天益方减麦冬而成,治疗暴怒伤肝而动火,以致产后产户不闭。综上所述,历代医著记载的龙胆泻肝汤同名异方较多,这说明此方治疗肝胆实火与湿热证,确实疗效不凡;但因医家个人经验的不同和所据医籍及其版本各异,因此,造成了组成药物互有出入。 [疑难阐释] 关于本方主治 本方所治之病证,对肝胆实火尚无争议,但对肝胆湿热的来源有不同的看法。《医方发挥》提出本证与少阳三焦有关,三焦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从前阴排出体外。由于肝胆之经脉绕阴器,故肝胆经实火炽盛,充斥上下之时,每多使三焦受累而阻碍水湿的排泄,致水湿代谢失常而生湿,肝火与湿邪相互阻滞,湿热互结于下,即所谓的肝胆湿热下注。张秉成则另有见解,如《成方便读》卷3 曰:“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矣。”可见,张氏认为肝胆湿热,或为身中素有,或为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而产生。两种见解,各有道理,可以并存,以备临床运用。 . [方论选录] l。汪昂:“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也。”. (《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2.吴谦,等:“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从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0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医宗金鉴.删补医名方论》’卷4). . . 3.陈念祖:“龙胆、柴胡,.泻肝胆之火;佐以黄芩、栀子、木通、车前、泽泻,俾湿火从小便而出也。然泻之过甚,恐伤肝血,故又以生地、当归补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以甘草缓其急,且欲以大甘之味,济其大苦,不令过于泻下也。”(《时方歌括》卷下) 4.张秉成:“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症。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也。故以龙胆草大苦大寒,大泻肝胆之湿火。肝胆属木,木喜条达,邪火抑郁则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胆之气。更以黄芩清上,山栀导下,佐之以木通、车前、泽泻,引邪热从小肠、膀胱而出。古人治病,泻邪必兼顾正,否则邪去正伤,恐犯药过病所之弊,故以归、地养肝血,甘草缓中气,且协和诸药,使苦寒之性不伤胃气耳。”(《成方便读》卷3) [评议] 本方为肝胆实火、湿热而设。汪氏认为本方以治疗肝胆为主,所谓“此足厥阴、少阳药也”即是此意,故方中以“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为主,其他药物均作辅佐。吴氏指出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为胆经之为病,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等,为肝经之为病,分析该方配伍后指出本方的特点为泻肝剂反用补肝之药。陈氏指出 方中龙胆、柴胡泻肝胆之火,黄芩、栀子、木通、车前、泽泻泻肝胆湿火,用归、地防过泻伤肝,并以甘草缓其急,济其大苦,不使泻之太过。张氏认为本方所治之证,当为相火妄动,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或肝阴不足,相火素强,加之湿浊外侵,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皆为其患。从上述诸家论述及本方配伍来看,本方证不外肝胆实火及湿热,清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是为正治,但肝的生理特点为体阴用阳,一味攻伐必伤其阴血,故当勿忘攻邪之时,少用补养之品,以防伤正。 [验案举例] 1.阴痒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5:52):某女,38岁,1984年8月15日初诊。主诉:阴部痒痛,带下量多1年。现病史:素有月经先期量少色紫之疾。1年前因经期冒雨涉水出现阴部痒痛,坐卧不安,带下色白而稠,有腥臭;伴口苦而粘,小便黄赤,.心烦少寐,西医诊为霉菌性阴道炎,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系湿热内蕴,循经下注,损伤冲任所致。诊断:阴痒(湿热下注)。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龙胆草12g,栀子12g,黄芩12g,木通lOg,车前子15g,生地15g,柴胡lOg,泽泻12g,当归12g,苍术lOg,黄柏12g,蛇床子15g,苦参lOg,甘草6g,3 剂,水煎服。二诊病去大半,药已中病,效不更方,继予上方5剂。三诊症状基本消失,唯睡眠欠佳,于前方去苍术、苦参、蛇床子,加炒枣仁20g,夜交藤20go 8月31 日四诊,症状全部消失,精神饮食、二便、睡眠均正常,复查霉菌阴性,病告痊愈。 2.带下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5:53):某女,、35岁,,农民:.1983年7月t4 日初诊。主诉:带下量多3月余。现病史:带下色黄质稠,气味腥臭,小便赤湿,腰酸痛。曾被诊为“宫颈炎”,经抗菌消炎治疗2个月无效。诊见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带下证。证属脾湿肝火搏结胞中,损伤任带二脉所致。治法:清热化湿止带。方药:龙胆草12g,栀子lOg,黄芩12g,柴胡12g,车前子12g,泽泻lOg,木通lOg,当归12g,黄柏12g,黑荆芥lOg,生地12g,甘草6g,3剂,水煎服。二诊,带下量减,诸症好转,予上药5剂。三诊,诸症悉除,随访2年,未再复发。 3。经前瘾疹 《河南中医药学刊》(1994,5。:53).:某女,教师,1989年10月6日初诊。主诉:经前瘾诊半年。现病史:素有月经先期、量多色紫,未治疗,半年前因汗出当风,而经前瘾疹,每当经前4、5日出现瘾疹,经后则消,曾用抗过敏药久治无效。今病发作,诊见全身皮肤局限性疹点,大小不等,扁平状隆起,色鲜红,奇痒难忍,遇热更甚,搔之增多,时隐时现,肌肤灼热,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此乃肝旺血热,化火生风,迫血溢于肌肤。诊断:经前瘾疹。治法:清热凉血,平肝祛风。方药:龙胆草12g,栀子lOg,黄芩12g,柴胡log,生地15g,木通lOg,当归12g,丹皮log,荆芥lOg,地肤子20g,防风lOg,蛇床子lOg,白鲜皮12g,泽泻lOg,3剂。二诊,瘾疹明显减少,瘙痒减轻,舌苔、脉象均有好转,继服上药3剂。三诊见瘾疹全消,月经来潮,量多色紫质稠,舌微红,脉稍数,上方加丹皮至12g,再加大黄炭lOg,荆芥炭 10g,3剂。四诊诸症悉除,上方再服3剂以收全功。随诊半年,瘾疹未发。 4.鼻衄 《新中医》(1994,11:3):某男,54.岁,1956年12月6日初诊。每因情绪激动而鼻衄不止,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口苦咽干,心烦鼻燥,胸膺闷痛,舌红,脉弦数。此属猝然大怒伤肝,肝火上冲,迫血外出,而突然发生鼻衄。法当清泻肝火。 处方:龙胆草、生地各15g,丹皮、黄芩、车前子(包煎)、荆芥炭、麦冬、炒山栀子各12g,黄连、赤芍、花粉、柴胡各12g,甘草6g,白茅根30g。连服3剂,鼻衄已止,各症均愈。 5.血精 《河南中医》(1994,4:253):某男,26岁,农民。1992年2月因婚后5 年其妻未孕而就诊。精液常规检查发现精液呈血性,色鲜红,镜检:白细胞(+++),红细胞(++++),未见活精子。患者平素健康,偶尔在劳累过度或进水量少时,出现尿急,尿频,尿痛,腰酸,平时无任何不适。房事时常出现血性精液,误认为女方出血,未引起注意。舌质红,苔黄稍腻,脉弦数。诊断:血精证。证为肝胆湿热,热扰精室。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 g,黑栀子15g,黄芩15g,车前子(包煎)15g,柴胡9g,生地15g,当归15g,木通6g,甘草6g,茜草15g,白茅根30g。每日l剂,水煎服,连服lO剂,查精液常规:白细胞(+),红细胞(+),精子成活率30%。自觉口微干,舌红苔微黄,脉稍数。守上方减木通、车前子,加杞果lOg,玄参20g,黑地榆15g,连服10剂,查精液黄白色,量约3ml,精于成活率60%,活动能力良好。改用知柏地黄丸,日2次,每次1丸善后,3个月后复查精液常规,精子成活率70%以上,停药观察。同年工O月其妻怀孕。 6.不寐 《天津中医》(1994,2:34):某女,50岁,教师。近两个月来,因情志不畅,经常彻夜不眠,恐惧不安,有时需服2次安眠药方可入睡,且多梦易惊醒,醒后不能再寐,头昏,心烦易怒,口苦口干,不思饮食,乏力,溲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化火,热扰心神。治宜疏肝泻火,佐以安神定志。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黄芩lOg,柴胡lOg,当归12g,生地lOg,泽泻12g,车前子 15g,木通6g,合欢皮20g,远志12go 4剂后诸症减轻,不服安眠药亦可入睡,但多梦易醒,舌苔变薄,脉同前。守原方加磁石30g,以重镇安神,再服4剂。三诊时,患者自诉精神清爽,纳增,睡眠明显好转。再以中成药朱砂安神丸以善其后。 按语:案1阴痒证,其发生因脾虚湿蕴,肝经郁热挟湿下注,损伤任带二脉;或感染病虫,虫蚀阴中所致,故徐春甫云:“妇人阴痒多属虫蚀所为,始因湿热不已”,故治以龙胆泻肝汤以清利湿热取效。案2带下证,亦由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所致,故投此方而效。案3之经前瘾疹属肝旺血热,化火生风,迫血溢于肌肤,方用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热凉血,平肝祛风,瘾疹自消。案4鼻衄因怒伤肝,肝火上冲,迫血外出而致,故治以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泻肝火,使火降热清,鼻衄自愈。案5之血精系肝胆湿热,损伤精室血络,故用龙胆泻肝汤清热利湿以宁络而奏效。案6之不寐证,因肝藏魂,在志为怒,情志不畅,恼怒伤肝,肝失条达,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故现易怒易惊,不能安卧,以龙胆泻肝汤化裁,泻火平肝,借苦寒纯阴之力而收清热镇惊之功。 7.里急后重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2,1:37):某男,45岁,农民。1990年元月4日初疹。半年前因混合痔在某医院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里急后重,自觉肛门坠胀难忍,有如手术口扩肛之感。每日大便1—2次,通畅成形,但平时便意频频,时时欲解,而又解不出。西医曾按“肛窦炎”、 “肠炎”等治疗无效,又经中医按“中气不足,脾虚下陷”,采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及艾灸、针刺治疗,亦未见好转,病情日益加重,已历时半年。刻下症见里急后重,便意频频,肛坠难忍,头晕目眩,心烦易怒,目赤口苦,失眠多梦,食少形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肛门检查:伤口愈合 良好,未见占位性病变,肛门括约肌收缩有力,肛窦、肛管及直肠无红肿充血。证为肝经湿热,治当清泻肝经之湿热。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栀子15g,柴胡 lOg,生地lOg,车前子15g,泽泻12g,当归lOg,生甘草5g,法半夏lOg,竹茹lOg,生龙骨lOg,生牡蛎lOg,茯苓15g。水煎服。服药1剂,诸症缓解,3剂后睡眠饮食恢复正常,里重急后重及其余诸症亦消失,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语:里急后重有虚实之分。本案为肝经湿热所致,却误用甘温升补,以致湿热益甚,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而获良效。若囿于久病多虚之说,其治自无疗效。 8.消渴 《四川中医》(1992,1:25):某男,58岁,1987年8月20日初诊。患慢性肝炎5年,经中西医治疗,肝炎基本已愈。近半年来,自感全身乏力,消瘦,头晕,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渴而多饮,纳食增多,小便频数,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数。查肝功能正常,空腹血糖210mg%,尿糖(+++)。证属肝经湿热,郁而化火,耗津伤液所致。治宜清肝泻火。方以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生甘草各6g,山栀子、柴胡、苍术各9g,黄芩、知母、玄参、当归各12g,生地、淮沙参各15g,生石膏30g,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多饮、多食、多尿等症明显减轻,余症亦减轻。上方加太子参、黄芪、山药各15g,继服15剂,查空腹血llOmg%,尿糖(一),改以丹栀逍遥散调理以资巩固。 按语:消渴一病,有上、中、下三消之别,多与肺、胃、肾三脏有关,但与肝也有密切关系。肝寄相火,易从火化,火性炎上,消烁肺阴,津液干涸,不能敷布,故多饮而渴;肝火扰乱中土,则胃燥津亏,故症见多食易饥;肝肾同源,肝火旺盛,必损及肾阴,肾阴不足,摄纳不固,约束无权,故尿多。本案即为肝胆湿热,久蕴不除而致,故用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肝泻火,加生石膏、知母、沙参、玄参清热养阴生津,标本兼治,诸症可除。 9。阳痿 《中国中药杂志》(1990,11:55):某男,32岁。1989年4月5曰初诊。两年前因夫妻感情不和而离异,本年初再婚,始发阴茎萎弱,虽时有性欲萌动,而阴茎弛纵难举,曾多方求医,多服补肾壮阳之品,均无满意疗效。终日情绪郁闷,烦躁易怒,常感胁痛口苦,小便短涩。诊见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此系肝胆湿热,瘀阻肾气。拟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20g,栀子15g,黄芩15g,柴胡15g,泽泻15g,木通lOg,当归15g,牛膝15g,路路通15g,甘草12g。3剂,水煎服。药后脉症均见好转,阴茎偶能勃起,但举而不坚,持续时间较短,仍不能同房。药已中病,守上方易龙胆草为15g,加石菖蒲lOg,巴戟天15g,又进5剂,诸症悉除,阴茎勃起坚硬,性生活完全恢复。 按语:本例阳痿发病与情绪有密切关系,临床表现为肝热之证,说明阳痿的发病与肝的疏泄失调密切相关,故治阳痿,不可囿于“肾虚”。疏泄失司,郁而不达,更兼湿热之邪循经下注,阻遏肾气,遂致宗筋弛纵,不能作强,此乃本案阳痿之病因病机。故其治当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清泄肝热,加牛膝、路路通以养血活血通络,其效卓著。 10.盗汗 《四川中医》(1990,2:33):某男,59岁,1988年5月30日初诊。患者盗汗1月余,曾服当归六黄汤之类药物无效。现症见:夜寐全身汗出如浴,醒则汗止,口苦,烦躁不安,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此乃湿热蕴积,熏蒸肝胆。治以清肝泻热,化湿和营。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柴胡、生地各lOg,泽泻、当 归、栀子、黄芩各12g,木通、车前子各15g,龙骨、牡蛎各18g,甘草6g。服1剂后汗出减少,3剂后诸症减轻,守上方再进2剂,病告痊愈。5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该例盗汗为湿热蕴积熏蒸肝胆,热蒸津液外泄所致,故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泻热,化湿和营而取效。 11。咯血 《江西中医药》(1995,2:37):某男,50岁,1987年9月14日人院。患者有支气管扩张病史3年,5天前出现咳嗽咯痰,今日咳嗽阵作,咯鲜血2次,量约 250mi,胸胁胀痛,心烦口苦,溲黄,大便干结。查体:双肺呼吸音粗糙,右中肺可闻及局限性哕音。心率100次份,律齐无杂音。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化验血常规:Hblog/L,WBCl0×10。/L,N79%,u1%。X线胸片示支气管扩张。证属咯血,乃肝火犯肺,肺络受损。治当泻肝清肺,凉血止血。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黑栀子、黄芩、柴胡、白及、炒侧柏叶各10g,代赭石30g(先煎),生地、车前子、桑白皮、仙鹤草各15g,生大黄粉5g(冲服),三七粉3g(冲服)。日1剂。服药2剂,咯血大减,仅痰中带血,.余症亦减轻。遂随证加减服药12剂,诸症悉除,继以养阴润肺为法调理5天出院。 .: 12.腿缝肿痛 《得心集医案》:胡墉生,初起寒热交作,次日右胯腿缝肿胀,状如腰子,痛闷难忍,有疑痈毒,延外科治,疡医云须用药烂开,内服解毒之剂。墉生母子惶惑,不敢用伊敷药,惟服其败毒之方,是夜彻痛非常。次早邀视,余晓以横痃之疾,乃酒醉人房,忍精不泄之因,以致精血凝结,挟有肝经郁火而成,决非毒也。授以龙胆泻肝汤,加山甲、桃仁、肉桂,连服数剂乃消。此症淹缠日久,用药外敷,不为解散,内结必成鱼口便毒矣。 按语:案儿之咯血,系肝火犯肺,血络受损引起,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辅以止血药,标本兼治,故有卓效。案12之腿缝肿痛,属精血凝结,挟肝经郁火而成,故服龙胆泻肝汤加活血破坚之品。 [临床报道] 一、内科 1.病毒性肝炎 以本方去泽泻、车前子、山栀子,加土茵陈、红枣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72例,连服30-4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痊愈l”。 2。高原性红细胞增多症 以本方为主治疗本病70例,疗效显著cx。 3.面瘫 以面神经走向与足少阳胆经在头面部循行路径极相近似为依据,认为急性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为足少阳胆经湿热郁滞,经络不通,筋肉弛缓。故以龙胆泻肝汤治疗急性面神经炎所致面瘫,共治疗31例,结果治愈26例,占83.8%,好转5例,占16.13%[x。 4.腮腺炎 以本方加夏枯草、牛蒡子、连翘等治疗腮腺炎,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全身不适,耳根下腮腺部肿痛。共治疗129例,投药2—4剂,结果全部治愈L4j。 5.奔豚气 以本方加生龙骨、生牡蛎,治疗情志不遂引起的肝气奔豚30例,除1 例服药呕吐外,其余服药6一12剂而愈c“。 6.中风 以本方为主治疗肝胆湿热型中风45例,症见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烦躁易怒,夜卧不宁,纳呆口腻,恶心欲吐,面红目赤, lZl干I:1苦,口气臭秽,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有力等。对缺血性中风者配合西药维脑路通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点滴。结果治愈20例,显效9例,有效u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9%L6j。 7.甲状腺功能亢进 以本方加减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8例,除有典型临床症状、体征外,均经实验室检查13‘[、T3、T4高于正常,并见口苦,目胀痛,急躁易怒,苔黄,脉弦,证属肝火旺盛。经治疗6例症状消失,u、I、T3、T4测定恢复正常而获临床治愈;11例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甲状腺功能检查好转但未恢复正常;仅1例无效[”。 8.急性白血病 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急性白血病早期有肝胆湿热表现者26例,经髓穿刺确诊,其中急粒工2例,急淋10例,治疗以本方为主,配合间歇化疗,结果获完全缓解者14例,部分缓解者lO例,总缓解率为92.3%,有2例急粒患者未获缓解,存活期中位数为385天,存活1年以下者6例,1年以上者工3例(59。1%),2年以上者3,例(13。6%),疗效较佳Lsj。 二、妇科 1.阴道炎 以龙胆泻肝片,4片/次,3次/日,并加服灭滴灵及外用或制霉菌素外用,治疗阴道炎,症见带下脓性,色黄味臭,外阴瘙痒,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滑数。阴道分泌物镜检:滴虫及(或)霉菌及(或)脓细胞(++)以上。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证,证属湿热下注。治疗100例,用药7天。结果:治愈90例,有效8例,无效2例,疗效优于单用西药组L9j。 .. . 2.倒经 以本方为基本方,加牛膝以引血下行,加荆芥炭以引血归经;腹痛明显者加白芍,合甘草以缓急止痛。经行前3—5天服药,每个周期眼药3剂,每日1剂。共治疗32例。结果:痊愈28例,好转3例,无效1例l”j。 3。妇女子宫脱垂 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腹胀下坠者加黄芪;子宫脱出,坠胀不适者加升麻,重用柴胡以升阳举陷;大便秘结者去木通、车前,加大黄以通腑实,使热清坠减,以利子宫回复。治疗6例,用药10~20天,平均13.5天,全部治愈“”。 4.取环后出血 以本方加金银花、地榆炭,治疗绝育后取环出血,伴腹痛,心烦,口苦,尿赤涩。辨证属湿热下注,迫血妄行,治宜清热利湿。连服5剂,血止,痛除(1x。. 5.多囊卵巢综合征 以本方为主治疗该病,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闭经,功血,不育,毛发增多,体形壮实或肥胖等症状和体征,本证属实者为多,且表现为肝旺症状。治以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9g,炒黄芩、焦山栀、泽泻、车前子(包)、当归各 9g,柴胡6g,木通3g,生甘草1。5—3g,生地黄6—12g,或用龙胆泻肝丸。大便秘结者酌加大黄、芒硝或改用当归龙荟丸。行经期停药或予活血通经药物,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治疗20例,其中1类(治疗过程中,闭经者出现月经,淋漓出血者血止,经转,并有50%以上的月经周期出现双相基础体温,温差大于0.3℃,后期上升9天以上)8 例,占40%;2类(治疗过程中,闭经者出现月经,淋漓出血者血止,基础体温曲线呈双相型的周期少于50%)12例,占60%[,13j。 三、男性科 1.射精不能症 以本方加减,药物组成大致为龙胆草、栀子、木通、女贞子、牛 膝、旱莲草等,治疗本病7例,经用药15—48天,均获痊愈,无复发,其中3例已生育子女。 2。前列腺炎 以本方加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30例,症见会阴部坠胀感,腰骶部疼痛,尿频、尿急、尿痛,淋漓不尽,或尿后尿道有白色粘液流出,或伴有阳痿、早泄等。检查:前列腺触痛,肿大;前列腺液中WBClo厅II),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B 超:前列腺炎。治宜清热解毒,化湿通淋,活血化瘀。药用龙胆泻肝汤加红花、山甲、丹参、王不留行等。结果:治愈18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2例。以本方提取剂治疗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初诊为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按摩后的尿液(VD,)细菌培养阴性,单独服用本剂。以自觉症状、前列腺触诊、VB3镜检及细菌培养的结果为指标进行判定,结果3例患者自觉症状、前列腺触诊、Ⅷ,镜检所见都得到改善。 四、儿科 口疮 以本方为主治疗小儿口疮,临床表现为局部灼热疼痛,流涎伴淋巴结肿大,头痛发热等。治以加味龙胆泻肝汤:龙胆草2—5g,山栀、黄芩、柴胡、生地、当归、木通、泽泻、竹叶各6—10g,车前子、地榆各12—20g,甘草3—6g,兼表证加薄荷;兼阴虚酌加麦冬、石斛;湿浊重者加藿香、佩兰。治疗211例,99.6%有效,用药最短 2天,最长14天,平均3。5天。并优于西药组(贴敷消炎镇痛膏,含服溶菌酶、维生素B6。 五、眼科 1.化脓性角膜溃疡 以本方加减治疗该病48例。加减方法:前房积脓,溃疡面大,尿赤便秘等,加大黄、玄明粉、蒲公英、连翘、皂角刺;前房积脓多或结膜囊及溃疡面分泌物呈黄绿色,或细菌培养为绿脓杆菌,或溃疡进展迅猛而痛甚者,加千里光、生石膏、天花粉、银花、夏枯草、刘寄奴;服药后肝胆热毒症状减轻后去玄明粉、生石膏、木通、栀子、天花粉,加青葙子、密蒙花、木贼草、蝉蜕等以明目退翳;年老体虚或久服本方自觉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脉沉而缓者,加黄芪、党参、枸杞。待病情好转后,配合1%阿托品,抗生素眼药水滴眼,维生素类口服,热敷患眼。结果治愈35例,好转8例,无效3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89.5%。 2。卡他性角膜炎 以本方为主治疗该病50例,目痒加防风、谷精草、刺蒺藜;白睛充血者加桑白皮。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服药3剂痊愈12例,4—7剂痊愈19例,8— 10剂治愈19例。 3.病毒性角膜炎 分三层论治,.采用银翘荆防汤(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 治疗浅表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栀子、大黄等)治疗中层型;银翘蓝根汤 (板蓝根、黄连、生石膏、大黄、玄明粉等)治疗深层型。共治82例130只眼,结果治愈76例121只眼,好转4例7只眼,无效2例2只眼。 4.虹膜睫状体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急慢性虹膜睫状体炎30例,配以1%阿托品散瞳及0.5%可的松眼药水滴眼,经2周一3个月的治疗。结果治愈25例,显效4例,好转1例。 六、皮肤科 1.结节性疥疮 以本方加防风、红花等治疗该病17例,水煎内服,局部外擦10%硫磺软膏,每日2次。结果痊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4%。 2.脂溢性皮炎 以本方加减治疗该病50例,红斑较盛者加防风、荆芥;继发性感染加银花、菊花;痒甚者加苦参、白鲜皮;皮损局限于下半身者加牛膝、黄柏。.结果总有效率达82%。 3.带状疱疹 以本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患者10例,以本方加蚤休、板蓝根为基本方。湿重加苍术;热重加黄连;同时用2%氟美松在患处周围皮下封闭。结果全部治愈。 4.阴囊湿疹 以本方酌加紫草、牛膝、葛根、浮萍、白鲜皮、蝉蜕、穿山甲等水煎内服,配合药滓煎水外洗患处,治疗3例阴囊湿疹,结果均获痊愈。 5.白塞病 以本方为主,气虚加黄芪、党参,肝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痒剧者加苦参、白鲜皮,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湿重者加苍术,治疗白塞病21例,经治后眼、皮肤、口腔粘膜、肛门、生殖器等处溃疡均有好转,结果18例痊愈,2例好转,1例无效[26]。 [实验研究] 1.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实验表明,龙胆泻肝汤可显著增强实验动物腹腔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提高其吞噬百分率,龙胆泻肝汤还可使小鼠胸腺显著增重,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对小鼠的绵羊红细胞抗体生成,对初次免疫有抑制作用,而对再次免疫反应则呈显著的增强效果,从而显示似一种对特异性体液免疫的调整效应。 2.利尿作用 有关实验表明,龙胆泻肝汤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使尿量显著增加,而对钠、钾的排泄则无显著的影响。对麻醉猫有显著的降压作用,且剂量越大i作用越强。还能扩张离体兔耳血管,增加灌流滴数。 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龙胆草为苦味健胃剂,能刺激胃液分泌。实验证明龙胆泻肝汤可使豚鼠离体回肠张力降低,收缩幅度变小,能显著抑制小鼠肠道推进功能,减慢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 4.抗炎、抗过敏及抑菌抗感染作用 龙胆泻肝汤煎剂单提液能抑制小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单提液及煎剂对大鼠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煎剂能保护蛋清所致豚鼠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作用也很显著;牛津杯法抑菌实验结果显示龙胆泻肝汤煎液及单提液对乙型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