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病论》

 nqj0108 2014-01-14

萧序

赵子树屏以近作《肝病论》求序于余,余受而读之,不禁掩卷

而叹曰:嗟乎!中医之晦盲久矣,不有起而整理之,振兴之,发明而

光大之,其绝也,可立而待也。树屏年富才高,好学不厌,于书无不

读,读必求其究竟。其于医也,上承尊翁云卿先生之教,凡《内

经》、《本经》之要旨,《难经》、《金匮》、《伤寒》之精义,以及历代医

家之著述,东西医士之学说,无不会通讲明,以成其学而副其志。

是书之作,盖见夫西医东渐,群趋若鹜,对于固有之医,反怀疑

贰 ,深以国人无医学常识为虑。又见夫西医之论病,偏重肺部,

从不及肝,回视国人之患肝者比比皆是,遵古法以为治,又其应如

响,以此异点,因疑中西人之得天或有不同,赋形或有独异,于是深

信中医治肝病为特殊之技,乃搜求古医书中言肝病者,汇而成编。

举肝之位置形状,肝之经脉功用,肝病之造因,治肝病之要素,勾元

提要,分别部居,疏通而证明之。无臆说,无偏见,其用心之精微而

仁厚也,殆欲灌输医学常识于国人,而引起西医之注意耳。抑吾犹

有说者,凡人之生,虽受气于天,而水土之关系为尤重,同种之人,

生不同地,其病尚不同,况不同种者乎?此当以五行之说证明之者

也。吾人生长东方,得天地流行之木气厚,故肝气独旺,而肝病为

多;欧人生长西方,得天地流行之金气厚,故肺气独旺,而肺病为

多,旺者偏胜之谓也。偏胜之点不同,则发病之源不同,而治法亦

大异,断未有合天下之病人而同一治疗者也。今之论改良中医者,

动曰宜从欧化,并欲舍旧图新,力趋大同,是乃矫枉过正之言,而不

知中医之道固在彼不在此也。不观《玉函经》之言乎,医者意也。

既曰意则非徒恃机械之法所能行者矣。况医之原出于至道,而谓

手术能尽道之蕴奥,有是理乎?虽然,手术亦不可不明也,设遇病

有不能攻不能挞不能药者,仍非用湔割之术无以济其穷,神而明

之,存乎其人,又未可执一以求耳。要之,中西医学术皆有特长,胥

能治病,但使国人有医学常识,自能择而用之,正不必强为沟通,亦

不必显为区别。如能捐除门户之见,取彼之长,补我之短可也;舍

我之长,攻彼之短不可也。然则是书,虽仅论肝病,推之以论各经

之病,亦犹是也,不可谓非整理医学之嚆矢也哉,是为序。 三

台萧方骏龙友甫

肝病论序

耀月幼读史,至五代唐伶人郭从谦反,帅所部兵攻洛阳宫兴教

门,庄宗帅卫兵击之,乱兵焚门,缘城而入,俄而唐主为流矢所中,

扶至绛霄殿庑下,抽矢渴懑,刘后不自省视,遗宦者进酪,须臾遂

殂,当时漫然识此一事。共和既兴,耀月忽悟兔狗 之义,感急流

之训,转喜道家之言,以为其术足资小己营身而固命,耽沈既久,乃

识道家之旨,时与医家会,复广读医家之书,后至钱松辨证金创门

谓,人有皮破而血甚出,腹裂而肠已溃,或杀伤而未绝,或刀断臂

指,箭簇入肤,而死生俄顷,大约金刃之伤,恶流血过盛,血尽则生

渴,渴发饮水,立顷而亡,故刀枪之渴,断须坚忍,渴不可饮水,要补

血以救渴,止血以助气,以气助血,气血王以接肉,法用补肤续命汤

得之。于此乃得恍悟唐主殂故之由,其理趣实在此而非在彼。耀

月稚龄,自四岁承学于庭,质幼椎鲁,先王文长安公授课持严,日责

朴无算,目中倾泪,惟日滋多,尔时不识人之泪液,由肝生化,逮六

七龄顷,辄发素禀吞酸之征,学塾会读每于过午,此半日间,呕酸

地,甚可湿濡,润逾方丈,尔时以为衣贫单薄,寒由脊背而入,固不

识为本赋肝疾也。后至年十一岁,转增睛瞳燥涩,眶中如入沙土,

亦第就目言目患尔,当时亦不悟为肝病之原。二十岁后,顾每自苦

善怒,更不识怒之生由肝气过实,而此实则由于肝所藏血过剩,令

肝厥阴脉上贯肝膈而致者。数十年来,但感气逆则首痛,怒感则耳

蔽尔。曩尝一日于引镜时,忽始自见眉骨右端稍际有赤黡一,然似

痣而实不类虑,细审之如肤际血晕所透印者,顾亦久不理董其在生

理之故。后读相书,乃载人内赋肝病,其眉骨之际,则现有痕如赤

点,非赤子也,遂悟肝中赋伤之缘通络理。而表达于肌肤者,其别

如目眩、鼽衄、粪血、转筋、足胀、燥卧、消渴、嗜甘、谷化不良、面尘

脱色,又复夜寝梦喜飞扬等凡累年体征,综汇见于肝疾之原,于是

弥悟九流之书,无不会通,入于大道,盖自神农黄帝岐伯俞跗雷公

巫彭桐君之伦,咸皆察辨而神洞乎医国医民之大术,其道并用,民

宜而世居,讵云小道可观而遽止耶。耀月尝闻翼氏五性,识肝藏之

要,其说曰,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故曰,东方之情怒也,亦曰

亥卯主之者,此谓木生亥而盛卯,受水气而贯地,故其出也于情为

怒。又读《内经》《素问》《灵枢》,至《金匮》《灵兰》《阴阳应象》

《五运行》各大论,《五脏生成》《脏气法时》《宣明五气》诸篇,识肝

脏平病之倪,其旨若日,夫东方生风,风鼓而木荣生,木气生酸,酸

生于肝,肝之气养筋,而筋之气承木以生心火,肝主目,其在天也为

玄,在人而为道,在地面为化,化生成五味,而道生智,化生气,玄生

神,神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在色

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其用为动,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

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而悲胜怒,风酸伤筋而燥以胜风,辛以胜

酸;若夫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窍开于目,而其精藏于肝,至其性

也为暄,其德也为和,其化也为荣,其政也为散,其令也宣发,其变

也摧拉,其眚也为陨,其病发也惊骇,而其类也草木,其应四时者上

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其臭

也木变而为臊。故曰,腹阴而背阳,阴中之阳者肝也,肝为牡脏,盖

牡阳也,肝者藏魂,魂曰阳精,在气而气扬,故曰,东风生于春、肝主

春,其曰甲乙,病在肝,俞在颈项,而愈于丙丁者,其应夏也,加于庚

辛者,其应秋也,持于壬癸者,其应冬也,而环起于甲乙,凡此举肝

脏病论大旨,而与阴阳五行大道恒会,自医与道术暨儒者术分,而

其要不传,逮近世欧洲医学盛行于东方,凡治病疗人,如理机械,以

生理解剖之技为造极,而《内经》五运六气,大道治化之学弥晦。

曩岁孙中山以肝气累发而困顿,此寻常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所浸

致,乃足收功于汤剂气化之以渐而候治者,而北京协和医院则曰此

肝癌矣,须启劙胸鬲而剖除之,既发肝而不见癌累所在,第曰此肝

硬化,气变,叩之作木声尔,复内而缝治之,曰病不在肝己。不知在

理肝木因科槁而形近于僵,其气朽,其叩所发乃角正音,第病响必

邻衰楛尔,夫经著生气通天,自人身一小天地,苟病自内,属气化而

殊症结,当以阴阳候征运行革造转化之,西医于术,不见中原圣哲

所授精微大道,际人身肢万理,皆等世间有性无命之物质,谓无不

可以工技离合而解构,夫此乌可执以与之论至道者哉,大兴赵君树

屏,为继世儒医,自其父云卿先生,湛于《内经》之术,于胜清之末,

即以士大夫而持医术,掉臂游行王公之间。树屏人共和后,亦以教

育家而中道易其习业,趺传其家学。与耀月父子累世相善,顷树屏

著《肝病论》就,属为序其书,耀月感喟于国医不振,《内经》久废,

以此书大旨,既备西医之概,而其精到则足以传《灵》《素》之绪而

发其秘要,其在今日,非第振衰,虽曰起承绝学可也。 共和二

十年辛未十月苪城景耀月帝召甫序

肝 病 论

赵树屏编述

弁言

吾国医学肇源邃古,下迨秦汉愈见发明,《汉书·艺文志》载

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书二百七十四卷。是在秦

火之余犹且若是,以时计之,盖在西历纪元后六十余年耳。降及近

世,西方医术,乃逐见昌明,见之者惊为得未曾有,讲医者每多舍己

耘人,致吾固有国粹逐渐衰微,思之能无喟然。实则中西医道,皆

有特长,西医重形体,恒致力于术,似显而易见;中医重气化,务在

穷其理,故深而益精。唯其明显,人方以为实;唯其深邃,或且谓之

玄,此又国医不振之一因也。愚意海洋大陆风土本不相侔 ,则其

居人秉赋自然各异。顾或谓欧美与我同居一行星之上,同在一太

阳系之中,非别有天地也,地上万物同受此自然界之支配而无所

遁,人为万物之一,岂能独异?其实习惯不同,起居饮食不同,社会

状况个人环境又不同,则其体质当然相异。即以中国而论,南北人

之体质尚不相同,药剂之宜于南者未必尽宜于北,南人习用补剂,

北人不畏寒凉,即同在一地,居城与居乡,劳动与膏粱,尚不无几微

强弱之判,而况远隔重洋,相距数万里乎?故西医重视乎肺,中医

重视乎肝。但外人多具医学常识,吾国人则百不逢一,就个人卫生

而论,远愧弗如。国人虽重视肝病,又多患肝病,而医书中则并无

浅近专论,此医学常识之亟待发扬,而乃有《肝病论》之作也。《肝

病论》非专论肝脏本体之病,如西医所谓肝癌,中医所谓肝痈等之

局部病态,乃就足厥阴经脉所至之处,凡本经之专见证,以及兼见

证,莫不提要勾玄而申述之。夫肝气病本西医之所无,此则关于中

西人体质不同之故,非西人之真不知有肝气病也,独吾华人则患之

者甚众。且用中法治疗,就其经脉所至,辨虚实,明轻重,又莫不头

头是道。故对于肝经诸证,以中医数千载之经历,实有阐扬发挥之

必要。若必以荒诞无稽视之,则非仆之所敢苟同。不过后人穿凿

附会,每使古圣原意因之而晦。如《内经》谓地有十二经水,人有

十二经脉,《经水篇》即释为足太阳合清水,足少阳合渭水,足少阴

合汝水,手太阳合淮水。此就中国人而论,且仅就昔日大江以北之

中国人而论。若执外人而定之,则何经应合尼罗河,何经应合密西

西比河,更何经应合印度河乎?以此例之是,乃未见其可。树屏不

学,然于此等注解,则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声而疾呼之曰:吾斯之

未能信。虽后人疑《内经》非黄帝所作,犹《礼记》之出于大戴小

戴,顾吾人对于《礼记》,并不因其出于汉人而不之信,则吾人对于

《内经》,更何能因一二注释而尽以为非。况近之研究腺科者,已

证明奇经八脉等说,与新医说实相吻合,是中医之经脉篇,在原则

上诚有不可磨灭者。足厥阴肝经,见证最多,亦以肝家之病为较难

治,在知医者固能纲举目张,悉其症结所在,其不知医者则不知其

病之所由起,或时发而时愈,或痼疾以终身,呻吟床褥,日与药炉茶

灶为伍。就诊于中医,则曰吾所撄者肝气病耳,求治于西医,则曰

吾所患者歇斯底里耳,究竟因何而成此病症,因何而呈斯病象,则

茫茫然不知其所云。瞆瞆然病,瞆瞆然医,甚则瞆瞆然死。人生之

大不幸,孰有过于是者乎?推其致此之内,则以无医学常识也。

窃尝谓医学常识为吾人保护生命之必要工具,早应家喻户晓,

为普遍之宣传。当病之未至也,则知所以防止之术;病之已至也,

则知所以治疗之由。以医生之经验,为病家之顾问,虽遇重证,亦

不至举措失当,纵无不死之人,要亦使之无枉死之鬼。故各国教

育,不独医学列有专科,即医学常识亦为普通学校之选修科目,其

重要也有如是。独吾国人对于自身生命,每视为草芥不如,平居既

卫生乏术,罹病更治疗纷然。迷信巫咒者无论矣,即所谓知识阶

级,亦不过以自己生命,供他人试验而已。有人于此,以个人资产,

受他人支配,命之东则东,命之西则西,人必揄之曰:此弱者也,此

懦夫也。施之者不以为侮,受之者不以为怪。以生命与资产较,其

重轻当不可以道里计,于资产则重视之,而于此担当伟大事业之生

命,反不事讲求,不知卫护。遇有疾病,则寒温不辨,虚实莫明,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如痴如聋,一听他人为之主宰,其能谓为智者

乎?

或问于树屏曰,以子之意,每遇治疗必病者添加意见而后快

乎?予曰否否,此大谬也。国人之大缺点,在无医学常识,故每

赋采薪,即不知所措。假使人人于普通病证具有常识,一遇疾

病,自身已先了然病源所在。然后请有学识经验之专家,为之诊

断,为之鉴定。病家既胸有成竹,则紫不足以夺朱,郑声不能乱

雅乐,病家乃信之不疑,医家亦得以放手,岂不较为碌碌者治

疗,愉快万万耶?

其尤感缺乏常识之痛苦者,则为探问病家之戚友。每见富贵

之家,偶染微恙,必中西医药杂进,且非日延数医不足以表示身分。

甲则曰寒,乙则曰热,致轻者变重,重者濒危,病家既惶惶然莫知所

措。于是半知医,不知医,似知医非知医之戚友,遂各抒其不负责

任之伟见。有曰应用补剂者,有曰应用泻剂者,有曰石膏寒者,有

曰麻黄散者,聚讼盈庭,莫衷一是。而此一息仅存坐以待毙之病

人,反呻吟床褥,静待此特种扩大会议之讨论表决通过,一读二读

三读,病人虽欲觇其结果如何,唯是天不假年,早已脱离漩涡去矣。

天下之最可悯最可痛者,孰有过于是者乎?使病家而有医学常识

也,必不至此;使戚友而有医学常识也,必能作正确之主张,则尤不

至此。

树屏医界后学,知识谫陋,本不敢有所论列,然于发扬国医则

窃师当仁不让之义。每谓国医之不振,其最大原因,则为国人对于

中医无真确之认识。亦即因国人无医学之学识,同道前辈又不屑

为学识上之传播,一任不学无术者,转相传习,遂如今日之式微。

然东西各国,对于中医药近且有深切研究矣。即以麻黄论之,近之

研究新医者,用种种证明,知其所含之植物碱质实为治哮喘新药。

发明此说者,始于日本长井长义氏,时西历一八八五年。经数十年

之久,欧美人士更加试验,于是麻黄治喘之声誉日隆,风行全球。

然在我国古方如越婢青龙之类,固早知其有发汗治喘之功能也,只

以国人不肯作深切之研究,坐令外人越撙俎而代之,乃群相感异,

叱为惊天动地之大发见,宁不畏外人为之齿冷,宁不可笑。况日本

医学取法德国,其进步之速实足以远驾欧美,今也则何如,又盛唱

汉医复兴论矣,且有设立皇汉医学研究院之大请愿。日本昭和五

年,同仁会更发表韩伯格耳博士之实地试验,其文曰用汉医药治麻

风,结果之良,殊出意想以外。西人尝非难汉药之配置粗杂不合科

学,然就效力言之,则试验愈久成绩愈彰,实足与西药相颉颃。

(中略)近则病人以汉药之效果特速,亦多弃西药而改用汉药。西

人中以科学方法研究汉药者,则博士为第一人云云。夫我国固有

学术而待外人发扬之,提倡之,吾人对之其感想为何如乎。然欲昌

明国医,固必须人人能了解国医之真价值,而发扬国医之真价值,

又必自灌输医学常识始。要在使国人皆知中医所以能存留数千载

之原因,非仅专凭五行甲子四时气化之五脏。假使古人未经解剖,

绝不能按经治病效如桴鼓,更须知病证中实有用中法治疗而得特

效者。平心静气,加以研究,勿为意气之争,勿存门户之见,于中西

医说,各取其长,共汰其短。就东方人民之起居习惯体质,详加讨

论,博采群经,旁及杂学,俾成为最新的医学常识,其造福社会为何

如耶。然此种事业固非不学如余所能胜任,将有待于研求中西医

学确有心得者。今也不揣谫陋,仅就吾华人所常见之肝气证,详徵

古籍,述其崖略,间取新说,用资参镜,尽衔石填海之能,作抛砖引

玉之倡。所冀当代硕学,正其疵谬,进而教之,幸甚幸甚。

上编通论

本编以肝家经脉为本,已于弁言中详述之矣。然于肝家本体之位置形态功

用,不能不一一申述,但吾国旧说有与实际不相吻合者,姑从生理学解剖学采择补

入,并附略图俾明究竟。

一、肝之位置形态

旧说肝七叶,居左胁下,非也。但《难经·四十一难》则曰肝

独有两叶。据解剖学所载,肝居右季肋部,为楔状形态,右大而左

小,上凸由提肝韧带上接横膈膜,下凹与胃之幽门及十二指肠相

近。有四叶,曰右叶,曰左叶,曰前叶,曰后叶,今就其部位分述之。

(一)右叶,最厚大,在右胁下,与上行结肠之弯曲及右肾接

触。

(二)左叶,小而扁平,在腹上部,下靠胃之上廉。

(三)前叶,在右叶下横沟之前部者则为前叶,呈方形故又曰

方叶。

(四)后叶,在右叶下后部之小者则为后叶,据今田束君所著

《实用解剖学》:后叶向前沟有左右两个结节,曰乳嘴结节,曰尾状

结节。尾状结节由后叶底起至右叶,故又曰尾叶。

在肝之右叶下面则有胆囊。囊之体向下,囊上面由连纲系于

肝,中有胆汁,由肝脏分泌汁液存贮于胆囊,再由胆囊之输胆管输

送于十二指肠,消化胃中消化未尽之物。据《难经》胆在肝之短叶

间,为清净之府,惟盛精汁。

二、肝之功用

肝为人身体中最大之腺,有制造血液之机能。因其附属机关

胆囊,能输送肝家分泌之胆汁于小肠以助消化,故又为消化器之一

部分。盖小肠初部有分泌胆汁胰汁之共同管,食糜行至小肠,即由

肠腺分泌肠液,将胃液胰液消化不尽之物质,再为消化。此时食糜

变成乳状,故又名乳糜。同时由小肠将消化物质渐次吸入其绒毛

中,绒毛内有毛细管网及一条以上之乳糜管,此两种管与消化物质

仅隔薄粘膜,故消化物质易于渗透而被其吸收,毛细管次第相合而

成静脉,通过肝脏而还于心脏,乳糜管亦次第相合而成胸管,沿脊

柱上行,至心脏附近入于静脉。

生理学所述肝之作用不过如是,但本书所引用者为最简要之

一部分。至于详细之点,尚希读者多参考各种图表模型,当能知人

体构造之精妙也。《内经·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

其所以能散精于肝者,想亦与上述之理同。

又据《医林改错》称:肝系后著脊,前连胃,名为总提,上有胰

子,总提内有行水管为胃行水。西医言肝无所事,只以回血生出胆

汁入肠化物(见唐容川 《内经精义注》 ), 二说言肝行水化食。此与

《内经》肝主疏泄之义正合,病肝者往往消化不良亦是此理。又唐

注谓肝系上连心包络,故同称厥阴经,系著脊处则为肝俞穴,系循

腔子一片遮尽,是为膈膜。肝系下行,前连腹中统膜,而后连肾系

为肝之根。肝系既与肾系相连,故中医有肾水生木及肾虚肝旺之

说。肝中有大膈膜,内连肥网,外连皮肤,凡有瘦肉,皆有网膜包

之。凡肉之网膜,其两头皆连于筋,肝之气即从内膈膜发为外之网

膜,由网膜发而为筋。故《内经》谓肝之合筋也。凡瘛疭抽掣等

证,一治其肝,立获特效。

三、肝之经脉

中医治肝病,本之经脉,每多奇效。故欲明肝家病况,必先知经脉起止,兹就

各家所论而分述之。

《灵枢·经脉》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大敦,上循

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

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

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其支者,从目

系下颊里,环唇内,行在脉之外,交环于唇口 ;其支者,复从肝别

贯膈,上注肺,行中焦中脘之分,以交于手太阴 。是动则为腰痛

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咽干,面尘脱色,是主肝

所生病者,胸满,呕逆, 飱泄,狐疝,遗溺,闭癃。

马莳注:肝经之脉,其动穴验病则为腰痛不可俯仰,以肝与肾通,则膂筋之脉

通于肝也。为丈夫<疒贵>疝,睾丸属肝也。为妇人少腹肿,脉抵少腹也。甚则咽干,脉

循喉咙也。面尘脱色,胆病面有微尘,肝为之里,故主病同。是主肝经所生之病

也。又有诸病之生,或出本经,或由合经,为胸满,脉上贯膈也。为呃逆,脉挟胃

也。为飱泄,脉抵小腹也。为狐疝、遗溺、闭癃,以脉过阴器,上睾结于茎也。

以上为《图书集成》所载。但尚有未详,更取《内经精义注》而补充之:毛发

皆血之余也,肝主血,故肝经起于足大指,而其间即生丛毛,以为主血之验。阴器

名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属肝经,故肝脉绕于阴器也。小腹两旁,皆属肝经,故

有寒疝等证。络胆者,厥阴之脉中见少阳,肝与胆相表里也。挟胃者,肝木清阳之

气,上升疏土以化物,贯膈循喉咙,故肝气逆有呕满诸证。上连目系,肝开窍于目

也。与督脉会于颠顶,督脉属肾,为肝之母,会于颠顶,子会于母也。目系颠顶内

为脑髓,脑风晕迷,均肝所司,以其脉相通也。

肝家之经脉最简要易记者,则为《金鉴》外科所载歌括,兹并录之,兼取原

注。 《金鉴》:厥阴肝经起聚毛,循行足跗内踝间,上腘环阴器

季胁,上行乳下二肋间。

注:足厥阴经,起足大指后,去爪甲韭叶聚毛处,循行足附上面,走内踝,上行

腘腨,过膝,直上环阴器,向外弯行至季胁内,斜上行至乳下二肋 端而终。

四、《内经》之论肝

《内经》为中医渊源,本编所述以《内经》为主,兹先节录重要各论而铨释之,

余详次编肝病源流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味为酸。按唐注 酸木之本味也。

更有以木曰曲直,曲直作酸为解者。近人每嫌其玄空,因而谓中医之论脏腑无一

是处。其实古人何尝不就人体加以研究,即解剖二字亦出《灵枢》 ,不过较之近

世有精粗之异耳。《骨度》《脉度》两篇既非臆想所能虚构,肝青肺白之论亦非目

睹不能实指。若必因一二哲理,即以为《内经》全属荒唐,余则绝不之许。且中医

哲理每就五行阴阳而生,虽其理近玄,为新学家摈斥之藉口,然火盛者口多苦,肝

旺者色每青,徵之症脉不爽毫厘。其中生克,每多徵验,姑存其说,以待有真切研

究者为之订正。盖五行生克须在病理上生理上求其实际,金也木也不过医学的术

语,譬如木克土,则有木克脾土者,亦有木克胃土者。木克脾土已详见下文《生气

通天论》注释,木克胃土则肝系贯膈挟胃,与胃上脘之系相连属,肝病而发呕吐,即

肝家冲逆,由肝系牵及胃脘,使胃上脘之气不能下降,随肝热而上逆也。故明乎此

理,则谓之木克土也可,谓之肝伤胃也亦无不可。即以肝味为酸而论,就《内经》

言之,肝为木,木生酸,酸入肝,肝欲酸。就经验言之,则凡肝家冲逆者,呕吐必兼

酸味。就经脉言之,则肝家经脉贯膈挟胃,胃中本有胃酸,肝家上冲,则胃酸因之

上逆,诚为确切不可移之理。

在体为筋。注:筋连于骨,骨属肾,筋属肝,究肝生筋之迹,实由肝膈连及

周身之膜,由膜而连及筋也。《内经》谓肝之合筋也。合者相连之意,凡瘛疭抽筋

皆是内膜伸缩收放牵动其筋而然。

在声为呼。注:呼,叫也。肝气大盛,和长之音变为呼叫,狂谵之类是也,

宜抑其肝。

在变动为握。注:肢节运动皆筋所生,而手尤显然。故筋之变动则发为

握,搐搦瘛疭皆筋之变。尝见愤怒过甚则发抽掣之症,盖怒伤肝,肝则在体为筋,

在变动为握也。

在窍为目。注:肝脉交颠入脑,由脑而通于目,故肝开窍于目。肝藏魂,昼

则魂游于目而为视,夜寐则目闭魂复返于肝。盖心火肾水交会于脑,合肝脉注目

中,肝者心之母,肾之子,故并二脏之精而开窍于目。肾水太虚,每至视物迷离,心

火过盛,则易两目赤肿,皆是此理。

其华在爪 。注:爪是筋之余,肝主筋,故其华在爪。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注:地之五味,养人五

脏,五脏入五味,是谓五入。肝属木,木生酸,《五脏生成篇》肝欲酸,即酸味入肝

之证。(附记)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脏所恶,肝恶风。注:肝为风脏而即恶风。盖血得和气则流畅,血得

邪气则灼凝,老人中风,小儿惊风,一切风湿麻木瘙痒痉痫,无一不当治肝,即无一

不当养血。诚以风乃阴中之阳,血中之气,故惟风能鼓荡其血,亦惟血能调养其

风。(附记)心恶热,肺恶寒,脾恶湿,肾恶燥。

五脏化液,肝为泪。注:化液者,水谷入口,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

之精,淖注于窍,化而为液也。泪出于目,肝所主也。又汗乃血液,心所主也。涕

出于鼻,肺所主也。涎出于口,脾所主也。唾属水精,肾所主也。(附记)五液心

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五脏所藏,肝藏魂。注:魂者阳之精气之灵也。人身气为阳血为阴,阳

无阴不附,气无血不留。肝主血而内含阳气,是之谓魂。昼则魂游于目而为视,夜

则魂归于肝而为寐。魂不安者梦多,魂不强者虚怯。(附记)心藏神,肺藏魄;脾

藏意,肾藏志。

《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

于肝。

《素问·五脏生成篇》: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注:气勇善怒

犹之将军之官,运筹揆度故谋虑由之出焉。人身之阴阳,阴主静,静则有守;阳主

动,动则有为。肝为厥阴经,乃阴之尽也,故其性坚忍而有守。厥阴中见少阳,阴

尽阳生,胆火居于肝中,阴中含阳。阳气发动,谋虑从此而出,所以称为将军之官。

故肝气盛者勇敢有为,肝气虚者每存惧怯。

《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注:酸

者肝之味,过酸则肝气以津。肝气以津,肝脉盛也;肝木盛则脾土受制,故脾气乃

绝。树屏按:肝气盛何以脾土受制?盖肝主筋,肝所以能生筋者,则因肝膈连及周

身之膜,膜之尽处即筋所系之瘦肉。若肝气过盛,则肝叶横张,肝系振动,因之牵

及筋膜,遂呈瘛疭,此即在体为筋,在变动为握之义。筋膜包括瘦肉,而瘦肉则附

于肥肉,肥肉主脾。瘦肉即病,肥肉因之波及,脾受肝制,即此之由。每见肥盛之

人,因大怒大恐调摄失宜,然而大肉尽脱,面目黎黑,此脾败之象,十有九死。盖肝

虚则恐,肝实则怒,此又肝木乘脾之一证也。

中编肝病源流

本编所论肝症悉以《内经》为基础,故不明 《内经》 之理,则对于审证似

是而非,绝无实际。即以普遍之胁痛而论,有因肝实者,有因肝虚者,有因气

郁者,有因血积者,必审其根源所自,然后认症,方有把握。经脉起止及 《内

经》之论肝既述于前,兹更将 《灵》 《素》 各篇之论肝者,择要搜集以为次编

肝病述要之根据,前后参阅,自有左右逢源之妙。但其中所引尚有 《难经》 《金

匮》及其他名家议论,因为数无多,故不另立章目。此编为本论精华,然其理

较深,原文辞句又多古奥。不知医者,则无妨先阅次编,然后再以此编为参考。

《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肝脉布胁

肋抵少腹),令人善怒(实则善怒)。虚则目<目荒><目荒>无所见,耳无所闻

(血虚),善恐如人将捕之(魂不安又肝虚胆亦虚)。气逆则头痛(厥阴

与督脉会于巅),耳聋不聪(肝与胆相表里)颊肿(脉下颊里)。

《素问·调经论》:肝藏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

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

涩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肝气盛则梦怒。

《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 引少腹。

《难经》: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

《巢氏病源》: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

腹,善怒;气逆则头眩耳聋不聪,颊肿,是肝气之实也,则宜泻

之。

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

枯,面青,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则宜补之。

《灵枢经·邪气脏府病形》篇: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

积于胁下则伤肝。注:肝藏血,胁为肝经部分,故血多积于两胁。

《难经·五十六难》: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环

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疒皆>疟,连岁不已。

《灵枢·邪客》篇: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注:肝脉布胁

肋,行腋下期门等穴。

《丹溪心法》:因恶血停留于肝,居于胁下而痛,按之则痛

益甚,为死血胁痛。

《医学入门》: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胁痛

难忍。

《丹溪心法》:痰饮流注于厥阴之经,亦能使胁下痛,病则

咳嗽气急引胁下痛。

《医学入门》:肝气实胁痛者,手足烦躁,不得安卧。肝血

虚胁痛者,悠悠不止,耳目<目荒><目荒>,善恐,如人将捕之。

《灵枢·五邪》篇:邪在肝则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

行善掣节,时脚肿。注:肝脉循两胁,故邪在肝则胁中痛。两阴交尽是为

厥阴,痛则不能生阳故为寒中。盖邪在肝,胁中痛,乃病经脏之有形。寒中病,

厥阴之气也,内脉内也。行善掣节者,则掣而痛,此恶血留于脉内,脉度循于

骨节也。时脚肿者,厥阴经气下逆也。

《灵枢·脉度篇》: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方阶》:目者肝之外候,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

母相合,故肝肾之气充,则精采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晕

眩。心者神之舍,又所以为肝肾之副焉。盖心主血,血能生热,

凡热冲发于眼,皆当清心凉肝。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

善暴僵仆。注:张隐庵释为胃脘膈咽,食饮不下,木胜而土伤也。上支两胁,

耳鸣眩转仆,不识人,风气之为病也 。

树屏按:肝家之脉贯膈挟胃络胆,布两胁,开窍于目援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肝与胆相表里,胆经之脉入耳中,故有以上各证,不必谓木胜土伤,亦足

以解释清楚。

《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

热。注:先者谓先有此内因之热,而先见是证也。肝主疏泄,故小便赤黄。肝

脉循阴器自下而上,故腹痛也。肝存魂,魂伤故多卧。木火主气,故身热也。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注:热争者寒

与热争也。此言外淫之邪内干五脏,与内因之热交争而为重病也。魂伤则狂言,

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肝脉布胁,故胁满痛。风木之热甚,故淫于四末也。

人卧则血归肝,肝气伤而不能纳血,故不得卧也。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注:员员周转也。此言肝脏之热发

于外,而与形热相应,热甚而上逆冲于头,故头痛而员转也。盖三阳之脉上循

于头,肝热与少阳交争,因脉引而上冲于头也。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

稽迟,泣(同涩)两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中略)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

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肝脉布

胁肋抵少腹)。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

腹痛引阴股。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注:肝为风脏,

凡风病皆属于肝。诸风谓中风伤风惊风疠风之类,所该之证多矣。掉谓转动,

凡猝倒痉痫抽掣摇战之类皆是,肝主筋,此皆筋之为病也。眩是昏晕,凡昏花

妄见头目旋转皆是,肝开窍于目,故有此病也。

《素问·风论》: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悲为肺志,金来克

木) ,色微苍,嗌干(脉循喉咙)善怒,时憎女子(憎女子者,阳痿而恶交接

也,肝脉络阴器而主筋,肝衰则恶色,凡阳痿者皆筋衰也) 。诊在目下,其色

青。

《中脏经》:肝风之状,青色围目额,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

目直唇面俱青者死 。

《金匮·风寒积聚》篇:肝中风者,头目瞤,两胁痛,行

常伛,令人嗜甘。注:肝为风木之脏。若中风者,以风从风,动而上行则头

,肝脉布胁肋,风胜而脉急,则两胁痛而行常伛。《内经》 云:肝若急,食甘

以缓之。此木胜而土负,乃求助于其味,故令人嗜甘。

《素问·咳论》:肺之令人咳何也?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张注:五脏六腑之邪皆能上归于肺而为咳也) 。……肝咳之

状,咳则两胁下痛(肝脉布胁肋上注肺),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即胁)下满。

《素问·疟论》: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

利,如癃状(癃闭,厥阴脉环阴器抵少腹),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

不足(肝气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腹中悒悒(木气不舒)。

(又)肝疟者令人色苍苍,太息,其状若死者。

《素问·热论》:伤寒六曰,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

于肝,故烦满而囊缩。(《灵枢经》:厥阴经脉循阴股结于阴器,伤于内则

不起,伤于寒则阴缩,伤于热则挺纵不收。但舌卷囊缩,有寒极而缩者,又有

阳明之热流入厥阴,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为热所攻,弗荣而急,亦致舌卷囊缩。

伤寒温疫,中医以数千年经历实验,认清证脉,施以治疗,其效力之速,

诚有不可思议者。 《内经·热论》 篇之论按日见症尤能阐发无疑。树屏每遇此

证,必告病家曰,某日应见何证,某日应见何象,必至几日始能见轻,必至几

日始能痊愈。在病家每以为经验阅历,其实皆 《内经》 所载,余不过略读几篇

书,反复引申以解经旨而已。其尤可悯者,病家无医学常识,不知传经之故,

见病势之日增,辄不知所措。再遇有专好妄翻前案之医家,每易于危急存亡之

秋,铸成大错,尤以富贵之家为最,言念及此,不觉悚然。故于引用厥阴经时

而连类及之,更将原文附列于后,以资参考。并作表解,俾清眉目。盖拙作本

为医学常识,而此重要常识,又为人人所必应通晓者。果能人人了解,则病家

遇此险证,不至茫无头绪,因而得救者奚只万千。夫以医术治疗,固属救济事

业,而以正确理论作明了指示,其救人之功,实不在医者下也。

附录 《内经·热论》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冬月感风寒而即发者为正伤寒,或寒毒郁积

于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然其始皆自伤寒致之,故曰伤寒之类),

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曰巨阳者诸阳之

属也 (太阳为诸阳之所宗属),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风 也 (风府,督脉

穴,在脑后,督脉总 督诸 阳)。人 之 伤 于寒也,则为 病 热 (寒 气 拂 郁 反 发 为

热),热虽甚不死 (热甚为在表为阳症);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一

阴一阳,一脏一腑,表里俱病故死)。

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太阳主表,伤寒必由表传里,若郁久而成温病,则

又有由内达外者),故头项痛腰脊强 (太阳经脉从巅络脑,下项夹脊抵腰)。

二日阳明受之 (传入阳明表之里),阳明主肉,其脉夹鼻 (起鼻<安页>,循鼻

外),络于目 (阳明系目系),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阳明主胃,胃不

和则卧不安)。

三日少阳受之 (传入少阳,为半表半里),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

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 (阳邪传阴而入里),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

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阳邪

虽入里阴而皆为热证)。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终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

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

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九日少阴病衰,耳聋微闻。

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嚏为阳气和利)。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治之各通其脏

脉,病日衰已矣。

至于两感于寒之说,亦关重要,今节录于后,以备参考。

一日巨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口干、烦热。

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

三日少阴与厥阴俱病,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伤寒病进程表 (略)。

伤寒病退程表 (略)。

伤寒两感表 (略)。

《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

肝心痛也。注:此论经气厥逆而为心痛也。肝主血,而属春生之气。肝气逆,

故色苍苍如死状。肝病胆气亦逆,故终日不得太息。此肝气逆乘于心,为肝心

痛。 《素问·痹论》:寒风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

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五者何也?以春

遇此者为筋痹(肝主筋,筋挛骨痛不可以为筋痹) ……余略。肝痹者,夜

卧则惊(肝主惊,寐则神藏于肝),多饮便数,痛引小腹,状如怀。

注:人卧血归于肝,故肝痹者夜卧则惊。木郁则热,故多饮。郁而不升,故数

小便。 《经脉论》 云:肝病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故上为引于下有如怀物之

状。

《中脏经·论筋痹》: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

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

人筋急而不能舒缓也,故名曰筋痹。

《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胆为肝之府,热则胆汁

溢),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肝主筋)。思想无

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及

为白淫,生于肝使内也(使内即房劳也)。

《素问·厥论》: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阳气衰于下则为寒

厥。寒厥……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脉抵少腹),腹胀(肝主胀为

木盛克土),泾溲不利(肝火),好卧屈膝(筋衰),阴缩肿,胻内

热(脉络阴器上腘内臁)。

《素问·厥论》:厥阴厥逆,筋挛腰痛,虚满,前闭,谵

语,治主病者。注:厥阴之厥,则厥阴经脉不利,此则兼论病能,故言厥

逆。厥阴经厥气逆,则筋挛腰痛,肝气郁则前阴闭结,肝不生心火故谵语,此

厥阴厥逆之病能,乃厥阴所主之病,故当治其主病者。

《素问·气厥论》: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脾脏受寒而传于

肝,肝血凝聚则痈肿,痈肿则筋不柔和,故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脏受寒,转移于心,心者火也,寒逆于心则

狂,申明寒者由寒气之隔于中,故曰隔中)。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脾脏受热,转移于肝,肝气热则惊,肝血热

则衄,故曰惊衄。又解:肝藏血而主惊,肝与督脉会于颠,血随火溢上脑而出

于鼻则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肝脏受热,移转于心,心者火也,火烈自焚故死)。

《素问·腹中论》: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

腥臊(肝气臊,肺气腥),鼻出清液(鼻流清涕,肺虚),先唾血(肝肾

虚),四肢清(冷也,脾虚),目眩(肝血不足),时时前后血(二便便

血),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

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肾主闭藏,肝司疏泄,酒色无节,故男为精血

衰少,女为月事不来也)。

《中脏经》: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本燥,多太息,胸中

痛,不能转侧,其脉左关上迟而涩者是也。肝中热则喘满多怒,

目疼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惊悸,眼赤,视不明,其脉左

关阴实者是也。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如疟状,不

欲食,妇女月水不来,气急,其脉关上沉而弱者是也 。

《金匮·风寒积聚》篇: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善太息,

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注:肝中寒者,大筋拘挛,故两臂不

举。肝脉居喉咙之后,肝寒而逼热于上,则舌本燥。胆主善太息,肝病则胆郁,故

善太息。肝脉上行者挟胃贯膈,寒则胸中痛,痛甚则不得转侧。挟胃则胃受木克,

故得食则吐,贯膈则心木临子而为汗自出也。

《素问·大奇论》:肝壅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注:肝脉上贯

膈,布胁肋;壅,滞满也,肝壅故两胁满。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壅故卧则惊。肝主疏

泄,肝闭则闭癃,故不得小便。

《金匮·风寒积聚》篇: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

欲饮热。注:肝主疏泄,气血滞而不行,如物之粘着为病,名曰肝著。其人常欲

蹈其胸上,藉按摩以通其气也。盖血气之郁滞,遇热略散,病气发而为热,非饮热

所能胜,故必先于未苦时,但欲求其散而思饮热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

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何如而反?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

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注:实而强者,盈实而如循长竿也。不实而微,无

端长之体也。言五脏之神气由中而外,循环不息,如气盛强,乃外出之太过,如气

不足,则衰微而在中。太过不及,皆脏真之气不得其和平而为病也。

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如何?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

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满引背,下则两胠下满。注:春脉太过,则气并于

上。经曰气并于上,乱而善忘 。气上盛而与督脉会于巅,故眩冒而巅疾也。《金

匮要略》曰:胸痛引背,阳虚而阴强故也。盖春木之阳生于肾水之阴,阴气虚寒以

致生阳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胁胠乃肝肾之部分,生气虚寒而不能外达,故逆满于

中。

《素问·五脏生成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

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注:青,肝

色也。青脉,合色脉以为诊也。长而左右弹,脉体有余,左右两手之脉如弦之弹指

也。此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心下,膈也;胠 ,左右胁肋,乃肝之循行也,故病名曰肝

痹。盖积气非肝脏之本病,故得之外感寒湿。疝病本于寒湿,故与疝同法。寒湿

为病,则腰痛足清头痛,而致肝脏之病也。

《素问·大奇论》:肝脉小急,痫瘛筋挛。注:肝者,血之所藏。肝脉

小急,则血不充身,故亦痫瘛筋挛。是知此等症有因神气之内虚,有因肝血之不足

矣。

肝脉惊暴,有所惊骇。注:肝脉疾促,阴血虚而阳热盛也。血虚热盛,故

有惊骇。上文血虚阴盛则痫瘛筋挛,此则血虚阳盛而惊骇也。

脉不至若喑,不治,自已。注:承上文痫瘛惊骇而言。当痫惊之时,其

三部之脉,则一时不至,口无言而若喑。有属不治者,有属自已者。痫厥之喑不

治,惊骇之喑自已。

《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

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注软弱,初生柔和之气也。以手相呼曰招,招招,

乍起乍伏之象,形容其初生之脉象也。长竿梢末,长而软也。此皆本于胃气,故脏

真之脉,得以柔软和平。

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

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注:盈实,非软弱招招之象矣。如循长竿,非着梢末之

软弱矣。滑脉如珠,弦长带滑,如竿之有节矣。《辨脉篇》 曰:累累如循长竿者,

名阴结也。此肝气病而阻结也。急益劲,如新弓弦强劲之剧,胃气绝也。

《素问·诊要经终论》: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

则舌卷卵缩而终矣。注: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故热。足厥阴肝脉为病,

则嗌干善溺。手厥阴心包为病,则心烦。此厥阴经脉之病,非经脉之绝。甚则舌

卷,厥阴之脉绝于上也。卵上缩,厥阴之脉绝于下也。

《灵枢·经脉》篇: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

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

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囊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

也。马莳曰:此言肝绝之证候死期也。肝之合在筋,其筋下聚于阴器,而上络于

舌本,故气绝则筋急,引舌与卵,其筋已先死。金日克木,死可必矣 。

张志聪曰:足厥阴之气主筋,故气绝则筋绝矣。厥阴者肝脉,肝者筋之合。

谓厥阴之气合于肝脉,肝脏之气合于筋也。聚于阴气者,筋气之会于宗筋也。筋

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于筋,则筋急而舌卷囊缩矣。厥阴气绝,则筋先

死。庚笃辛死,金胜木而肝脏之木气绝也 。

树屏按:庚笃辛死言其理,不必一定拘于是日也。

《金匮·风寒积聚》篇: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

如蛇行者,死。注:肝将死而脉见真脏浮之弱,按之如索,弦紧俱见去而不来,

或失阴阳往复之道,无胃气也。或出入勉强,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脉形曲

如蛇行者死。

《难经·二十四难》: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

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荣

即筋缩急,筋缩急即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

日死。

注:厥阴,肝经也。肝属木,其华爪,其充筋。肝和则筋柔舌缓,肝脉不荣,则

筋无所养,而急缩见焉。庚辛金日也,金胜木而木不胜金,故庚笃而辛死也。

下编本论

肝家之部位经络及各种古籍之论肝病,余已择要详述之矣。兹更论肝家之见症,惟

是肝家诸症见于内科者独多,绝非短篇所能毕举,谨择其最要者约略言之。

一、肝病造因

肝为风木之脏,赖血以养,血足则盈,而木气盛,血亏则热而木

气亢。木盛木亢皆易生怒,怒气泄则肝血大伤,怒气郁则肝血暗

损,怒者血之贼也。妇人以血为本,故肝气病之见于妇人者独多。

又妇女之有肝气病者,每遇妊娠则肝病益剧,亦以其血之养胎而不

足以养肝也。经曰:悲怒气逆则伤肝。肝乃主血之脏,血之所以流

行不滞,全赖气之和平。今其气逆则血逆,肝木郁于下,肝火犯于

上,此又肝家受病之因也。更有肾虚不能生木而肝旺者,又有其他

各脏移寒移热而致者,如脾移寒于肝,则痈肿筋挛,移热于肝,则为

惊衄是也。

二、肝病分野

肝家经脉前论已详,兹就其见证而分配之。则结气在本位者

为左胁痛,移邪于肺者右胁痛(按肝家之脉布于两胁同属肝症) ,气上逆

者,头痛,目痛,胃脘痛,气旁散而下注者,手足筋脉拘挛,腹痛,小

腹痛。又肝家经脉绕阴器,故前阴诸疾多属于肝,如男子疝疾,妇

人阴痔阴痒,小户嫁痛疣痃及阴门肿胀皆是也。肝家经脉抵两乳,

故乳岩,乳痈,乳泣,皆宜平肝。又外科之腋痈与腋疽起于肝脾蕴

热,胁痈,渊疽,由于肝胆忧恚,胁疽缘于肝经火毒,肝痈初起期门

穴隐痛微肿,此又肝家经脉之显而易见者。又肝开窍于目,故热则

目赤,虚则目<目荒><目荒>无所见。肝肾交虚,则视物成双。小儿肝疳,则

眼生眵泪,隐涩难睁。眼疳则兼见眼涩赤烂,白睛生翳(见《金鉴》儿

科) ,总之,就经脉而论症,再参以脉象,定可十痊八九也。

三、肝病述要

肝病之造因分野,既详于前。又据本经言之,厥阴之为病,消

渴,气上撞心,心中痛,心中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手足厥冷,呕

吐,泻泄。盖厥阴甚,则肾水为之消,肾为肝母也,肾消则饮水以自

救,故消而且渴,其渴不为水止也。气上撞心者,肝气通于心,心为

肝子,母盛则子实,故气上撞心。而心疼心热也。实则左关脉弦

数,虚则左关脉弦细。食则吐蛔者,胃水受制,胃中饥,故闻食气而

出也。若呕逆,吐泻,手足厥冷,小腹时痛者,脏无真阳,阴无横塞

也。

肝主筋,筋热则纵,筋寒则缩。转筋入腹者,肝经受寒,邪气上

犯太阴也。若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此阴阳混淆,气血交乱也。

肝又主风,外受风邪,则内风与之相感召。若眉棱骨痛,咽干口燥

者,风热盛也。若痛久而头目眩晕者,血虚风燥也。若睾丸疏纵,

名曰偏坠,肝有热也。若囊缩,舌卷,爪甲青,口鼻气冷,小腹急痛,

四肢厥,尺脉沉迟细小者,寒中厥阴也。腰为肾府,肝主筋,肾虚不

能荣筋,肝虚不能扶肾,故腰痛而难以俯仰。寻常小腹疼痛,多属

疝瘕奔豚之类。古人更立痃癖症瘕之名,痃者如弓弦而扛起也;癖

者隐癖沉着附骨也;症则有块可徵,犹之积也,多属于血;瘕则忽聚

忽散,犹之假也,多属于气。奔豚者,肝气上冲,如江豚之窜也。

肝经诸病,其分类之最简明者,莫如归安江涵暾 氏,就虚实

寒热分为四类,纲举目张,足资参考。兹为便于阅览起见,分列四

表以清眉目。

按原文病因,过于简略,多有不能明了者。本拟为之补注,但各项病理早于

前二编择要分述。如头痛,原书仅称风热,呕吐则曰木火凌胃,目干则曰水不养

木,江氏所注,类此甚多。然若参诸经脉,肝家经脉上巅顶连目系,《阴阳应象大

论》:肝在窍为目。《宣明五气篇》:肝恶风。前后参酌,自有左右逢源之妙。至于

木火凌胃,则“在味为酸”一段论之尤详。故本表所列,悉本原书,树屏不敏,不敢

贻续貂之诮。

江书所载已具概要。兹为易于检查起见,更就人体各部之见肝家本病或兼

病者(如呕吐属于肝胃,聤耳属于肝胆,视物成双,梦遗属于肝肾之类),列成简

表,以人体各部分为大纲,以本部见证为细目,藉与江书之虚实寒热相表里。虽不

免挂一漏万,或分类未能尽确(如多梦失眠列于内部等),然本书仅为医学常识,

只求明显。欲考其详,尚希查诸专籍。

肝家病之见于头项肩背:

偏正头风,头眩晕,咽干,口苦,目赤肿,目<目荒><目荒>无所见,内障,视物成双,目

眩,眉棱骨眼眶痛,耳鸣,耳聋,舌卷,颊肿,瘰疬、肩肿串痛。

肝家病之见于躯体内部者:

心跳(足厥阴波及手经)、心热、胸满、胃脘当心而痛、气不畅出、躁急、悲恐、

悒悒不舒、善忘、烦躁发热、格忒、呃逆、肝著时欲蹈胸、呕吐酸苦,吐蛔、咳则胁

痛、腰痛、遍体串痛、食饮不下,多梦、失眠。

肝家病之见于四肢者。

手足筋脉拘挛、肢麻、瘛疭、爪甲青,抽掣、两臂不举,两腿筋挛。

肝家病之见于两腋者:

腋痛、腋痈、腋肿。

肝家病之见于乳部者:

乳痛、乳肿、乳痈、乳岩、乳泣。

肝家病之见于胁腹者:

左右胁痛、胁痈、少腹痛、腹胀、胁肿、两胠满积聚(如痃、癖、症、瘕、奔豚)。

肝家病之见于前后阴者:

厥阴疝气、囊缩,阴痒痛、阴肿,前后阴掣痛、泄泻、遗溺、闭癃、肝冲血海则

见血崩、肝郁过盛则见经闭。

NQJ0108-欢迎朋友光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