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路

 中思网祥哥 2014-01-14

广州路名的故事--中山路

中山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全长9公里,分8段,由东到西依次命名为中山一路至八路。东起杨箕桥,与中山一路立交相联,其中中山一路至农林下路路口,中山二路至东川路路口;中山三路至越秀北路路口;中山四路至北京路路口;中山五路至解放中路路口;中山六路至人民路路口;中山七路至荔湾路路口;中山八路至南岸路路口与珠江大桥相连通。沿线相互平交的道路达27条,有3座高架立交跨越。建有3座人行天桥,是东西横贯市区中心最繁华的重要道路。经统计,广州中山路一共有37个红灯位,这是大多数司机不愿走这条路的原因之一。

1919年开筑道路,定名为惠爱东、中、西三路(今中山四、五、六路),长2.491公里。1921年向东开辟大东路(今中山三路),1925年筑成百子路(今中山二路),两路共长1.735公里。后再向东修筑至杨箕村的中山公路(今中山一路),长2.135公里。初期,路面均为砂石或泥,1923年后陆续改为沥青路面。西门口以西也修筑了一段,因抗日战争停工,路面破烂不堪,被市民称为"烂马路"

建国后,中山七路西门口至高基段几经改造及开辟、扩展,后又继续扩延至荔湾北路,全路长1.56公里;再向西修筑中山八路,直抵珠江大桥东广场,长2.3公里,宽26米,于19606月完工。60年代扩宽了中山一路。

80年代中山八路也进行扩宽,快车道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成"三块板"式分流道路。1987年在原广九铁路东山口至梅东路段的旧路基上建成一条平行的道路,并入中山一路,作为由西往东单向行驶。1991430日至930日,中山二路执信路口至东川路口,长566米路段,将原来宽14米扩宽至36米的"三块板"式水泥混凝土路。

   1995年至1998年随着地铁一号线在中山路的站场和上盖物业的建设与开发,同时对路面进行扩宽,19993月前将该工程路面恢复。1998年内环路中山一路段开工,随后中山一路进行扩宽,其中梅东路至杨箕段于19995月扩建完工,并建成长210米,宽16米的绿化分隔带,成为中山路整治工程中又一亮丽新景点。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近百年来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运动发生在这里。其中,康有为作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人,其光辉业绩与他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被记载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令世人仰慕。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旧址在今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是晚清时期康有为创办的一所私立学堂。1891年至1898年康有为在广州授徒讲学,力图以教育兴国,鼓吹变法,培养出了梁启超、陈千秋、麦孟华、徐勤等一批政治家和学者,他们后来都成为戊戌变法的骨干人物。万木草堂历史上曾三迁堂址:现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中山四路长兴里旧址是万木草堂最早的落堂处,原名“邱氏书室”;1892年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家饲,地点在广卫路附近;1993年又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即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万木草堂所迁的三址,后二址今已不存,现存的长兴里旧址虽已改为民居,但门面及“邱氏书院”石额仍存旧观,成为昔日“草堂”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同志在大革命时期,曾三次到广州从事革命活动。第一次是19236月,来穗出席中央“三大”,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秘书。第二次是19241月,来穗参与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并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第三次是19259月来穗,10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持国民党政治委员会机关刊物《政治周报》。第二年5月至9月,主持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任所长,为党培养了大批的农民运动的骨干,并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实践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口号,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原址为明代建造的番禺学宫,又叫做孔庙。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这座宏伟的古建筑从南到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崇圣殿和两侧东西廊庑等组成。旧址纪念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同志题写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牌匾,故人们常称这里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或“农讲所”。196134日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面积18万平方米。19271211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后失败,死难烈士5700多人,都埋于此。为纪念革命先烈,1957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兴建了大型陵园,大门石壁上刻周总理题写的“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气魄雄伟。

    19627月被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年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红色之旅百个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被市委、市政府、市精神文明办评为广州市“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图片 

     英雄广场位于中山三路,正对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正门。这里原是东较场的一部分。1911年黄花岗起义中,许多革命党人在这附近的广东咨议局前英勇牺牲;1926年北伐军是在这里誓师出发;1927的广州起义中,5000多名革命者和群众曾在这里被枪杀。英雄广场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命名。广场当中是市花“红棉”的雕象,雕象基座上镶嵌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聂荣臻题写的“英雄广场”4个大字。在市花雕象的背后,环矗着4组反映近百年来发生在广州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群雕,它们分别是:《三元里抗英》、《自由之魂》、《省港大罢工》和《珠江农运》。英雄广场在流行前线和中华广场中间,一代英雄人物的雕像在这里栩栩如生的展示出来.
图片
 
    广州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号,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的坛庙。亚运前夕政府出巨资整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既保留历史原貌又有新的文化内涵的广州城隍庙将呈现在我们面前。广州城隍庙位于中山四路的忠佑大街,原是供奉守护城池神祗的坛庙,是明清时岭南最大城隍庙。广州对城隍庙最早的记载是在唐朝,有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赵佗之墓,遇到羊城使者的神人,归来后谒见城隍神,见其貌与羊城使者相同,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正式有史料记载的广州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据道光年间修纂的《南海县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诏封天下神,规定各府、州、县设立城隍之神,前奉木主,后塑神像,于每年的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拜祭。清雍正年间,广州府城隍升格为管辖全省的都城隍,广州府城隍庙升格为广东的都城隍庙,被评为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图片
图片

   
陈家祠,是中国清代宗祠建筑。原称陈氏书院。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七路。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该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五座三进、九堂六院,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以大门、聚贤堂和后座为中轴线,通过青云巷、廊、庑、庭院,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建筑群体,各个单体建筑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聚贤堂位于书院主体建筑的中心,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中进聚贤堂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陈家祠的建筑装饰工艺早在20世纪20年代已为国内外建筑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德国和日本的建筑艺术专著中已有专题介绍。1959年辟建为广东民间工艺馆(后于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至今)。1980年国家拨专款再次重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