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相逢就是缘 2014-01-14

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 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1988年我去山西、陕西考察回来在北京中转其它人都个自办个人的事去了,我单独一个人坐地铁2号线到雍和宫游玩,但不知附近还有一个国子监和孔庙,成为一大遗憾。
  国子监和孔庙位于东城区西北部。东起雍和宫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因国子监,故名。

  前不久我曾在CCTV10套科教频道,看过关于国子监、孔庙和国子监街的详细介绍,游国子监一直是我期望很久的夙愿。本人于2003年12月1-6日在北京小汤山开会,5日结束买6日晚上的离京火车票,坐地铁5号线在雍和宫导地铁2号线,6日到国子监和恭王府游玩了一天,被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所震撼。通过中央电视台对国子监街的介绍,走在国子监街上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成贤街牌坊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国子监大街的牌坊

孔庙

  孔庙占地22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可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材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 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座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国子监与孔庙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孔庙大成殿前孔子塑像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孔庙大成殿

国子监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国子监琉璃牌坊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北京国子监 辟雍  

  此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是皇帝讲学的殿堂。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大殿正面屋檐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辟雍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3年),是座四四方方建筑,通高34米,除石基外,全部为传统的木质结构。大殿为两重屋檐,上覆黄色琉璃瓦,檐角翘起,四条屋脊直达顶部,顶端做成圆型,铜包鎏金,既所谓四角攒尖,鎏金宝顶式建筑。大殿正面屋檐之下,高挂着乾隆皇帝书写的“辟雍”匾额,这块华带匾边框为七彩九龙祥云圆雕,其精美程度在北京的名匾中也是极其罕见。
  辟雍四周建有围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柱间建雀替,大木构架绘以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四面开门,门窗装饰三交六碗菱花图案。高大的石基下建水池环绕,池岸用汉白玉做护栏,构成“辟雍环水”的古代形制。池水之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石梁桥通达四门,连接内外,构成了辟雍的独特建筑风格,体现了辟雍深邃的历史内涵。“辟雍”一词起源于我国三千年前的周代,据史料记载“天子之学曰辟雍”,辟雍四面环水,是周天子学习、议事的场所。辟雍最早是建在湖心小岛上的大房子,周边是水,水的外边是树林,天子不仅可以在里面学习文化政治知识,还可以在四周捕鱼狩猎,古时所谓“礼、乐、射、御、书、数”六艺都可以在这里学习演练,是一处即安全又安静的好地方。也正是由于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它的名称。据汉代大学者蔡邕解释:辟雍的“辟”字与玉璧的“璧”通用,就是指周边的水环绕一周,湖水清澈透明,形成圆型,就像一块无暇的玉璧;“雍”为水中陆地;而“辟雍”这座大房子就建在上面,是玉璧的中心,所以取名辟雍。
“辟雍”亦作“璧雍”等。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辟雍”—殿内皇帝讲学的地方

彝伦堂

  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
  国子监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是清康熙皇帝题。在乾隆皇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都是在彝伦堂讲学,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给皇帝。
  国子监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总面积六百多平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称为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国子监孔子铜像与彝伦堂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国子监集贤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国子监—太学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