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子监,元明清三朝最高的国家学府

 寻梦游仙 2021-06-24

北京国子监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这里有孔庙和国子监两组建筑群,两组建筑始建于元代,它是依据“左庙右学”的古制建造的,分别作为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国家最高学府。

孔庙和国子监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它们是北京城著名的人文景观,也是全国古代建筑群的杰出代表。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当时朝廷掌管国学政令的最高官署。走进成贤街不远,就看到街边立着的下马碑,碑上写着“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的文字,反映了古人对圣贤的尊重。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建筑左右对称。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定元大都后,为了笼络汉族民心,下令袭历代旧典,诏令建造宣圣庙祭祀孔子。后经历代扩建修葺,北京孔庙成为仅次于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

走进孔庙的先师门,就来到了孔庙的第一进院落。院子东西两侧静静矗立着众多的碑刻,这些石碑其实就是一部石刻的功名簿,它们是孔庙内收藏的自元代以来历代科举进士的提名碑。

据说,在元、明、清三代的科考中,凡考中进士的人都要在此立一石碑,寓意一举成名天下闻。这里的进士题名碑有198块,其中元代3块,明代77块,清代118块,这些石碑是古代学子埋头苦读的明证,凝结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缓步行走在古树参天的孔庙内,碑林在古柏的映衬下,散发出浓浓的、悠远的气息。这些题名碑记录了那些寒窗士子金榜题名的荣耀,它既是士子金榜题名的永恒纪念,更是煌煌华夏文明的传承记录。

细观这些石碑,霎那间历史仿佛在这里回溯了,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有关科举的名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大成门是孔庙的第二进门,门前铺有雕龙御道,两侧设有汉白玉护栏,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枋檩上涂饰旋子彩画,在前廊两侧放置钟鼓各一件。一眼望过去,顿觉大成门高大俊美。

大成”一词出典于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各地很多的孔庙中都会题写“金声玉振”四个字也是出自于此。

大成门的前廊两侧摆放着十枚石鼓,每枚石鼓面上刻有一首上古游猎诗,旁边的石碑上镌刻清代张照书写的韩愈《石鼓歌》,这些石鼓是乾隆年间仿制的西周石鼓。据说,真正的石鼓出土于唐朝初年,历经宋、元、明、清等朝代,堪称国之重宝。

走进大成门,我驻足于一座座高大的御碑亭前,历史的云烟仿佛就在眼前凝聚、消散。孔庙内的14座重檐歇山顶黄琉璃瓦顶的御碑亭,整齐的排列于大成殿前,御碑亭凸显了皇家的气派,也反映出这座孔庙最高的建筑规制。

这些御碑亭平面呈方形,形制大同小异,它们绝不仅仅是君王们尊儒重教的宣示,更是封建王朝统治者开疆拓土、建功戡乱的不朽丰碑。也是雄风烈烈的尚武精神与化成天下的崇文风骨相结合,建立一个强大民族的根本所在。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它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重檐歇山顶的大成殿是仿紫禁城太和殿建造的,整座大殿看上去是那样的高大雄伟、庄严肃穆。

苍茫的天宇下这座上覆黄色琉璃瓦的宏大建筑,完全符合了九五至尊的帝王之制,我从中清楚地感受到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曾经达到了何等登峰造极的境地,体现了古代帝王对孔子的推崇。

大成殿前檐高悬康熙帝御笔亲题的“万世师表”的巨匾。“万世师表”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称赞孔子是千秋万代人们的表率。

大成殿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其规制是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牌位,殿两侧有配享“四配十二哲”牌位,殿内祭器均为乾隆时的御制品,殿堂内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

走出大成殿,再次展望院中那一株株古柏、一座座碑亭,让我感受到这座孔庙的气势。除中国各地遍布孔庙外,日、韩、东南亚乃至欧美各国也都建有孔庙。而北京孔庙规格最高,这里是元、明、清三朝帝王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于是,我不由记起了雍正帝的《祭孔诗》:“扶植纲常百代陈,天将夫子觉斯民。帝王师法成隆治,兆庶遵由臻至淳。道统常垂今与古,文明共仰圣而神。功能遡自生民后,地辟天开第一人。”

孔庙内的柏树大都有数百年的树龄,这些古树中有不少较有名气。元代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的“触奸柏”,已近生长了七百年。相传,明朝奸相严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时,行至树下时被树枝揭掉了头冠,人们认为柏树有知,能够辨别忠奸。

在孔庙与国子监相通的持敬门旁,有一棵名为“柏上桑”的古树。据说,这棵柏树种植于元代,后枯死,树心蛀蚀成空洞状。有飞鸟衔桑树的种子于树上,后来柏树中长出一棵桑树,经历无数日月的生长,形成了栢桑同株的奇观。

国子监位于孔庙西侧,集贤门是国子监大门,同孔庙的先师门相比,国子监的大门要简朴许多,集贤门是一座青瓦黑柱的普通门厅。国子监以辟雍为中心,中轴布局的建筑群,其建筑富丽,教学用房众多,古木苍翠,环境幽雅。

乾隆石经是江苏金坛贡生蒋衡用了12年时间写成的80余万字的十三经,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乾隆五年河南道总督把蒋衡书写的十三经献给乾隆帝,乾隆把经书放入懋勤殿,直到乾隆五十六年乾隆命和珅、刘墉等大臣负责刊刻石经,共刻成石碑190座,历时4年才完成,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进大门,也是进入国子监的最后一道大门。古时候国子监称为太学、国学,当年的太学是国家办的唯一的中央大学,只要跨入这座大学就等于走进了最高学府了。

步入太学门,眼前是一座精美的庑殿顶式琉璃牌坊,这是北京唯一一座不属于寺庙的牌坊。琉璃牌彩画华美的外表,让人赏心悦目。牌坊的南北侧正上方分别镌刻着乾隆帝的御笔“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四个大字。

辟雍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这座方型重檐攒尖镏金宝顶式的宏丽建筑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美轮美奂的辟雍其四面开门,周廊环绕,廊外环以水池。

辟雍居于水池中央,四面以桥梁相通,这种奇特造型与彩绘辉煌的建筑,称之为“辟雍泮水”。辟雍泮水也就是殿堂外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又如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璧,象征着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辟雍是清代帝王的讲学之处,帝王来此讲学叫“临雍”。自康熙起,每皇帝即位都要来此讲学一次,以示朝廷对高等教育的重视。走进辟雍,可以看到当年乾隆帝临雍视学时所坐的宝座以及其他陈设。

辟雍内的北侧正上方悬挂着乾隆皇帝御笔所书的匾额“雅涵于乐”,南侧正上方悬挂着道光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涵泳圣涯”,东侧正上方悬挂着咸丰皇帝御笔书写的匾额“万流仰镜”。

辟雍左右两侧的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在这里就读的学生有贡生、监生与官生。贡生是各省推荐而来的品学兼优者,监生与官生是用钱捐来的,品学良莠不齐。

彝伦堂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在乾隆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都是在彝伦堂讲学。

彝伦堂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彝伦堂前是宽广的平台,这里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天测定时间的石刻日晷。

走出国子监时,望着那红墙绿瓦的围墙驻足凝思。在古代,这里是许多读书人梦想之地,他们来到这里希望事业有成,渴望金榜题名。如今的国子监在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它和故宫逐渐成为古城北京那沧桑过往的名片。

今天,秀才们的读书声早已走远,留下的只是历经风雨沧桑的建筑。我站在这里,看着远方,思绪未来,等待我的路又会是怎样的呢?每条路上都有人,每个人又都有不同的路,但是都离不开努力和奋斗,从古到今,向来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