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祖斌:感悟北京国子监

 汉青的马甲 2016-06-11

作者 | 贺祖斌


其实,我来到这才知道,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是紧紧联在一起的,真是孤陋寡闻!按照“左庙右学”的规制,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它们始建于1306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多年了,我在给研究生讲中国高等教育史时,必谈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古代的学官——国子监。照着找来的一些资料,讲它的设置、机构、学制、功能等,讲得学生晕晕乎乎的,自己也云里雾里!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自己从来就没去过国子监看过。


幸好,有这么一个机会,借国庆长假之际,一家人在北京休假。在所有的日程安排中我提议国子监必须列入行程计划。以满足我无数次来北京但没有实现的计划——看看国子监。


一大早,我们来到北京市安定门内国子监街,以前称成贤街。虽然是节日,但人还不算多,也许作为旅游点这里绝对不算是热点。据说这条街在2005年到2007年进行大规模修缮,2008年奥运会前才以全新面貌对外开放,新修的仿古街总觉得与国子监的地位相比有些不对劲,但总比以前破烂的街道要好。


其实,我来到这才知道,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是紧紧联在一起的,真是孤陋寡闻!按照“左庙右学”的规制,两组建筑群都采取沿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方式,组成了一套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它们始建于元代大德十年(1306年),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国子监是自隋以后中国官方最高学府,历代王朝都在都城建有国子监。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明初毁弃,改建北平府学,成为北京地区的最高学府,永乐帝从南京迁都北京后,改北平府学为北京国子监,同时保留南京国子监。一进国子监大门——集贤门,在国子监二门悬挂“太学”二字,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古时候的“大学”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商、周时国家最高学府称大学,西周时王都大学分为五学,东学位东序,西学为瞽宗,北学位上庠,南学位成均,中央为太学,太学又称辟雍或明堂。西汉时董仲舒建议国家设太学为国家最高学府名称。国字最初是学校的名称,到隋朝,学校仍名国子学,后改为国字寺。后来,国子寺和国子学分列,作为中央直属学校的管理机关和国家最高学府之一并存。几经变化,后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国子监演变成既是国家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主管机构。国子监设教学科目是礼、乐、律、射、御、书、数。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院内有一座华美的琉璃牌坊,正面题为“圜桥教泽”,背面题为“学海节观”。当然,院内最有名的还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辟雍”,据介绍它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其大殿风格独特,造型新颖,六级台阶,四面开门。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有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元地方,辟雍与环水组成一体,形如一块温润的壁玉,古时“辟”与“壁”相通,这正是“辟雍”的来历。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一进辟雍,可寻觅到当年皇家学堂的遗风。但我一直纳闷,古代没有扩音器,皇帝讲学时,外面有成百上千的官员和学子,如何听得见?后来从里面的一幅“辟雍讲学图”得到答案,皇帝每讲一句,专门有伺者传声到院内,我想这伺者一定得是大嗓门啊!据说,前两年北京市和北京大学联合开办“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依托北大丰富的国学人力资源与国子监、孔庙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优势,面向市民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受到了各界市民的欢迎。国子监从“临雍”到“讲座”,标志着从“皇”到“民”了。


最使我感到意外也是收获最大的是在参观院内的“六堂”(即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时,刚好碰上“中国古代科举展——金榜题名”,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些了解,看了一些相关的书,但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桂林时曾经萌发研究桂林书院史的念头,但自己缺乏史料研究的方法就作罢了,但兴趣仍在。展览图文并茂,分“科举的发展轨迹”、“科举的考试程式”、“科举的影响作用”等几大主题作了详细介绍,这是国内关于科举制度的最完备的一次展览,由于时间关系,尽管看了近两小时,仍然意犹未尽,好在拍了不少照片,回来再细细研究。


走出展厅,走在六堂廊下,仿佛当年学子们的读书声犹在耳畔,漫步在苍松翠柏间,伴随着悠扬的古乐,感悟着书院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可以领略着皇家建筑的非凡气度,追寻逝去久远的历史传说。在喧闹的都市里,唯有这才真正领悟它独有的宁静和平和。


过持敬门就到孔庙,同样古树参天,枝条遒曲。孔庙又称“先师庙”、“宣圣庙”,是元明清三代国家举行祭孔典礼的场所。孔庙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


孔庙内主体建筑大成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弘。在大成门前一座由一杨姓台湾人捐立的汉白玉的“先师孔子行教像”,庄严肃立!大成殿外悬挂着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在大成殿里,悬挂着清代自康熙以来九位皇帝御笔书额的木匾。清代崇尚儒学,祭孔成为国家常典。每到天子即位,都要到国子监辟雍讲学(即“临雍”),“临雍”后,便将皇帝御笔的题词制成木匾,悬挂在孔庙大成殿内,以表对孔子的敬意和颂扬。从康熙朝至宣统年间,大成殿内已有9块御制匾额,除悬挂在大成殿外的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外,依次为雍正御书“生民未有”,乾隆御书“与天地参”,嘉庆御书“圣集大成”,道光御书“圣协时中”,咸丰御书“德齐帱载”,同治御书“圣神天纵”,光绪御书“斯文在兹”,宣统御书“中和位育”。每一块匾额的内容都有出处,有很深的内涵!至于袁世凯“大总统告令”和黎元洪“道洽大同”两块匾额,又反映出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一段历史,历史就这么奇怪,袁黎两人的“皇帝梦”尚未破灭。


先师门和大成门东西两侧,矗立着元(3通)、明(77通)、清(118通)三代进士题名牌,共198通,共刻有51624名进士题名碑。这些冷冷的石碑,记录士子寒窗苦读的艰辛,标榜金榜题名的荣耀,也诉说着一段科举史的辉煌。在一通名碑上,我找到一处刻有“陳敉功广西临桂人”,虽然字迹模糊,但依稀可以辨认。他是临桂历代291名进士中的一员,临桂被誉为“状元之乡”,从唐代开始还出了5名状元和2名榜眼。在这里,我不禁想起,家乡的“一县八进士,同胞三翰林”的美谈,“一县八进士”是指光绪十八年(1892年)全国会试,临桂县有8人中进士,其中的刘福姚还中了状元;“同胞三翰林”指灌阳唐景崧三兄弟先后入了翰林院。在这里,我一时找不到唐景崧三兄弟的进士题名处,但我心中一直为我的家乡出这么有才华的三兄弟而骄傲。


同样令我感慨和钦佩的就是那《乾隆石经》和刻碑人蒋衡。《乾隆石经》上面刻着春秋战国至西汉初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著作,记载了我国古代历史、哲学、诗辞和典章制度,全部刻石189块加“谕旨”造成表文1碑,共190块,63万字。这手书作者就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江苏金坛人蒋衡。蒋衡遒劲茂美的楷书与他十二年的心血一同镌刻在十三经石碑上。当站在这些刻有儒家经典的石碑碑文前,其规模之巨,书法之精,文化之深,不得不令人惊叹!


出了孔庙已是傍晚了,这才想起中午还没吃饭,精神粮食已经掩盖了生理机能的需要。赶紧找个地方吃点东西,一转身道了一家“颐园咖啡店”,咖啡店不大,老板很热情,要了份西餐和咖啡,看着对面一家大门所书的“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对联,不禁感慨:古今相通,中西合璧,文化融合。


2010年10月9日写于北京



作者系教育学博士,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来源: 作者赐稿。原载《思考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