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叶石膏汤

 学中医书馆 2014-01-14
竹叶石膏汤 方剂来源 汉。《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竹叶9克 生石膏30克 甘草4.5克 半夏9克人参6克 麦冬9克 粳米15克 水煎服。 功效与主治 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主治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口干唇燥,泛恶纳呆,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或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质红绛而干,口渴,呕恶,或消渴病,胃火炽盛,消谷善饥,或暑热烦渴,气液受伤等。 ‘ 现代临床 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引起的咯血,慢性胃炎,溃疡病,糖尿病;亦有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口疮,流行性出血热,化疗副作用,小儿消渴病,小儿肺炎等病症。例如。 (1)浅表性胃炎 本方化裁治疗。患者胃痛日发频繁,痛如火燎,喜按,嗳气口干,心烦易怒,纳少体瘦。同时配服沉香粉,每服0.5克,日服3次。结果:服药6剂后,胃痛大减,烦热已除;续服20余剂,胃痛悉除(《四川中医》1987年第1期)。 (2)咯血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支气管扩张病史30年,就诊时胸中烦闷痛甚,伴咯血,量在400毫升左右。结果;服药后未见咯血;再诊加黄连、大黄,3剂后诸症悉平(《黑龙江中医药》1988年第4期)。 (3)血管神经性头痛 本方加减治疗。患者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结果。服药后头痛大减,热退汗止,精神清爽,起坐基本自如,夜间已能安睡。随访半年未复发(《中医杂志》1983年第1期)。 (4)小儿口疮 本方加减内服,五倍青矾散外搽,治疗120例。心脾积热型,以淡竹叶、生石膏、麦门冬、生大黄、干芦根为主,阴虚火旺型,以淡竹叶、生石膏、潞党参、怀牛膝为主。结果: 3日内治愈66例, 4--'7日治愈46例,8~.-15日治愈12例,15日以上治愈6例,无效1 例(《湖北中医杂志》1985年第3期)。 (5)麻疹肺炎 本方加减,治疗工5例。患者均为出疹期及疹后期麻疹肺炎。其中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23岁;体温最高41。0,最低 38.4。0,肺部均可闻及密集湿罗音;:t5例均未用抗生素。结果:服药2 天退热2例,3天5例,4天4例, 5天以上4例,平均退热时间3。97 天,罗音消失时间平均6.8天(《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6)流行性出血热 本方加减,治疗32例。对发热期病人,去人参,重用生石膏;低血压期,重用人参或党参,加五味子;少尿期,重用生石膏,加白茅根、元参,多尿期,加生山药、五味子、益智仁,恢复期,可酌加黄芪、当归、玉竹、黄精等。结果:全部治愈;疗程最短7天,最长工8 天。为观察远期疗效,对有条件的工8例患者,在3个月至1年内进行随访,未见复发(《河南中医》1983年第3期)。 . (7)化疗副作用 防治恶性骨肿瘤化疗毒副反应18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肿瘤种类有骨肉瘤、软骨肉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和转移性骨肿瘤等。本方选用西洋参;粳米不入药煎,煮粥当茶饮;诸药浓煎成100毫升,不限时间,少量频服,早晚各1剂。结果;服药后,显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5例,有效工。例,无效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年第工2期)。 (8)小儿消渴病 治疗小儿夏季高热、多渴、多尿综合征70例。结果;有效率为92%(《中医杂志}1959年第6期)。 .应用要点 主要用于治疗热病之后,邪热未清,气液已伤。方用白虎汤与麦门冬汤两方为基础加减而成,竹叶、石膏清热泻火,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身热烦渴、疲乏无力、或见泛恶,舌红干、脉虚数,为其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舌红而干,可加鲜石斛、天花粉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加天花粉、知母养阴清热。 凡热病正盛邪实,大热未衰,气阴未伤者,不宜使用。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