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道(Scenic Byway)这种特殊景观道路源于规划设计者为处理交通(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景观、遗产保护和游憩等多功能的有机结合。国外风景道的蓬勃发展受益于两个方面,从供给角度看:汽车文明的繁荣;保护沿途景观资源、自然和遗产旅游资源的需要;风景道成为一类特色旅游吸引物;创造经济效益并拉动周边社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以及开发商的支持和参与。从需求角度看:人们将公路走廊作为一个更广阔的人的价值的混合体;近年来自驾车旅游快速发展,强化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将旅行成本转变为旅行收益成本,是风景道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1 风景道在国外的发展 1.1 国外风景道理论研究综述 风景道在国外(如美国、西欧)有一定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欧美,尤其是美国,这与美国是风景道的发源地、主要实践地和研发地有密切的关系,为此,本文以风景道在美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为主线,对国外进行研究综述。国外风景道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景观评价、规划设计、营销及管理制度等方面。景观规划设计类的刊物是风景道研究的主要学术阵地,如美国景观和城市规划(“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 风景道概念体系是一个重要研究方面,包括了风景道的定义、功能和分类等方面。许多学者在研究风景道及相关问题时,经常使用风景道、文化线路(Culture Routes)、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风景公路(Scenic Highway)、风景驾车道(Scenic Drive)、风景线路(Scenic Routes)、风景路(Scenic Roads)、自然风景路(Natural Beauty Roads)、公园道(Parkway)、绿道(Greenway)、历史路(Historic Roads)等概念。针对风景道的定义,美国交通部1991 年的一份关于风景道的报告中曾指出,给出风景道一个明确的定义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众多学者如Gunn、Flin和Searns、Ryan、Mertes 和Hall 等从不同的角度对风景道进行了定义。综合他们的研究发现,总体上来观察,这些概念互有重复,有些则含义略有不同。风景道定义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兼具交通运输和景观欣赏双重功能的通道;狭义的则专指路旁或视域之内拥有审美风景的、自然的、文化的、历史的、考古学上的和(或)值得保存、修复、保护和增进的具游憩价值的景观道路。 美国作为风景道的发源地、主要实践地和研发地,依据1995 年提出的保护和促进风景道发展的官方推广计划——国家风景道计划(National Scenic Byway Program),美国建立了由泛美风景道、国家风景道和州际风景道三级风景道构成的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American National Scenic Byways)。绿道、公园道、历史廊道等各类广义风景道都可以通过申请,按照国家风景道计划制定的标准,经过官方认定后,成为泛美风景道、国家风景道或州际风景道,成为国家风景道体系中的一员。此外,国外大量的风景道理论研究文献主要是针对风景道的研究,包括了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管理流程和体制等诸多方面。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风景道是美国官方对风景道所有类型的统称,是广义风景道家族中的主流和正统,也成为了各类广义风景道的代名词,为此,本文统一使用“风景道”这一概念来统称上述各种术语。 对于风景道功能学者们从多角度进行了探讨,Gunn 从旅游产品供给角度, Little、Lindsey、Turner 从游憩、美学角度, Kent、Elliott 从生态、游憩和文化景观的连接和保护角度,Eby、Monlnar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研究。综合来看,风景道具有生态、景观、游憩、自然、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 规划设计是国外风景道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涉及开发原则、景观评价方法、选定标准和规划流程等方面。其中,风景道景观评估方法、评估指标选定及其可靠性等方面研究尤其受到了高度重视。评估方法主要有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地图绘制法、模拟评价法、问卷调查法等。Clay 等对评价方法中指标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进行了分析,Palmer 等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风景道景观评价方法。在风景道选定标准上,美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风景道评价体系和标准。各州在评定风景道时,依据国家风景道标准结合各州实际情况又制定了细化标准,内容涉及风景道价值、管辖区域、长度等具体方面。与此同时,风景道的规划设计思想、理念和内容等方面的研究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伴随着实践工作的发展而不断深入、丰富和完善。风景道规划设计思想与理念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初步形成(20 世纪初至40年代)、迅速发展(40年代至70年代)、完善与成熟(8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在初步形成阶段,风景道规划设计理念主要是强调道路和景观美化,以及“体验驾车乐趣”,强调风景道不再只是提供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直接快捷的路径,而是在驾驶中欣赏沿路美景的最佳享受。到迅速发展阶段,则注重景观面貌和历史特征的突出和保护,增加道路休闲功能和娱乐享受,使其成为道路工程设计和景观艺术设计的结合物。而到了完善与成熟阶段,规划设计理念则向着综合性和多样化方向发展。风景道规划设计中更加强调对道路景观、历史、生态等价值的保护,致力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更加强调遵循“人本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协调道路的景观、历史、休闲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使风景道成为交通、游憩、教育和遗产保护等多功能完美结合的产物,并能为使用者提供教育、生态、文化和游憩等多方面体验;更加强调促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风景道建设的重视,促进各利益主体、社区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合作,通过社区参与和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风景道管理也是研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方面。Clay 等从管理权限对旅游者体验影响的角度, Eby 等从管理体制的角度,Wirth、Brown 从管理措施的角度,Briganti、Hoel、Dahlquist、Peterson、Sem和Goff 等学者从使用者的人口学特征角度进行了具体的调研工作。Brow n 引入了公路体验机会谱系(highway experience opportunity spectrum)的概念,阐述了如何从人的价值角度对风景道进行管理,将公路走廊作为一个更广阔的人的价值的混合体。 此外,Eby和Monlnar从使用者的角度对风景道进行了研究,Briganti、Hoel、Dahlquist、Peterson 等从使用者的人口学特征角度分析了风景道的客源情况, 而Sem、Goff 则在科罗拉多州做了大量实证考察工作,为风景道使用者人口学特征研究提供了科学论据。 由于营销是风景道开发的重要环节,营销技术是促进风景道发展的重要方面,国外风景道市场营销把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与风景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讨。美国国家风景道项目营销委员会为风景道营销制作了一整套营销工具包,在市场营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国家级风景道营销需求的营销指南,用于指导国家级风景道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执行计划实施,各州及地方风景道管理委员会则在此营销指南的指导下,进一步制定具体的营销计划及特别事件计划来开展营销活动。 1.2 风景道在国外的实践发展 美国作为风景道的发源地、主要实践地和研发地,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风景道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随着各类风景道法案和国家风景道计划的相继出台,有效促进了美国风景道规范化、规模化和快速化发展。依据美国国家风景道计划的规定和标准,美国分别于1996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5年分5 批共计评选出了32条泛美风景道(All American Road)和133 条国家风景道(National Scenic Byway),建立了由泛美风景道、国家风景道和州际风景道三级风景道组成的国家风景道体系(American National Scenic Byways)。美国国家风景道计划制定的出发点是为了“致力于取得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的平衡”。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一是为美国国家风景道建设提供了联邦投资,使其建设获得一定的经济支助;二是通过国家风景道和泛美风景道的评定,促进地方政府与公众对风景道建设的重视,对道路景观、历史、生态等价值的保护; 三是国家风景道和泛美风景道已成为美国汽车旅游的重要线路,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极大发展。国家风景道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基金和提名两大部分,规定了风景道的提名和选拔标准,并对基金使用作出了规定。“基金”由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进行财政拨款,是一种资助和可回收的专项基金。“提名”是向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提出申请的州际风景道通过国家交通秘书处和国家风景道委员会组织的评定,从而成为泛美风景道或国家风景道。国家风景道计划是美国政府对国家风景道体系实施评定、建设和管理的章程和依据,虽然它不是强制性的,但得到了各州的普遍重视和广泛认同。可以说国家风景道计划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风景道的建设和发展,更加有效地指导了风景道的开发和管理。由泛美风景道、国家风景道和州际风景道三级风景道组成的、隶属于美国联邦交通管理局的国家风景道体系的建立则体现了国家/联邦对风景道开发和管理的重视,也体现了风景道在道路规划、景观设计、保护历史遗迹和优美的自然风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显示出风景道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潜力,同时也标志着风景道在道路交通、景观设计、城市建设、旅游游憩、环境保护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欧美等国家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并且闻名于世的风景道,如作为美国国家风景道体系中泛美风景道成员的美国蓝岭风景道(Blue Ridge Parkway )、德国的浪漫之路和城堡之路等等。美国蓝岭风景道位于美国东部,它是道路规划、景观设计、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游憩等有机结合的卓越案例,500 英里的道路是连续不断的优美宜人的风景,每年有超过2000 万名的游客来此游览,是世界上最为独特和最受欢迎的旅游吸引物之一。作为泛美风景道的蓝岭风景道获得了数十万美元的基金资助,用于风景道景观分析和营销活动。 风景道在国外尤其是美国,不论是理论或者是在实践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还存在和面临着一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1)风景道沿途视域范围景观的保护。风景道沿途视域范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道路两边的土地拥有者的意愿可能会与风景道相冲突,因此需要制定专门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协调相邻土地拥有者的要求。 (2)交通与景观的兼容性问题。因为风景道具有双重的功能,即交通运输和景观欣赏。因此风景道的设置对于政策制订者和规划设计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当高速的通勤车辆和卡车与低速的游客观光车混合在一条道路上时,往往会产生冲突和交通事故。这两类使用者的道路设计标准截然不同,因此有时候甚至需要修建两条分开的道路。 (3)道路交通标识。风景道的交通标识与一般道路交通标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由于旅行者对有关标识及分类、吸引物的识别、驾驶区域的安全性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容易造成使用上的混乱。为此,需要在遵循一般道路交通标识原则和分类的基础上创建风景道交通标识系统,需要对这些标识加以整合和统一。 (4)社区接受度。由于许多风景道的选定和设计都是由其他人决定的,当地居民可能觉得风景道带来的旅游收入无法与由此带来的交通负担和土地利用限制相平衡。 (5)融资及管理。由于风景道跨越众多的行政区涉及许多不同利益主体,因此需要谨慎地考虑和选择,以确定这些特殊道路的资金和管理主体。 虽然存在着上述一些问题,但是人们仍希望能够建设更多的风景道,风景道所具有的交通、生态、景观、游憩、文化和保护等复合功能,所遵循的生态原则、景观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指导道路规划、实施和管理的实践工作,以及促进道路、生态、旅游、文化等多项事业的有机整合和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风景道在中国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2.1 风景道在中国的实践探索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道路建设突飞猛进。与此同时,旅游业也获得了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自驾车旅游更成为一个发展趋势和潮流。为此,新时代发展趋势和巨大社会需要催生了对风景道的研究。作者自2000 年起率先在国内进行了风景道规划设计的一系列实证研究,风景道规划项目也从总体规划到概念规划,至修建性规划不断深入和细化,如黑龙江伊春小兴安岭风景道、福建宁德滨海风景道、温州柑橘花滨海风景道、鄂尔多斯总体风景道规划暨重点地段修建性规划以及内蒙古科尔沁风景道。 2000年的伊春小兴安岭风景道,是国内第一条经过规划的森林自驾车风景道,小兴安岭风景道作为伊春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主要旅游产品形式之一,其设计主旨在于开辟一条森林地区带状旅游资源的利用途径。规划对风景道沿线的景观进行了研究,从旅游者体验风景道品质的特定要求出发,建立一种简单易行、科学经济的旅游景观评价方法,即“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EDVAET)。该方法是在实地观测评价基础上,建立由地形、视觉质量、视域、景观及沿途典型景观照片构成的景观数据库,并分别对景观分类分段评价、视质评价、视域评价进行分析。 宁德滨海风景道、温州柑橘花滨海风景道和内蒙古科尔沁风景道分别从总体规划和概念性规划的角度对风景道沿线游憩设施、娱乐设施选择和布局等进行了规划设计。例如宁德滨海风景道是从福鼎至宁德,全长142 km,它不仅是一条滨海快速交通道,还是一条景观美丽的道路。规划首先对风景资源进行视质与视域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风景道景观资源评价,将景观资源分为:田园风光、渔村风光、城镇景观、工程景观等四大类。风景道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在景观优美地段增设公路泊车场、滨海绿地公园、观景平台与休息平台,部分公路路段远离海湾,使景色有所变化;岛屿或沿线开阔地段修建汽车旅馆;大型海湾高速公路出入口修建海岛度假村;视线开阔处设置景观地标;开发沿途观光农业;强化景观、旅游、游憩功能,在景观较好的海湾适当开设出口,配套建设通至海滨的道路,减少与海洋的距离感;完善交通标识系统,在沿途设置“一站式”旅游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物资保障等相关服务。 而鄂尔多斯风景道则从修建性规划的角度,对风景道景观及植物配置设计、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声景学设计、管理体制研究等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鄂尔多斯风景道贯穿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境内,以银川为起点,鄂托克前旗大沟湾景区为终点,全长210余公里。远期可以将鄂尔多斯风景道延伸至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穿越整个鄂尔多斯高原,成为中国第一条穿越干旱半干旱沙漠草原景观的风景道。 风景道这一线性空间规划相对于点状和面状景点景区规划,最大的差别在于人们将公路廊道作为一个更广阔的人的价值的混合体,需要强化其在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休闲游憩功能、体验教育功能和信息引导功能。因此,风景道规划设计中需要更多地强调沿途道路两侧视域范围内的景观与植物配置规划设计,沿途游憩服务设施规划设计,交通、信息标示系统与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声音景观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为此,在遵循风景道规划设计一般原则和规律的前提下,笔者结合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最少的规划就是最好的规划原则;生态设计原则;景观需要设计及管理原则;人性化、简约化的游憩服务设施设计原则;公众参与,多利益主体平衡”等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分别从以下方面对风景道进行了规划设计:(1)景观空间及植物配置:为了凸现鄂尔多斯风景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渐变性和多样性的特色,规划将风景道景观空间划分为五大带,通过对风景道沿途景观的改进和修建,修补、培植和更替不同地段生态植被,以强化和保护沿途原生态景观。植被的处理手法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分别采取“保育”、“ 放任”或“更替”的方法。(2)游憩服务设施规划:沿途规划设计了一系列人性化、简约化游憩服务接待设施和基础设施,如沿线公共服务设施、游客中心、宿营地及住宿设施、野营地和野餐地、汽车加油及租赁站,序列化的停车观景平台、路旁博物馆、方便的收费系统、完善的救援和安全系统、停车场及自然游径体系等。 (3)交通和信息标志系统规划设计:建立完善、多样、特色化的交通和信息标志系统是风景道区别于一般道路的重要方面。鄂尔多斯风景道交通和信息标志系统由遵循交通国家标准的公共交通标志和风景道特色标志两大部分组成。 (4)重要节点声景学设计:设计中采用了正(在原有的声音景观中设计添加新的声音要素)、负(对声音景观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希望被听到的声音的噪声要素去除)、零(按原状保护和保存,对该声音景观不做任何更改和变动)三种手法。 2.2 风景道在中国的理论研究 伴随着风景道规划开发,学术界对风景道研究也逐渐受到注意,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结合生产任务在积极进行风景道实证研究的同时,也努力地进行理论总结和提升。尽管研究者的出发点各不相同,有的从风景道景观评价角度进行分析,有的从风景道规划设计角度进行探索,还有的则从绿道、遗产廊道、历史线路等视角加以透视,但是这些不同学科的研究显然都有助于我国风景道事业的发展。 由于国内风景道研究是伴随着规划任务而衍生的,为此,对风景道景观评价及规划设计研究成为重要方面。吴必虎等(2001)在黑尤江省伊春市规划设计了国内第一条驾车旅游观光风景道,运用“等距离专家组目视评测法”对风景道景观进行了评价。余青等(2007)在总结国外风景道规划设计基础上从总体理念与原则、目标与形象定位、景观及植物配置、游憩服务设施、交通和信息标示系统、声音景观设计等方面对鄂尔多斯风景道规划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余青、吴必虎等(2007)还提出了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较大,应该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风景道科学研究和实证研究工作,建立风景道管理协调机构,构建中国国家风景道体系。此外,杨斌(2004)在重庆市广阳岛风景道路设计创意中提出了为适应其功能,新建道路要充分利用岛上的自然资源,尽量保护原有生态植被,道路设施考虑观光、健身、休闲等功能,使广阳岛主干道形成一条亲近自然的风景道路。魏遐等(2007)以福宁高速风景道为例,提出了基于景观评价的风景道旅游规划方法。 由于绿道、历史线路和遗产廊道也是广义风景道家族中的成员。景观规划、城市规划等学科背景的学者从自身学科研究角度出发对绿道、历史线路和遗产廊道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绿道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们对绿道的类型、意义、功能、作用、发展历程和研究进展进行了探索,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文论述了城市绿道的功能。李团胜对绿道及其生态意义进行了探索。刘东云等对景观规划的杰作—— 从“翡翠项圈”到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划进行了论述。张毅川等对城市“绿道”类型、功能与设置进行了分析,并对现阶段我国城市“绿道”建设中的误区和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盂亚凡对绿色通道及其规划原则进行了研究。韩西丽、俞孔坚对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进行了总结。刘滨谊、周年兴、俞孔坚等分别在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和绿道及其研究进展文章中对国外绿道进行了研究综述。刘滨谊等提出了绿道网络规划将成为21 世纪的主题。周年兴、俞孔坚等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道一直是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在对绿道的概念、发展、功能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绿道的规划设计。在绿道实证研究方面,徐文辉等运用绿道设计理念,对诸暨市入口段绿化景观进行设计分析。刘滨谊、徐文辉等结合浙江省的绿色通道,旅游通道和市政走廊设施等线性绿色开发空间,提出了生态浙江绿道建设战略设想及其战略措施,并规划了由一条海岸线、八大水系滨河型绿道,十大山脉型绿道,两纵、两横、十八条区域交通型绿道,十一条旅游通道型绿道组成的全省绿道网。蔡婵静等以武汉市建成区为例,探讨了城市绿色廊道景观格局定量研究的方法,以及武汉城市绿色廊道规划与建设。 对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研究也是风景道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王志芳、李伟、俞孔坚等在京杭大运河申遗项目的支持下,对遗产廊道、文化线路等进行了研究。王志芳等提出了遗产廊道是遗产文化保护的一种新的和有效方法。李伟等指出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李伟等还提出了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的动向之一就是对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 or cultural itinerary)的保护,而文化线路对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区域规划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孙葛还对丝绸之路(新疆段)遗产廊道文化景观进行了视觉建构研究。 3结论与讨论 在国外风景道所具有的交通、景观、游憩、生态和保护等复合功能,所遵循的生态原则、景观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顺应了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旅游游憩发展趋势,受到了政府、投资商、旅游者和社区居民越来越多的重视和青睐,在交通、景观、城市建设、旅游游憩、环境保护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道路建设、旅游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加强生态环境、文化遗产保护与有效利用、强化道路游憩功能的时代潮流,呼唤着在道路建设与旅游游憩、景观功能、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等方面有机地结合,风景道发展对于我国道路规划和管理工作,对于促进道路、旅游、生态、文化等多项事业的有机整合和健康、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目前,我国风景道理论与实证研究处于零散的状态,是适应地方规划的需要而衍生的,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学科范式研究。这不仅影响了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对话,而且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还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我国道路建设、景观规划、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等方面迅猛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需要建立风景道学科体系,来规范涉及风景道开发和管理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同时增加中国交通学、旅游学、景观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并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 国内风景道研究领域还很狭窄,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内涵研究、景观评价,以及风景道规划设计等方面。相比之下,国外风景道研究因交通学、景观学、旅游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越来越多的学科参与其中,研究内容和领域十分宽泛,已从侧重于景观评价和规划设计等方面向开发管理与营销、影响及评估、产品化与经营、旅行者行为与心理,以及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多方面拓展。为此,高等教育机构、科研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当高度重视风景道理论和实证研究工作,在对国外风景道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道理论,同时把理论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以推进风景道在中国的实践。 建立风景道管理协调机构,构建中国国家风景道体系。我国幅员辽阔,人文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与国外相比,风景道无论在理论体系构建还是实践工作中都有许多差距。建议由交通部牵头,联合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文物局成立中国国家风景道管理协调机构。通过研究制定风景道国家标准,对全国境内不同类型的风景道(如森林、海滨、遗产和国家公园等),进行评估和资格认证,对风景道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进行管理和协调,构建中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在中国国家风景道体系基础上,逐步开展省级风景道体系的研究和认证工作。 |
|